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君子慎独》教学案例朱丹

合集下载

七年级传统文化君子慎独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君子慎独教案

君子慎独教学目标:1、理解“君子慎独”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君子慎独”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君子慎独”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君子慎独”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古代将“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

《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

”一个人在有他人在场、有他人监督的情況下,往往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要完全靠自己的良知与信仰约束自己,使自己遵守道德原则,这就是“慎独“慎独”需要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自我制约的能力。

汉代杨震面对企图贿赂他的人,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你知)。

”杨震看重自己的品行操守,忠实于自己内心,严于约束自己,即使在私密场合,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慎独”让杨震万古流芳。

二、新课教学: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记・大学)注释:①恶:第一个“恶”(wu)字是动词,厌恶;第二个“恶"(e)字修饰“臭”,表示不好的味道。

②好:第一个“好”(hao),喜受;第二个“好”(hao),美好。

③谦(qie)通“慊”,心安理得的样子语译:所谓心意真诚是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厌恶不好的气味,就如爱好美好的事物,这就叫作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必定谨慎。

2、道也者,不可须史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语译:道,是不能高开片刘的;如果可以高开,就不是道了。

所以,君子在别人看的地方也会道候,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会畏惧。

再隐的东西也没有不被发现的,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语译:道,是不能离开片刻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

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会道镇,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会畏惧。

高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 “慎独”素材串讲

高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    “慎独”素材串讲

作文“慎独”素材串讲一、解释何为“慎独”“慎独”出处:1.“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所以,君子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要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

隐秘的事情,没有不被人发现的;细微的事情,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警惕”2“所谓诚其意,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大学》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

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安理得。

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使自己规行矩歩。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

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

其实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看透这些坏人坏事,就像是见到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那么这种隐恶扬善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就是说,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实际德性,外表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即使独处之时,也要使自己规行矩歩。

3.“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不得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礼器》4.慎独者,慎闲居之所为。

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

——郑玄5.“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明显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诚其意’。

”——朱熹《朱子语类》6.“慎独”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观念,“慎”最初含义理解为“诚”,即心不自欺,指内心的一种精神状态,《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等篇均作此意解。

《中庸·君子慎独》教学案例朱丹

《中庸·君子慎独》教学案例朱丹

《中庸·君⼦慎独》教学案例朱丹《中庸·君⼦慎独》教学案例松滋镇泰民族学校朱丹第⼀部分设计说明第⼆部分教案:第三部分教学反思第四部分评委点评第⼀部分设计说明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之道,就是君⼦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的⾃⾝修养,要与⾝边的⼈建⽴⼀种和谐的关系。

提倡⼈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在我看来,它是做⼈的完美境界。

中庸之道是⽬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

它注重⼈在处世的⾏为及态度上的“适度”。

要求⼈们时时检点⾃⼰的⾏为和⼼态,不断地反省⾃⼰的⾔⾏举⽌,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的道德⽔准。

以求在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的灵魂进⾏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尚以及正直!⼋年级学⽣学习《中庸》就会学会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做⼈有⾃知之明、尽份内事、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的长处。

长⼤后对待上司更忠诚,为官者会更清廉爱民、仁政爱民,对待其它⼈更博爱。

中庸不是教⼈软弱,⽽是教⼈⾃信、⾃⽴、⾃强不息!李⼆曲曾对“慎独”的境界作过这样的描述:“暗室屋漏⼀如⼤庭⼴众之中,表⾥精粗,⽆⼀或苟。

明可以对⼈对天,幽可以执⿁执神。

”似这种对道德主体的⾼标准要求,⽆疑有利于把道德建设引向崇⾼境界。

正因为如此,刘少奇曾主张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修养的⽅法加以运⽤。

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独⽴⼯作、⽆⼈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这说明“慎独”作为⾃我修⾝⽅法,到了现代,仍可为我所⽤,没有过时。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对初中学⽣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初中⽣学习《中庸》,学习《君⼦慎独》很有必要。

第⼆部分教案: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朗读并背诵。

2、积累⽂⾔知识,把握⽂意。

3、理解⽂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过程与⽅法:1、阅读、讨论、交流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

【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

【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慎独是儒家修身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传统道德修养都以慎独为中心。

在儒家思想里,君子是教育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而慎独是“入德之方《礼记・中庸》中说“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成为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只有做到慎独的人,才会是君子。

什么是慎独?通常意义上,慎独就是“不为冥冥惰行”,即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小心谨慎,自觉遵守道德,而不为非、越轨,做到表里内外如一。

