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第1、2、3单元
温病学-1-3

温病学-1-3(总分:32.5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型题(总题数:14,分数:14.00)1.“伏暑”病名最早见于∙A.《素问·生气通天论》∙B.《证治准绳》∙C.《温热暑疫全书》∙D.《六因条变》∙E.《温病条辨》(分数:1.00)A.B. √C.D.E.解析:2.下列证候不属于霍乱的主要临床特征的是∙A.发热∙B.呕吐频繁∙C.里急后重∙D.泄泻∙E.挥霍撩乱(分数:1.00)A.B.C. √D.E.解析:3.湿温病的治疗总以分解湿、热,使湿去热孤为原则。
“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一语出自∙A.薛生白《湿热病篇》∙B.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C.吴鞠通《温病条辨》∙D.陈平伯《外感温病篇》∙E.雷少逸《时病论》(分数:1.00)A.B.C. √D.E.解析:4.下列不属于烂喉痧的主要临床特征的是∙A.咽喉肿痛糜烂∙B.肌肤丹痧密布∙C.较强的传染性∙D.往来寒热∙E.多发于冬春季(分数:1.00)A.B.C.D. √E.解析:5.湿温病以脾胃病变为中心,“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一语出自∙A.吴鞠通《温病条辨》∙B.叶天士《二时伏气外感篇》∙C.薛生白《湿热病篇》∙D.雷少逸《时病论》∙E.陈平伯《外感温病篇》(分数:1.00)A.B.C. √D.E.解析:6.下列不是伏暑初起的证候特点的是∙A.初起即有明显里热证∙B.初起即见卫气同病∙C.初起即见卫营同病∙D.初起见有暑湿内郁气分或暑热内郁营分证候表现∙E.初起即见热结阴伤证候(分数:1.00)A.B.C.D.E. √解析:7.伏暑初起,卫气同病和卫营同病的治疗共同点是∙A.疏宣表邪∙B.辛凉透表∙C.银翘散力口减∙D.黄连香薷饮加减∙E.清暑化湿(分数:1.00)A.B.C. √D.E.解析:8.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A.刘河间∙B.吴鞠通∙C.叶天士∙D.喻嘉言∙E.于孟英(分数:1.00)A.B.C.D. √E.解析:9.湿温初起,湿遏卫气,治宜芳香宣化,双解表里之湿,方药可用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两方共同有的药物是∙A.杏仁、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B.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藿香∙C.杏仁、蔻仁、薏苡仁、半夏、藿香∙D.蔻十二、薏苡仁、藿香、半夏、竹叶∙E.杏仁、蔻仁、薏苡仁、半夏、茯苓(分数:1.00)A. √B.C.D.E.解析:10.疫疹总的治疗原则是∙A.清热解毒,凉血化斑∙B.辛凉解毒,凉血化斑∙C.清热透疹,凉血化斑∙D.辛凉透疹,凉血散血∙E.解表透疹,凉血散血(分数:1.00)A.B.C. √D.E.解析:11.大头瘟的主要发病季节∙A.冬末∙B.春初∙C.夏秋∙D.初夏∙E.冬春(分数:1.00)A.B.C.D.E. √解析:12.大头瘟的主要临床特征是∙A.咽喉红肿疼痛∙B.憎寒壮热∙C∙D.耳前后硬肿∙E.两侧腮肿(分数:1.00)A.B.C. √D.E.解析:13.伏暑的临床表现特征为∙A.发病急骤,病情深重,病势缠绵∙B.起病急,里热盛,病程长∙C.起病急骤,表里同病,病情深重∙D.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E.发病急骤,里热炽盛,病情深重(分数:1.00)A. √B.C.D.E.解析:14.下列不是疟疾的典型症状的是∙A.寒战∙B.高热∙C.汗出∙D.口渴∙E.热退身凉(分数:1.00)A.B. √C.D.E.解析:二、B型题(总题数:15,分数:18.50)∙A.“冬伤於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B.运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C.“岁中有厉气,兼夹鬼毒相注,名曰温病”∙D.“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温病学第二章ppt课件

➢易于夹湿兼寒
暑热致病每夹湿邪,成为暑湿病邪;天暑下迫,地湿上蒸。 叶天士:“暑必兼湿”; 王孟英:“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故曰挟,……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 暑也。”
恣食生冷,贪凉露宿-夹湿兼寒
温病学第二章
12
3.湿热病邪
(1)定义 具有湿和热两重性质的外感病邪。
◆气候反常,应寒反暖
吴坤安:“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
温病学第二章
8
• (3)致病特点
➢多从口鼻而入,先犯上焦肺卫
风热病邪侵袭人体多先犯及上焦肺系和肌表 病位-肺卫(风性轻扬,升散、疏泄) 病机-肺卫失宣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
苔干燥。
➢ 易从火化 耳鸣,目赤,咽痛。
温病学第二章
15
5.温热病邪 (1)定义 是一种致病后即有里热炽盛证候的外感温邪,可导致春温。 (2)形成条件 发生与春季,里热偏盛,不兼有四时主气为特点-春温
➢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 发病初起即现里热证候,且郁热难透 热在气分→高热、烦渴、口苦、溲赤、苔黄 热在营分→身热、躁扰、谵语、斑疹隐隐
