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基础学习知识笔画运笔
行书基本笔画笔顺大全

行书基本笔画笔顺大全
摘要:
1.行书的概念与特点
2.行书的基本笔画
3.行书的笔顺规则
4.学习行书的意义与方法
正文:
一、行书的概念与特点
行书,作为中国书法的一种,起源于汉朝,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行书以其笔画流畅、结构简化、书写便捷的特点,成为书法艺术中极富实用性和观赏性的一种书体。
行书的名字,来源于其字形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仿佛行云流水一般。
二、行书的基本笔画
行书的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折、点等。
这些基本笔画在行书中有着不同的形态和变化,是构成行书字形的基础。
三、行书的笔顺规则
行书的笔顺规则是指书写行书时,笔画的先后顺序。
掌握正确的笔顺规则,不仅能使书写更加流畅,还能使字形更加美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行书笔顺规则:
1.先横后竖:如“十”、“士”等字。
2.先竖后横:如“井”、“一”等字。
3.从上到下:如“口”、“田”等字。
4.从左到右:如“木”、“月”等字。
5.先外后内:如“国”、“回”等字。
6.先内后外:如“方”、“闰”等字。
四、学习行书的意义与方法
学习行书不仅能提高个人的书法技巧,还能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为了更好地学习行书,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熟悉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掌握行书的基本要素。
2.多读多临摹名家行书作品,吸收其艺术精华。
3.多练习,将学到的技法运用到实际书写中。
4.请教专业人士,获取指导和建议。
总之,行书作为中国书法的一种重要书体,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硬笔行书运笔方法

硬笔行书运笔方法引言概述:硬笔行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形式,它注重笔画的力度和结构,运笔方法对于书写的质量和美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硬笔行书运笔方法的五个大点,包括正确握笔姿势、控制笔画力度、运用转折处、注重笔画结构和注意笔尖运动。
正文内容:1. 正确握笔姿势1.1 确保手指放松:握笔时,手指应自然弯曲,不要过度用力,保持轻松的状态。
1.2 手指的位置:将笔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用拇指稳定笔身。
食指和中指的关节应稍微弯曲,以便控制笔的运动。
1.3 控制笔尖的角度:笔尖与纸张的接触角度应适中,不要过于倾斜或垂直。
2. 控制笔画力度2.1 用力的变化:硬笔行书强调笔画的变化,可以通过控制笔尖的用力来实现。
在书写直线时,用力均匀;在书写曲线时,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用力,以突出曲线的变化。
2.2 注意用力的平稳过渡:不要突然改变用力,应该平稳地过渡,以保持笔画的连贯性和平衡感。
2.3 练习用力的掌握: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用力的变化,使笔画更加准确、流畅。
3. 运用转折处3.1 强调转折处的变化:转折处是行书中的重要部分,应该注重笔画的变化和角度的转换,使之更加流畅自然。
3.2 注意转折处的力度控制:在转折处,应该适当加强或减弱用力,以突出笔画的变化和转折的角度。
3.3 练习转折处的书写: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不同类型转折处的书写方法,提高书写的技巧和美感。
