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结构作用类题型

合集下载

散文阅读之结构

散文阅读之结构
散 文 阅 读
艺术特色

谋篇布局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 1.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怎样的? 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文章的布局谋篇有着怎样的特点?
4.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
5.文章在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
诗歌鉴赏译文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 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 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 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 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 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 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 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 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 异呢?
开头:
开门见山
引出下文(行文自然)
铺垫(类比、与下文形成对比、衬
托等)
设置悬念
照应标题
考查结尾:
15.文章结尾引用尼尔森的诗句有
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两 棵树》
15.①内容上,借诗句表现赵四小姐对张学
良坚持民族气节、大义的理解与敬佩,丰 富了张赵二人爱情的内涵。 ②结构上,引出下面抒情语句,揭示了两 棵树的象征意义,升华了文章的主旨。(4 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结尾:卒章显志(或升华主旨) 首尾呼应(或照应题目) 意在言外(或发人深思)
考查行文中的某一段或某些内容:
19、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
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4分) (09湖北)
①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
地描绘出来,强化了作者对北窗的偏爱, 因为此处更宜于读书和写作。 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 营造了诗的意境。 ③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摇曳多 姿,富有变化。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四大题型详解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四大题型详解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四大题型详解一、作用题(一)标题的作用1.常考提问方式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③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2.标题常见的作用①点名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②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④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构思思路⑤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解题思路:①题目含义:表面义、深层义。

②题目与表现手法的关系:运用何种修辞③题目与与文章结构关系:是否起到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④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是否明确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⑤题目与主旨情感的关系: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⑥题目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是否暗示或揭示了人物的命运。

①明确标题含义:表层义、深层义。

②分析文章结构:与开头结尾的照应、文章的线索③标题与文章中心关系:本身的点题作用、揭示文章的中心内容④分析效果:注意题目本身特点(比喻等修辞、特定句式等);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义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思考及兴趣。

3.标题的含义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

①联系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体会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答题步骤: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

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

第二步,体会标题的语境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和象征义等)。

第三步,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答题模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中心。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李顺富1、结构方式及简要分析【解题分析】结构方式是就文章的结构特点设题,所以首先要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

然后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表达方式及作者情感的变化,逐层理出文章层次,思考并概述说明。

【规范答题】1.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

2.分层具体概括文章内容并扣住结构特点解说。

3.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十具体解说。

如:《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乾)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文章常见的结构方式:结构方式通常是固定的,不外乎以下的基本格式——①纵向结构:(时间、事件先后)如《西溪的晴雨》,《荷塘月色》。

②并列式结构:(横向)(性质分类,各个侧面,空间),如《故乡的榕树》《泰山很大》,《泊》。

③纵横交错结构(网状结构):如《山屋》。

④层进式结构(观察、认识的过程):如《泰山之思》,《感谢生命》。

⑤流动式结构(作者情感的变化):如《雾》⑥对比式结构:《马缨花》⑦总分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如《雅舍》。

2、行文思路及简要分析【解题分析】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常见的行文思路有:从古到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组材顺序、线索、过渡、伏笔与照应、段落层次等方面,判断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把握思路的流程: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思考“开头(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再逐层概括揭示文意,理出各层的内在联系,并作简要评析。

散文阅读答题模板

散文阅读答题模板

散文阅读答题模板【一】行文思路(或结构)1、常见题型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

或除了以XXX 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思路来。

②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③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④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岩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

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1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2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

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二】行文表达作用1、常见题型:①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某段或语句: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什么手法,起到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什么环境,渲染了什么气氛;烘托人物的什么心境或性格;暗示怎样的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解题方法: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

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1)文首: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句段作用类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句段作用类

