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合集下载

金相分析实训实验报告

金相分析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2. 掌握金相试样的制备过程。

3. 学习金相显微组织的观察方法。

4. 通过实验,提高对金属材料显微组织的认识,为后续材料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金相分析是一种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金属材料显微组织的方法。

通过观察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可以了解其成分、结构、性能等方面的信息。

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学透镜将物体放大,使其细节清晰可见。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金相显微镜、抛光机、砂轮机、显微镜载物台、显微镜切片机、显微镜镜头、显微镜光源等。

2. 材料:金属试样、金相砂纸、抛光布、脱脂棉、3~5硝酸酒精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金属试样制备(1)将金属试样切割成合适尺寸,并进行粗磨、精磨、抛光等处理。

(2)将磨光后的试样放入显微镜切片机,进行切片处理。

(3)将切片放入脱脂棉中,用3~5硝酸酒精溶液清洗,去除油污。

2. 金相试样制备(1)将清洗干净的切片放入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切片位置。

(2)用显微镜镜头观察切片,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磨光。

(3)用金相砂纸对切片进行粗磨、精磨,直至切片表面平滑。

(4)将磨光后的切片放入抛光机中,用抛光布进行抛光处理。

3. 金相显微组织观察(1)将抛光后的切片放入金相显微镜中,调整光源和焦距。

(2)观察切片的显微组织,记录其形态、分布、尺寸等信息。

(3)分析切片的显微组织,了解其成分、结构、性能等方面的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金属试样具有以下显微组织:(1)晶粒组织:金属试样晶粒大小不一,分布不均。

(2)析出相:金属试样中存在析出相,形态各异。

(3)夹杂:金属试样中存在夹杂,分布不均。

2.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对金属试样的显微组织进行分析:(1)晶粒组织:晶粒大小和分布对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

晶粒细化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2)析出相:析出相的形态、分布和数量对金属材料的性能有显著影响。

纯铜金相实验报告

纯铜金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纯铜的金相组织结构;2. 掌握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 通过金相分析,了解纯铜的热处理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金相实验是研究金属微观组织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将金属试样制成金相试样,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其微观组织,从而了解金属的热处理、合金元素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等。

纯铜是一种具有面心立方晶格结构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本实验通过对纯铜进行不同热处理,观察其金相组织,分析热处理对纯铜组织结构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及设备1. 实验材料:纯铜棒;2. 实验设备:金相显微镜、切割机、抛光机、腐蚀液、显微镜载物台等。

四、实验步骤1. 试样制备(1)将纯铜棒切割成直径约10mm、长度约20mm的圆柱形试样;(2)使用切割机将试样切割成薄片,厚度约为0.1mm;(3)将切割好的试样进行抛光,使其表面光滑;(4)将抛光后的试样进行腐蚀,以突出组织结构。

2. 金相观察(1)将腐蚀好的试样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2)调整显微镜,观察纯铜的金相组织。

3. 热处理实验(1)将纯铜试样分别进行退火、正火、淬火等热处理;(2)按照试样制备步骤,制备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金相试样;(3)观察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纯铜的金相组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纯铜的金相组织纯铜的金相组织主要由面心立方晶格组成,晶粒大小不一。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晶粒之间的界限清晰,晶粒内部存在位错、孪晶等缺陷。

2. 热处理对纯铜组织结构的影响(1)退火处理:退火处理后,纯铜晶粒细化,晶界明显,位错密度降低。

这是因为退火过程中,晶粒发生再结晶,晶粒细化,位错密度降低,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塑性。

