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岚《当代中国美学精神理论建构的文化引领作用》阅读练习及答案
哈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三上十月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到审美与文艺创造上的产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和各家各派思想的产生发展密不可分。
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华美学精神时,也要充分注意各家各派尤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作用。
而论及儒家思想的美学影响,核心的一点就是对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境界追求。
中华美常精神一向与善和真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
从善的角度来看,儒家把“仁者爱人”看作最高的善。
仁与礼分不开,礼也不能脱离仁。
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即离开了任,礼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孔子所说的“爱人”,又不仅仅是爱自己,而是把爱己与爱人高度统一起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种真诚博大的人道精神。
培育和发扬这种精神,和儒家所说的“治国平天下”、以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民本主义有密切相联,最终目的在于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而又爱好和平的国家。
因此,这种精神又与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不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说的美,不能脱离以上所说的与最高的善相关的“仁”。
审美与文艺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陶冶人们的情感心理,使它符合“仁”的要求,直至如孔子所说的,使每一个人都以行“仁”为最大快乐。
这也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所说的广义上的艺术一“ 乐”所担负的最重要的任务。
这里所说的“乐”,不只指音乐(声乐和器乐) ,还包含诗(歌词)和舞,舞又同舞者的动作节奏和舞者的服装及其花纹色彩有关。
所以,古代的“乐”实际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的表演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快,但目的又不仅仅在于引起审美愉快,而是要通过这种愉快去感发人们的“仁”心。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乐何”,即离开了“仁”,“乐”就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可言。
荀子也曾说过,“乐”的作用是为了“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2024年吕梁市高三语文5月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吕梁市高三语文5月模拟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学衡派是中国近代的一个文化流派。
因《学衔》杂志得名,其代表人物为梅光迪、吴宓。
胡先臻等。
《学衡》杂志的办刊宗旨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
昌明目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数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学衡派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二十世纪初期,中西文化沟通的观念已在中国知识界得到广泛认同,学衡派成员在出国之前,既接受过传统的启蒙教育,又接受过颇具时代特征的新学教育。
已经具备现代知识结构。
他们的中学素养、西学素养都很高。
在留学欧美期间,他们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而美国学者自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对他们的文化观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学街》杂志曾用八篇文章专门介绍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
新人文主义强调理性的力量,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奉行中庸平和的人生观。
反对个性张扬和情感泛滥。
学衡派成员接受了新人文主义思想,找到了中西文化的契合点,在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反观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确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效部分,可以说,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催生了学衡派。
但是,促使学衡深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国内。
二十世纪初期,国内的新文化运动以激进的姿态发展起来,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权威地位。
面对这一情况,尚在欧美术学的吴宓等人极为痛心,他们认为,东西方文化正处于大交流时期,双方都在抛弃自己的传统。
又在向对方所抛弃的传统章扰。
新文化运动吸收的西方思想正是“西方所视为病毒者”。
被新文化运动抛弃的传统文化正是西方人所重视的。
他们认为新文化运动一味追求文化欧化。
正在把国家引入歧途。
因此,他们坚定了与新文化运动忧衡以挽救传统文化的想法。
回国后就创办了《学衡》杂志,学衡派以《学痴》杂志为阵地。
通过研究国学和进行实际创作来守护传统文化,通过引进西方文化来拓宽国人的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进行批驳,把自己学派的文化改造思想传播出去。
2024届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质量检测模拟试题(三)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质量检测模拟试题(三)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从近代美学观点看,王国维所用名词似待商酌。
他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泪眼问花花不语”一例可证。
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