4. 注重笔画结构4.1 确保笔画的连贯性:硬笔行书要求笔画之间的连贯性,不要出现断笔或断续的情况。
4.2 注意笔画的粗细变化:笔画的粗细变化可以增加书写的韵律感和美感,应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笔画的粗细。
4.3 练习笔画的结构: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不同类型笔画的结构和书写方法,使之更加准确、流畅。
5. 注意笔尖运动5.1 确保笔尖的稳定:笔尖应该保持稳定的状态,不要抖动或晃动。
5.2 控制笔尖的速度:笔尖的速度应该适中,不要过快或过慢。
5.3 练习笔尖的运动:通过不断地练习,掌握笔尖的运动规律和速度控制,使之更加准确、流畅。
行书书法口诀要领

行书书法口诀要领行书的口诀如下:1.笔画口诀。
楷中有动,点画飘逸;笔势连贯,起伏有状;相互照应,行云流水;横竖撇捺,活动有备。
2.字形口诀。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似楷非楷,似草非草;结构如楷,贵在灵动;字形大小,一切随需。
3.笔法口诀。
起笔回锋,也可露锋;提按用笔,笔画鲜活;顿挫笔法,赋予生命;绞转自如,方出线质。
4.用腕口诀。
行笔之要,贵在用腕;腕部要活,字才灵动;僵硬用腕,点画就呆;腕部力量,均在使转。
5.章法口诀。
行书美感,全在布局;字间有距,行间有空;大小疏密,出意即可;精心安排,计白当黑。
行书结构特点:1.大小相兼。
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2.收放结合。
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3.疏密得体。
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
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
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4.浓淡相融。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
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
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行书的口诀如下:行楷书写要流畅,主笔沉着是关键。
快写简化是特征,连笔轻细不可粗。
伸缩性大变体多,用笔最好是长锋。
执笔用笔如草书,使墨必须调湿润。
执笔必须悬起肘,全篇排头是标准,灵活多变才自如,一气呵成要贯通。
行书字体最多姿,用笔八法需记清。
横平竖直重心稳,疏密匀称结构精。
点画呼应贵活泼,穿插揖让要有情。
项背分明多变化,运笔轻盈忌僵硬。
行书运笔发力技巧

行书运笔发力技巧
1. 嘿,你知道行书运笔发力技巧里的轻重变化有多重要吗?就像音乐里的节奏一样!比如写“一”字,起笔轻,中间略重,收笔再轻,这样字就有了节奏感。
2. 哎呀呀,行书的笔画转折可不能马虎呀!这就好比开车拐弯,得稳稳当当的。
像写“口”字,转折处发力要恰到好处,不然字可就不精神啦。
3. 嘿,别小看了运笔的速度哦!这就跟跑步似的,快有快的激情,慢有慢的韵味。
写个“之”字,撇捺的速度变化会让字生动起来呢。
4. 哇塞,行书的连贯发力就像是舞蹈的流畅动作呀!比如连续写几个“木”字,笔画之间的衔接发力要自然,才能像跳舞一样优美。
5. 嘿,你想想,提笔的技巧不就像是放风筝收线一样嘛!该提的时候果断提,才能写出好看的字。
像写“心”字的钩,提笔的感觉就很关键。
6. 哎呀呀,发力的方向那可是决定字的姿态呀!这就好像给人摆造型,方向对了才好看。
比如写个“十”字,横竖的发力方向得准。
7. 嘿,行书里的顿笔发力就像是给字加点力量感呢!好比打拳的时候那一停顿的力度。
写“中”字的竖,顿笔一下字就更有精神了。
8. 哇哦,运笔的力度掌握好了,写出来的字就跟有了魔法一样!这绝对是行书的一大秘密武器呀!