➢暑性酷烈 易于损伤津气
里热耗损,汗泄太过-津气俱损,甚至津气欲脱 →烦渴自汗,倦怠少气,呼吸 浅促,脉虚而无力,甚至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虚大。
《内经》“壮火食气”,“炅则气泄”;“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 泄。”
温病学第二章
11
➢易直中心包 闭窍动风
直接侵犯其它脏腑 -直犯心包、肝经、肺络 →卒然昏迷、痉厥及咯血
浮数。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易化燥伤阴
(完整)温病学课本归纳,推荐文档

第一单元绪论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3、明末吴有性(吴又可)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首创“秋燥”病名,创制了治疗燥热伤肺的燥救肺汤。
10.风湿之名首见《伤寒论》第二单元温病的概念+第三单元温病的病因与发病1.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的特点:①致病因素:温邪②发病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③临床表现:a 起病急,传变快 b 发热为主症,热像偏重 c 易燥化伤阴d 易内陷生变3.温病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4.温病根据发病特点分类: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5.简述温邪的含义和其种类温邪:是指外界致病邪气中具有湿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分类:a 风热病邪--风温 b 暑热病邪--署温 c 湿热病邪--湿温 d 躁热病邪--秋燥 e 温热病邪--春温f 疫疠病邪--戾气g 温毒病邪--温毒的一类温病②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或伏气,是指感受邪气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发于里的一类温病11. 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的比较第四单元温病的辨证2.上中下三焦辨证要点及病理特点(病机)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1.白碱苔:舌苔垢白厚粗浊而板滞,状如碱状。
为温病胃中有宿滞而兼夹秽浊郁伏之征像。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上篇第一章绪论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萌芽阶段《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二、成长阶段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三、形成阶段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5。
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
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6。
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戴天章—-《广温热论》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第一节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第二节温病的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
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3。
病程发展有一定规律性(①由表入里②由浅入深③由轻转重④由实转虚⑤由功能失常转为实质损伤)4。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起病急,传遍快②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③易化燥伤阴④易内陷生变)(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智昏迷,手足抽搐等。
其中斑疹、出血是热陷血分,迫血妄行所致,神智昏迷是热邪内闭心包的结果,手足抽搐是热陷肝经而热盛动风的表现)第三节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一、温病的命名1.以发病季节为依据:发生于春季的春温;发生于冬季的冬温2。
温病学 PPT课件

(6)预防: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避其毒气”。 《千金要方》: “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
防 备之”。
2、认为温病隶属于伤寒
晋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中主要是把温病隶属于伤寒之 中。
