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雪上加霜—从《晋书·何劭传》中得知,晋代的一个官员叫何劭,他官场上做了一些亏心事,被贬谪到一个寒冷的地方。

一日,突然下起了大雪,他冻得瑟瑟发抖。

正巧,有人将他原来的下场预兆没有了,于是感到雪上加霜。

2. 苛捐杂税—从《春秋·鲁穆公二年》中了解到,当时的鲁国决定实行苛捐杂税,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个典故成语就是用来形容捐税过多,苛刻无情。

3. 如鱼得水—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一条鱼被人放进了水里,它得了悟道,感到宽心自在。

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自己的本行或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安适的感觉。

4. 锦上添花—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春雪》一诗中的意象:白纱疏雪红英坼,深锦补花绿背碧。

意思是说,天上的白雪还没有布满大地,地上的紫花已经盛开,人带来一种惊奇的美感。

成语用来形容在美好的事物上再添加更多的美好,使之更加出彩。

5. 水落石出—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此之谓积土成山也。

斯盖二者,岂其然乎?其降也,附势者也;其卒也,移蜇者也,水之落也,始也;石之出也,险也。

人皆见之,而难以察觉。

”意思是说,当河水退去的时候,石头就会显露出来,是因为水浸过的地方留下了痕迹。

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

6. 明瞭如指—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

司马相如在韩国做官时,有一次去参观韩昭侯家的花园,并赞美花木之美。

韩昭侯反问司马相如,你能指出几树是牡丹?司马相如立刻指了出来。

成语用来形容非常明确,一目了然的情况。

7. 画饼充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旧时韩国有个人要刺杀齐威王,王问他想封多少土地,这个人回答想要三百里的土地,王问他怎么能吃到三百里的土地,那人回答说:“吃不到就画个圈儿吧。

”用来比喻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愿和自欺欺人的行为。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练、含义丰富的固定词组。

你知道成语,但是你知道一些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1:口蜜腹剑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

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

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

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

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

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

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1. 班门弄斧东汉时期,梁鸿是当时著名的木匠,他非常擅长制作木器。

有一天,他来到孔融家中,孔融请他展示一下他的手艺,于是梁鸿在孔融的家中制作了一枝箭。

孔融看完后,自信的拿出一把雕刻好的斧子,说:“公看这斧子,能不能与箭相比?”梁鸿看了一眼,对孔融说:“这把斧子很好,但是它不够锋利,已经快被使用得磨钝了。

”孔融听了这话,大为惭愧。

后来,人们用“班门弄斧”来形容无意义的自夸,或者在本领不如别人的地方自大,自不量力的谈论别人的工作或技能。

2. 画龙点睛三国时期,曹操欲要杀害诸葛亮,但是前来劝阻的草庐中的黄老师,用一把羽扇在地上画了一只龙,然后点了一下龙的眼睛,龙就转头望向草庐外,曹操看了龙的眼睛后,觉得非常神奇,忘了杀诸葛亮。

后来,人们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作品中别出心裁地加入一些点睛之笔,能够起到画龙效果的一种技巧。

3. 胸有成竹唐代末年,有一个名叫张旭的文学家,他神情自若地走到对面的小溪边,然后拈花一笑,开始耐心地等待。

不一会儿,一只大雁飞了过来,但它并没有落下,而是紧紧悬停在张旭的头顶上方。

张旭毫不慌张地从腰间抽出长笛吹奏起来,那只大雁竟然被吸引住落在了张旭肩头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有一种叫做“胸有成竹”的自信,能够让我们更加自在、从容,获得自己期待的结果。

4. 见缝插针这个成语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子囊曾经向鲁国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旦无人可以回答,鲁国便必须认为楚国的军事实力高于自己,因此子囊让鲁人先回答他一个问题。

子囊将假面饰物中的珍珠串成了链子,然后问鲁国人请问如何将这串珍珠插进一块布里没有缝隙的洞里面。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谁知道,一个名叫乡会的奴隶却说,他能够将白色的珍珠推入黑色的布中,然后乡会便插入布里,证明自己的答案正确。

后来,人们用“见缝插针”来形容在困境中能够安然度过的一种能力,就如同把针插在一条布中一样。

5.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中国寓言,要说的是鲲、鹏、凤、龟以及一只毒蛇一同比赛画蛇。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成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包括一段或一个精彩的故事,了解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先人的聪明和才智。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古代成语典故篇一:拔山扛鼎项羽是楚国下相人,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生活。

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羽的祖父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羽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又去学剑,仍然不行。

叔父项梁生气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羽说:“读书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领。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