我的观点是:行书运笔发力技巧真是太神奇了,掌握好了就能让字变得超级棒!。
行书书法:行书笔画结构图解教程

行书书法:行书笔画结构图解教程第一部分:基础笔画的写法一、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
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
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
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
更多例字:二、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
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
如:“百”字红色箭头所指。
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
更多例字:三、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
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
如:“邦”字,红色箭头所指。
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
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更多例字:四、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
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
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更多例字:五、捺的写法:行书捺分为出锋捺、回锋捺和以点代捺。
对具体的笔画而言,又有轻垂、方圆、长短、徐疾等变化,主要以体现行书的流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为原则。
如:“春”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
此捺与楷书写法一致。
更多例字:六、挑的写法:行书桃的笔法比楷书更为丰富,这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关系。
行书用笔方法12条

行书用笔方法12条行书的用笔方法很多,具有灵活性、伸缩性、多样性等特点。
因此,掌握行书的用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用笔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书写质量。
行书的用笔方法很多,具有灵活性、伸缩性、多样性等特点。
因此,掌握行书的用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用笔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书写质量。
1.用毫得当。
行书用笔,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锋的三分之一为度,最重的按笔也不宜超过二分之一。
这样,行笔时即按得下,又提得起。
当然,这并不绝对,喜用短锋笔和长锋笔作书的人,往往不受此限制,或用全锋、或用锋尖,只要掌握得当,做到梁《评书帖》中所要求的那样:“用笔宜着实,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笔死捺在纸上。
”若用小毫写大字,就会捉襟见肘,形同枯槁。
字的肥瘦,亦往往与用笔的大小、深浅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笔毫太过,则笔画就会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机。
1.用毫得当。
行书用笔,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锋的三分之一为度,最重的按笔也不宜超过二分之一。
这样,行笔时即按得下,又提得起。