《素问·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甚大,被称为“温热大师”,是建立温病其主要贡献有: 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舌诊、验齿、辨斑疹白pei
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和各种温病的治法) 此外,还撰有“三时伏气外感篇”,论述了主要四时温病的
由此可看出,温病学到这个阶段在理法方药方面形成了完整的 体系,因而可以说温病学至此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3、伤寒与温病学派论争简介
(1)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主要观点 温病属于伤寒范围,不应另列门户
伤寒学派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为适用于温病 提出“阳明病即是温病”,白虎、承气就是治疗温 病的方剂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风寒温热均在论中(伤寒论)。”认为温病学家 是“标新立异,数典忘祖。”甚至提出“废伤寒则六经不传,废六经则百病失传。”
王孟英、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四人号称温病“四大家”。
从上可见,明清时代的温病学家及著作大量出现, 对各种温热病都已有专著问世。如裘吉生对此概括说: “ 叶天士之温热,张凤逵之伤暑,喻嘉言之伤燥,吴又 可之温疫,陈耕道之疫痧,余师愚之疫疹,陈平伯之风 温,薛生白之湿热。”
此外,还有章虚谷的《医门棒喝》,雷少逸的《时 病论》,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戴北山的《广温疫 论》,杨栗山的《寒温条辨》等。
温病学 PPT

1)发病可径犯阳明: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 ”— 白虎汤证
2)易于伤津耗气: 津气耗伤、津气两脱
3)易致闭窍动风:直中心包,闭塞机窍 4)易夹湿邪为患:
易困阻脾胃,弥漫三焦,伤络动血,耗损元气
BACK
·温病的病因·
(3)湿热病邪
定义:多发于长夏季节,兼具湿与热 两重特性的一种外感病邪。 (阴阳合邪)
总论重点
第三章 病因 第四章 辨证 第六章 治疗
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一、温病的病因
1.明确温邪的概念
·温病的病因·
指外界致病邪气中具有 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2.温邪包括:
六淫化热 七
种
温
六淫邪气
邪
蕴结不解
别种异气
·温病的病因·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 6.温毒病邪
形成条件:四时均可,尤多见于长夏 所致温病:湿温(消化系统)
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病因·
湿热病邪—致病特点:
1)病位以脾胃为主: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2)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湿遏卫气—身热不扬、恶寒、胸闷脘痞等 湿盛阳微—畏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等
3)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BACK
·温病的病因·
1)病初即导致里热证: 病初即具里热证 或发于气分,或发于营分
2)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 病情复杂多变 郁热内炽,易伤血络,迫血妄行,或阻闭心窍
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BACK
(6)疫疠病邪
·温病的病因·
定义: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 致病因素。
形成条件:王叔和—非其时有其气 吴又可—杂气中为病最严重者
第一章 绪论 温病学

2、汉代:伤寒论
《伤寒论》:提出清 热、攻下、养阴等法、 方为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论的形成 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辨证方法也为后世 卫气营血辨证提供了 依据。
3、晋 唐
《诸病源候论》: 提出温病是因“人感乖戾之 气而生病”。 《肘后备急方》、唐代的《千 金要方》、《外台秘要》记 载了一些防治温病的方剂: 如黑膏方、萎蕤汤、大青汤 及犀角地黄汤等。
(二)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
如:肺、肝胆、泌尿、消化等系统的感染。
(三)非传染及感染的某些发热性疾病:
如中暑、亚败、急白等。
(四)目前尚无定论的某些发热性疾病。
1999年全国第6次传染病年会上将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协会改为感染 病协会为标志,正式将传染病与 感染病的内涵与国际接轨。
三、温病学的概念
(一)概念
温病学是 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
临床 学科
(二)学科性质 1.临床学科(√) 2.经典学科(×) 3.基础学科(√) 4.临床基础学科(?)
