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节选 职校教案
边城节选职校教案

边城节选职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XXX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XXX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了解XXX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XXX的形象。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展示湘西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到《桃花源记》并背诵其中的语句,让学生从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感受入手,去体会边城的民俗美、人情美,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
导语:这里的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仿佛。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人们“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人们热忱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这便是东晋XXX心中笔下的理想社会。
和XXX一样,XXX的心中笔下,也有一个这样美丽的天下——《边城》。
2、介绍作者及作品1.XXX及其小说风格:XXX(),原名XXX,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XXX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兽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出错,揭示都市自然兽性的丧失。
XXX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的相称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况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职高边城教案

职高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边城》中翠翠、翠翠父亲、船总顺顺等人物形象。
3.领悟小说所表现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以及人物间的情感关系。
4.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情感脉络,领悟作品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沈从文,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2.介绍作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讲述了湘西边陲小镇上的爱情故事。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边城》,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三、课堂讨论1.分析翠翠的形象:纯真、善良、坚韧、有担当。
2.分析翠翠父亲的形象:忠厚、善良、有责任心、深受传统道德观念束缚。
3.分析船总顺顺的形象:权威、包容、善良、重视家族荣誉。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翠翠、翠翠父亲、船总顺顺等人物形象。
2.提问:小说中还有哪些人物值得关注?二、课堂讨论1.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翠翠的母亲、杨马兵等。
2.探讨小说中所表现的传统道德观念,如忠诚、善良、责任等。
三、情感分析与讨论1.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情感关系,理解他们的相互依赖与扶持。
2.分析翠翠与船总顺顺之间的情感纠葛,理解他们的爱情观念。
3.探讨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命运,引发学生对人生、道德的思考。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关系。
2.提问:小说中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翠翠与翠翠父亲在江边的生活、翠翠与船总顺顺的交往等。
2.探讨这些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三、作品比较1.将《边城》与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如《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分析它们的异同。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1.1.2 使学生掌握《边城》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1.1.3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1.1.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悟人性的真善美。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背景介绍:沈从文及其创作《边城》的背景。
1.2.2 人物解析:翠翠、傩送、祖父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1.2.3 情节分析:小说开头的渡船场景、翠翠与傩送的相识、祖父的去世等关键情节。
1.2.4 艺术特色探讨:自然风光描绘、民俗风情的展现、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性格、情节意义、艺术特色等。
2.1.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体验。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2.2 图片资料:展示边城风光、民俗风情等。
2.2.3 音乐素材:播放与作品相关的音乐,增强氛围。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引入新课:介绍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3.1.2 讲解作品背景:了解边城的风土人情,为学生理解作品打下基础。
3.1.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3.1.4 情节解析:通过讲解关键情节,使学生把握作品主题。
3.1.5 艺术特色探讨:引导学生发现小说的独特之处。
3.1.6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3.2 时间安排3.2.1 课堂讲授: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4.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读书笔记的质量,了解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4.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鼓励主动发言和合作精神。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能够运用《边城》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边城》的内容和主题;(2)通过分析《边城》中的描写和对话,学习文学手法的运用;(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理解和关爱,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阅读和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欣赏《边城》中的描写和对话,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相关知识:(1)了解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了解《边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描写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边城》中的人性描写和社会背景的关系;(2)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2. 讨论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3. 阅读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培养阅读能力;4. 写作法:布置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任务,评价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4.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人性关怀的态度和价值观。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边城》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边城》的评论、分析文章、沈从文的其他作品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4.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准备相关问题。
边城教案中职版

边城教案中职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2.分析翠翠、翠翠父亲、翠翠哥哥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边城》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沈从文。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湘西风情,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帮助学生把握故事脉络。
三、课堂讨论1.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2.分析翠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分析翠翠哥哥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与翠翠之间的情感纠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边城》,提升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探讨其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2.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品味沈从文的文学魅力。
3.讨论小说中的爱情观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爱情。
三、案例分析1.选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品词析句,感受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边城》相关的短篇小说,锻炼写作能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边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探讨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讨论小说中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分析小说中的教育观念,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三、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边城》,提升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2.收集沈从文的其它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边城》节选教案

缀《边城》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通过节选内容,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亲情关系。
3.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感受小说的语言美。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亲情关系,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语言特色,品味小说中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边城》原著、教案、PPT。
2.学生准备:《边城》节选文本、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简要介绍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对《边城》的了解,引导他们关注小说的主题和人物。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边城》节选文本,注意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关系。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亲情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亲情关系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边城》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边城》节选文本,关注小说的语言特色。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语言美,品味文本中的美学价值。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语言特色和美学价值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社会背景,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社会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边城》节选文本,关注小说的社会背景。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对小说的影响。
【强烈推荐】《边城》节选优秀教案2篇

