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红河谷》教案
七年级下册音乐《红河谷》教案

七年级下册音乐《红河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音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主要学习北美洲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展现了红河谷的美丽风光和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
歌曲为2/4拍,共21小节,分为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18小节)描绘了红河谷的美丽景色;第二乐段(916小节)描述了人们在红河谷的欢乐生活;第三乐段(1721小节)为歌曲主题的再现,展现了人们对红河谷的热爱和依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加拿大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 学会演唱《红河谷》,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 通过学习《红河谷》,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演唱《红河谷》,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难点:歌曲中个别音的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以及歌曲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乐谱架、歌词展板。
2. 学具:学生音乐课本、练习册、五线谱本、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红河谷》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歌曲:(1)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2)分析歌曲结构,讲解歌曲的三个乐段及其主题。
(3)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教师学唱,重点练习歌曲中的难点音。
3. 歌曲处理:(1)教师讲解歌曲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用心歌唱,表达对红河谷的热爱。
(2)分组练习,互评互鉴,提高演唱水平。
4.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要求学生回家后熟练演唱《红河谷》。
(2)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展示:(1)学生代表展示演唱成果,其他学生评委打分。
六、板书设计板书歌曲《红河谷》的结构,包括三个乐段及其主题,标注难点音和重点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熟练演唱《红河谷》,并尝试分析歌曲的艺术特色。
2. 答案: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红河谷》,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七年级音乐《红河谷》教案

七年级音乐《红河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族风情》中的《红河谷》。
本节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歌曲的学唱和欣赏,歌词中加拿大红河一带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的介绍,以及歌曲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红河谷》的旋律和歌词,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欣赏能力,了解加拿大红河一带的风土人情。
3.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掌握《红河谷》的旋律和歌词,了解歌曲背景。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和音高的把握,以及歌曲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
2. 学具:音乐课本、歌词单、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加拿大红河地区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红河谷》。
(2)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了解歌曲背景。
(3)讲解歌曲中的难点,如特殊节奏和音高的处理。
3. 例题讲解:选取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句进行讲解,分析其旋律特点和节奏变化。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红河谷》2. 歌曲背景:加拿大红河地区,民族风情3. 歌曲旋律、节奏特点4. 难点解析:特殊节奏、音高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红河谷》,并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歌曲背景。
2. 答案要求:歌曲演唱准确、流畅,背景介绍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歌曲旋律、节奏、歌词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歌曲背景的理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推荐学生课后欣赏加拿大其他民族音乐作品,如《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歌曲中特殊节奏和音高的处理。
2. 歌曲背景的介绍和理解。
红河谷音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红河谷音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河谷音乐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河谷音乐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七年级第四单元《美洲乐声》这一主题中的一首合唱歌曲。
《红河谷》是一首加拿大民歌。
反映了17世纪,来自英国的移民开发北美的情景。
表现了北方红河一带的人民,在这开垦荒地建设自己的家园,建设城市。
并通过人民的艰苦劳动,把一片片荒地变成美好的家园。
歌曲为G大调,4/4拍,弱拍起的节奏性贯穿全曲。
单乐段结构,歌曲旋律优美,具有舒展、述说的特色。
二、学生情况分析《红河谷》是一首外国民歌。
描述了北方红河一带的人民,在这开垦荒地建设自己的家园,建设城市。
并通过人民的艰苦劳动,把一片片荒地变成美好的家园的情景。
歌曲简单易学,特别是全曲只有八度音域,曲调又多在中音区进行。
学起来叫容易,但是歌曲分两声部,低声部旋律有四五跳进,学生不容易掌握。
教师在两声部教学中会有一些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训练,使学生掌握二声部旋律,并注意在合唱中的演唱方法。
三、新学方法聆听,学唱、表现法聆听歌曲,对歌曲的优美旋律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激情的学唱歌曲,并愿意用圆润的歌声表现自己。
四、拓展环节——欣赏、讨论法欣赏优秀的合唱音乐作品,通过对其音乐的表现方式及艺术效果处理等方面进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合唱的艺术,并找出自己的不足与努力方向。
五、多媒体准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音乐知识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红河谷》音响资料、教师弹唱《红河谷》、合唱歌曲<杨鸿年童声合唱视频>《八骏赞》音响资料六、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感受合唱中音乐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合唱的兴趣。
七年级下册音乐《红河谷》教案

七年级下册音乐《红河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四章《多彩的民族音乐》,具体内容为《红河谷》。
《红河谷》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曲,歌曲以优美的旋律、激昂的节奏展示了红河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