三:为何写
归纳“主旨”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类题解题策略
高考设题角度: 分析作品的整体结构思路及行文脉 络——整体思路的分析概括; 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局部思路 的分析概括。
题型一:整体思路的分析概括 ——行文思路分析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 路径、脉络。思路有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分析思路,其实就是沿着作者的思想轨迹去 “提各段之纲,挈各段之领”。
2.审不好题干。或审题不仔细,丢掉了主要信息,或找不到问题的 关键指向。
【对策:审题时圈点勾画试题的题干重点,了解设题指向、答题 角度、答题范围(区间)】
3.写不好答案。要么因知识储备少,踩不到得分点。 要么整合能力差,答不到关键点。有的照抄原文, 答案过于繁琐。有的简单拼凑,缺乏概括。答题思 路混乱。
本考点是文章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作用题”的命题表达式(提问方 式)一般为: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 等)?”
提问变式:
(1)为什么要写XX段内容?
(2)某段或句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3)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4)说说XX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好处。
(5)分析xx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 题型——句段作用类
回顾旧知——温故知新
现代文阅读失分原因(存在的问题):
1.读不懂文章。考生本身缺乏阅读技巧和文化底蕴,再加之考场心 浮气躁,阅读效果差。
【对策:整体阅读,把握文章基调,知道在写什么;分层阅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明晰要点之间的关系;带题阅读,揣摩命题 意图和题干指向,准确查找答案大致区间,明确答案大致来源。)
八、引用的作用
九、以某一物象作标题 或某一物象在文中的作 用

散文主题结构类题型解答

散文主题结构类题型解答

• 例题回顾四:(四川卷 《柴禾》) • 15.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 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 答案: • 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积累过程。 • 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 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 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 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他们”呼应, 并为柴火在今后的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
• 例题回顾一:(重庆卷 《太阳梦》) • 15.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 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 答案: • (1)老刘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 。 • (2)老刘“梦”的实现——从太阳中获得 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 (3)老刘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 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由老刘的“梦”引出的众人之梦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 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 有衬托作用
衬托作用
渲染烘托气氛 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 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 营造气氛。
(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
• 总结上文 • 呼应上文 • 点明主旨 • 升华感情 • 深化主题
• 卒章显志
• 例题回顾二:(大纲卷 《 听朗诵 》) •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6分)
• 答案: • ①首先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 看似随意,实则精心; • ②然后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 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 入. • ③最后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 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 例题回顾五:(湖北卷 《杜鹃啼》) • 17.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 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结构作用类题型【知识清单】【散文中的修辞方法】1、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地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4、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5、衬托: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议论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6、渲染: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叙写,集中描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7、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8、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散文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1、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2、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3、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4、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5、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6、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7、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8、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9、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行为、心理、语言、细节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散文的行文布局】常见有包括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以及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引经据典、巧譬善喻、过渡衔接、铺垫伏笔、首尾照应等。

1、文眼句: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

2、总起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

3、总结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发人深思。

4、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散文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例文解析】白兰瓜毕淑敏①听说我要西行,所有朋友第一个反应都是:“你可以吃到白兰瓜了!”②北京的街头也常见到白兰瓜,并不白,像个磕碰过的篮球,也不甜,带有青草的气息。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白兰瓜的仰慕希冀之情。

③兰州果真是白兰瓜的大本营,十步之内,必有瓜阵。

刀锋倾斜着刺入,浓郁的香气沿着刀柄湍湍流出,光闻着,就知道同北京街头的不同。

每人抢一块,吞进嘴里,像喝粥似的往下咽。

④向导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的贪婪,很为家乡的特产自豪。

有人言传了:“闹了半天,白兰瓜也不过如此嘛!真是空有其名!”向导的脸色难看了,忙解释:“今年雨水多……”平心而论,白兰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闻着还可以,尝尝却不甜。

|⑤一路西行,哪里都要款待白兰瓜。

刚开始还心想兰州的瓜不甜,别处的可能甜,然而总是失望,哪儿的白兰瓜都不甜。

后来就连尝的兴趣也没有了,除非渴极了,拿它顶水喝。

辜负了我的信任与渴望的白兰瓜啊!⑥“到嘉峪关就有好瓜吃了,那儿正在举办瓜节。

”向导为大家打气。

⑦只知道嘉峪关是长城的一端,不知道它还是瓜的盛市。

西北各省市的瓜,像陨石雨似的降落在小城,满载的瓜车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

前面一个急转弯,几个硕大的甜瓜被车甩了下来,摔碎的瓜的香气像烟雾塞满街道。

⑧瓜节隆重开幕了。

白兰瓜形状的氢气球飘浮在碧蓝的天空,远处是银箔似的祁连雪峰。

孩子们头上戴着白兰瓜形的帽子,街上的社火队打扮成瓜的模样……真是一个瓜的世界。

向导拈起一块尝尝,说:“怎么瓜节上的瓜也不甜不要紧,到了安西,就能吃到好瓜了。

”⑨过安西时,正是午后沙漠上最热最寂寞的时光。

黑蓝色的柏油路蛇蜕似的蜿蜒着,天空中弥漫着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尘埃,仿佛一杯混浊的溶液。