项羽这才高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羽到吴中居住。

有一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很多百姓在路边观看,项梁带着项羽也在人群中。

项羽指着秦始皇说:“这个人,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

”但心中暗暗称奇,觉得项羽不平常。

这时项羽已长得很高大,大约有八尺多点,力气大得能举起青铜鼎,当地的年轻人已没人是他的对手,对他非常敬畏。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随后各地义军蜂拥而起,项羽也随着叔父项梁率军起义。

他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兵法在战争中逐步扩大势力,并成为重要的义军首领。

他和刘邦率领的另一支强大的义军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随后又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项羽在战争中失利,被刘邦包围在垓下。

由于项羽部下大部分是楚国人,刘邦命人在四周唱起楚国歌谣,项羽以为自己的老家已被刘邦占领,心中惊慌。

军士们也都无心恋战。

项羽预感到自己大势已去。

就作了一首《垓[gāi]下歌》,歌中唱道:“我力能拔山英雄盖世,但天时不利连骏马也不肯走了。

骏马不走我还有办法,虞姬我可拿你怎么办呢?”不久之后,战败的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

后来,“拔山扛鼎”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力大无穷;或用来借称项羽。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篇二:自欺欺人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对应的成语

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对应的成语

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对应的成语
1.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2. 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将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孙膑主张引兵直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在中途大败魏军,赵国之围遂解。

3. 图穷匕见: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挣脱。

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4. 四面楚歌: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

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这些成语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们不仅具有深刻的寓意,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

经典中国成语历史典故故事_历史典故故事简短

经典中国成语历史典故故事_历史典故故事简短

经典中国成语历史典故故事_历史典故故事简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经典中国成语历史典故故事,供⼤家参考。

历史典故故事1胯下之辱【出处】《史记·淮陰侯列传》。

【释义】胯:两腿之间。

从两腿之间爬过去,是对⼈的⼀种污辱。

【历史典故】韩信是刘邦⼿下的⼤将军,后来被封为淮陰侯,但在他⼩时候,⽗母早逝,家中贫困,韩信靠到淮陰城下钓鱼卖钱维持⽣活。

有时钓不到鱼,就只好忍饥挨饿。

⽗母去世时,曾留下⼀⼝宝剑,他时时佩带在⾝上。

有⼀天,他在街头遇见⼀个⼩混混。

⼩混混奚落他说:“韩信,你平常出门,总是挂着宝剑,有什么⽤呢?你长得虽然⾼⼤,可你的胆量为什么那么⼩呢?”韩信闭⼝不答。

这时,看热闹的⼈围了上来,⼩混混当众侮辱他说:“韩信,你敢和我拼⼀拼吗?你敢,就拿剑来刺我;不敢,就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说完,他叉开两条腿,站在那⾥。

韩信端详了⼀会⼉,趴下⾝⼦从他的胯下钻了过去。

看热闹的⼈⼀阵哄笑,都以为韩信是胆⼩⿁。

只见韩信站起⾝来,拍拍⾝上的尘⼟,从容地⾛开了。

韩信后来助刘邦奠定汉业,被封为淮陰侯。

汉王五年正⽉,改封韩信为楚王,都城在下邳。

韩信到了⾃⼰的封国,把那位曾经侮辱过⾃⼰、命他从胯下钻过去的⼈找来,任命作巡城捕盗的武官,并且对部下的将领说:“这位是壮⼠,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他⼜没有什么道理,所以当时忍下了这⼝⽓,才能有我今天这样的功业。

”【成长⼼语】成⼤事者,必须忍受得住眼前的屈辱,敢于和命运抗争。

如果⾯对那些⼈的挑衅,韩信⽕冒三丈,⼀怒之下杀了那个⼈,那么,纵使是韩信胜了,也免不得要吃官司。

所以说:“⼩不忍则乱⼤谋。

”该忍的时候就忍,该柔的时候就柔,这才是成⼤事者所必备的素质。

历史典故故事2东⼭再起【出处】《晋书·谢安传》。

【释义】再起:再次出来做官。

⽐喻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喻失势后,恢复⼒量或重新得势。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受人委托画了一幅生动的蛇。

画完后,他觉得自己的画虽然精美绝伦,但还是不够完美。

于是,他自作聪明地在蛇的四条腿上画上了四只鸟爪。

结果,这幅画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来的美感和神韵。

寓意:不该做过多无益之事,否则只会雪上加霜,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总是忧心忡忡,日夜担心着天空会倒下来。

有一天,他去了邻国,发现那里天空依旧高悬,于是他深受启发,终于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寓意:不要过分担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免影响内心平静与工作效率。

3. 一石二鸟故事:有个人想要猎杀一对鸟儿,于是他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一块石头扔到树上,结果鸟儿因受惊而飞了起来,不幸被他抓住。