本节课将详细学习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以及相关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红河谷》的旋律、节奏、歌词,能熟练演唱歌曲。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红河谷》,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复杂的节奏。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歌曲旋律、节奏、歌词,了解歌曲背后的民族音乐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红河风光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红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a. 教师带领学生学唱《红河谷》的旋律,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高音部分。
b. 学习歌曲的节奏,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拍打节奏。
c. 学习歌词,逐句教唱,注意指导学生咬字、吐字清晰。
3. 例题讲解:分析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和旋律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4. 随堂练习:a. 学生分小组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b. 各小组展示练习成果,全班同学共同评价、交流。
5. 歌曲背后的民族音乐文化介绍:讲解红河地区的民族风俗、音乐特点,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c. 推荐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其他民族音乐作品,拓展音乐视野。
六、板书设计1. 《红河谷》2. 内容:a. 歌曲旋律:高音部分、节奏特点b. 歌词:逐句教唱,注意咬字、吐字c. 民族音乐文化:红河地区民族风俗、音乐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家长协助录制学生演唱《红河谷》的视频,至班级群。
b.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其他民族音乐作品,了解其背景和特点,下节课分享。
七年级下册音乐《红河谷》教案

七年级下册音乐《红河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四章《民族风情》,详细内容为欣赏和学习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加拿大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红河谷》的旋律和歌词,学会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
2. 了解加拿大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歌曲中一些特殊的节奏和旋律,如切分音、跳跃音程等。
重点: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学会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加拿大风光短片,让学生了解加拿大的风土人情,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介绍(10分钟)(1)介绍加拿大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学习《红河谷》的歌词和旋律。
3. 歌曲学唱(15分钟)(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随学唱。
(2)针对学生演唱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4. 歌曲分析(10分钟)(1)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
(2)讨论歌曲表达的情感。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红河谷》,互相评价、交流。
(2)拓展了解加拿大其他民间音乐。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红河谷》歌词2. 黑板右侧:加拿大民间音乐风格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红河谷》,并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
2. 答案:(1)演唱:正确演唱歌曲,注意发声方法和音准。
(2)分析:歌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具有加拿大民间音乐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歌曲学唱、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红河谷》的旋律和歌词,了解了加拿大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歌曲的熟练程度,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继续练习。
同时,可引导学生拓展了解加拿大其他民间音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初中红河谷教案

初中红河谷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七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加拿大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 学会歌曲《红河谷》,并能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
3. 尝试二部合唱形式,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 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红河谷》。
2. 尝试合唱练习,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 掌握歌曲中的跳跃音程和节奏。
2. 理解并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教学课件3. 乐谱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红河谷》音乐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加拿大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
二、新课教学(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红河谷》,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 教师针对歌曲中的跳跃音程和节奏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练习演唱歌曲《红河谷》,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红河谷》的音乐特点和合唱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红河谷》,使学生了解了加拿大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歌唱能力和合唱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拓展相关加拿大民族音乐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了解加拿大的音乐文化。
初中《红河谷》教案

初中《红河谷》教案课程类型:音乐课年级:七年级教材:《红河谷》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唱出《红河谷》这首歌曲。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表现出歌曲中的情感。
3. 学生能够了解《红河谷》背后的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1. 歌曲《红河谷》的旋律和歌词。
2. 歌曲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歌曲《红河谷》的旋律和歌词的理解。
2. 歌曲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 教材《红河谷》。
2.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红河谷》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红河谷》给他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二、歌曲学习(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红河谷》,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高和节奏。
2. 教师解释歌曲的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
