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报告】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
银行客户满意度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全面开放,我国金融服务领域竞争将愈演愈烈,只有通过了解消费者需求,提升现有的服务品质,同时根据消费趋势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务,以此来增强客户满意度,提高竞争力。
鉴于此,我们选取了具有百年历史文化的中国银行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对中行客户对本行产品业务及服务质量满意度的调查研究,总结优劣,提出合理建议,此次提升中行的行业竞争力。
调查人员:第二组组员调查执行方式:问卷调查调查执行周期: 2013 年 6 月 10 日—— 2013 年 6 月 20 日有效样本量:总共投放 120 份问卷,有效样本量 100 份,主要针对最具消费潜力的年轻群体性别:男女比例适当,男性略高个人月收入:无收入的学生占据主体,其次是中收入人群年龄: 20-35 岁之间的青年群体为核心从调研数据来看,顾客到中行办理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存取款的常规业务上,比例高达 84% ,信用卡和消费信贷业务的比重也相对较高。
顾客对中行的产品多样化的态度多数停留在一般的水平。
基于此调研数据,中行的产品业务水平持稳健持续上升的状态,负债,资产,中间业务均有涉猎,且较均衡,作为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吸收存款业务比重也较合理。
我们选取了三个重点产品业务项目对中行的客户满意度进行分析。
加权平均得出整体满意度为 73.25%,属于比较满意水平,目前中行客户已经收到相对比较规范的服务,但服务过程的愉悦感仍有待加强。
根据调研结果来看优势:客服热线易接通,服务专员热情专业,能快速解决客户问题。
劣势:营业网点少;排队等候时间长;业务手续繁琐,办理时间长。
隐患:费用收取不尽合理:设备故障率偏高:咨询业务较缺乏。
客户对中行服务的感知质量大多数低于预期。
在银行服务的各主要环节中,“客服,电话服务”方面得分最高,“等候时间”得分最低;营“业网点”和“费用收取”得分较低。
注:营业网点少的主要原因在于和国有四大行的比较中,无论是网点的最佳选址,数量都稍逊一筹。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

The real tenacity should be thorough when we cry, openness when we laugh, fullness when we speak, and don'thesitate when we do.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一.未来银行业人才引进大于流出,经营管理人才多引进,基层管理人员多流出从银行业近年来整体人员流动来看,人才引进的比例大于流出(75.5%:24.5%)。
从具体引进人才对象看,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对经营管理者(84.2%)、高级管理人员(83.3%)、以及专业技术人员(80.4%)这三类人才的需求更大,对于基层管理者以及操作技能人员这两类人才的引进需求相对偏弱。
图5-1 中国银行业各类人才引进与流出对比二.个人晋升空间的大小是银行业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中国银行业吸引并留住人才和人员辞职的主要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个人晋升空间的大小均排在第一位,占比均约为半数。
这一调查结果看似前后矛盾,却揭示了中国银行业人才流动的症结所在。
职位的晋升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银行家自然也把它当做招揽人才的主要因素。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对职位晋升的诉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恰恰成为了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在中国银行业吸引并留住人才的主要因素中,排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职业能力提升快和工作稳定性高,占比分别为45.5%和40.7%。
相应地,职业能力提升慢和工作稳定性差也并不是员工辞职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别为29.0%和6.4%,排第四位和第六位。
可见,中国银行业工作的稳定性和对员工职业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
在中国银行业员工辞职的主要原因中,排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工作压力大和薪酬待遇差,占比分别为44.9%和42.8%。
对应地,工作压力小和薪酬待遇丰厚也并不是中国银行业吸引并留住人才的主要因素,占比分别是7.6%和23.7%,排末两位。
调研银行的报告

调研银行的报告标题:中国银行业发展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调研,对其业务规模、创新发展、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报告指出,中国银行业在持续改革和创新的推动下,实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和应对。
一、概况及发展特点中国银行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体系之一。
截至2021年底,中国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XX万亿元人民币,稳居全球领先地位。
中国银行家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XX%,利润总额同比增长XX%。
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区的银行业综合实力较强,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大型银行为主导。
二、创新发展1.金融科技创新:中国银行业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创新,推动数字化转型。
移动支付、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为银行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并推动了消费者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
2.普惠金融:中国银行业致力于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打通农村与城市金融服务的壁垒,缩小区域和贫富差距。
以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为主导,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中小微企业等群体的金融需求。
三、风险管理1.风险识别与防控:中国银行业加强风险管理力度,提升了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
中央银行和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加强了信息披露要求,监督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措施,有效遏制了金融风险的发生和传播。
2.资本充足率: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稳步提升,降低了系统性金融风险。