四、温病学的地位
(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前温病发病率仍较高,是严重 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不可忽视的疾病 (三)抗菌素不能解决所有的温病问题 (四)是指导临床其它学科的重要学科
概 念 不 清
理 论 朴 素
本 阶 段 特 点
(二)成长阶段——宋金元时代
1、宋·朱肱——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提出运用《伤寒论》辛温发散的经方治疗外 感疾病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发病地区,发 病季节和病人平素体质的差异而灵活变化。 如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说:“自春末及 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 ”
《温病条辨》扫描
温病第一部理、法、方、药具 备的专著 倡导三焦辨证。以三焦为纲, 病名为目,融六经、卫气营血、 脏腑辨证方法于一体。 共六卷:(共238条,198方) 卷首,原病篇(引经19条) 卷一,上焦篇(58条,方46首) 卷二,中焦篇(102条,方88首) 卷三,下焦篇(78条,方64首) 卷四,杂说(17篇) 卷五,解产难(17篇) 卷六,解儿难(24篇)
温病学讲义PPT课件

第八章 春温
• 【诊断依据】 •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见:皮肤黏膜瘀点、
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 克氏征阳性等 •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证候。
第20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第30页/共43页
第十一章 伏暑
• 【诊断依据】 • 1、本病多发于深秋或冬季。 • 2、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候。发于气分者,
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发于营分者,即见高热、心烦、 舌绛少苔,甚则皮肤、粘膜出血而发斑等。两者均兼有恶寒等卫表 证。 • 3、病程中若见但寒不热,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 兼大便不爽,色黄如酱,此多为湿热郁结胃肠,也是本病特征之一。
• 3、热燔气营(血) • (1)气营(血)两燔:P129 • (2)热盛动血:P130 • (3)热与血结:P130 • 4、热盛动风:P131 • 5、邪陷正衰:P132 • (1)热闭心包:P132 • (2)内闭外脱:P132 • (3)阳气暴脱:P133
第22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6、热灼真阴 • (1)真阴亏损: P133 • (2)阴虚风动: P134 • (3)阴虚火炽: P135 • 7、邪留阴分: P136
绪论
• 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 一、温病学术上的成就 P5 • 二、温病学家的贡献: • 1、吴又可:《瘟疫论》-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疠气 • 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理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作。 • 3、薛生白:《湿热论篇》-湿热病证 • 4、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 5、王孟英:《温热经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第一单元温热类温病温热类温病指不兼湿邪的温病,主要包括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具有起病急、传变快、易化燥伤阴之特点,治疗在清泄邪热的基础上,还要时时顾护阴液。
本单元以风温、春温、暑温作为温热类温病之代表。
细目一主要温热类温病的传变规律要点一风温病的传变规律要点二春温病的传变规律要点三暑温病的传变规律细目二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要点一卫分证治邪袭肺卫病机: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或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银翘散、桑菊饮。
银翘散(辛凉平剂)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桑菊饮(辛凉轻剂)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芦根生甘草要点二气分证治1.肺热腑实病机: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
证候表现:发热,痰涎壅盛,喘促,便秘,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治法:宣肺化痰,通腑泄热。
方药:宣白承气汤。
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粉瓜蒌皮(此为肺与大肠的同病证,痰热壅阻,肺气不降,则腑气难以下行;肠腑热结,腑气不通,则肺热无从外泄。
故当肺与肠同治。
宣白承气汤取白虎汤、承气汤合用之义,有宣肺通腑之效)2.燥热伤肺病机:燥热之邪壅肺,气阴两伤。
证候表现:发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胸胁满闷,鼻咽干燥,心烦口渴,乏力,苔薄白干燥或薄黄干燥,舌边尖红赤。
治法:清肺泄热,养阴润燥。
方药:清燥救肺汤。
生石膏桑叶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要点三营分证治营分证多由气分证不解,邪气深入而致。
亦有卫分证不解,直接深入营分者,与邪气猛烈或正气已虚有关。
风温、春温、暑温的病变过程中,都可以出现营分证。