太阳在空中发出幽蓝色的光,却丝毫不减其炙烤大地的威力。

铁壳面包车成了真正的面包炉。

我们关上车窗,是令人窒息的闷热,打开车窗,火焰般的漠风旋涡般地卷来。

口唇皲裂,眼球粗糙地在眼眶里转动,全身像烤鱼片似的干燥无力。

⑩突然,在大漠与公路相切的边缘,出现了一个木乃伊似的老人。

地上铺一块羊皮,上面孤零零地垛着一小堆瓜。

他出现得那样突兀,完全没有从小黑点到人形轮廓这样一个显示过程,仿佛被一只巨手眨眼间贴到苍黄的背景上。

⑪“瓜甜吗”我们停下车,习惯地问。

老人慢吞吞地回答:“这里是安西呀!”因为别无选择,我们买了老汉的瓜。

老人树根一样的脸上没有表情。

极便宜的价钱。

⑫安西的白兰瓜外观上毫无特色,第一口抿到嘴里,竟然是咸的!过了片刻,才分辨出那其实不是咸,而是一种浓烈的甜。

甜到极处便是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仿佛被胶粘住了。

抓过瓜缘的手指间的汁水仿佛青蛙的蹼一样,撕扯不开。

手背上淌过的瓜汁,留下一道透明的痕迹,舔一舔,又是那种蜂蜜般的甜。

⑬真不知如此苦旱贫瘠的安西怎么孕育出如此甘甜多汁的白兰瓜。

⑭安西地处荒沙,日照极强,自古以来以瓜闻名天下,故称瓜州。

白兰瓜原籍美洲,移居中国后,由“蜜露”改名“白兰”,现在已成为甘肃特产。

它在安西扎下根来,比在老家长得还要好。

也许,白兰瓜要正名为“安西瓜”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⑮我也想过,是否因为那天的极度干渴才使这沙漠之中的瓜显得格外甘甜。

后来遇到过几次同样的情形,才知道唯有安西的瓜无与伦比。

⑯想想这瓜,很有感触。

它原本来自大洋彼岸,却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繁衍得如此昌盛。

它入乡随俗,褪去了娇滴滴的洋名字,也不计较人们以讹传讹地称它白兰瓜,寂寞然而顽强地在沙漠之中生长着,以自己甘饴如蜜的汁液濡润着焦渴的旅人。

⑰啊!瓜州的瓜啊!什么叫特产,什么叫真谛,它只限于窄小的区域。

好比一个石子丢入湖中,涟漪可以扩散得很远,但要找到石子,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

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

(有删改)1.第④到第⑧段写到向导,有哪些作用(3分)—2.第⑨段描绘安西午后沙漠的环境,请分析其用意。

(4分)3.第12段对白兰瓜“浓烈的甜”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请加以赏析。

(4分)/4.第17段说“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请对这个道理进行评析。

(4分)【结构作用类题型答题模式】这种题,一般是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和读者角度来回答:】1.内容上:写了……,抒发了作者……感情,营造了……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2.结构上(根据文段在文中的位置说法也不一样):(1)开门见山,总领下文。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

(3)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4)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名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5)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把……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3.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上: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殊效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来谈。

^4.读者角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产生共鸣,强化了读者印象;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强化训练】荔江之浦一①拉开窗帘的时候,竟然看到了一幅画。

一江碧水蜿蜒过眼,水之上是跌宕起伏的山,那山一直到目力不及才稍显收敛。

那些硬朗的、柔美的起伏充满了神奇的魅力,由其体现出来的情致与动感又让人不无美妙的遐想。

②偶尔,云层里射出的光打在水上,水就特别明润,山则隐晦迷蒙。

天光温和的时候,山与水的颜色惊人地相似,似是一江颜料刷在山上,新鲜得还在淌水,这样的山水连在一起,就是非同于他处的桂林荔浦了。

③想来住在江边的人,一定家家有个大飘窗,时时刻刻让这无限江山飘进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