当然,这并不绝对,喜用短锋笔和长锋笔作书的人,往往不受此限制,或用全锋、或用锋尖,只要掌握得当,做到梁《评书帖》中所要求的那样:“用笔宜着实,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笔死捺在纸上。
”若用小毫写大字,就会捉襟见肘,形同枯槁。
字的肥瘦,亦往往与用笔的大小、深浅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笔毫太过,则笔画就会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机。
2.行笔迟速得宜。
行书行笔速度,不可一概而论,应该说或迟或速兼而有之,还须视通篇之需要,虽系一字,即可快疾如风,又可迟同逆舟。
因而,行书行笔之迟速不可只以中速而论,更不可以加速急书为是,应静气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为佳。
清人《书法秘诀》中提出:“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
” 2.行笔迟速得宜。
行书行笔速度,不可一概而论,应该说或迟或速兼而有之,还须视通篇之需要,虽系一字,即可快疾如风,又可迟同逆舟。
因而,行书行笔之迟速不可只以中速而论,更不可以加速急书为是,应静气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为佳。
|书法知识|行书基本笔画的写法:横、竖、撇、捺、折、钩、点

|书法知识|行书基本笔画的写法:横、竖、撇、捺、折、钩、点鸿默轩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
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张怀也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行书较楷书简约、流畅,较草书易识、易学,实用。
王羲之行书是行书的极至,他被称为书圣,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历代行书名家百出,行书风格多样、个性丰富。
行书分类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系:1、二王行书,由王羲之、王献之所创,后世文人书家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王派行书体系的影响,后继者如米芾、赵孟頫等皆是大家;2、颜行,由颜真卿所创,在传统笔法中掺入篆籀笔意,结体变背势为向势,易方为圆,代表作有《祭侄稿》、《争座位帖》等。
它的出现改变了王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世的行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模式,从而推动行书体系风貌的变化和发展。
后世书坛宗王宗颜此起彼伏,时隐时现,或互相掺杂融合。
3、魏行,清代书家将魏碑的体势和用笔化入行书中形成的一种行书。
代表书家有赵之谦、何绍基等。
行书个性风格各异,其基本笔画乃至笔法有共通的规律,这里我们选择王羲之的《兰亭序》来学习。
行书的基本笔画的写法:横、竖、撇、捺、折、钩、点1、横,与楷书的要求一样,以掌握细腰长横写法为主。
主要掌握两种类型的横,一种是类楷写法的长横,如“亭”字的第一横。
另一种是或下笔或收笔出锋的横,如“昔”字的第二横。
这是重点要掌握的,行书中出现特别多。
如图1。
2、竖,如图2(A回锋收笔的,如“间”,B顿笔出锋的,如“慨”C 露锋的,如“年”)竖笔在左的要收笔;3、撇,如图3-1、图3-2(A露锋出锋的长撇,如“舍”“少”“为”,B回锋的撇,如图“盛”“和”,C顿笔提起的如“老”);4、捺,如图4(A类楷的捺,如图“永”,B平拖回收的捺,如“舍”,C反捺如“殊”);5、折,如图5(A方折,如“曲”,B圆折,如“为”,C特殊的折,如“和”);6、钩,如图6(A如类楷的如“九”,B拖钩如“静”,C蟹爪钩,如“殊”);7、点,如图7-1、图7-2(A单点如图“亭”“宇”“领”;多点相连的如“流”“清”“无”“于”)您热爱中国书画吗?您对中国名家书画作品收藏感兴趣吗?请关注“风采书画院”公众号吧!本平台与《风采》杂志,中国央视网、中国新闻网、北方时报网、新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合作,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艺术,宣传推荐名家作品。