“心主血属营”,是说营分的病变会影响到心包的功能,所以出现心烦躁扰、甚或谵语等神志异常的表现;营和血都居于脉中,营分的病变也会影响到血分,因而出现斑疹隐隐之热窜血络、血热妄行的表现。
热灼营阴病机:热灼营阴,扰神窜络。
证候表现: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甚或时有谵语,斑疹隐隐,咽燥口干反不甚渴,舌质红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本证纯属营分,见舌质红绛,苔薄或无苔。
若邪热初入营分而气分热未解,则多兼有黄白苔。
治法: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药:清营汤。
犀角(水牛角代)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本方为温病营分证治疗的主方,其中生地、玄参、麦冬甘寒清热养阴,水牛角、黄连清营热解毒,丹参化瘀以防瘀热互结,银花、连翘、竹叶轻清透热,配入清营养阴解毒之品中,可使气机宣达,营热外透,体现了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营分证治疗大则)要点四热陷心包证治热陷心包病机:热入心包,炼液成痰,痰热闭窍。
证候表现:身灼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色鲜绛,脉细数。
治法:清心凉营,豁痰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送服紫雪丹、至宝丹。
清宫汤玄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犀角尖(水牛角尖代)连心麦冬安宫牛黄丸(市售成药,组成略)紫雪丹(市售成药,组成略)至宝丹(市售成药,组成略)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皆为凉开剂,有开窍醒神之功,又称为温病“三宝”。
要点五热盛动风证治热盛动风病机:邪热亢盛,深入厥阴,引动肝风。
证候表现:高热,头痛头胀,心中躁扰,甚则神昏,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甚或角弓反张,舌红或舌绛,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肝,息风止痉。
方药:羚角钩藤汤。
羚羊角桑叶菊花钩藤生地白芍竹茹川贝茯神甘草若见壮热,烦渴,舌红,脉洪大有力,为阳明气分热盛,引动肝风,当配以生石膏、知母大清气热;若见身热夜甚,舌质红绛,为心营热盛,引动肝风,当配以清营汤类;若兼腑实便秘者,当配以大黄、芒硝通下泄热;若有窍道出血,或斑疹外发,当配以水牛角、生地等凉血止血;若同时有神昏者,为手足厥阴心包、肝的同病证,当与“三宝”同用。
要点六血分证治热盛迫血病机:血分热毒炽盛,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证候表现:身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疹显露,色或紫黑,或吐衄血、便血、尿血,舌深绛,脉细数。
(窍道出血、斑疹)是与营分证的不同之处。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
犀角生地芍药丹皮要点七真阴耗竭证治温邪久羁不退,进入下焦,耗伤肝肾之阴血,呈现邪少虚多之势,属温病后期的证候。
真阴耗竭病机:温病日久,真阴耗伤,邪少虚多。
证候表现: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齿黑,或心悸,或神疲多眠,耳聋,舌干绛或枯萎,或紫晦而干,脉虚软或结代。
治法:滋养肝肾阴液。
方药:加减复脉汤。
炙甘草干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白芍 (本方由《伤寒论》炙甘草汤去参、桂、姜、枣,加白芍而来,是温病后期邪入下焦、肝肾阴伤之主方。
方中多滋润之品,邪少虚多时才可使用,邪热尚盛、正邪交争剧烈时不可用,以免敛邪助热)要点八虚风内动证阴虚动风病机:温病后期,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证候表现:低热,手足蠕动或瘈疭,心悸或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痛,形消神倦,咽干齿黑,舌干绛,脉虚细无力。
治法:滋养阴血,柔肝息风。
方药: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三甲复脉汤炙甘草干生地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 (本方为加减复脉汤加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而成,治疗温病后期阴虚动风证,症见手足蠕动或瘈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痛)大定风珠炙甘草干生地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五味子鸡子黄(本方为三甲复脉汤加五味子、鸡子黄而成,五味子酸敛以防厥脱之变,鸡子黄血肉有情之品,填阴增液息风,全方用于肝肾阴竭,阴阳时时欲脱之证)要点九后期正虚邪恋证治1.阴虚火炽病机:温病后期,肾阴耗伤,心火仍炽,心肾不能互济。
证候表现:身热,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
治法:泻心火,育肾阴。
方药:黄连阿胶汤。
黄连黄芩炒白芍阿胶鸡子黄2.邪留阴分病机:温病后期,阴液亏损,余邪留伏阴分。
证候表现: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沉细略数。
治法:滋阴透邪。
方药: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本方养阴透邪,亦属攻补兼施方。
青蒿、鳖甲一以透热,一以养阴,为全方之君。
正如吴鞠通说:“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温病学——第二单元湿热类温病细目一主要湿热类温病的传变规律要点一湿温病的传变规律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多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盛、气候炎热季节的急性外感热病。
湿温病初起以湿遏卫气为主要证候,见身热不扬,恶寒少汗,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症。
