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 与 立体主义画派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影响立体主义,也被称作为“立方主义”,是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风格之一,毕加索主张通过解析重构和错位等形式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意志,立体主义和立方主义中的“立体”和“立方”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体积感和纵深感,而是运用一定的绘画手法将对象做出改造。
它不限于一个固定的角度,而是把多种视角的画面进行结合,形成一个包含原对象的诸多元素和成分的全新对象。
立体主义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的艺术倾向,试图在二维的画布上从固定的视角创造真实的三维空间的幻觉,强调画布的二维性质,而不是创造深度的幻觉。
这种绘画方式并没有使用透视法,而是以不同的方式通过对色调(光和影)的运用,将物体分解成不同的平面,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中展示不同的视角,既暗示了它们的三维形态,又指向了画布的二维平面。
一、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形成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出生于西班牙的牙马拉加,天才、任性、高产等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生。
他在绘画的方式上自始至终追求新鲜事物,不断地突破自我和传统理念。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长达79 年,他在绘画、雕塑、陶瓷、诗歌、写作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20 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
毕加索的创作风格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数次改变,他常在“蜕变”中寻求创新,这种蜕变即融合,他经常把各种绘画理念、手法、风格掰开揉碎再进行融合。
立体主义起源于1905 年,由巴勃罗·毕加索开创,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它作为一个引起了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带领许多艺术家从传统的透视画法转变到了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
但立体主义的产生并非偶然,更多的是必然结果下的产物。
一是受到当时社会客观因素的发展的影响,人们开始去透过表面,去描绘肉眼未必能够看见的东西,艺术不再照搬照抄现实事物,而是去发现所描绘的物体的本质,借助这种洞察力来获取对物体的真实情况的掌握。
二是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迫使绘画风格开始变化,毕加索在这个时期很自如地运用了摄影的多种曝光,把不同时刻、不同地点的对象聚集到一起,引发自身对时间、空间的思考,这一特征在之后作品中也有体现。
毕加索与立体派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中文名 ;巴勃罗· 鲁伊斯· 毕加索 国籍:西班牙 定居:法国巴黎 信仰 :共产主义 创作时期 “蓝色时期” (人生的低潮 ) “粉色时期" ( 遇见爱情 ) (1970前) “黑人时期” (1970前后) “分析立体主义时期” “新古典主义时期”(一战后) 《亚威农少女》 《弹曼陀铃的少女》《少女肖像》 《有藤椅的静物》《卡思维勒像》 《格尔尼卡》 职业:画家、剧作家、诗人、雕塑家 主要成就 :立体主义运动 代表作品:《斗牛士》《格尔尼卡》 《和平鸽》《梦》《亚威农少女》 代表作品
A.①②
战争结束后,他以法国抵抗运动战士的荣誉参加了战后第一次美展,并于1944年加入法国共 产党。以后,他又参加保卫和平运动,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宣传画《和平鸽》。毕加索为反 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毕生的努力。
毕加索最后自画像(去世9个月前完成)
作品展
“蓝色时期” (人生的低潮 )
“粉色时期" ( 遇见爱情 )
保罗?塞尚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派之间的重要画家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亚威农少女左图由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毕加索与立体派
立体派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立体派绘 画一反传统绘画特点,讲会话对象分为若干个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 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所以会有 支离破碎的感觉。
布拉克《桌上的白兰地酒瓶和吉他》
毕加索 立体主义的鼻祖

文化·生活 西方艺苑文:寒一一毕加索立体主义的鼻祖毕加索是划时代的绘画巨匠。
他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
238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然而,这个“绘画天才”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鸟儿。
毕加索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他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
就连老师也经常在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毕加索的母亲听了觉得无脸见人。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
但他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他经常忘记自己功课方面的“无能”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他却很高兴。
因为他可以带上一叠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
毕加索开始对什么都看不顺眼。
举个例子:比如画肩膀的那一笔,他就觉得老师教的那个弧度一笔画下去简直是粗笨,可是大家却都那么画,不知道这帮人的脑子是怎么长的。
等等,诸如此类,让他觉得西班牙简直没办法呆下去,前后左右全是些平庸乏味的人,决定去世界艺术中心——巴黎。
239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40《相对论》,这些尖端的领域,可能是另外的专业完全无法了解。
西方艺术史:立体主义的艺术-毕加索【121】

西⽅艺术史:⽴体主义的艺术-毕加索【121】⽴体主义的艺术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Pabol Picasso,1881-1973)西班⽛画家、雕塑家。
从⼗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直持续到⼆⼗世纪七⼗年代最具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
⼆⼗世纪艺术中最引⼈注⽬的现象,⼆⼗世纪的⼤部分艺术史都可以按照他的成就来写。
⼀⽣画法和风格迭变。
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度转⼊写实。
1930年⼜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