行书笔画方法技巧

行书笔画方法技巧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风格,以其豪放、流畅的笔画而著称。
行书的笔画方法和技巧是学习行书的基础,下面将逐步介绍行书的笔画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行书的书写技巧。
行书作为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风格,追求独特的笔意和线条,给人一种大胆、奔放的视觉效果。
要掌握行书的笔画方法和技巧,需要对行书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技巧。
一、行书的特点行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豪放自如:行书注重用笔的自由发挥,强调笔画的放松和流畅,不拘泥于规矩。
2. 线条流动:行书的线条具有流畅的美感,每一笔都要有起伏和变化。
3. 点画结合:行书中点画的运用非常重要,能够使字迹更加生动,增加层次感。
4. 特殊笔画:行书中有一些特殊的笔画,例如提纲、勾连、折笔等,需要熟练掌握。
二、行书的笔画方法和技巧1. 持笔方法:行书的笔画需要掌握笔的握持方法,一般来说,以掌握笔的中部为宜,要求手握轻松、放松、自如。
2. 用笔力度:行书中的笔画力度要求有变化,通过控制笔的力度,使字迹有起伏和流动感。
3. 主次分明:行书的笔画中,要区分主体和次要部分,主体要用力,次要部分要轻柔。
4. 点画的运用:点画在行书中非常重要,通过点画的运用,能够使字迹更加生动有力,增加行书的艺术效果。
5. 提纲勾连:行书中的提纲和勾连是特殊的笔画形式,需要进行训练,掌握提纲和勾连的规则和技巧。
6. 折笔的运用:行书中的折笔是一种常用的手法,通过折笔的运用,能够使字迹更加有力和美观。
以“山”字为例,行书的书写步骤如下:1. 先写出“山”的横折部分,以豪放自如的笔势,从左向右以自然的曲线往下写,注意用力和力度的变化。
2. 再写“山”的中部和下部,这部分需要注意点画的运用,用点画的方法强调山峰和山脚的线条,增加艺术效果。
3. 最后写“山”的右侧部分,可以用折笔的方法,将笔画在上升到山脊的位置后折回,再从右向左书写出山的形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书第一章第一单元:点反捺点: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锋收笔,似反捺写法。
曲头点: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
长点:外字的最后一笔,捺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左上回锋至腹部收笔。
带右点:竖直下笔,按后将锋从腹中挑出,带写出右点,写时笔锋横向行走,第一点重,第二点轻。
兰叶点:次字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后重按铺毫,再将笔略提从中间出锋。
出锋点:笔入纸后,顺势一顿,即将锋带出,露出锋尖与下一笔有连之势。
平点:尖锋入纸后,笔平行向右铺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锋,形似短横。
横四点:横四点,每点都极清楚,然又每点相连,其势略有上斜,不使平板。
横三点:岁字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腹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出锋上挑,以写戈笔。
二点水: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锋提笔向右上挑出。
上下点:上下两点相互呼应,上点出锋即成下点起笔,上点略轻,下点略重,反之亦可。
横波点:然字四点,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涛,曲折多姿,最后一点略重回锋。
隼尾点: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出锋,如鹰隼之尾。
三点水: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左右点: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稳。