三、歌曲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让学生了解歌曲的音乐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歌曲的情感表达,让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情感。
四、歌曲演唱(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演唱,让学生在实际演唱中体验歌曲的美感。
2.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不足。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红河谷》的歌曲特点和情感表达。
2.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红河谷》,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红河谷》,让学生了解了歌曲的美感和背后的文化背景,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高和节奏,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情感。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2024年七年级下册音乐《红河谷》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音乐《红河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音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二单元《雪域高原》中的《红河谷》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歌曲学唱和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
详细内容为:1. 学唱歌曲《红河谷》。
2. 了解加拿大民间音乐风格及红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
二、教学目标1. 感知并体验加拿大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培养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学会歌曲《红河谷》,并能用正确的呼吸和音色演唱。
3. 了解红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歌曲《红河谷》的学唱,加拿大民间音乐风格的特点。
2. 教学难点:歌曲中高音区的演唱,对加拿大民间音乐风格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2. 学具:音乐课本、歌词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图片和视频形式展示红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加拿大的地理环境。
播放加拿大民间音乐,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拿大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歌曲学习(15分钟)教师示范演唱《红河谷》,学生跟随学唱。
分句教唱,注意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呼吸和音色演唱。
对歌曲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和练习。
3. 歌曲演唱与欣赏(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红河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欣赏不同版本的《红河谷》,分析各自的特点。
4. 音乐文化了解(5分钟)介绍红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加拿大的风土人情。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自主练习歌曲,巩固所学。
教师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拓展学生视野,了解其他国家的民间音乐。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红河谷》2. 歌曲风格:加拿大民间音乐3. 演唱要点:正确的呼吸、音色、音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红河谷》,并录制视频。
2. 答案:学生提交的视频作业,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学唱过程中的呼吸和音色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美洲乐声
蕨溪镇中:吴珮珮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
”为指导思想。
(二)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音乐课程应具有培养学生兴趣和群体精神及合作能力;《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音乐下第四单元《美洲乐声》这一主题中的一首学唱歌曲。
《红河谷》是一首加拿大民歌。
反映了17世纪,来自英国的移民开发北美的情景。
表现了北方红河一带的人民,在这开垦荒地建设自己的家园,建设城市。
并通过人民的艰苦劳动,把一片片荒地变成美好的家园。
歌曲为G大调,4/4拍,弱拍起的节奏性贯穿全曲。
单乐段结构,歌曲旋律优美,具有舒展、述说的特色。
(二)学生情况分析
《红河谷》是一首外国民歌。
描述了北方红河一带的人民,在这开垦荒地建设自己的家园,建设城市。
并通过人民的艰苦劳动,把一片片荒地变成美好的家园的情景。
歌曲简单易学,特别是全曲只有八度音域,曲调又多在中音区进行。
学起来叫容易,但是歌曲分两声部,低声部旋律有四五跳进,学生不容易掌握。
教师在两声部教学中会有一些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训练,使学生掌握二声部旋律,并注意在合唱中的演唱方法。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起始环节——聆听感受法
课件聆听两首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让学生能分辨歌曲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发挥是呢个联系初步体验合唱,为下面的合唱教学做好铺垫。
2.新授环节——聆听,学唱、表现法
聆听歌曲,对歌曲的优美旋律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激情的学唱歌曲,并愿意用圆润的歌声表现自己。
3.拓展环节——欣赏、讨论法
欣赏优秀的合唱音乐作品,通过对其音乐的表现方式及艺术效果处理等方面进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合唱的艺术,并找出自己的不足与努力方向。
(四)技术准备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音乐知识与学生活动相结合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红河谷》音响资料、教师弹唱《红河谷》(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学生对歌曲的学习不会感到有什么问题,他们愿意学习,喜欢表达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对合唱概念很模糊,有些同学参加过合唱队,或多或少有些感受,但是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合唱的训练,多个声部同时发出声音,学生会感到声音跑调,或者是唱着唱着就会跟别的声部唱。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合唱的方式方法,欣赏合唱作品,并学会在合唱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协作的精神,在自己演唱过程中学会聆听其他声部的声音,赖调整自己的声音。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合唱中音乐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合唱的兴趣。
2.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体验、实践、聆听感悟等方法,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会合唱的艺术魅力,并结合所学提高自己演唱水平。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歌唱中认识音程
2.在合唱中准确把握音准、节奏、并做到声音的和谐
3、能用自然圆润的歌声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红河谷》能够用圆润的声音正确的演唱。
(二)教学难点
在歌唱中进行尝试合唱练习,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两首歌曲的片段合唱《东方之珠》、独唱《东方之珠》
提问: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什么不同的效果?