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
他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
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
“泪眼问花花不语”,“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都是同物之境。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都是超物之境。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他认为“有我之境”比“无我之境”品格较低,不过没有说明此优于彼的理由。
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Ruskin)主张相同。
他诋毁起于移情作用的诗,说它是“情感的错觉”,以为第一流诗人都必能以理智控制情感,只有第二流诗人才为情感所摇动,失去静观的理智,于是以在我的情感误置于外物,使外物呈现一种错误的面目。
这也只是片面的真理。
情感本身自有它的真实性,事物隔着情感的屏障去窥透,自另现一种面目。
诗的存在就根据这个基本事实。
如依罗斯金说,诗的真理必须同时是科学的真理。
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
依我们看,抽象地定衡诗的标准总不免有武断的毛病。
“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各有胜境,不宜以一概论优劣。
比如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超物之境”,“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则为“同物之境”。
《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阅读答案

《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阅读答案《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阅读答案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在中国迈向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将一种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现实的文化形象,植入到我们的文化产品与文化表达方式中。
我们不能再以封建社会旧中国的文化特色、民国时代旧社会的文化符号作为我们当代国家的文化标志。
我们现在需要建构与传播的是能够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文化形象,而不仅是那些深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静卧在博物馆里的古董,沉睡在古籍中的文字。
有些古老文化可以作为文化遗产予以保存,但难以进入文化产业的流通市场进行推广。
而不能够进入流通市场的文化产品,无论过去怎样辉煌,都难以承担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建构的时代使命。
进而言之,当代中国期望别人认同的并不只是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还是那些能够体现我们时代特征的、绚丽多姿的当代文化。
事实证明,不论是文化的形象建构还是文化的价值推广,一个不可忽略的有效路径是通过商业的路径,采用产业的方式。
文化价值的传播时常是通过文化产品的贸易、文化活动的交流来实现的。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是建构文化形象、体现文化精神、传播文化价值的最佳渠道。
如果将美国的好莱坞电影、BBC的电视、百老汇歌舞,包括美国的牛仔裤、麦当劳都排除在外,美国文化的传播载体还有什么?答案不言自明。
文化传播的规律与本质是相同的,我们不能够舍弃在文化产业的领域里对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不能够放弃在大众流行文化中对文化价值的植入,不能够忽视对新兴媒体巨大传播效应的利用。
我们的国产影片曾屡次超过好莱坞进口影片夺取年度单片票房冠军;我们有些品牌性的电视节目尽管创意取自欧美电视市场,但是现在反过来却在节目形态上影响到海外同类的电视节目的设计;我们流行音乐的组合还登上了欢迎外国政要的演出晚会……这些都是能够体现当代中国软实力的文化产品,在某种意义上它们都能作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代言者。
我们需要一系列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当代文化产品。
20240619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A2.D3.B4. ①拉开距离/错位差距②情感系统失衡/远离平衡③反馈和调节④审美价值/艺术感染力【1点1分,意思对即可】5.(1)该笔法有利于拉开人物心理距离,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2)使人物在儿童的躯壳内逾越常规地发展,进而表现作者对情感理想性的吁求。
③有利于展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深刻性。
【1点2分,答出2点满分】6.C(“羡慕之情”错)7.B(体现其“老监生”的身份不准确,“对祥林嫂的嫌弃”以偏概全)8.回答了上文祥林嫂出逃和绑回的原因。
照应下文祥林嫂再到鲁镇的内容(为下文祥林嫂再到鲁镇做铺垫)。
串联祥林嫂两次出场时外在形象的变化。
答出“结构有波澜,情节更曲折”酌情给分。
【1点2分,共6分】9.最有价值的材料:逼婚再嫁。
(2分)深意:人物命运悲惨;人性冷漠无情;山民野蛮落后;礼教戕害百姓。
【1点2分,答出2点即可。
】如学生答“大伯收屋驱逐”“阿毛之死”并言之有理,给一半分。
10.ACE 11.D (“君”名作动) 12.C(与“艺术成就”无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礼的作用是在坏事发生前就加以禁止,法的作用是在坏事发生后加以处置;法起的作用是比较容易看得见的,而礼起的防患作用就难以被人们所理解。
”【1个分句1分】(2)假如我们凭借着这样大的国家,而自取下策(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苟、定语后置、故事、是,1点1分】14. ①《春秋》阐明治世之道(王道),辨明为人处事的法则(人事)。
②《春秋》拨正一个混乱的社会,使其回归正道,切近有效。
③不通晓《春秋》,君臣父子都将承受天下最大的罪名。
(或阐明君臣父子之道)【1点1分,意思对即可】15.B (“就要到水影中苦苦寻觅”错)16.①写风,写云要表现出风云变幻的意态;写花草树木,要写你从花草树木中发现的生机与精神(独特的个性)。
②写大海不是要写大海的外形,要写出大海的波澜变化;写山要突出的是山的嶙峋奇绝。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E级检测题(三)(解析版)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E级检测题(三)(解析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与核心观点是“中和之美”。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论述揭示了“中和之美”的最主要的内涵。