行书第一章第二单元:横仰势横:所字上横呈上仰之势,使字更是丰满,稳固。
下挑横:长字中间长横行笔至收锋处,将笔锋向下挑出,以便连写下部点画。
垂头横:共字第一笔起笔呈反方向笔由下向上,用腕力写成有弹性的横画,其锋外露,收笔回锋。
露锋横:尖锋入纸,其锋外露,行笔由轻至重,最后锋尖略上提后下按,回锋至横越画中间。
重横:于字两横稍短,用笔较重,因此字点画少,点画粗壮,使字稳重有力。
上挑横:第一笔横画向上倾斜,收笔处向上挑出,以便写长撇。
波折横:此横亦用腕的翻动,轻重徐疾,波曲向前,收笔回锋,使线条生动活泼。
带锋横:发笔处承上一笔的出锋搭势后转笔写成横画,所以又称“搭锋”,变化在发笔处。
下凹横:未字两横都有下凹之势,尖锋入纸后笔向下拉后再向上斜行,使线条呈下凹状。
轻重横:尖锋入纸后,笔右行时用力由轻至重,收笔回锋。
行书第一章第三单元:竖曲头竖:最后一笔竖画在笔尖入纸后,利用腕力向左稍弯后再向右迂回行笔,故此竖头有曲折。
悬针竖:竖画之悬针,笔锋逆入后,调整至中锋则顺势直下,出锋处提笔空收,使锋尖能尖锐,饱满,不能飘浮。
弧竖:最后一竖,势向右凹,形成弧曲使整个字更显风神。
垂露竖:起笔逆入后,着力下行,收笔时笔锋回入画中,使头部圆润,如露珠下垂。
并列横:数横并列有轻重,长短,仰覆之变化。
重轻横:此横画行笔逆入后,立即铺毫重按,然后右行时,由重转轻,收笔处略重回锋。
短竖:人字旁左竖,行笔短促,力量稍重,使右旁点画虽少仍是稳固。
反笔竖:此长竖起笔处作由右向左的反方向,以示与其他畅字用笔之不同。
开叉竖:羲之写兰亭用的是鼠须硬毫,故偶有开叉,此笔不必强求,也无法强求,应顺其自然。
相向竖:左右两竖作相互对峙,相互包围之势,使能相互呼应,名曰相向。
并列竖:数竖并列,在起笔方向,长短,粗细等方面都有变化,使参差不齐,变化复杂。
带钩竖:行书用笔动荡感极强,此竖画至出钩处向右上钩出,既不作悬针,亦不作垂露。
露锋竖:作字左竖露锋入纸,作弯势下竖,收笔回锋。
相背竖:左右两竖都有内凹之势,作背靠背状,名曰相背。
行书第一章第四单元:撇、挑平撇:第一笔属平撇,笔锋逆入后向左平的撇出,线条饱满而出锋锐利。
斜撇:用笔取逆后,笔锋向左斜出,势微曲,壮健有力,力送锋尖,沉稳不飘。
长曲撇:此撇长而微弯,其势先直后向左撇出,极为醒目。
短撇:此短撇短而有力,如鸟啄木。
尖锋撇:此撇尖锋入纸后,迅即铺毫,然略弯撇出,头尾都尖,中间厚重。
兰叶撇:此长撇,入锋略重后即向左下行笔,其间由重转轻,由轻转重后很快撇出,飘逸如兰叶。
回锋撇:在撇至出锋处,忽作收笔,使头呈圆形,力聚于中,十分厚重,含蓄。
曲头撇:左撇头呈弯曲,其形折,出锋处上钩。
曲折撇:此撇长而中间有曲折,可见行笔之波动出锋处又戛然而止,回笔收锋,很含蓄。
弧撇:此撇起笔逆入后,竖直而下即向左推出,出锋尖利,中间有很大弧曲,此撇线条浑厚。
带钩撇:此撇由重至轻,至出锋处突然折锋钩出,出钩处稍作发力。
反撇:此撇呈反势,接出钩的牵丝,笔由下向上反手作平撇,转折处的轻重不易掌撑,难度很大。
开叉撇:此撇出锋处笔锋开叉,行笔重而出撇快,笔又硬,故偶然开叉,不必故意为之。
并列撇:三撇并列,方向和轻重都不雷同,不使刻板。
回锋挑:和字左挑,实是两笔,先行笔向左下折锋,由原路向右上挑出,是先回锋再上挑,使蓄力更足,力感更强。
短挑:挑法用力在起笔处,得力在出锋处故应快速有力,短而不松。
垂头挑:女字上挑起笔时,笔由下向上,有一牵丝露出,故其头下垂。
长挑:或字下挑长而有曲,出锋处与撇相呼应。
行书第一章第五单元:钩、折竖钩:先作竖画,至出钩处,锋略上提,使得力得势后向左钩出。
心钩:尖锋入纸后,向右下方作弧形行笔,渐行渐重,至出钩处最重,出钩时作顿挫,得势后向左上顺势钩出,此钩宜稍长。
戈钩:笔锋逆入后,引笔作斜势下行,中间微弯但不能太弯,至出锋处蹲锋得势上钩。
竖弯钩:竖弯后向右横画,渐行渐重,在出锋处,先蹲处得势,迅速向上略外倾地钩出,钩很厚重。
背抛钩:即风字右边的横折右斜钩,此笔宜笔势带侧,用腕力打弯,顺势斜出,使钩饱满有力。
蟹爪钩:逆锋入纸后先写竖画,至出钩时将笔向左平推,然后再向上钩出,形似蟹爪,此笔是王书的特色。
圆曲钩:最后一笔,接横画后,顺势竖下,由轻至重,其势弯圆,再顺势出钩,极为自然。
横折竖钩:月字右半,先写横画,折后写竖画,其势微弯,顿后上钩。
横钩:长横至折角处,提笔后重按,调正笔锋后向左钩出。
下垂钩:此钩的特点是出钩时,笔顺势下垂出锋,与圆曲钩略同。
回锋藏钩:最后一笔原是竖弯钩然此处并不钩出,而似写一横出锋处回笔将锋藏入画中。
平钩:最后一笔也是竖钩,然此钩是向左平推而出,有托住上部之意。