(2)正火处理:正火处理后,纯铜晶粒较退火处理有所增大,但晶界仍然明显。

这是因为正火处理温度高于退火处理,晶粒发生再结晶,晶粒长大。

(3)淬火处理:淬火处理后,纯铜晶粒细小,晶界模糊,位错密度较高。

这是因为淬火处理使纯铜发生马氏体转变,晶粒细小,晶界模糊,位错密度较高。

金相观察实验报告整理版

金相观察实验报告整理版

金相观察一、实验目的1. 观察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特征。

2. 掌握铁碳合金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器材1、金相显微镜2、金相标准试样三、实验原理铁碳合金室温下基本相和组织组成物的基本特征1.铁素体(F ) 是碳溶入α-Fe 中的间隙固溶体,晶体结构为体心立方晶格,具有良好的塑韧性,但强度硬度低,经4%硝酸酒精浸蚀呈白色多边形晶粒,在不同成分的碳钢中其形态为块状和断续网状。

2.渗碳体(Fe 3C ) 是铁与碳形成的化合物,含碳量为6.69%。

晶格为复杂的八面体结构,硬度高,脆性大,用4%的硝酸酒精浸蚀后呈白色,用碱性苦味酸钠热蚀后呈黑色,用此法可以区分铁碳合金中的渗碳体和铁素体。

由铁碳相图知,随着碳的质量分数的不同,渗碳体有不同的形态,一次渗碳体是由液态直接析出的渗碳体,呈白色长条状;二次渗碳体是从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呈网状分布,三次渗碳体是从铁素体中析出的渗碳体,沿晶界呈小片状,共晶渗碳体在莱氏体中为连续基体,共析渗碳体是同铁素体交替形成呈交替片状。

3.珠光体(P ) 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在平衡状态下,铁素体和渗碳体是片层相间的层状组织。

在高倍下观察时铁素体和渗碳体都呈白色,渗碳体周围有圈黑线包围着,在低倍下当物镜的鉴别能力小于渗碳体厚度的时候,渗碳体就成为一条黑线。

见图3-1a (15000×)b (400×)图3-1 不同放大倍数下珠光体的显微组织四、实验内容及步骤观察以下铁碳合金组织在铁碳状态图上,根据碳的质量分数的不同,铁碳合金分为工业纯铁,碳钢及白口铸铁。

1.工业纯铁 碳的质量分数小于0.0218%的铁碳合金称为工业纯铁。

室温下的组织为单相的铁素体晶粒。

用4%的硝酸酒精浸蚀后,铁素体呈白色。

当碳的质量分数偏高时,在少数铁素体晶界上析出微量的三次渗碳体小薄片,见图 3-2。

2.碳钢 碳的质量分数在0.0218~2.11%范围内的铁碳合金称为碳钢,根据钢中含碳量的不同,其组织也不同,钢又分为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三种。

金相的制备与观察实验报告

金相的制备与观察实验报告

金相的制备与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熔融法制备银金相,并观察其结构及形貌特征。

二、实验原理
银金相是一种金属复合材料,由银和金两种金属组成。

它们之间存在着熔点差异,当银融化时,金以固态存在,而当金融化时,银以固态存在,从而形成金属复合材料。

三、实验材料
银粉、金粉、玻璃杯、烧杯、棉絮、烧瓶、搅拌棒、火焰及安全装备。

四、实验步骤
1. 将银粉和金粉放入玻璃杯中,按比例混合;
2. 将玻璃杯放入烧杯中,用棉絮固定;
3. 将烧杯放入烧瓶中,用棉絮固定;
4. 用火焰将混合物加热,搅拌均匀;
5. 加热时间达到最高温度,熔融物中出现金属晶体,停止加热;
6. 用搅拌棒将混合物搅拌均匀,使金属晶体形成银金相;
7. 将银金相取出,观察其结构及形貌特征。

五、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银金相的结构呈现出金和银的晶体状,形貌特征表现出金和银的金属光泽。

六、安全措施
1. 加热时应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2. 加热时应注意通风,避免毒气污染;
3. 加热时应注意火焰,避免火灾。

金相分析实验报告

金相分析实验报告

金相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金相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金相分析实验,了解金属相组成、组织结构和晶体尺寸,以及金属的力学性能分析方法,掌握金相分析的基本操作步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金相分析是通过对金属样品进行切割、研磨、腐蚀、脱蜡、上色等处理,然后使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样品表面的金属组织结构和晶体尺寸。