这个人得到了两只鸟儿,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标。

寓意:善于想象和创造,运用一些聪明的技巧,即可达成目的。

4. 掩耳盗铃故事:据传,古希腊有个人名叫修昔底德,他在大街上偷了一个铃铛,但不想别人听到自己的行踪,便手捂耳朵。

结果,人们看到他盗铃的举动,嘲笑他为掩耳盗铃。

寓意:逃避现实,掩盖真相是不可行的。

5. 三顾茅庐故事:古时候,刘备三番请诸葛亮入川草庐,最后才拜他为军师,取得了几次胜利。

此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寓意:只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最终可以得到成功。

尤其是在选择人才上,要经过细心推敲和多次考量,而不是随意决定。

6. 守株待兔故事:秦朝时期,有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打盹,他梦到有一只肥美的兔子撞死在了一根树桩上,因此他决定将这个树桩周围清理干净,每天坐在这里等待兔子的到来。

可是兔子并没有来,农夫成了笑柄。

寓意:不要依靠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7. 画龙点睛故事:据说,中国著名诗人苏轼曾在为一幅龙画作书法点题时:“兽状虽倚仗风云,不意龙威出泥尘”。

由此可见,点睛之笔可以让画作更加形象生动。

寓意:微小的一笔可以影响整个作品,说明要细心、谨慎且专注于细节。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时常代表着一些历史典故或故事。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鸿雁传书【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一奴一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一奴一。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一团一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一奴一。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一奴一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一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一交一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一奴一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一奴一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一奴一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 心胸宽广就会长胖吗?我们误解了多少成语? 1、心广体胖:心胸宽广就会长胖吗? 曾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主张“修齐 治平”的政治观,积极传播儒家思想。

他所著的《大学》《孝经》对后世影响深 远。

曾子对品德有这样的论述: 人们要使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 不要自己欺骗自 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的感 受。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经常为 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撒谎。

殊不知,内心的想法会通过一言一行体现出来,被 别人察觉。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财富 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所以,品德 高尚的人一定要意念真诚。

内心真诚,人的身体也就会变得更健康,更舒畅,所以“心广体胖”这一成 语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

心广体胖实际上是在讲人的身体和精神的统一。

人的内心如果宽广, 身体就 会自然呈现出舒泰的样子,这就是心宽体胖。

和我们现在常说的 “相由心 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相似的道理, 都是强调人的内心世界会影响外表形象, 因此, 一个人要重视内心修养, 重视进德修业, 这是儒家的基本价值导向。

但是, 我们今天在用这个词的时候,常常会指一个人内心没有什么忧愁,是乐天派,因 此就能吃能睡,以至于发胖,这就是曲解了成语的本义了。

因为做乐天派虽然也 很好,但却缺少了古人那种砥砺自己,随时随地注重内心修养的精神气概,变得 过于世俗了。

“心广体胖”也说成“心宽体胖”。

需要注意“胖”字在这里并不读作 pàng,而是读作 pán。

当读作 pàng 时,表示“发胖”的意思,也就是人们最容 易理解的“变胖”,当读作 pán 时,则表示“舒泰”的含义,与前面的“宽”字 或“广”字相对应。

2、 量体裁衣:优秀裁缝的必备技能 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吾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身 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墨子》
1/7


《墨子鲁问》里说,墨子派自己的弟子公尚过前往越国,公尚过很快得到了 越王的重用。

一次,公尚过向越王推荐自己的老师墨子,越王非常高兴,对公尚 过说: “先生假如能让墨子到越国来教导我, 我愿意将过去吴国的五百里土地分 封给墨子。

”越王还大方地派给公尚过五十辆马车, 让他声势浩大地到鲁国迎接 墨子。

墨子对公尚过说: “据你观察, 越王这个人的心志怎么样?假如越王能虚心 接受我的言论,采纳我的学说,那么我将前往,量体裁衣地为越王提出建议。

如 果越王不听从我的言论,不采纳我的学说,那我去了,就是把‘义’出卖了。

同 样是出卖‘义’,我就在中原国家好了,何必大老远跑到越国呢!” 后来, “量体裁衣”便固定下来, 成了常用语。

明朝嘉靖年间, 就有一个“量 体裁衣”的故事。

据说当时京城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裁缝, 只要是他裁制出的衣 服,无不合身,因而受到人们追捧。

一次,一位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

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 又问道: “小的还要请教老爷, 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 御史大夫不解地问: “你量体裁衣, 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就够了, 为什么要问这个?” 裁缝回答说:“我这也是在量体裁衣呀!如果您初任高职,必定意高气盛, 走路时会自然地挺胸凸肚,所以裁衣时要后短前长,才会合身。

如果您已经做官 几年,就会意气微平,衣服前后长短一致即可。

如果您当官许多年,马上就要退 休, 内心难免忧郁, 走路时会不自觉地低头弯腰, 这样做出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