在今天复杂的环境下,为政者以慎独作为修身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经过慎独的严峻考验,才谈得上具有真正的道德修养。

戒惧知畏以外警强制遵礼守德人的善念或恶念,都生之于心,存之于内,并不外显出来,因此外界诸如法律、舆论等的监督往往并不起作用。

但对君子而言,还有比看得见的东西更令他们警醒的,诚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历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没错,头上的神明和心中的道德律,正是君子慎独的内在约束。

北宋名臣赵界有“铁面御史”之称,他清廉自律,曾留下了“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的佳话。

赵扑非常重视修养之功,《宋稗类钞》曾记载他的一件趣事:任成都知州时,有一天宴会上,赵扑看到一个歌伎头戴一枝杏花,格外俏丽,不觉心动,于是开玩笑说:“髻上杏花真有幸那个歌伎亦很有才情,随口应道:“枝头梅子岂无媒?”到了晚上,歌伎美丽的身姿仍萦绕在赵扑的脑海,令他念念难忘,于是便吩咐值宿的老兵说:“你去把白天那个戴杏花的歌伎给我叫来老兵应承一声便走了,可过了半个时辰也不见回来,赵界又令人去催。

那人还未出门,赵扑忽然神志清醒,大呼:“赵扑不得无礼!"旋即又命人将老兵追回。

这时,那个老兵从帐幕后走了出来,赵扑奇怪地问他:“你怎么在这儿?”老兵回答说:“我估计大人您过不了一个时辰,这个念头就会停止,所以虽接受了命令,其实我根本就没去请她。

七年级传统文化4君子慎独

七年级传统文化4君子慎独

第四课君子慎独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3、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讨论、交流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资料背景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主题思想: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之道”、“君子的品质”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观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培养学生具备君子的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君子品质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庸》第一章节,分析中庸之道、君子品质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 例题讲解:以一道道德判断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做到中庸之道。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和而不同2. 君子品质仁爱礼貌诚信智慧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

2. 答案:学生需从自身实际出发,阐述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提出具体实践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中庸》有一定的了解,将中庸之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君子的品质,为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深邃且富有哲理。

慎独与独立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慎独与独立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慎独与独立主题班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慎独和独立的含义及重要性。

2.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慎独和独立的品质。

3.通过讨论、案例分析和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慎独和独立的内涵、意义及培养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慎独和独立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

四、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慎独和独立的名言警句、故事、案例等资料。

2.制作PPT,展示慎独和独立的相关内容。

3.准备一些小奖品,用于奖励积极参与的学生。

4.安排学生分组,为讨论和活动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慎独?什么是独立?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体现慎独和独立的事情呢?2.播放一段关于慎独和独立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认识慎独1.讲解慎独的含义慎独是指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从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自律和自我约束。

2.分享有关慎独的名言警句和故事(1)名言警句:-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淮南子·说山训》(2)故事:- 《杨震拒金》:东汉时期,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

在赴任途中,他经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他曾经举荐过的官员。

王密为了感谢杨震的举荐之恩,晚上带着十斤黄金去拜访杨震。

杨震坚决不收,王密说:“现在是晚上,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

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离开了。

-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元朝末年,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

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大家都很口渴。

这时,有人发现路边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梨子。

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子吃,只有许衡一个人坐在树下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子吃,许衡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

主题班会---君子慎独

主题班会---君子慎独

经常保持微笑
班 会 目 的
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 体经一十 别的︐ 际带更带行 使学生理解“君子慎独”这一 健常个年 人人善 关来加微交一 美德,培养学生的慎独意识 康 微 人 少 三 的 才 待 二; 系不和笑流︑ ︕笑心︔︑魅会人︑︕少善让的在 有情微笑力产生乐 良︐你时与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 利 愉2 笑 一︕生︐观 好会看候他 于 悦,使学生能够了解实现慎独 会笑 吸这向 的为起︐人 身 ︐的途径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 使︐ 引样上 人你来面进 “君子慎独”的美德。
班 会 准 备
1、教师:提前准备ppt(内 容:相关故事、辩题和班会 相关幻灯片);分队:按已 有的学习小组1—4组为一队 ,5—8组为一队;向班委安 排任务(组织学生);确定 辩题。 3、辩手:根据已确 定的辩题做准备。
谢谢观赏!
2、班委:组织学生选出辩 手(学习小组每一组出一个 )以及演员;准备小品剧本 ;提前组织布置现场,按已 分好的队分成两部分坐,并 在教室中间留出一定的空间 。 5、其他学生:按班 委组织选出辩手和演 员;协助辩手进行准 备;班会前男生帮班 委布置现场。
4、演员:根据准备 好的剧本提前进行排 练。
班 会 内 容
一 、 观 看 视 频
二 、 讨 论 和 交 流
三 、 简 单 辩 论
四 、 微 小 品 与 讨 论源自第一部分 对“君子慎独”的理解
班 会 流 程
1、(3分钟)讲一个小故事 2、(5分钟)给学生2分钟时间思考和讨论,之后请几位同 学简单谈谈对故事中两个人及其行为的看法; 3、过渡 4、(20分钟)简单辩论 5、总结
经常保持微笑
第三部分 结束
第二部分 对实现“君子慎独”途径的探究
1、开始 2、(15分钟)微小品:(1)东汉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2)王顺友“一个人的长征”(3)元代许衡心中有“主” 3、(6分钟)给学生2分钟时间讨论,然后请几位同学谈谈看法 4、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君子慎独》教学案例松滋镇泰民族学校朱丹第一部分设计说明第二部分教案:第三部分教学反思第四部分评委点评第一部分设计说明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