通过观察不同金相结构的样品,可以了解材料的组分、相态、显微硬度、晶体尺寸和晶界等信息,并对金属材料的性能做出分析和评价。

三、实验步骤:1.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样品切割方式,并进行样品切割。

2. 将切割好的样品用不同颗粒大小的砂纸进行研磨,逐渐减小颗粒大小,并按一定顺序进行粗研、精研。

3. 使用震荡器将样品蓬松脱蜡。

4. 利用金相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观察和分析,调节放大倍数和对焦距离,观察样品的显微组织结构和晶体尺寸。

5. 观察完毕后,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相应结论。

四、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时需戴上防护眼镜和实验手套,避免伤害。

2. 对于腐蚀试剂和显色剂的使用,需按照规定的比例和时间进行操作,避免溢出和损坏样品。

3. 在调节金相显微镜时,要小心调节焦距和放大倍数,避免对样品造成损坏。

4. 在观察和分析样品时,要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过程进行操作,避免误判和错误结果。

5. 实验结束后,要清洗实验设备和工具,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金相显微镜观察到的样品组织结构和晶体尺寸,结合实验操作和分析步骤,对样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得出相应结论。

比如通过观察到的晶体尺寸和晶界分布情况,可以对材料的晶体生长机制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价。

六、实验总结:通过金相分析实验,了解了金属组织结构和晶体尺寸的观察方法和分析步骤,掌握了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实验结果对于分析和评价金属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材料加工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实验中注意事项的遵守和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金相_实验报告

金相_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金相试样的制备与观察二、实验目的1. 掌握金相试样制备的基本操作方法。

2. 熟悉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认识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并分析其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三、实验原理金相实验是研究金属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备金相试样,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其微观组织,可以了解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金相显微镜、抛光机、砂轮机、切割机、腐蚀剂、显微镜载物台等。

2. 材料:金属试样(如钢、铝、铜等)、砂纸、抛光布、脱脂棉、3~5硝酸酒精溶液等。

五、实验步骤1. 试样切割:将金属试样切割成所需尺寸的薄片。

2. 试样磨光:将切割好的试样在砂轮机上磨光,直至表面平整光滑。

3. 试样腐蚀:将磨光后的试样浸入腐蚀液中,观察试样表面颜色变化,直至达到所需腐蚀程度。

4. 试样抛光:将腐蚀后的试样在抛光机上抛光,直至表面光亮。

5. 试样观察:将抛光后的试样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显微镜,观察其微观组织。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金属试样微观组织:- 钢试样:观察到了珠光体、渗碳体和铁素体等组织。

- 铝试样:观察到了α相和β相等组织。

- 铜试样:观察到了单相固溶体和析出相等组织。

2. 分析:- 钢试样:珠光体是钢中的主要强化相,渗碳体和铁素体对其性能也有一定影响。

- 铝试样:α相是铝的主要固溶强化相,β相对其性能也有影响。

- 铜试样:单相固溶体是铜的主要固溶强化相,析出相对其性能也有影响。

七、实验结论1. 通过金相实验,掌握了金相试样制备的基本操作方法。

2. 熟悉了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能够观察金属材料的微观组织。

3. 认识了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并分析了其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

八、实验体会1. 金相实验是研究金属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重要手段,对于了解材料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金相制备实验实验报告

金相制备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金相试样的制备过程,掌握金相试样制备的基本方法;2. 掌握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金相试样;3. 分析金相试样的组织结构,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质。

二、实验原理金相试样制备是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将金属材料加工成具有代表性的试样,以便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

金相试样制备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取样、粗磨、细磨、抛光、浸蚀。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金相显微镜、抛光机、砂轮机、超声波清洗机、加热炉、显微镜载物台等;2. 材料:金相砂纸(0号、1号、2号、3号、4号、5号)、抛光布、脱脂棉、3~5硝酸酒精溶液、试样(成分:不锈钢)。

