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练习人民版必修(附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379人民版PPT课件

总
詹天佑
1909年9月24日,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
----京张铁路通车
补充材料:
• 他出生在江西一个普通茶商家庭 ;
• 他曾在中法战争中英勇抗敌; • 他是首批留美幼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 毕业; • 1905年至1909年,以总工程师主持修建我国 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北京)张(张 家口)铁路;
这条铁路于1880年兴建,1881年通车。
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 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 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 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工京
程张
师铁
他路
设全
计长
200
了
“ 人 ” 字 形 路 线 。
多 公 里 , 詹 天 佑 为
京张铁路的设计者
交 通
交通工具 铁路交通——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
的发展
胥各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
和
公路交通——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
通
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讯 工
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 国第一条电报线
具 的 变 迁
通讯工具 的变迁
1900年,我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旧时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
• 烽火台
• 飞鸽传书
• 驿 站——旧时公文和文书的传递靠
驿站,驿站靠驿马
• 民信局——通过邮差步行或小船运送
河北鸡鸣驿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时间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成就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270人民版PPT课件

D 6.20世纪初中国皇帝不能做到的是( )
A 骑自行车
B 乘有轨电车
C 坐火车旅游 D 给美国总统发无线电报
人力车,又称作黄包车 19世纪中后期链式传动自 行车发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中国第一条铁路(英商擅自 建)——吴淞铁路(1876年)
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2006年)
中国第一条自建的铁路— 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和施工的 —唐胥铁路(1881年) 铁路——京张铁路(1909年)
• 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 进程: 先慢后快 • 类型: 多层次并行
通信工具的进步
时间
重大事件
1866年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邮电
1896年
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后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
电报
1949年11月 1877年 1906年
邮政部成立,邮政与电信合一 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 开始创设无线电报
B 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4.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
( )C A.广东D 5.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32年
开设国际无线电报
1882年
电话传入中国
电话 20世纪80年代后 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积 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459人民版PPT课件

拓展点拨
合作探究:中国交通发展变化的特点
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种类:涉及海陆空三个方面;
平面交通时代进入立体交通时代;
中国交通工具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先进技术传入; ②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③政府的大力提倡; ④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 •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开阔人们眼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 •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影响
消极影响
•近代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掠夺; •城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交通问题); •环境污染加重; •导致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能源问 题);
点拨精讲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交通事业的进步,给 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据《新华网》 2002年报道,随着甬台温高速、杭金衢高 速等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浙江省全年建成高速公路547公里 ,全省4小时公路交通圈的目标正式得以实现。
甬台温铁路自宁波至温州,为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将 于2009年全线开通;设计时速为200公里,预留时速可提升到 250公里。铁路建成后,从宁波到温州的时间,将由目前的高 速公路的3个半小时压缩到1个半小时。
交通工具突出成就
1. 19世纪中后期 ,(时间)自行车传入中国。
2. 1865 年,建成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3.1872年的 轮船招商局 ,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
运企业。
4.1906后,第一个轨电车在 天津 建成。
5.1924年, 上海 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6.1969年, 北京 地铁开始运行。
评价: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官员的态度是不正确的,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件

【答案】 D
1.在中国各种传统礼教规范中, “男女授受不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而在清末流行的诗词中却有这样的描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 常。”这说明自古以来的“男女之大防”在近代被打开了一个缺口。与材料有 关的突破口是( A.交通工具 C.男女合校 ) B.社交场合 D.男女合演
【解析】 们的思想观念。
(3)电话 ①1882 ____年传入中国。 ②1949 年 1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邮政和电信合一。 ③截至 2003 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3.交通、通信工具的作用 (1)促进了人员 ____、商品的流通与信息 ____的传递。
城市化 进程。 (2)加速了_______
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 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 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 6 驿即 180 里,再快要日行 300 里,最快要求日驰 500 里;步行人员日行 50 里;逆水行船时,河行 40 里,江行 50 里,其他 60 里; 顺水时一律规定 100 到 150 里。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中写有 “一驿过一驿,驿骑 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3)影响 ①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促进了思想观念的 转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 染等负面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都由外国控制,方便了外国的经济、政 治侵略。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 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 行人。这表明上海( )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440人民版PPT课件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 海的淞沪铁路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
——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民国:缓慢(西北、西南基本没有铁路)
我国最早的铁路--淞沪铁路。光绪二年 (1876)淞沪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 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中国电讯事业发展的情况,
不正确的是
()
A、20世纪末,中国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二位 B、20世纪90年代起,传真手段成为电讯事业的重要 内容 C、20世纪后期,互联网也成为电讯事业的重要内容 D、电讯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建国初期
2、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 展的原因有哪些?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政府的大力提倡;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 商局;(最早)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 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轮船招商局
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 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2)建国后:发展较快。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 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世界最大的豪华游轮“独立之海”号
空中客车A380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用于军事)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供官商通讯)
2、电话在中国
时间
成就
电话的发明者贝尔
1875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 通第一部电话。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380人民版PPT课件