要点二伏暑病的传变规律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当时未发病,而于秋冬季节发病的急性外感热病。
本病初起即可见高热、烦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属于伏邪温病。
伏暑初起多见表里同病证。
细目二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要点一湿温病初发证治湿遏卫气病机:湿温病初起,卫气同病,外内合邪。
证候表现:身热不扬,午后热显,恶寒,无汗或少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面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宣散,祛除表里湿邪。
方药: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三仁汤----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藿朴夏苓汤----藿香半夏赤苓杏仁薏仁蔻仁猪苓泽泻豆豉厚朴二方都有杏、蔻、薏三仁,开上、畅中、渗下。
三仁汤中有滑、竹泄湿中之热,用于湿渐化热者宜;藿朴夏苓汤中有藿、豉透表,猪苓、赤苓、泽泻渗利,用于表证明显且湿盛者宜。
要点二湿困中焦证治湿重热轻,困阻中焦证候表现:身热不扬,胸闷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浑浊,荅白腻,脉濡缓。
本证为湿温病气分证,湿邪遏阻中焦,湿重于热,病变偏于脾。
身热不扬,口不渴,小便浑浊,苔白腻,脉濡缓,说明湿重;胸闷脘痞,腹胀,恶心呕吐,说明病位在中焦脾胃。
治法:芳香宣化,燥湿运脾。
方药:雷氏芳香化浊法,或配合三仁汤。
雷氏芳香化浊法----藿香佩兰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荷叶三仁汤(见湿遏卫气证治)要点三湿阻膜原证治湿阻膜原证是湿温病初发的另一证型,也可由湿遏卫气证转化而来。
膜原病位特殊,清代温病学家薛生白说:“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所以湿阻膜原证亦归属于中焦证。
邪阻膜原,湿浊偏盛病机:湿热秽浊郁伏膜原,阻遏气机。
证候表现: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如积粉,脉缓。
治法: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方药:雷氏宣透膜原法----槟榔厚朴草果黄芩甘草藿香半夏生姜湿阻膜原证湿浊重,非一般燥湿药所能为功,当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雷氏宣透膜原法由明末吴又可达原饮化裁而来,前三味槟榔、厚朴、草果为核心药物,辛开行气,芳香辟秽;辅以藿香、半夏、生姜燥湿化浊;佐以黄芩、甘草泄热、和中。
要点四湿热中阻证治湿热并重,困阻中焦病机:湿热互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证候表现: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滑腻,脉濡数。
皆有脘痞、呕恶、便溏等脾胃升降失常表现,但湿与热的轻重不同。
前者发热汗出不解,小便短赤,苔黄滑腻,脉濡数等热象已显;后者身热不扬,口不渴,小便浑浊,苔白腻,脉濡缓等湿象明显,当相互区别。
治法: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方药:王氏连朴饮。
要点五湿热蕴毒证治湿热蕴毒病机:湿热交蒸,充斥气分,酿成热毒。
证候表现:发热口渴,咽喉肿痛,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脘腹胀满,肢酸倦怠,苔黄腻,脉滑数。
本证为湿热交蒸,弥漫上下,蕴结成毒所致。
身目发黄、咽喉肿痛分别为湿热犯于肝胆和湿热上壅咽喉之征。
此外还可见口舌生疮、颐肿、外发红疹等湿热毒聚之象。
脘腹胀满,肢酸倦怠说明病变仍以中焦为主。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
方药:甘露消毒丹----滑石茵陈黄芩菖蒲川贝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 (本方又名普济解毒丹,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称其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在现代临床上也有广泛应用)要点六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治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病机:气分湿热久郁,酿成痰浊,蒙蔽心包。
证候表现: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时或谵语,苔浊腻,脉濡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方药: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菖蒲郁金汤----鲜菖蒲郁金炒栀子连翘木通鲜竹叶丹皮竹沥灯心玉枢丹苏合香丸(市售成药,组成略)至宝丹(市售成药,组成略)要点七暑湿郁阻少阳证治暑湿郁阻少阳病机:暑湿郁蒸少阳气分,气机郁阻。
证候表现:寒热似疟,身热午后甚,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症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口渴心烦,脘痞呕恶,舌红,苔薄黄而腻。
暑湿郁阻少阳证是气分湿热证中的一类证候,因邪在少阳,故有寒热似疟的热型,脘痞呕恶,苔腻为湿阻气机之象,口渴心烦,舌红为里热伤阴之征象。
治法:清泄少阳,分消湿热。
方药: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竹茹半夏枳壳陈皮赤苓碧玉散要点八暑湿弥漫三焦证治暑湿弥漫三焦病机:气分暑湿郁蒸,弥漫于上中下三焦。
证候表现:身热汗出口渴,面赤耳聋,眩晕,胸闷喘咳,痰中带血,脘痞腹胀,下利稀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滑,脉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