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边城节选教案

合集下载

职高边城教案

职高边城教案

职高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边城》中翠翠、翠翠父亲、船总顺顺等人物形象。

3.领悟小说所表现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以及人物间的情感关系。

4.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情感脉络,领悟作品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沈从文,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2.介绍作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讲述了湘西边陲小镇上的爱情故事。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边城》,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三、课堂讨论1.分析翠翠的形象:纯真、善良、坚韧、有担当。

2.分析翠翠父亲的形象:忠厚、善良、有责任心、深受传统道德观念束缚。

3.分析船总顺顺的形象:权威、包容、善良、重视家族荣誉。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翠翠、翠翠父亲、船总顺顺等人物形象。

2.提问:小说中还有哪些人物值得关注?二、课堂讨论1.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翠翠的母亲、杨马兵等。

2.探讨小说中所表现的传统道德观念,如忠诚、善良、责任等。

三、情感分析与讨论1.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情感关系,理解他们的相互依赖与扶持。

2.分析翠翠与船总顺顺之间的情感纠葛,理解他们的爱情观念。

3.探讨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命运,引发学生对人生、道德的思考。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关系。

2.提问:小说中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翠翠与翠翠父亲在江边的生活、翠翠与船总顺顺的交往等。

2.探讨这些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三、作品比较1.将《边城》与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如《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分析它们的异同。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1.1.2 使学生掌握《边城》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1.1.3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1.1.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悟人性的真善美。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背景介绍:沈从文及其创作《边城》的背景。

1.2.2 人物解析:翠翠、傩送、祖父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1.2.3 情节分析:小说开头的渡船场景、翠翠与傩送的相识、祖父的去世等关键情节。

1.2.4 艺术特色探讨:自然风光描绘、民俗风情的展现、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性格、情节意义、艺术特色等。

2.1.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体验。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2.2 图片资料:展示边城风光、民俗风情等。

2.2.3 音乐素材:播放与作品相关的音乐,增强氛围。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引入新课:介绍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3.1.2 讲解作品背景:了解边城的风土人情,为学生理解作品打下基础。

3.1.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3.1.4 情节解析:通过讲解关键情节,使学生把握作品主题。

3.1.5 艺术特色探讨:引导学生发现小说的独特之处。

3.1.6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3.2 时间安排3.2.1 课堂讲授: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4.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读书笔记的质量,了解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4.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鼓励主动发言和合作精神。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能够运用《边城》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边城》的内容和主题;(2)通过分析《边城》中的描写和对话,学习文学手法的运用;(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理解和关爱,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阅读和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欣赏《边城》中的描写和对话,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相关知识:(1)了解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了解《边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描写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边城》中的人性描写和社会背景的关系;(2)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2. 讨论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3. 阅读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培养阅读能力;4. 写作法:布置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任务,评价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4.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人性关怀的态度和价值观。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边城》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边城》的评论、分析文章、沈从文的其他作品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4.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准备相关问题。

边城教案中职版

边城教案中职版

边城教案中职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2.分析翠翠、翠翠父亲、翠翠哥哥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边城》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沈从文。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湘西风情,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帮助学生把握故事脉络。

三、课堂讨论1.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2.分析翠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分析翠翠哥哥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与翠翠之间的情感纠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边城》,提升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探讨其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2.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品味沈从文的文学魅力。

3.讨论小说中的爱情观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爱情。

三、案例分析1.选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品词析句,感受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边城》相关的短篇小说,锻炼写作能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边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探讨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讨论小说中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分析小说中的教育观念,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三、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边城》,提升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2.收集沈从文的其它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关于《边城》教案4篇

关于《边城》教案4篇

关于《边城》教案4篇关于《边城》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边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内容和过程1、预习导读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3)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4)赏读第一部分:A、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

“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

”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B、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C、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D、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E、“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F、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G、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H、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作用不尽相同。

《边城》节选教案

《边城》节选教案

缀《边城》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通过节选内容,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亲情关系。

3.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感受小说的语言美。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亲情关系,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语言特色,品味小说中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边城》原著、教案、PPT。

2.学生准备:《边城》节选文本、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简要介绍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对《边城》的了解,引导他们关注小说的主题和人物。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边城》节选文本,注意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关系。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亲情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亲情关系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边城》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边城》节选文本,关注小说的语言特色。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语言美,品味文本中的美学价值。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语言特色和美学价值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社会背景,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社会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边城》节选文本,关注小说的社会背景。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对小说的影响。

语文教案边城(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边城(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边城》(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边城》节选文中的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并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了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拓宽文学视野。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节选文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了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边城》节选文。

2. 参考资料:关于沈从文的生平介绍、文学评论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边城》节选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节选文,理解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节选文中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解析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拓展延伸(1)介绍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品。