自行车
19世纪中后期链式 传动自行车发明不久 就传到了中国。上海 第一个拥有脚踏车的 华人,据埃米莉·哈 恩《宋美龄传》说, 是宋氏三姐妹的父亲 宋耀如。
19世纪中后 期传入中国; 20世纪初普 及;20世纪 50年代以后, 有自己的自 行车制造厂, 中国逐渐成 为“自行车
王国”
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
乡村缓慢
进程: 先慢后快、多层次并行
需要掌握的重点
交通工具更新
表现
古代:轿子、马车 海: 轮船(1865年)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19世纪
近代以来 陆
中后期传入;20世纪初普及;20世 纪50年代国产)
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汽车、电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空: 飞机(20世纪20年代)
需要掌握的重点
磁悬浮列车
2003年投入商业 运营的上海磁悬 浮列车专线全长 约30公里,是世 界上第一条商业 化运营的磁悬浮建成自行设计的
第一艘轮船
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 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
最早的航运企业
轮船
飞机(航空网)
改革开放以后,民航事 业突飞猛进,运输总周
歼20战 斗机
神舟系列载人宇宙飞船 神舟五号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
人航天飞船
杨利伟
神州6号
神州7号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神州9号
第一次将 中国女航 天员载入 天空
神州10号
首次开展 我国航天 员太空授 课活动
动力: 人力、畜力→机械动力
技术: 引进技术→自制自研 地区差别: 东部快西部慢,城市显著
摩托车
改革开放以后
出租车
家庭汽车
新的代 步工具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案人民版必修2课件

4.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内容解析:1、内容:了解近代中国出现的交通工具,能够说出这些交通工具出现的时间、特点、能够总结出近代交通工具变化的总趋势。
了解近代中国邮政电信设施建立的背景,能够说出中国最早的邮政、电信创办的时间,了解各个时期邮政电信发展的情况。
了解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
2、解析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包括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历程以及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邮政和通信设施的进步。
本课是本专题的第二节,从交通和通信设施的角度展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更全面的了解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了解近代中国出现的交通工具。
能够总结出近代交通工具变化的总趋势。
了解近代中国邮政电信设施建立的背景,能够说出中国最早的邮政、电信创办的时间,了解各个时期邮政电信发展的情况。
说出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
2、解析:知识与能力:了解交通和通信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掌握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历史,分析思考交通、通信工具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等以形成对百年来交通和通信发展史的直观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进步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学生通过数据的比较,清楚认识今天中国西部地区在交通和通信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应该具有历史责任感,努力学习,今后为西部大开发做出贡献。
三、教学问题诊断学生在学习本课的时候,往往容易把注意点停留在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的表面上来,看到技术层面的改进与革新,不易理解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为前提的。
要引导学生深入的分许问题。
四、教学情境设置(一)教学基本流程导入——交通工具的更新——邮电和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二)教学基本情景导入:我们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角度了解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生活变迁,这节课我们换一个视角,从交通和通信手段变化的角度来了解中国近代中国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变化史,以及交通和通信的变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件人民版必修2

