《这个世界的音乐》特色导学案
《这个世界的音乐》教案

《这个世界的音乐》教案第一篇:《这个世界的音乐》教案《这个世界的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理解声音与音乐的本质区别。
2、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领会“音乐”的含义,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
难点: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引申到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和谐的主题。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各位同学,尘世的喧嚣,忙碌的生活往往让我们忽略了大自然中还有美妙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进入森林音乐网,倾听来自大自然的歌声吧屏幕显示,播放音乐(森林之歌)。
(二)引导学生走进文,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总体把握文,理清大致思路。
明确:引出说明对象(音乐)——列举和描写动物世界的一些“音乐”——解释动物“音乐”产生的过程。
(三)提问:1、讲的是音乐,但似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动物发出的声音,那么是不是说动物发出的声音就是音乐?请找出动物的声音是音乐的句子。
明确:1)白蚁高度的组织规律的敲打声,有规律、有节奏的长度不同的短句出现的敲击声就像定音鼓部的谱号。
2、蝙蝠休息时发出的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般的可爱声音。
3)鸟类事务性语言背后还有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美妙音乐。
4)蟋蟀、蚯蚓的合奏、座头鲸充满力度和肯定的歌曲、令人飘然欲飞的合成音响等等。
由此可以归纳出这些声音的特点:1)动物的音乐是一种“奇妙的、美妙的、可爱的、让人飘然欲飞”的音乐,这说明动物声音中有情感存在。
2)动物的音乐是一种“有节奏、有规律、重复出现”的音乐,这是动物声音的外在特点。
所以,动物的音乐是一种有节奏、有规律、重复出现的表达情感的声音,而那些彼此交流信息如: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等事务性语言则不是音乐。
2、既然动物声音中有音乐存在,我们人类也有音乐存在,那么这些小到不足两毫米的甲虫,大到海洋之王的巨鲸,乃至智慧生物的人类,为什么需要音乐,他们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指名朗读文第11段和第1段)。
《这个世界的音乐》特色导学案

《这个世界的音乐》导学案【课文背景知识】1.《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本充满隐喻因而不同寻常的科普作品,作者是托马斯·刘易斯,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此书自出版到现在已经印了二十几版,以至书商为他后来的著作做广告时,只要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托马斯·刘易斯新著”就够了。
有人说,在即使捧着一本情爱小说也会很快睡着的年纪,《细胞生命的礼赞》却可以引诱你一直读下去。
你想知道为什么吗?本文可以使你“窥一斑而知全豹”。
2.音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托马斯·刘易斯在《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中好几处以备极推崇的激情提到巴赫,这绝不仅仅出于他对音乐的爱好。
托马斯·刘易斯的思想有着巴赫般的复杂性。
在他的头脑里,混响着自然、社会和艺术的全管弦交响乐。
托马斯·刘易斯推崇音乐,是因为音乐高于个别的生命形式,因为音乐为所有生命形式所共有;音乐高于任何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会过时,而音乐则是永久的;音乐之用于人类表现自己,高于语言或任何其他符号,因为后者往往太清晰、太拘泥于某一特殊的信息,太有局限性。
阅读时对这一中心思想要作深入体会。
【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继续学习如何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
难点是把握托马斯·刘易斯科普散文的风格,深入理解作者深刻独到的思想认识,学会分析鉴赏。
训练突破1.按常规,理清文章内容。
训练1文章很长,段落很多,应该划分几个大的部分?点拨1文章内容繁杂,但思路清晰。
先从人类自身的生活谈起,说明“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然后由人类过渡到自然,以白蚁、蝙蝠为例,列举了自然界各种动物的发声及其发声所采取的方式。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深入,对自然界各种动物“歌声”的功用进行了分析,由此说明,动物的“生物性活动”本能决定了它们的音乐的不同特点,这也是人类与动物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音乐互相不能听懂的原因。
《这个世界的音乐》教案

《这个世界的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音乐特点,拓宽音乐视野。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尊重和理解。
3. 通过学习世界各地的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非洲音乐:鼓乐、部落歌曲、木琴音乐等。
2. 欧洲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爵士乐等。
3. 亚洲音乐:印度音乐、中国音乐、日本音乐等。
4. 拉丁美洲音乐:桑巴、探戈、雷鬼等。
5. 澳大利亚音乐:土著音乐、现代流行音乐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各地音乐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示范法:播放各种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风格。
3. 互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4. 实践法: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或表演具有不同风格的简短音乐作品。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世界各地音乐作品精选。
2. 音响设备:电脑、音响、耳机等。
3. 乐器:打击乐器、键盘乐器等。
4. 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各地的音乐。
2. 新课导入:讲解世界各地音乐的特点和分类。
3. 分组讨论: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风格,分组讨论其特点和文化内涵。
4. 音乐欣赏:播放各种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不同风格的音乐。