监管机构通过引入资本充足率指标,加大对银行资本充足度的监管力度,保证了银行业的稳定运行。
四、问题和挑战1.竞争压力:中国银行业面临来自传统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需要不断推动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2.风险防控:虽然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风险防控方面的问题,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等。
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内外部监管。
一季度中国银行调查报告[工作范文]
![一季度中国银行调查报告[工作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1cf8744650e52ea551898ec.png)
一季度中国银行调查报告篇一:《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XX年》精选《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XX年》精选20XX-01-24华创宏观20XX年是全面实行深化改革第一年,中国银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银行家对未来中国经济金融的洞察值得资本市场参与者思考。
在过去七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编制本专题报告,该银行家调查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博士主持并负责项目的执行与实施。
投资要点银行家对经济增长预期逐年下台阶,愈发担忧经济结构失衡的风险。
对于未来三年的经济增长,有%的银行家选择%-%同时房地产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
银行家对房地产市场预期的转向发生在20XX年,这年以后银行家对房地产市场开始谨慎。
不过和20XX年有所差异的是,银行家对于不同城市的房地产分化预期愈加严重,对于一线城市,不论是销量还是价格,均有超过五成银行家认为未来一年会继续上升;但是对于二三线城市,银行家的预期普遍较为悲观。
息差收窄,唯有业务深耕细作。
中国银行业的盈利状况逐步恶化,在受访的银行家中,约六成预期未来三年收入及利润增速降至个位数,迎接银行利润个位数甚至是负增长时代。
1)业务深耕细作,近年来?深化经营特色,实施差异化竞争?(%三年内两次(20XX、20XX成为受访银行家们最为关注的战略调整重点。
2 )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是下一步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区域。
继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之后,商业银行的下一步业务拓展重点逐步向中小城市靠拢。
3)国际化布局加速。
此次调查中,七成银行家认为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是中国银行业进行海外发展的首要关注点。
其次,?优化产品和业务模式,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和?国际化专业人才培育与建设?(%也广受关注。
不良的新趋势,银行经营环境持续严峻,不良进一步滞后显现,且和前两年相比还出现了新特征:1)向上下游和商贸领域蔓延。
在20XX年银行家认为预期不良率上升行业调查中,冶金业(含钢铁、有色金属)由20XX年%大幅上升至20XX年%超越房地产业,不良情况还出现通过产业链向上下游蔓延的趋势,如商贸业的预期不良占比已由20XX年的%上升至20XX年的%2)东北地区不良率凸显。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XX)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XX) 篇一: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普华永道26日联合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XX年)》,集中了50家银行的800多份银行高管书面调查和70多位银行高管访谈,部分地揭示了银行家们的所思所想,以及践行金融创新的探索。
最大的挑战:吸收存款超过八成的中国银行家认为XX年银行经营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为“吸收存款压力加大”,其中中小商业银行管理人员普遍反映压力更大。
调查报告称,在存款紧张时期,银行纷纷采取各种方法吸收和维持存款,其中不乏部分非常规揽存手段。
流动性持续收紧,派生存款规模受限,存贷比考核加强,负利率加剧存款流失,银行不合理的业绩考核机制,是“揽储大战”硝烟四起的原因。
调查显示,%的银行家表示会通过“创新存款及理财产品”来提高其存款业务竞争力,还有相同比例的银行家表示会通过公私联动实现公司业务与个人业务在资源、信息、产品客户等方面的共享,以更高效的方式拓展存款客户。
此外,选择“提供增值服务”和“投入专项经费支出,加大客户营销力度”的银行家也分别达到%和%。
报告指出,银行的这些做法导致了XX上半年理财产品规模的爆发式增长。
最主要的风险:房价下调有%的银行家认为,“房地产市场大幅调整带来的风险”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集中凸显”也受到近六成银行家的关注。
银行家们认为,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
加之其关联的上下游行业较多,涉及面广,倘若未来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调整,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较大的风险。
由于担忧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风险,银行对于房地产贷款的态度也日趋谨慎。
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在对待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态度上,有超过%的银行家倾向于压缩规模,其中有%的银行家选择“严格控制规模”,相比XX年的调查结果,今年银行家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态度更加谨慎。
对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近八成的银行家表示不会收缩。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7年)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0年)》发布会暨首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文字实录)中国银行业协会杨再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0年)》发布会暨首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现在开始。
首先我们有请普华永道的代表,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主管合伙人容显文先生致词。
容显文:尊敬的王华庆书记,尊敬的杨再平专职副会长,银行界的各位代表、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非常荣幸参加《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0年)》发布会暨首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并在此发布我们与银行业协会共同出版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0年)》,我谨代表普华永道对本次高峰论坛的举办和《调查报告》的正式发布表示祝贺。