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

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

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庸》就会学会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长大后对待上司更忠诚,为官者会更清廉爱民、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更博爱。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信、自立、自强不息!李二曲曾对“慎独”的境界作过这样的描述:“暗室屋漏一如大庭广众之中,表里精粗,无一或苟。

明可以对人对天,幽可以执鬼执神。

”似这种对道德主体的高标准要求,无疑有利于把道德建设引向崇高境界。

正因为如此,刘少奇曾主张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加以运用。

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这说明“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到了现代,仍可为我所用,没有过时。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初中生学习《中庸》,学习《君子慎独》很有必要。

第二部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3、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讨论、交流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资料背景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主题思想: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

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

第二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

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

“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教师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四、研读《君子慎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也。

....,故君子慎其独(一)朗读,解决读音、断句问题并结合课后注释和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2、男生、女生各齐读一遍3、齐读(二)阅读感知,探究疑难1、首先提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性”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爱道义等)。

即:天赋禀性特质。

“道”指人依照上天赋予人的正理行事(遵循本性做事)。

“教”指修明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性”的表现,“教”为“道”服务。

2、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文中提出了慎独自修的原则。

思考并交流:(1)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2)怎么慎?(3)为什么要慎独?【明确】(1)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

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3)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3、中庸之道有何作用意义?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五、深化拓展1、讨论: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好好先生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

”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这就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大致是这么个模样:“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

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

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2、我们民族有着“慎独”的优良传统,一些清官多能以“慎独”自律。

相传,我国东汉时有一位清官杨震。

他在赴荆州任刺史途中,道经昌邑。

当时,昌邑令王密得知,欲以厚礼报答杨震知遇之恩(王密任昌邑令,乃由杨震举荐),深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以“四知”自警自诫,拒受厚礼,是“慎独”的典范。

他的事迹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

其人被奉为清官,写入正史。

可见,若能“慎独”,就可以抵御贪欲滋生,堂堂正正地作人做官。

慎独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

一旦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当个人私欲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时,就会腐蚀一大批的心灵,就会危害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3、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过犹不及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周而不比事君数,斯辱矣六、作业1、摘抄文中名句并写点读书笔记。

2、背诵《君子慎独》第三部分教学反思说到慎独,不该只是先哲和圣贤们的追求,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践行之。

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何境,我们都要做到严于律己,谨慎不苟。

慎独的表现在于隐和微,它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便是此理。

慎独来自于不断的反省自己。

课上,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提出,“君子慎独”能够很好的约束比较自觉地同学的言行,但是仅有这一句的不够的。

因为毕竟还有部分自制力不够的同学,不能够做好“慎独”。

班级仅仅做好“慎独”还是不够,要做到“慎群”。

这个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频频点头。

同学们又讨论明确了“慎群”的含义:我们在集体生活的环境中,要时刻保持独立自由思考的意识,不为他人左右。

慎独不易,要有很强的自治力;慎群颇难,在做好自己的同时,要承担肃清环境的重任。

“君子慎独”已经深入同学们的内心。

第四部分评委点评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君子慎独》这则文言文,其内容和道理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所以本课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和疏通文意、道德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重难点突出。

《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即在最隐蔽的言行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细微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能做到谨言慎行,不做坏事。

这是本文理解的难点,也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一种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和看听故事中,明白其意。

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三、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研读课文、探究疑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初步的感受、理解和欣赏能力。

这节课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使学生读懂,读出滋味来,以读为本,重在感悟积累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