2.老师介绍什么是合唱。
(合唱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各自按本声部的曲调,同时演唱一首歌曲。
它是一种集体歌唱艺术。
)
今天我们也来亲自体验一下合唱的艺术魅力。
(二)新授
1.发声练习
4/4 1 - - -︱3- - -︱5- - -‖
1 - - -︱5.- - -︱1- - -‖
合唱练习
5- - - ︱5- - - ‖
3- - - ︱3- - - ‖
1- - - ︱1- - - ‖
(先单条练习,在进行合唱练习)
边唱边提示互相倾听别的同学的声音,在歌声中慢慢体会
2.初步聆听
(1)范唱歌曲《红河谷》
学生认真聆听,思考歌曲的演唱情绪、速度。
说一说歌词描写了什么?
(2)集体读歌词
老师总结:这是一首加拿大民歌,流传于加拿大以及北美洲红河一带,红河因河水中含有红褐色的土而得名,整首歌曲表现了移居北美洲红河一带的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开垦荒地,建设自己的家园。
2、学唱歌曲
(1)再次聆听歌曲
学生可以小声跟唱
(2)师带领唱
强调弱起开始,学生小声跟唱
(3)读节奏
XX︱X XX X XX ︱X X . XO‖
老师讲解连音线处的打法。
反复练习读,边读边打。
(4)指导唱曲谱
(5)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提醒唱歌姿势
3、进行二声部训,学唱歌曲低声部
(1)师带领学生唱谱
(2)用“lu”唱旋律
(3)全体学生唱低声部
(4)二声部合唱尝试练习
(三)扩展
欣赏合唱歌曲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
1.聆听合唱歌曲《在灿烂阳光下》、《青春舞曲》,学生认真聆听感受合唱魅力,思考:为什么别人唱的那么好听?我们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2.我们再来唱一唱《红河谷》的两个声部,边唱边认真倾听其他声部的声音。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非常好听的加拿大歌曲《红河谷》,同时也亲自感受了合唱的艺术魅力,以后我们还要进行更多的合唱练习。
(在音乐中结束这节课)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
习过程,学生自评安排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
评价的要点:
1.课堂表现情况
2.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3.团结、协作精神体现的程度
(二)评价量规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节课设计特点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初步进行合唱尝试课,在教学过程中即体现出了双基教学,又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以学生为主题,在聆听过程中逐步体会合唱的艺术,并通在欣赏对比与实践感受中提找到自己的不足,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学唱《红河谷》来了解合唱艺术。
大多数学生妹又受过合唱的训练,他们对合唱艺术并不了解,这节课不但要求学生学会歌曲的演唱,还要让他们了解合唱,并且在合唱中感受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教学中从导入部分就开始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进行合唱尝试,并通过优美的歌曲来进行提高对合唱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后面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