《调查报告》是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普华永道的再次合作,历经一年的携手努力共同完成的,是对中国银行业全面深入调查后得出的报告。
中国经济在调结构、保增长的宏观调控背景下,保持着平稳运行的态势。
中国银行业作为核心金融产业对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强大的支撑。
2010年中国银行业经历着不同以往的精彩,宏观监管力度加大,基本监管力度增强,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让银行界倍感挑战和压力。
但这其中蕴藏着的机会更加难得,银行业配合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支持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发展,加强了相应的信贷结构的调整;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和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强化内部风控体系建设;实时推进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股改上市工作全面完成,成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新起点。
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业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
首先中国银行业的监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水平的专业化得到了银行家和国际金融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的赞同。
第二,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引入战略性投资者,中国银行业的实力大幅度提升,治理状况明显改善。
第三,培养了优秀的中国银行业队伍,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战略眼光让人敬佩。
普华永道愿与银行界各位携手紧密协作,为中国银行业长期稳健发展贡献我们的才智,分享我们的专业经验。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XX)

最要紧的风险:房价下调有%的银行家以为,“房地产市场大幅调整带来的风险”是其面临的最要紧风险。另外,“地址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集中凸显”也受到近六成银行家的关注。银行家们以为,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市场的不确信性增加。加上其关联的上下游行业较多,涉及面广,倘假设以后房地产市场显现大幅调整,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较大的风险。由于忧虑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风险,银行关于房地产贷款的态度也日趋谨慎。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在对待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态度上,有超过%的银行家偏向于紧缩规模,其中有%的银行家选择“严格操纵规模”,相较XX年的调查结果,今年银行家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态度加倍谨慎。关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近八成的银行家表示可不能收缩。其中,%的银行家选择继续扩大规模,%的银行家选择维持现 有规模。但与XX年相较,表示可不能收缩规模的银行家占比下降了个百分点。这说明商业银行关于进展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踊跃性有所下降,但收缩力度相对有限。另外,关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接近七成的银行家以为其核准标准会加倍严格。最大的压力:信贷受限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5)》银行家是以银行业为主业的企业家,别称为:资本家,投资家。
银行家也指善于把孕育中的商业眼光变成商业现实的人。
下面是小编搜集的2015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供大家浏览参考。
2016年1月24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发布了《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5)》(下简称“《报告》”)。
2015年是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公开发布的第七年,该报告由巴曙松教授主持并负责报告的执行和实施,“七年坚持,专注研究”。
《报告》显示,中国银行家对2015年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监管手段及其监管效果评价总体维持较高水平,但在监管弹性与灵活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面对新的经营环境,银行家还进一步对资本监管、银监会架构改革、存贷比监管约束取消、民营银行设立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不少建议与看法。
《报告》指出,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及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形下,中国银行业规模高速扩张、盈利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
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控制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报告》显示,在资产端,中国银行业配置的重点仍然是贷款类(77.3%)和类信贷资产(55.4%)。
但不同类型银行偏好有所差异,政策性银行大部分资产配置为贷款(96.2%),股份制银行对类信贷资产的偏好(68.1%)超过贷款(66.6%)。
在负债端,中国银行业资金主要来自存款(88.0%)、同业往来(58.5%)、金融债(28.7%)等。
2013年,同业存单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银行业的资金来源。
存款流失是中国银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报告》显示,仅少数(6.3%)银行家认为所在银行没有此类现象。
究其根源,银行间激烈的竞争(74.2%)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今年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也起到了分流作用(55.0%);理财产品也逐渐成为存款的重要去处(54.7%)。
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组合结构(58.1%)和管理工具的单一(50.9%),长期利率管制导致的定价能力不足也是一大难题(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