四、实验步骤1. 取样:将不锈钢材料切割成10mm×10mm×10mm的小块;2. 粗磨:将试样放在砂轮机上,使用0号金相砂纸进行粗磨,直至试样表面平整;3. 细磨:将试样放在细磨机上进行细磨,使用1号、2号、3号、4号、5号金相砂纸,逐步减小砂纸粒度,直至试样表面光滑;4. 抛光:将试样放在抛光机上,使用抛光布和抛光膏进行抛光,直至试样表面具有镜面光泽;5. 浸蚀:将抛光好的试样放入3~5硝酸酒精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6. 观察:将浸蚀好的试样放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组织结构观察: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不锈钢试样具有以下组织结构:(1)珠光体: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呈片状分布;(2)马氏体: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呈针状分布;(3)奥氏体: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呈块状分布;(4)残余奥氏体: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呈颗粒状分布。

2. 结果分析:(1)珠光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但韧性较差;(2)马氏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但韧性较差;(3)奥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韧性,但强度和硬度较低;(4)残余奥氏体组织具有较高的韧性,但强度和硬度较低。

六、实验结论1. 金相试样制备过程包括取样、粗磨、细磨、抛光、浸蚀等步骤;2. 金相显微镜可以观察金相试样的组织结构,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质;3. 不锈钢试样具有珠光体、马氏体、奥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等组织结构,其性能与组织结构密切相关。

金相试样制备实验报告

金相试样制备实验报告

金相试样制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金相试样制备实验,掌握金相试样的制备方法和步骤,为金相显微组织观察提供合适的试样。

实验原理,金相试样制备是指将金属试样经过一系列的制备工艺,使其表面光洁度和平整度达到一定要求,为后续金相显微组织观察提供条件。

金相试样制备的主要步骤包括切割、打磨、抛光和腐蚀等。

实验仪器和试剂,金相试样制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包括金相显微镜、金相试样制备机、金相显微组织观察系统等;试剂包括金相试样制备用的切割液、打磨液、抛光液、腐蚀液等。

实验步骤:1. 切割,将金属试样切割成符合要求的形状和尺寸,注意切割时要保持试样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洁度。

2. 打磨,用打磨机对切割好的试样进行打磨,逐渐将试样表面的瑕疵和粗糙度去除,直至试样表面光洁度达到要求。

3. 抛光,将经过打磨的试样放入抛光机中进行抛光处理,使试样表面光洁度更加提高,同时去除打磨过程中产生的热损伤层。

4. 腐蚀,将经过抛光的试样放入腐蚀液中进行腐蚀处理,腐蚀时间和腐蚀液的浓度要根据试样材料和要求来确定,腐蚀后的试样表面应平整光滑。

实验结果,经过以上步骤的处理,制备好的金相试样表面光洁度和平整度符合要求,可以进行金相显微组织观察。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金相试样制备实验,掌握了金相试样制备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后续金相显微组织观察提供了合适的试样。

同时也加深了对金相试样制备原理和工艺的理解,为今后的金相分析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2. 切割、打磨、抛光和腐蚀等步骤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注意操作技巧和方法。

3. 实验仪器和试剂的使用要符合操作规程,保持仪器的清洁和良好状态。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和整理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通过本次金相试样制备实验,不仅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还加深了对金相试样制备原理和工艺的理解,为今后的金相分析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希望通过不断的实验实践和学习,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金相试样制备技术,为科研工作和实际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一实验目的:金属材料的使用通常遵循着“成分—组织—性能”的相互关系。