5.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或表演具有不同风格的简短音乐作品。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找一种尚未学习的音乐风格,了解其特点和文化内涵,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分享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音乐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音乐欣赏环节的表现,包括对音乐风格的理解和感受。
3. 创作和表演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创作或表演的音乐作品的创意和技巧。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未学习音乐风格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音乐工作坊,邀请专业音乐家来校进行表演和互动。
这个世界的音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这个世界的音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音乐特点和风格,拓宽音乐视野。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3. 通过学习世界各地的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非洲音乐:鼓乐、节奏、歌舞2. 欧洲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爵士乐3. 亚洲音乐:印度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日本音乐4. 拉丁美洲音乐:桑巴、探戈、雷鬼5. 北美洲音乐:摇滚、流行、说唱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各地音乐的历史、特点和风格。
2. 示范法:播放世界各地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和欣赏。
3. 互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同音乐的感受和看法。
4.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音乐演奏和演唱,体验不同音乐的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世界各地音乐的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非洲、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3. 欣赏:播放相关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和欣赏。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同音乐的感受和看法。
5. 实践:让学生参与音乐演奏和演唱,体验不同音乐的魅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世界各地的音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世界各地音乐特点和风格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3. 学生参与音乐演奏和演唱的积极性和表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世界各地音乐相关教材、乐曲。
2. 音响设备:CD播放器、音响、麦克风。
3. 乐器:非洲鼓、吉他、键盘、打击乐器。
4.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个星期:讲解非洲音乐,欣赏非洲鼓乐、节奏、歌舞。
大傻教《这个世界的音乐》 教案教学设计

大傻教《这个世界的音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音乐特点,拓宽音乐视野。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亚洲音乐:印度、中国、日本等国家的音乐特点及代表作品。
2. 欧洲音乐:古典、民间、现代流行音乐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3. 非洲音乐:鼓乐、节奏感、声乐特点及代表作品。
4. 美洲音乐:爵士、摇滚、拉丁等音乐特点及代表作品。
5. 澳大利亚音乐:土著音乐、现代音乐特点及代表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音乐的历史、特点、代表作品等。
2. 示范法:播放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魅力。
3.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不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4. 实践法:学习简单的乐器演奏,体验不同音乐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世界各地音乐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
2. 教学乐器:吉他、键盘、鼓等简单乐器。
3. 音响设备:音响、耳机等。
4. 分组讨论:准备相关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世界音乐,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主题。
2. 讲授:介绍世界各地音乐的特点,讲解代表作品。
3. 示范:播放各地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魅力。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不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5. 实践:学习简单的乐器演奏,体验不同音乐风格。
7.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喜欢的音乐风格,进行深入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演奏等。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音乐风格深入了解的作业,包括研究报告、音乐作品推荐等。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学习进步。
七、教学拓展1. 组织音乐会:邀请校内外音乐团体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音乐风格。
2. 参观音乐博物馆:安排学生参观音乐博物馆,了解音乐历史和文化。
3. 音乐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音乐比赛,提高音乐素养。
这个世界的音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这个世界的音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拓宽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世界各地的音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亚洲音乐:印度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日本音乐等。