所以,我如果不问明您做官的年头,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量体裁衣”这一成语至今仍常用, 指按照身材尺寸裁剪衣服, 也比喻按照 实际情况办事。

时代在发展, 街上流行红裙子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取而代之的是遍地开花 的量体裁衣、私人定制。

其实,不仅人的衣着如此,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是如此。

但是, 就在城镇化步伐日渐加快的今天, 我们的城市建设却似乎掉入了某种怪圈。

提到城市,每个人脑海里都会有许多的画面: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川 流不息的汽车,行色匆匆的人群 ……但是,如果全国涌现出几百个“小北 京”“小上海”,那会让人恍惚间不知“今夕是何年”。

所以,城市的发展更需 要“量体裁衣”。

另外, 在旅游业产值日新月异的大好时光, 游客们也常常惊觉, 不同景点的纪念品大都有似曾相识之感。

如果旅游品市场也“匮乏”到几种产品 走天涯, 那还会不会让游客惊叹华夏子孙在智慧上整齐划一的奇观呢?在快速发 展的时代,不管是个人、城市还是产业,都需要多元化、个性化,而量体裁衣则 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量体裁衣”中的“量”字在这里读作 liàng。

需要注意的是,“量”字读 作 liáng 时,表示“估量、测量”的意思,而读作 liàng 时则表示“容量”或这 里所体现的“估计、衡量”之意。

“量体裁衣”的近义词较多, 有“量入为出”“实事求是”“对症下药”等。

3、 碧血丹心:丹心、丹青,傻傻分不清
2/7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 苌弘(cháng hóng) 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庄子》 “碧血丹心”源于古代“血化为碧”或“苌弘化碧”的典故。

东周景王时, 苌弘任上大夫。

景王死后, 王族内乱, 苌弘和卿士刘文公联手, 借晋国帮助平乱, 辅立王子即位,史称周敬王。

苌弘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又有雄才大略,深得周 敬王的信任。

君臣戮力同心,想复兴周朝,但是,他们这样做,引起诸侯国中一 些政客的嫉恨,卫国大夫说:“周王朝自从幽王以来,至今已历十四世了。

苌弘 还想复辟,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 不久,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卿内讧混战,范氏 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灭。

范氏原为晋国执政正卿, 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 姻亲关系。

因此, 在晋国内乱时, 周王室明显地站在范氏和中行氏一边。

赵、 智、 魏、韩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接着又追查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

他们知道刘文公根基深、地位高,无法扳倒,便指名道姓要周敬王惩治苌弘,而 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不二,不肯惩处他。

晋国正卿赵鞅便派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 用阴谋诡计离间周敬王和苌弘的君 臣关系。

他故意频繁地同苌弘接触,有时密谈到深夜才告辞,试图引起周敬王和 刘文公的怀疑。

最后,叔向去觐见周敬王时煞有介事地说:“大王,我们晋国已 经查明范氏、中行氏之乱与苌弘无关,你不必再查究苌弘了。

我也告辞回国复命 去了。

”叔向临走时,故作匆忙状,把袖中一封伪造的信件遗落在殿阶上。

内侍 把信捡起来交给周敬王。

周敬王打开一看,竟是苌弘写给叔向的密信。

信中说: “请转告晋君, 尽速发兵攻打周国, 我将迫使敬王废黜刘文公, 而请你做内应。

” 周敬王把伪造的信传给刘文公,刘文公看了大怒,不由分说,立即要周敬王抓捕 苌弘,诛灭其九族。

周敬王念其辅佐之功,不忍加害,但最终还是把苌弘放逐到 了千里之外的蛮荒蜀地去。

苌弘有口难辩,悲愤交加,没想到自己对周王室一片忠心,到头来却因一封 假信, 落得如此悲惨结局。

他到蜀地后, 郁郁寡欢, 不久便自杀了。

苌弘的冤死, 引起了当地人们的怜惜同情, 他们把苌弘的血用玉匣子盛起来, 埋葬并立碑纪念。

三年后,掘土迁葬,打开玉匣一看,苌弘的血已化成了晶莹剔透的碧玉。

“碧血丹心”常用来指满腔正义的热血, 一颗赤诚的红心。

形容十分忠诚坚 定。

“碧血丹心”中的“碧”指的是碧玉, “丹”字指的是红色, 而“丹心”一 词表示忠心。

“赤胆忠心”和“碧血丹心”含义类似。

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把“碧血丹心”一词错记为“碧血丹青”, 也不要与文 天祥诗句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混淆。

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所以 “丹青”一般代指绘画。

古时在竹简上记事,为了便于书写,避免虫蛀,就先用 火烤青竹,让水渗出,像出汗一样,所以用“汗青”指代竹简,也指代史书。


3/7


4/7


5/7


6/7


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