(2)讨论:如何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篇沈从文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体会其创作风格。

3. 尝试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中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剖析文章主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利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沈从文与其他作家的创作差异。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边城教案(优秀7篇)

边城教案(优秀7篇)

边城教案(优秀7篇)边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全面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培养分析、概括、浓缩篇幅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抓住文中的对话语言描写,深刻体味作者运用散文化语言细腻呈现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品味文中“三美”,即环境美、风俗美、人性美。

4、理解“歌声”对主人公翠翠的意义,同时合理探究翠翠的命运。

二、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2、品味鉴赏重点段落精彩语言,合作探究语言内含的精彩故事。

3、采用故事新编法探究原文给读者留下的悬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沈从文先生清新、典雅的叙事抒情文风,领会作者创造的独特的主人公魅力。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环境美、风俗美与人性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歌声”的意义,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美学内涵,合理续写文本故事可能的结局。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诱导启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身心疲惫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首优美而恬静的歌曲,你是否感受到它就像一杯香茗,让你心醉?美妙的歌声能洗净人世的铅华,通俗的歌声能激荡平静的心灵,传递最真最朴实的情感。

同学们,咱们家乡有没有这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歌曲呢?学生发言并主动演唱:学生甲:威宁草海宽又宽,四面八方都是山。

郎是青山不会老,妹是海水不会干。

学生乙:苞谷桩桩一排排,要唱山歌坐下来。

要唱山歌唱两个,不唱山歌你别来。

学生丙:哥在岩上放羊来,妹在岩下掐菜薹。

哥要菜薹抓把去,要唱山歌晚上来。

学生丁:高山青松青又青,我俩情谊比海深。

如果哪天水干掉,我比妹妹还伤心。

…………这些都是我们家乡传唱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词表达的情感朴素真挚。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歌声来传情达意,通过歌声再现人性之美。

让我们共同聆听这首沈从文先生谱写的真挚之歌吧!2、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三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实美职业学校教案
(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另行设计特色教案)
授课教师董治军授课专业职高授课班级高二4班教案序号 2 授课地点教室授课时间10月21日
授课类型新课课程名称《边城》使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课题名称《边城》第二课课时共2课时教学目标明确小说主旨,体会沈从文小说风格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
2、沈从文小说风格
教学难点小说主旨
教学方法鉴赏法、分析法教学设备多媒体、常用教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湘西风景图片,并引用《桃花源记》中的语句,引导学生由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进入沈从文眼中的世外桃源——《边城》。

导语:大家看这些图片,可以用《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来形容,居住在这里的人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优美的环境、和平安定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令人向往,但这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和陶渊明一样,沈从文的笔下,也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便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边城》。

二、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沈从文(192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

14岁,他投身行伍(háng wǔ),浪迹湘川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部短篇小说和《边城》、《长河》等六部中篇小说。

沈从文的风格趋向于浪漫主义,他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语言格调古朴,主干突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人性的丧失。

《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最突出的作品
“湘西世界”: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为主,他自己曾说道:农人和士兵和他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一生都称自己为“乡下人”。

由于对下层人民这种天然的情感,使得他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抒写充满了尊敬和
热爱,他用文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与鲁迅的“鲁镇”、老舍的“北平”齐名的沈从文的“湘西”。

三、《边城》简介
小说梗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15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两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正音辨字
山岨(jū)茶峒(dóng)篙(gāo)蒿(hāo)子嵩(sōng)山
翯翯(hè):羽毛洁白润泽戌xū戍shù戊wù横戌点戍戊中空五、通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一)、本文出现了几个人物?人物关系是怎样的?
主要人物:翠翠、祖父
(二)、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3):描写湘西的自然风光和醇厚善良的民风。

第二部分(4~11):描写爷爷和翠翠生活上相依为命、感情上相濡以
沫的祖孙亲情。

六、分析课文
(一)、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环境的作用
提问:在文中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思考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1、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背景和人物简单的生活环境
2、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作用:交代了茶峒清新的、安静的、纯净的环境
比喻的运用: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
本体:溪流、山路喻体:弓背、弓弦比喻词:如
比喻句的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七、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1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
2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3为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作者所写的景物都是湘西农村中极为普通的东西,它为人物活动搭建舞台。

这些普普通通的景物在作者笔下形成了一个极富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淳朴自然而又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具有十分动人的艺术魅力,成了沈从文散文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和风格,并寄寓的作者的拯救民族道德的创作理想。

八:作业
仿照边城写景的写作手法,完成一篇景物描写,不少于150字
板书设计
边城
沈从文
第一部分(1~3):描写
湘西的自然风光和醇厚善
良的民风。

第二部分(4~11):
描写爷爷和翠翠生活上相
依为命、感情上相濡以沫的
祖孙亲情。

教学课件ppt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