2. 欧洲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爵士乐等。
3. 非洲音乐:非洲鼓乐、部落音乐、灵歌等。
4. 美洲音乐:美国乡村音乐、摇滚乐、桑巴舞曲等。
5. 澳大利亚音乐:土著音乐、现代流行音乐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世界各地音乐的历史、特点、代表人物等。
2. 演示法:教师播放各种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和欣赏。
3. 互动教学法: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音乐进行学习和表演,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比较法: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音乐之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世界各地音乐专辑、音乐鉴赏书籍等。
2. 音响设备:音响、耳机等。
3. 网络资源:音乐网站、视频网站等。
4.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表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音乐作品分析、听后感等作业的情况。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世界各地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亚洲音乐,包括印度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日本音乐等。
2. 第3-4周:欧洲音乐,包括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爵士乐等。
3. 第5-6周:非洲音乐,包括非洲鼓乐、部落音乐、灵歌等。
4. 第7-8周:美洲音乐,包括美国乡村音乐、摇滚乐、桑巴舞曲等。
5. 第9-10周:澳大利亚音乐,包括土著音乐、现代流行音乐等。
七、教学活动:1. 第1周:介绍亚洲音乐,学生听印度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日本音乐等,了解其特点。
2. 第2周:欣赏欧洲音乐,学生分组讨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爵士乐等的特点及区别。
这个世界的音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这个世界的音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音乐特点,拓宽音乐视野。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世界音乐的分类及特点2. 各国音乐的代表作品及作曲家3.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4. 音乐欣赏的方法与技巧5. 实践环节:分组讨论,选择一种世界音乐进行欣赏和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音乐的分类、特点、代表作品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音乐作品,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世界音乐的欣赏心得。
4. 实践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世界音乐,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世界音乐鉴赏》2. 音响设备:CD播放器、音响等3. 网络资源:相关世界音乐的视频、音频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世界音乐,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各地的音乐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世界音乐的分类及特点,讲解各国音乐的代表作品及作曲家。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音乐作品,让学生理解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世界音乐的欣赏心得。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世界音乐,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一种世界音乐,下周分享你的学习心得。
2. 选择一首世界音乐,分析其音乐特点及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时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学习心得和音乐分析。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世界音乐鉴赏音乐会,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
2. 邀请音乐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世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3. 开展课后音乐俱乐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交流世界音乐欣赏心得。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这个世界的音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这个世界的音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音乐特点,拓宽音乐视野。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尊重和理解。
3. 通过学习世界各地的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非洲音乐:介绍非洲的音乐特点,如节奏强烈、声音洪亮等,并以具体曲目为例进行分析。
2. 欧洲音乐:介绍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流派的音乐特点,如巴洛克、古典、浪漫等。
3. 亚洲音乐:介绍亚洲各国的音乐特点,如中国的民乐、印度的拉格音乐等。
4. 拉丁美洲音乐:介绍拉丁美洲的音乐特点,如桑巴、探戈等,并以具体曲目为例进行分析。
5. 美国音乐:介绍美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如爵士乐、摇滚乐等,并分析其音乐特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世界各地音乐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案例分析法:教师播放具体曲目,引导学生分析其音乐特点。