金相即金相学,就是研究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科学。

不仅如此,它还研究当外界条件或内在因素改变时,对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影响。

所谓内在因素主要指金属或合金的化学成分。

所谓外部条件就是指温度、加工变形、铸造情况等。

二试验设备:1. 金相试样切割机2. 砂轮机3. 镶嵌机4. 预磨机5. 抛光机6. 腐蚀液7. 金相显微镜8. 摄影系统及电脑三试验原理:金相试验是将欲检验试片表面经研磨抛光(或化学抛光、电化学抛光)至一定的要求光滑后,以特定的腐蚀液于以腐蚀,利用各相或同一相中方向不同对腐蚀程度的不同而能表现出各相之特征,并利用显微镜放大倍率观察判断之。

四试验方法:1.试片准备:为使试片能合乎观察的要求必须以如下之步骤处理之。

(1)取样(SAMPLING):取样必须考虑其整体或研究的主题的代表性,如材料属方向性者则应依各方面皆取样观察:如品管检查则可随机取样破坏分析可取性质较差的材料来凸显破坏原因以便观察。

(2)切割(SECTIONING):如材料硬度低则可直接用锯子予以切割,如硬度较高则可使用砂轮切割,但必须慎选砂轮,且切割时须冷却以避免因切割过程所产生的热对材料组织的影响。

(3)粗磨(COARSE GRINDING):用砂轮机去除试片的毛边,并用较粗的砂纸(#80 左右)或沙袋机磨平且可除去可能因切割所产生的变态层。

(4)镶嵌(MOUNTING):镶嵌的目的为使试片握持方便或保持试片边缘之完整,如不考虑这两种因素,则此步骤可省略,镶嵌的方法有两种,即热镶嵌(Hot Molding)及冷镶嵌(ColdMolding)。

热镶嵌也称为加压嵌模(Compression Molding),方法为将试片表面朝下置于金属磨中(一般内径为111/4 及11/2 等三种)再填以适量之树脂,如酚树脂(如电木粉、Bakelite),预热至60~80℃后即加压至4,200PSI 左右之压力,并继续加热至130~140℃,持续加热数分钟后,即可移去热源,并可取出试片,如系使用热塑性塑料(Thermoplastics)则应让温度降至50℃以下才可取出。

冷镶嵌模法则将试片面朝下粘在胶纸带上,再将试片置入直径(3~5cm),高约3~4cm 之玻璃管或金属管之内,管壁需涂上一层薄的凡士林,以利脱膜,在将树脂及硬化剂倒入管内,俟硬化后及可取出。

(5)磨制(POLISHING):在预磨机上放置水砂纸,在流动的水流中以粗砂纸粗磨,逐次磨至1,000mesh 左右,即完成此步骤磨制时应改变磨的方向,以去除嵌入金属基地的砂粒。

(6)抛光(LAPPING):经以上打磨后的试片必须以清水洗净附着于表面的砂粒,方可至于抛光机上抛光,否则砂粒将污染抛光用的绒布。

抛光用的磨料通常有氧化铝(Al2O3),氧化铬(Cr2O3)和金刚石制剂。

由于氧化铬会造成呼吸器官之病变,因此,目前已较少被采用。

试片经抛光至镜面无刮痕则完成此步骤。

(7)腐蚀(ETCHING):经抛光后的试片再以清水洗净,并速予吹干,注意从最后一次抛光后的试片不可以手触摸,否则会因油脂而污染试片,清水冲刷时可使用棉花轻轻拂试试片表面。

腐蚀所需的时间并无一定的标准,通常宜采用试片进入腐蚀液后,不断的取出观察其腐蚀程度,一旦镜面变色为毛玻璃之色调或回火Martensite 系列变色为灰黑色,则应立即以清水冲洗之,然后以强热风吹去试片之水滴和吹干,即可做金相观察。

2. 显微镜观察:金相显微镜是利用光之照射在金属经反射后加以观察的方法与生物显微镜的穿透式不同,其放大倍率为目镜(Eye Piece)与物镜(Objective)之乘积,如目镜的放大倍率为10X,物镜为50X,则放大倍率为500X,使用显微镜时必须先以较小的放大倍率观察,因其焦距较长,才不致使物镜较易处碰到试片,找到较小倍率的焦距后,再选择观察的较大倍率观察。