“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其地位是“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即为天地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
“致中和”的最终目的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讲求天地阴阳各在其位,从而阴阳交感、风调雨顺,万物繁茂。
这是中国文化观念中“天人之和”“阴阳相生”等的理论关怀。
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是以经商与航海为生存方式,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几何哲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原则,追求“形式和谐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成为其根本的美学原则。
朱光潜指出,“在早期希腊,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
毕达哥拉斯派把美看成是在数量比例上所现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
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如完整、比例对称、节奏等。
”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体现。
中国文化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
中国古代“中和之美”的这种沟通天人的功能,与西方美学沟通感性与理性的功能是迥然不同的。
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观念,客观上包含着“太极”思维和阴阳相生的观念。
它不同于西方古代、现代哲学与美学的一切主客二分甚至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而是体现出一种相依相融的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特别适合于促进审美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第四单元检测 (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4山西大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
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
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
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 迷娘是歌德在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塑造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大利少女的形象。
“迷娘”原文为法文“Mignon”,意为“宝贝儿”。
她姓名不详,只因第一次自我介绍时称“人们叫我迷娘”,故而小说中以“迷娘”称呼她。
她早年被人拐卖到德国,流落街头卖艺为生,受尽虐待和摧残,后被威廉搭救并养育成人。
她逐渐对威廉产生了难以言说的爱恋,又时时思念着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最终因为无结果的爱情和无法实现的思乡之情而未老先衰、客死异乡。
“学习时代”的第二卷,歌德写了这样两个情节。
第八章迷娘跳舞。
她的舞姿“矫健、轻盈、敏捷而准确”“她身姿柔软,其严肃庄重却胜于优美悦目”,这唤起了威廉内心的保护欲和同情心,“渴望将这无依无靠的孩子像亲女儿似的装进自己的心坎儿”“用父爱在她心里唤起生活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术的基础。
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
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味,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
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
诗品、词话、画论、书法、曲论、剧评、小说评点等等,无
一不细致入微曲尽其妙。
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能分出上中下品,能成为艺术家知音,具备精微的内行品味和深厚的艺术涵养,真的是内行看门道。
在宗教意识相对淡薄、崇尚文治科举取士的中国,文人趣味便成了审美领域的引领者,权贵和百姓均乐于附庸风雅,文人趣味曲高和寡但自命不凡。
文人因本身就是艺术生产者和专业评判者,尽管常常遭受宗教道德政治文化的强势冲击,但长久看来仍始终把握圈内话语权,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传承系统。
(摘编自杨岚《当代中国美学精神理论建构的文化引领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美的倾向。
B.艺术家只有在曲水流觞的雅和渔樵唱晚的俗中才能感悟到艺术的中和之美。
C.实用艺术以器物形式支撑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却没有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
D.因为文人始终把握着圈内的话语权,所以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传承系统。
1.A(B项,流觞曲水只是例子,用“只有在……”说法过于绝对。
C项,原文只是说没有获得传承优势。
D项,要想获得传承系统,还有一个条件是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中士人和僧道追求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是为了更深入体会自然之美。
B.文章第三段用丰富的例证,充分说明了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
C.文章最后两段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中国古典美学产生及传承的独特之处。
D.文章围绕着中国古典美学这一主题,逐层递进地论述了其主要特征和产生特点。
2.D(文章的论证结构应该是并列而不是递进。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体系性美学在产生的过程上有极大区别,后者是自上而下的。
B.如果不读中国古典美学,就无法找到写诗作画的门径,无法成为艺术家的知音。
C.如果审美领域的引领者因为曲高和寡就改弦更张,就很难形成一种传承系统。
D.崇尚文治科举取士,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文人趣味成为审美领域的引领者。
3.B(原文说“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并不意味着不读就找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