3.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不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音乐素材,如音频、视频等。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教案和教学课件。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学生理解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作品:让学生完成相关的音乐鉴赏作业,如听后感、音乐分析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安排1. 非洲音乐:2课时2. 欧洲音乐:3课时3. 亚洲音乐:2课时4. 拉丁美洲音乐:2课时5. 美国音乐:2课时七、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世界各地的音乐,引导学生思考音乐的多样性和魅力。
2. 讲解:教师按照教案的内容,讲解世界各地音乐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3. 分析:教师播放具体曲目,引导学生分析其音乐特点。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不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音乐的多样性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八、教学活动1. 欣赏非洲音乐: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欣赏非洲音乐,感受其节奏和声音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世界的音乐》导学案【课文背景知识】1.《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本充满隐喻因而不同寻常的科普作品,作者是托马斯·刘易斯,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此书自出版到现在已经印了二十几版,以至书商为他后来的著作做广告时,只要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托马斯·刘易斯新著”就够了。
有人说,在即使捧着一本情爱小说也会很快睡着的年纪,《细胞生命的礼赞》却可以引诱你一直读下去。
你想知道为什么吗?本文可以使你“窥一斑而知全豹”。
2.音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托马斯·刘易斯在《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中好几处以备极推崇的激情提到巴赫,这绝不仅仅出于他对音乐的爱好。
托马斯·刘易斯的思想有着巴赫般的复杂性。
在他的头脑里,混响着自然、社会和艺术的全管弦交响乐。
托马斯·刘易斯推崇音乐,是因为音乐高于个别的生命形式,因为音乐为所有生命形式所共有;音乐高于任何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会过时,而音乐则是永久的;音乐之用于人类表现自己,高于语言或任何其他符号,因为后者往往太清晰、太拘泥于某一特殊的信息,太有局限性。
阅读时对这一中心思想要作深入体会。
【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继续学习如何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
难点是把握托马斯·刘易斯科普散文的风格,深入理解作者深刻独到的思想认识,学会分析鉴赏。
训练突破1.按常规,理清文章内容。
训练1文章很长,段落很多,应该划分几个大的部分?点拨1文章内容繁杂,但思路清晰。
先从人类自身的生活谈起,说明“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然后由人类过渡到自然,以白蚁、蝙蝠为例,列举了自然界各种动物的发声及其发声所采取的方式。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深入,对自然界各种动物“歌声”的功用进行了分析,由此说明,动物的“生物性活动”本能决定了它们的音乐的不同特点,这也是人类与动物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音乐互相不能听懂的原因。
最后文章从更深更远的角度探求自然界各种动物“歌声”产生的原因和意义,全文向读者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自然界众生以其不同的“歌声”显示着自身的存在,并达到自然和谐,从而产生了“这个世界的音乐”。
文章共有16段,依照内容,大体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说明“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这一说法也被较新的学科生物声学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的声音所证实。
第二部分:3—8自然段,列举大量现象,说明动物中“总有一种持续不断的音乐潜在于所有其他信号之下”。
第三部分:9—14自然,“这个世界的音乐”产生的原因是动物“生物性活动”使然。
第四部分:15、16自然段,从更广阔的背景来探求“这个世界的音乐”产生的原因。
2.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语句。
训练2怎样理解下列几个句子?①使人聊以慰藉的是,听说较新的学科生物声学须得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的声音中存在的类似问题。
②企图赋予这种特别的声音以某种具体的意义,那显然是有风险的,整个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这类问题。
③在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词汇的背后,还有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美妙音乐,说这些是八小时以内的事务性语言是难以讲通的。
④我不能想像,甚至在我们最古老原始的时代,当一些天才画家在洞穴里作画之时,附近就没有一些同样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在创作歌曲。
⑤假如像我所相信的那样,制造某种音乐的驱动力如同我们其他的基本生物功能一样,也是我们作为生物的特点,那么其中必有某种道理。
⑥那有节奏的声音,也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的物质转化成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
点拨2①关键是“类似”二字。
此句说明较新的学科在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声音的时候,发现动物间相互发出的声音不全是“携带信息的、切题的信号”,在许多“废话’当中“还有音乐”。
②以白蚁为例,它们有时用上颚的震动来发出一种很响的、高音的咔哒声,这种声音在10米之外都能听见,为了发出这种声音,它必须猛力扭动身体,以至于让反冲力把自己弹到两三厘米的空中。
这样做一定有某种紧急的意义,但这种紧急的意义的具体内容是人类无法赋予的,这是整个生物声学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
也就是说,对于动物发声的研究和猜想,是很难做到符合动物发声的本来原因的。
③这是作者借用人类活动而说出的一句幽默语。
意思是说,动物界所发出的声音,在表达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实用性信息之外,还有非实用性意义,即非功利性意义,也就是有其单纯性娱乐意义,即音乐。