横折:横画行笔至转弯处,作提按圆折直下,转折不露圭角。
竖折:先作竖画,至转折处作顿挫提按,折锋向右,如写横画,收笔回锋。
左斜折:最后二笔,逆锋入纸后,向左微斜而下,转折后向右作点画。
右斜折:横画行笔至转折后,向内微斜而行,然后出钩,其折圆浑。
行书第一章第六单元:捺平捺:逆锋入纸后,即向右行笔,一波三折,顿后将锋平出,此捺势甚0平。
斜捺:尖锋入纸后,即铺毫重按,向右下行笔,顿后出锋,此捺势斜甚有力感。
回锋捺:此捺与平捺相似,然行笔轻重有变,出锋处并不捺出,而是回笔将锋收入画内。
带钩捺:最后一笔是长捺,出锋时笔略向下带出,有一小钩。
长点捺:最后一笔以长点代捺,笔由轻而重,再回锋收笔,头是圆形。
隼尾捺:最后一笔如捺如点,笔在中间作一顿挫,突然笔出锋,露出锋尖,如鹰隼之尾。
反捺:此捺作反势,逆锋入纸后,笔向上凸起铺毫,然后向右下行笔,出锋处笔又内拗而出,其形与一般捺相反,也需有高度的行笔技巧。
短捺:最后一笔逆入后速行向右下迅笔,稍作提按即回锋收笔,行笔短促有力,但捺的动作已全部完成。
重捺:最后一捺为与上两笔相衬,故行笔特重,中间提按也不明显,出锋时突然将笔提出,略露锋尖。
波折捺:此捺行笔时起伏波折,收笔回锋。
曲头捺:起笔处行笔曲折,然后再波折作捺,捺势圆润,锋也作收。
兰叶捺:此捺行笔势甚平稳,惟头尾轻,中间略重,也似兰叶写法。
平头捺:此捺亦很有特色,其头齐平,也显稳重,然行笔较难掌撑。
弧弯捺:捺的变化极多,可轻可重,可长可短,出锋可露可不露,此捺用笔圆润,势成弧弯行书第二章第一单元:点画联系(一)横联横:‘目、言’中间两横形断势连,短而有力‘坐、无’两横都有牵丝相连,上横短下横长。
横联竖:‘地’横画收笔处笔上翻连着写竖,有牵丝露出,‘古’横竖笔热不连,‘林’于横画收笔时带着写竖,‘清’第三横收笔处上挑写竖。
横联钩:‘茂’横后连写戈钩,‘将’长横收笔时将笔从原线内回至中间写竖钩。
‘长’长横后顺势写竖钩,‘宇’横后将笔上翻,从右方直接写竖钩。
横联撇:‘者’横后顺笔连着写撇,其撇不出锋。
‘左’横的上挑反笔向左撇出,其撇出锋。
‘俯’横后收笔处反笔写撇,‘天’横画挑出写长撇,势连笔不连。
行书第二章第一单元:点画联系(二)横联点:‘岁’中间横后连写三点,‘领’中页字上横收笔时笔从原路回锋至中间写点。
‘年’字第二横后也以此法写点,此连法外形不露,不见牵丝,‘迹’横与点有牵丝相连。
竖联竖:‘曲’两竖的起笔变化明显,‘其’两竖都是从左起笔,左竖低右竖高,‘修、形’两竖起收笔完备,写得都很果断有力。
竖联横:‘至’竖后上挑写横,‘此’左竖连着写横,‘固’左竖与上横都各自起笔,其形断,‘内’竖画后回笔向上接写上横。
竖联点:‘信’左竖上挑,凌空取势,抛笔写点,‘崇’最后中间短竖后写左右点,‘外’长竖后写长点,其形在连与不连间,‘视’中示字的点附于竖上。
点联点:‘於’上点顺势接写下点,一向左一向右,‘之’上点向左,左点上挑,‘初’两点相交,一尖一圆,一轻一重,‘察’中间竖钩后挑出左点,再遥与右点。
行书第二章第一单元:点画联系(三)点联横:‘弦’斜点带写横画,‘亭’上点重,横画长,‘云’点与横之间相距较远,此字点画少,故意将字写长。
‘詠’点与横之间距离近,点重横轻。
点联竖:‘期’左点上挑接写月字的左竖,‘怏’的竖心是先写左右点,再写长竖。
‘湍’的三点水上挑写山字的中间一竖,‘仰’将上短撇写成横点,然后竖下。
点联撇:‘以’点后遥写一撇,距离拉长,字形即扁,‘少’平点后上挑调正笔锋后顺势写长撇,‘为’字上两点后将笔上翻,以反笔写撇,‘盛’最后两笔是点后写撇,其势较顺。
撇联点:‘短’撇重点轻,字较稳固,‘楔’最后是撇轻点重,因点所处位置不同,此处点重,也使字稳固,‘叙’撇斜点平,利于下部点画安排,‘或’撇开后笔呈抛物线状,写出最后一点。
点画联系(四)撇联横:撇画多数出锋,与横画在形上的联系较难,顺其势而不必一定以牵丝相连,如‘竹、九、託’字,而‘茂’字将左撇回锋向上连写横画,是极活泼的用笔。
撇联竖:‘俛’单人旁,撇竖不相连,形断意连,‘初’撇开轻而挺,竖重而稳,‘虚’字下部丘撇后回锋向上写竖,形也不连,‘斯’斤字旁上撇重而斜竖画亦重,在字中为最重两笔,很突出。
撇联捺:‘水’撇捺相连,取势自然,‘合’字撇捺特长,很是潇洒,‘之’撇的出锋处接着写捺,撇由重转轻,捺由轻转重,‘浪’撇轻而捺重,撇短而捺长。
结体变化(一)大小:‘揽’左小右大,有以小附大之态,‘丝’左右绞丝点画相同而一大一小,形态不同,‘暎’左小右大,是以小衬大,‘宙’的宝盖极大,反觉得很稳重。
疏密:‘叙’左密右疏,相互协调,‘录’字右旁上疏下密,‘抱’字相向之势,中间疏,‘极’左密右疏,使字不感闷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