历史 必修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自主学习·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课堂讲练 规范集训·学业达标
课时作业
合作探究·课堂讲练
历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修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自主学习·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课堂讲练 规范集训·学业达标
课时作业
探究点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史料研习]
史料一 1880 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铁路之利于漕务,赈
历史 必修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自主学习·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课堂讲练 规范集训·学业达标
课时作业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历史 必修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自主学习·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课堂讲练 规范集训·学业达标
课时作业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 生活的影响。
历史 必修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自主学习·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课堂讲练 规范集训·学业达标
课时作业
②发展:中国电报线路遍及 18 个省,加强了中央与边疆之间以及各大城市之 间的联系。
(2)无线电报 ①创设:1906 年。 ②发展:1932 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3)电话 ①开端:1882 年,传入中国。
——摘编自《清史稿·交通志》
历史 必修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自主学习·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课堂讲练 规范集训·学业达标
课时作业
史料二 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于是迅速招股,创成苏省铁路公司,筑路 二:曰苏嘉,曰沪嘉,冀以挽回利权,用心亦良苦矣。然此二者已属支路,究不 若宁沪铁路之握其总机关也。吾省之人,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勿谓苏省 已办铁路,而遂可以抵制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下列各项是对下图光绪年间“马拉火车”历史现象的评述,其中符合近代化史观的是( )A.这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这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与交流C.这体现了对西方殖民侵略的反抗D.这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转变解析:近(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
光绪年间“马拉火车”现象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成果传入中国,封建愚昧观念的落后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也说明了近代化观念与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碰撞与交流,即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答案:B2.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
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是( )A.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B.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C.向海陆空立体发展D.向机械牵引力演进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材料信息“交通领域变化趋势”,A、C、D三项所述的“自主制造”“向海陆空立体发展”“向机械牵引力演进”都能体现“交通领域变化趋势”,均排除;“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不符合近代交通的趋势,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3.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如果你是前线将领,有十万火急的军情要向朝廷报告,你当时会采用哪种方式( )A.通过驿站传递B.通过轮船传递C.通过有线电报传递D.通过无线电报传递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1895年,1877年,国人自办有线电报,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
无线电报于1906年创设。
答案:C4.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的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
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于( )A.资源开发B.连接中外C.调运快捷D.经济交流解析:据材料中“国家于有事这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可知,王韬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有调运快捷之效,故选C项。
其他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答案:C5.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A.公共汽车B.飞机C.火车D.轮船解析:由诗中“一卷烟”和“车轮”可知是火车。
答案:C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轮船招商局创设于1872年,是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
在此之前,中国轮船航运业全部由外商轮船公司经营。
该局设立后,于1877年用220万银两盘购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财产。
以下是轮船招商局初期发展和经营情况:金额单位:万两——摘自搜狐网(1)轮船招商局在上表所涉时间内的经营状况怎样?(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它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3)你怎样认识轮船招商局的开办在航运业里的意义?解析:本题以轮船招商局创设为切入点考查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情况。
第(1)和第(2)问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来说明;第(3)问结合当时中国的背景进行分析。
答案:(1)经营状况:一直在发展,轮船吨位增多,收入日益增多,私人资本不断增加,官款膨胀快于私人资本,利息负担加重等等。
(2)引进了先进的交通工具,刺激了私人资本投资入股,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略。
(3)首开了中国近现代的航运事业,开始利用中国的水域资源,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造船业和交通业的发展。
基础巩固1.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
”“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
”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B.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C.中西文明在抵触中相互渗透D.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材料内容中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和洋楼的赞美,说明了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纳,B项正确;中国社会没有被西方物质文明彻底改变,排除A项;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题干没有体现中西文明的碰撞、渗透,排除C项。
答案:B2.观察如图,本照片摄制于1905年,照片中的人骑在木制的自行车上,但该车没有链条,估计无法运动。
该照片反映出晚清( )A.普通民众对洋货的抵制B.普通民众对新式交通工具的崇尚C.自行车已逐渐走向普及D.代步工具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解析:在当时,自行车是新式交通工具,图中的木制自行车应该是仿制品,这表明当时的普通民众对新式交通工具的崇尚。
答案:B3.2012年,革命史诗《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播出,从中我们知道周恩来在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并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依据所学可推测出这一年在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还有( ) 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解析:题干四个选项所出现的时间分别为1927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920年。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故答案为D项。
答案:D能力提升4.“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B.航海事业C.航空事业D.电报电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主要是关于通讯联系方面的。
答案:D5.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解析:表格中上海与武汉出现近代西方科技的时间相差较远,反映了我国近代引进西方科技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深入的特点,也说明了沿海与内地科技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故A项正确。
表格中的技术门类主要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引进西方科技也不是绝对逐年缩短,故B、C两项错误;D项中“民族工业主导”的说法有误。
答案:A6.近代以来中国有一种交通工具,它于19世纪中后期由西方传入,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才有自己的制造厂。
这一交通工具是( )A.飞机B.自行车C.汽车D.轮船解析: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才拥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故B项正确。
答案:B7.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一份电报通报了太和殿(太和门)失火的消息。
下列有关此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国人使用无线电报的先例B.失火原因和英法联军侵华有关C.中国的通信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D.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得以加速解析:中国创设无线电报的时间是1906年,A错误;英法联军侵华是在1856年到186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电报的使用反映了我国的通信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C。
D材料并未体现。
答案:C8.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下列史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②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③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④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④②③D.④①②③解析: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答案:C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 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
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他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材料二由清政府投资,于1907年2月建立的上海电话局,是上海第一个由中国政府主办的电话局。
上海电话局是以始于1902年的商办电话为基础组建的,它的开设,打破了自1882年2月上海出现外商电话公司以后,上海电话通信事业基本由外商垄断的局面。
——摘自上海档案信息网材料三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
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被侵蚀。
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
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驿传通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通讯手段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问抓住“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等信息归纳。
第(2)问结合信息“清政府投资”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注意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
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归纳。
答案:(1)驿站及从事驿务的人员多,耗费人力、物力较大。
邮驿的种类较多。
邮驿制度比较完善,组织和邮递速度达到很高的水平。
(2)原因:①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冲击;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③政府(清政府或民国政府均可)推动;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任答三点即可)(3)驱动力的变化,由畜力逐渐转化为机械力;交通工具逐渐商业化,并且没有阶级的限制。
原因: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与使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