晚期制作了⼤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对现代西⽅艺术流派有很⼤的影响。
《亚威农少⼥/亚维农少⼥》由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是第⼀张被认为有⽴体主义倾向的作品。
毕加索以他青年时代在巴塞罗那的“亚威农⼤街”所见的妓⼥形象为依据。
这条街以妓院林⽴⽽闻名。
画上的⼥⼈形象,就是这条街上的妓⼥们。
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个⾓度去看待⼈或事物,所画的只是⽴体的⼀⾯。
⽴体主义则是以全新的⽅式展现事物,他们从⼏个⾓度去观察,从正⾯不可能看到的⼏个⾓度去观察,把正⾯不可能看到的⼏个侧⾯都⽤并列或重叠的⽅式表现出来。
在《亚威农少⼥》中,五个裸⼥的⾊调以蓝⾊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物是由⼏何形体组合⽽成的。
画家把这五个⼈物不同侧⾯的部位,都凝聚在单⼀的⼀个平⾯中,把不同⾓度的⼈物进⾏了结构上的组合。
看上去,就好像他把五个⼈的⾝体先分解成了单纯的⼏何形体和灵活多变、层次分明的⾊块,然后在画布上重新进⾏了组合,形成了⼈体、空间、背景⼀切要表达的东西。
就像把零碎的砖块构筑成⼀个建筑物⼀样。
⼥⼈正⾯的胸脯变成了侧⾯的扭曲,正⾯的脸上会出现侧⾯的⿐⼦,甚⾄⼀张脸上的五官全都错了位置,呈现出拉长或延展的状态。
画⾯上呈现单⼀的平⾯性,没有⼀点⽴体透视的感觉。
所有的背景和⼈物形象都通过⾊彩完成,⾊彩运⽤的夸张⽽怪诞,对⽐突出⽽⼜有节制,给⼈极强的视⾓冲击⼒。
立体派艺术简介

立体派艺术简介立体派(Cubism)是20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一种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主要由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所开创。
作为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立体派不仅在绘画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雕塑、建筑和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立体派以其独特的表现方法、创新的构图技巧和对形体结构深入的分析而著称,下面将系统地介绍立体派艺术的起源、发展、主要作品及其对后世艺术的影响。
起源与历史背景立体派艺术的兴起离不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大背景。
在此时期,西方社会经历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变,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思潮也在悄然变化。
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挑战,新思想不断出现,尤其是对空间、时间与视觉感知的新认识,使得艺术家们逐渐开始探索新的表现形式。
立体派的形成受到多位艺术家和思想家影响。
在毕加索与布拉克的早期创作中,他们受到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启发。
同时,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的作品也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启示。
塞尚强调“有机体”形成的基础上,他运用几何形状来解构自然对象,尝试以多角度呈现物体,从而为立体派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立体派的核心理念立体派艺术强调从多个视角去观察对象,即不再只通过单一的视点呈现事物,而是将多个角度、不同的位置整合在同一画面中。
这种新颖的方法使得观众能够从不同方向理解和欣赏作品。
实际操作中,立体派艺术家通过几何形状来进行再创造,省略了不必要的细节,以突显物体本质。
此外,立体派并不局限于描绘可见世界,它还加入了抽象化的元素。
通过将物体简化为基本元素,使得画面更具空间感,而这种空间感正是知识、情感和想法交织产生的结果。
立体派使艺术成为了一种探讨和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媒介。
主要风格与流派立体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期立体派和高峰期立体派。
初期立体派主要是在1907年到1912年左右,标志性的作品包括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
解读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画派对建筑的影响

解读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画派对建筑的影响The interpretation of Picasso's cubism -paint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architecture论文题目解读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画派对建筑的影响学院人居学院专业名称建筑学班级学号姓名解读毕加索立体主义画派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西安交通大学人居学院)摘要:毕加索是现代艺术中立体主义绘画的开创者,这种立体派与现代建筑无论是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上都有着较类似的共同点,其创作手法对建筑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毕加索、立体主义、勒·柯布西耶、建筑The interpretation of Picasso's cubism -paint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architecture(Department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Xi’an Jiaotonguniversity)Abstract: Picasso is the modern art cubism painting pathfinder, thiskind of cubism and modern building either in the form of expression and ideological content has a similar thing in common, its creation technique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Key words:Picasso ,cubism, Le corbusier,architecture一说到毕加索,一些词汇就会从脑海里浮现:20世纪最杰出、最具有独创性、风格变化最无常、最富有诱惑力、最多产等等。
浅谈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绘画的艺术形式

美术界艺术论坛浅谈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绘画的艺术形式提到19世纪的欧洲,人们就可以想到纷繁的哲学、文学、艺术、社会思潮对它的包容,仿佛它是可以承载任何新鲜、激烈、陌生事物的最为开放的舞台。
20世纪初艺术革命的萌芽已在那些新潮艺术家的创作中迅速生长。
在经历野兽主义这个20世纪激越的开端后,随之而来的立体主义可以说是对古典主义的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伟大的毕加索终于登场了。
立体主义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时期:1907年—1909年的早期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受塞尚绘画和非洲原始雕刻的影响。
1909年—1911年的分析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打破传统绘画的透视原理,把物体实际存在的各个面按照不同的视点进行组合,最后在画面上组建物象和空间的新秩序。