④这是个双关语。
意思是人类一部分在洞穴作画时,也有另一部分在另外的什么地方创作音乐;同时将人类与别的动物放在同等地位看待,就会发现,当人类在自己的生存场所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时,另外的动物也在它们生存的场所里创作属于它们自己的音乐。
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界众生的生命的尊重。
⑤从更高的意义上探求生物发出音乐的内在原因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此句是个过渡句,旨在引出下文,揭示自然界制造某种音乐的根本原因乃是与自身其他基本生物功能一样,是生物的本能之一。
⑥是全文的中心观点,从根本上回答了“这个世界的音乐”产生的根源,乃是一种最古老的记忆,这个记忆“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的物质转化成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将“这个世界的音乐”与宇宙产生、万物开初联系起来。
作者利用这个观点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认识:自然界众生之道是趋向合作和谐,而不是弱肉强食的竞争和残杀,它们通过交流与合作来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和谐,从而产生音乐。
这个见解无疑是深远而新颖的。
【课文阅读指导】能力升级1.对下面这句话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司马迁的《史记》留下了千百人物的鲜明形象:帝王将相,谋臣策士,游侠优伶,鸡鸣狗盗,时过两千年,光彩犹在。
A.肯定了《史记》人物形象的价值B.肯定了《史记》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C.肯定了《史记》人物形象的文学价值D.肯定了《史记》人物形象的丰富多样2.对下面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一位心理学家在论及人际交往时提出这样一个公式:7%言语+33%声音+55%表情=信息的全部表达。
A.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非语言行为可以代替语言行为B.人际交往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C.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绝大部分有赖于非语言的交往D.人际交往中,语言的得体,声音的和谐,表情的自然,都是相互为用的。
3.阅读下列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黄昏了。
慢慢地,像是偷偷走着,紫丁香的阴影落了下来,罩着森林。
巨大的日轮在黄金的暗红的血的激流中快烧着了。
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静的田野里卧着。
看哪!那些赤脚的来了。
三个,四个,六个。
拖着装满了木柴和枯枝的小车,他们绷紧了年轻的身体上的筋肉。
帽檐撕破了的帽子,打着黑色补丁的灰色裤子,他们的血管紧张得像船上的索一样,额上流着汗。
城市又那么遥远!幼小的奴隶们,处于穷困的羁轭之下,孩子们眼睛里燃烧着老人的安静的悲哀,城市很远!很远!许多惬意的人要在你们身边走过……在佳姆——戈利雅的大饭店里,音乐队奏着乐,在别墅里,那么舒服,又那么开心!……①“孩子们眼睛里燃烧着老人的安静的悲哀”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幼小的奴隶们,思想上和老人一样已经成熟起来,不再冲动。
B.幼小的奴隶们正渐渐兴起反抗的意识。
C.幼小的奴隶们在穷困羁轭下,精神上已经有点麻木了。
D.幼小的奴隶们,对悲哀已经淡漠,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②“城市又那么遥远!”“城市很远!很远!”这些话反复出现旨在表现什么?(不超过18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在对书画艺术的诸多褒扬中,其中有一条使用频率甚高的用语,这就是作品的时代感。
关于时代感的解释,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说作品突出了时代的色彩;二是说作品被注入了时代的情感;三是说作品洋溢着浓浓的时代气息。
三条判断尽管空泛,理论上似乎没有什么不妥。
只是,当我们观看这些被如此界定的作品时,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感受到,或寻找到这种被称为扑面而来的时代感。
这里要说明的是,在被称为有时代感的作品中,的确不乏艺术佳品。
但作品能让人们共鸣的,并不是硬贴上的时代感标签,而是作者的艺术修养通过艺术创作活动表现的公众性,即被大众接受的真善美的艺术。
由于时代感的任意使用,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把本来明了的概念,在一种既至高无上,又唾手可得的巨大差距中,打乱了人们对一件作品好与差的基本区别。
附和时代感的评说,更反映了一种皇帝新装的心态。
一个无法抹去的事实,我国历代书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其共同的特质,除了他们具备的“笔墨随时代”的智慧,更重要的则是他们对人类理想真善美追求的本质把握,这种任何聪明和投机都不可能替代的文化底蕴,才可能通过笔墨、色彩表现出跨时代的超越精神。
这种精神的全部内容,就是五千年的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各具千秋以及民族的精髓。
①第二段中提到“如此界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作者所说的“艺术佳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文化底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美国施乐公司和3M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将生产像纸一样薄的显示器。
纸张一直是用来显示信息的最好手段,它易于阅读、易于携带、易于储藏和不易破损,似乎同显示器毫无关系。
而现在几十年前科幻小说中描述的梦想将要实现,科研人员将纸张的优点同我们每日接触的显示器结合起来,生产出“电子纸张”。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使纸张具有显示器的作用。
B.使显示器可以像纸张一样显示信息,并像纸张一样薄。
C.使纸张可以像显示器一样显示信息并刷新图像。
D.使显示器具有纸张的优点。
答案与点拨1.C2.C3.(甲)①C②孩子们在穷苦的羁轭下无可奈何的心倩。
(乙)①突出表达了时代的色彩,被注入了时代的情感,洋溢着浓浓的时代气息。
②被大家(众)所接受的真善美的艺术③对人类理想真善美追求的本质把握。
(丙)D。
读写链接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
1.课外阅读托马斯·刘易斯的其他作品,认真理解作者独到的人文自然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前所学习过的有关人与自然的科普文章,思考目前人类在面对自然的时候应该持有的正确立场,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阐述你自己见解的小论文,800字左右,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