《边城》节选优秀教案设计2篇教案一:《边城》之人物与风情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小说节选部分的情节内容,梳理主要人物关系。
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湘西民俗风情描写,体会其对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精读文本,分析翠翠、傩送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湘西地域文化在小说中的呈现方式及其对小说艺术魅力的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质朴、纯真与美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人性美的珍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剖析翠翠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其形象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解读文中端午节等民俗活动描写的意义,体会湘西文化底蕴。
2、教学难点领悟小说中所蕴含的“爱”与“美”的主题,以及这种主题与湘西地域文化的内在联系。
理解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暗示与湘西世界变迁的微妙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展示湘西风光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所看到的景象,然后引出沈从文和他笔下的《边城》。
提问:“在这样美丽的地方,会发生怎样动人的故事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情节梳理与人物初印象(10 分钟)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教师进行补充和修正。
请学生找出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如翠翠、傩送、祖父等,并简要说说对他们的初步印象。
(三)精读赏析(25 分钟)1、人物形象分析分组讨论翠翠的性格特点,从她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她对傩送的情感变化。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同样方法分析傩送的形象,探讨他的热情、勇敢和对爱情的真诚。
2、民俗风情解读找出文中描写端午节习俗的段落,如赛龙舟、捉鸭子等,让学生诵读并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民俗风情不仅丰富了小说内容,还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和背景,更展现了湘西人民的精神风貌。
(四)主题探究(15 分钟)组织学生思考:小说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爱情故事吗?它还蕴含着哪些更深层次的主题?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说通过描写湘西的风土人情和人物命运,表达了对人性美、人情美以及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这种美好可能消逝的隐忧。
语文教案边城(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边城》(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边城》节选文中的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并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了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拓宽文学视野。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节选文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了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边城》节选文。
2. 参考资料:关于沈从文的生平介绍、文学评论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边城》节选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节选文,理解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节选文中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解析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拓展延伸(1)介绍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品。
(2)讨论:如何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篇沈从文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体会其创作风格。
3. 尝试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中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剖析文章主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利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沈从文与其他作家的创作差异。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展示湘西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到《桃花源记》并背诵其中的语句,让学生从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感受入手,去体会边城的民俗美、人情美,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
导语:这里的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人们“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这便是东晋陶渊明心中笔下的理想社会。
和陶渊明一样,沈从文的心中笔下,也有一个这样美丽的世界——《边城》。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1.沈从文及其小说风格: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边城》典型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的人生形式及社会理想,作品着力所描写的是不受“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
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再加上其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形式、独特的审美风格以及深刻的情感内涵,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境界。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诗;是一幅用语言文字绘就的画。
2.《边城》的故事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
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两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三、阅读课文1.聆听范读,感受意境。
2.配乐朗读,深入感受。
四、走进沈从文的世外桃源,看看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情(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沈从文的边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1.学生阅读文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
”2.学生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美。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翠色逼人的篁竹······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构成了自然清丽、优美如画、似真似幻的的世外桃源。
(二)桃花源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边城茶峒的人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1.小说中表现了哪些人物翠翠、外公、过渡的乡民2.找出描写翠翠的语句,感受翠翠的形象。
①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诵读:“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②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翠翠的形象特点。
清纯美丽、天真活泼、乖巧伶俐、善良、敏感③翠翠的生活是怎样的请学生阅读相关文字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父母早逝,和外公相依为命。
④翠翠是天真活泼、“从不发愁”的,但是,翠翠也有她的孤独与寂寞,请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描述——“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外公,外公,你听我吹,你唱!’”“外公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
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外公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
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
那里河边还有许多上行船,百十船夫忙着起卸百货。
这种船只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⑤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子的心”。
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
但文中对翠翠的外貌描写却很少,为什么你能对翠翠的外貌作一个描写吗因为作者着力表现的是“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是内在、精神的、灵魂的美,所以在翠翠的外貌上着墨不多。
3.阅读描写外公的文字,归纳外公的人物形象。
①引导学生从摆渡老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体会他的质朴、善良、不沾染一丝的铜臭。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②学生归纳外公性格:勤劳、忠于职守、慈爱、淳朴善良、没有私欲。
4.找出能体现边城民风的人和事,体会淳厚的民风、淳美的人情。
①学生在文中找相关内容: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
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适!”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②归纳:热情、友善、淳朴,这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三)桃花源的人们安居乐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翠翠和外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祖孙情呢①翠翠在外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②请概括翠翠和外公相依为命的生活。
帮外公摆渡、和外公一起晒太阳、听外公讲故事、和外公“我吹你唱”、帮外公备办物品。
浓浓的祖孙情,弥漫在茶峒的山山水水间,也弥漫在我们的心头。
(四)小结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的人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孤寂,但即使是孤寂,也是充满诗意的。
第二课时五、展开讨论,明确小说主旨,体会沈从文小说风格。
1.本文写于1933年,当时的中国存在这样美好的世界吗2.沈从文描绘这个“已经几乎不存在”的“边城”有何目的①结合时代背景。
②结合《桃花源记》。
③结合作者的话:“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④结合沈从文小说题材、创作意图。
讨论明确:“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
作者在《长河·题记》中说:“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
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
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利的人生观。
”由此,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
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3.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审视现实,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把人也商品化、庸俗化,冷漠、自私、惟利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人们互相猜疑、提防、抱怨,“四合院”文明逐渐离我们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