但这样的分析使画面陷入了抽象的形式,不符合立体主义者表现的宗旨。
因此随着探索发展,从1912年—1914年毕加索进入了综合立体主义时期,他不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本身引入绘画。
同时,毕加索还创造了“拼贴”的肌理油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波普艺术”,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在一起。
一、早期立体主义时期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随后,他的作品一直受非洲原始土著部落木雕面具的影响。
黑人艺术,充满了叛逆,不论对手的力量有多强大,他们的意志力都没有退缩过,并与一切未知的存在相抗争,而且充满了勇气和斗志。
这种精神正是毕加索追求的。
他曾激烈地宣称:我反对一切。
他认为正是这些雕塑帮助人们获得了心灵上的独立。
他们又是强有力的工具,把人们的精神塑造成某种特定的自由状态,从而最终获得自由。
同时,毕加索在这些雕刻中看到了一种精神化的接近抽象的形态处理方法,以及运用概念的、几何形的分割手法处理人头和身体的那种极为清晰的结构。
毕加索此后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表现这种手法。
在造型上,他追求具有原始力量感的几何造型和丰富的空间结构,他把形体拆散然后进行重新构造。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

创新性的表现形式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以 其独特的几何形状和断裂、重组 的手法,打破了传统绘画的透视 和构图规则,为艺术创作带来了
全新的可能性。
深刻的心理表达
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不仅在形式 上创新,而且在内容上深入挖掘 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形象的 破碎与重组,揭示出人物复杂的
情感和心理状态。
跨时代的意义
1897年移居到西班牙的 巴塞罗那。
1900年迁居到法国巴黎, 开始受到印象派和后印 象派的影响。
1903年完成第一幅立体 主义作品《少女》。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演变
蓝色时期
以蓝色和灰色为主调,作品多 表现孤独、悲伤的主题。
分析立体主义时期
开始尝试将物体分解成几何形 状,再重新组合,形成独特的 画面结构。
特点
将物体分解成几何形状,再重新 组合,形成多视点、多角度的画 面。画面结构紧凑,注重形与色 、光与影的对比与和谐。
02
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的形成与发展
立体主义风格的肖像画概述
立体主义是一种艺术流派,起源于20世纪初的法国,由毕加 索和布拉克共同创立。该流派强调将形式简化为几何形态, 通过多角度同时呈现对象,以展现物体的多个面和角度。
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的传承和发展在后世的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许多 艺术家在毕加索的创作理念和手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创作出了许多具 有影响力的作品。
03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作品分
析
《少女》
总结词
细腻的笔触与柔和的色彩
详细描述
这幅画作展现了毕加索对立体主义风格的独特运用,通过将少女的脸部和身体分解成几何形状和线条,呈现出一 种独特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画中的少女形象被描绘得十分细腻,笔触柔和,色彩过渡自然,给人一种温馨、宁静 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4年 加入法国共产党;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Page 10
田园时期(1946—1973年)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 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 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 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电影《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 《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 卡洛斯的坠落》; 毕加索作品
Page 6
立体主义时期 (1907—1916年 )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 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2年 把上胶的纸贴到画上,进一步发展立体主义;
Page 7
古典时期(1917—1924年)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 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 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Page 12
毕加索画作欣赏
自画像
Page 13
自画像
Page 14
立体主义作品代表
格 尔 尼 卡
对佛朗哥政府的残酷行为不满的毕加索定居巴黎,但当1937年4月26日西班 牙巴斯克省的历史名城 —— 格尔尼卡 在西班牙内战的混乱中,遭到法西斯德 军的突击,全城被炸为一片瓦砾,死伤数千人,而且大多是老弱妇孺时,激 起了毕加索强烈的愤怒,因为他一想到德军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一个不 设防的小村庄竟然进行这样残暴的轰击,就义愤填膺,於是开始动手绘制这 幅壁画,要以画笔为枪来抵抗不人道的暴戾行为。
Page 4
蓝色时期 (1900—1903年 人生的低潮)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Page 5
玫瑰时期 (1904—1906年 粉红色时期,遇见自 己的爱情)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 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 德· 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 海惠特尼女 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 楚· 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 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Page 24
吉他与乐谱
在这个画面上,所有物象都被 高度地简化,吉他、乐谱、桌 子、台布及窗户等,在画中均 显示为几何形的大色块。—方 面,它们作为基本的色块,按 照某种数学关系在画面上组成 完整而严密的伞间结构;另一 方面,则又显现为一个由客观 物象所构成的现实空间。在色 彩上,画家采用不同明度与纯 度的红色、赭色和棕色作为深 色块,将乐谱、吉它及窗户衬 托得明亮而夺目。在这个和谐 统一而富于节奏的色彩构成中, 格里斯通过几何化的图形,创 造了一个既具有三维空间幻觉, 又充满平面感的绝妙画面。
Page 18