3. 金相组织观察⑴.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 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的空隙处。

⑵.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 中的固溶体。

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⑶.渗碳体-碳与铁的一种化合物。

在液态碳铁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

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1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

碳铁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⑷.珠光体-碳铁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⑸.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

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od 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

若是高碳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较清楚;低碳低合金钢,羽毛很清楚,针粗。

转变时先在晶界处形成上贝氏体,往晶内方向长大,不穿晶。

⑹.下贝氏体-同上,但渗碳体在铁素体针内。

过冷奥氏体在350℃~ms的转变产物。

其典型形态是双凸透镜状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并在其内分布着单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内呈针状,针叶不交叉,但可交接。

与回火马氏体不同,马氏体有层次之分,下贝氏体则颜色一致,下贝氏体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受侵蚀变黑,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侵蚀。

高碳高合金钢的碳化物分散度比低碳低合金钢高,针叶比低碳低合金钢细。

⑺.粒状贝氏体-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相组织。

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

刚形成时是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岛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全部保留成为残余奥氏体;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珠光体或贝氏体);最可能部分转变为马氏体,部分保留下来而形成两相混合物,称为m-a 组织。

⑻.无碳化物贝氏体-板条状铁素体单相组成的组织,也称为铁素体贝氏体。

形成温度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

板条铁素体之间为富碳奥氏体,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也有类似上面的转变。

无碳化物贝氏体一般出现在低碳钢中,在硅、铝含量高的钢中也容易形成。

⑼.马氏体-碳在a-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板条马氏体:在低、中碳钢及不锈钢中形成,由许多相互平行的板条组成一个板条束,一个奥氏体晶粒可转变成几个板条束(通常3到5个)。

片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常见于高、中碳钢及高镍的铁镍合金中,针叶中有一条缝线将马氏体分为两半,由于方位不同可呈针状或块状,针与针呈120度角排列,高碳马氏体的针叶晶界清楚,细针状马氏体呈布纹状,称为隐晶马氏体。

⑽.回火马氏体-马氏体分解得到极细的过渡型碳化物与过饱和(含碳较低)的a-相混合组织它由马氏体在150~250℃时回火形成。

这种组织极易受腐蚀,光学显微镜下呈暗黑色针状组织(保持淬火马氏体位向),与下贝氏体很相似,只有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极细小的碳化物质点。

⑾.回火屈氏体-碳化物和a-相的混合物。

它由马氏体在350~500℃时中温回火形成。

其组织特征是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细小的粒状碳化物,针状形态已逐渐消失,但仍隐约可见,碳化物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分辨,仅观察到暗黑的组织,在电镜下才能清晰分辨两相,可看出碳化物颗粒已明显长大。

⑿.回火索氏体-以铁素体为基体,基体上分布着均匀碳化物颗粒。

它由马氏体在500~650℃时高温回火形成。

其组织特征是由等轴状铁素体和细粒状碳化物构成的复相组织,马氏体片的痕迹已消失,渗碳体的外形已较清晰,但在光镜下也难分辨,在电镜下可看到的渗碳体颗粒较大。

⒀.莱氏体-奥氏体与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

呈树枝状的奥氏体分布在渗碳体的基体上。

⒁.粒状珠光体-由铁素体和粒状碳化物组成。

它是经球化退火或马氏体在650℃~a1 温度范围内回火形成。

其特征是碳化物成颗粒状分布在铁素体上。

⒂.魏氏组织-如果奥氏体晶粒比较粗大,冷却速度又比较适宜,先共析相有可能呈针状(片状)形态与片状珠光体混合存在,称为魏氏组织。

亚共析钢中魏氏组织的铁素体的形态有片状、羽毛状或三角形,粗大铁素体呈平行或三角形分布。

它出现在奥氏体晶界,同时向晶内生长。

过共析钢中魏氏组织渗碳体的形态有针状或杆状,它出现在奥氏体晶粒的内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