立体主义运动则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个阶段是1912年之前的所谓分析立体主义。 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 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 1912年以后,立体主义运动进入第二阶段,通常称为综合立体 主义。此时在画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 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 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 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 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乔治· 布拉克
Page 21
《埃斯塔克的房子》
Page 22
莱热
法国画家。1881年2月4日生于诺 曼底的阿让唐,1955年8月17日卒 于巴黎郊区。早年就读于巴黎装饰 艺术学校和朱利安学院。40年代初 旅居美国。1945年回国,政治上信 仰共产主义。早期作品追求工整的 形式美和单纯的色彩美。作品《玩 牌者》、《三个女人》等,受几何 抽象主义和纯粹主义影响,画面出 现较多的曲线。战后画风转向写实, 内容多描绘工人和普通劳动者,画 幅较大,色彩清晰,代表作为《建 筑工人》、《大行列》等。
Pag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 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 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 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周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 纳菊别墅花园里
Page 3
主要生平
童年时期(1881—1900年年轻时的毕加索)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4年 首度展出作品;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 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 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Page 20
乔治· 布拉克
乔治· 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1963),法国画家,立体 主义代表。1882年5月13日生 于塞纳河畔的阿让特伊,他的 父亲是位房地产经纪人。1963 年8月31日卒于巴黎。他的影响 实际上并不比毕加索小。他与 毕加索同为立体主义运动的创 始者,并且,“立体主义”这 一名称还是由他的作品而来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读书》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石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 玛尔的肖 像》;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38年 创作《女孩与小船》(《girl with a boat》)
《三个女人》
Page 23
格里斯
格里斯(1887~1927)西班牙画 家。1887年3月23日生于马德里 , 1927 年5月11日卒于法国布洛涅。 曾参加法国立体主义社团。画风活 泼带有装饰性。作品始终保持着明 显可辨的实物形体,且色彩丰富、 明亮,公正,有严整的结构性。主 要作品有绘画《毕加索肖像》和理 论著述《新精神》等。
Page 25
课文阅读 pablo picasso , who died in 1973, is the best known
and most influential painter of the last century. It was he who developed the style of painting known as cubism , which led to a dramatic revolution in art His Early life:
毕加索人物简介
毕加索画作欣赏
立体主义 课文阅读 单词短语
家看之坚院的班西共毕 。到至实接父牙方产加 自,的受亲人现党索 己他造过是,代党, 的是型比个自派员西 作有能较美幼绘。班 品史力严术有画是牙 被以。格教非的现画 收来毕的师凡主代家 藏第加绘,的要艺、 进一索画又艺代术雕 卢个的训曾术表的塑 浮活一练在才。创家 宫着生,美能他始。 的亲辉具术,是人法 画眼煌有学他西,国
Page 15
《卡思维勒像》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 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 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 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 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 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 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 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 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 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 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 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 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 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 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 交错中,卡思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 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 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
pablo picasso was born in 1881 in malaga(马拉加), in the
south of spain. His father was a mediocre painter, but luckily he had the good sense to realize how talented his young son was, and to encourage him as much as he could . picasso studied art in la Coruna (拉科鲁尼亚),barcelona(巴塞罗 那) and madrid(马德里) ,but very soon there was nothing more he could learn,so he moved to Paris, where he could mingle with the great artists of the time.
Page 8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5—1932年 )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 德蕾莎· 沃尔持,成为毕加索 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作 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系列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 达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