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第2课时】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七年级语文《黄河颂》2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七年级语文《黄河颂》2教案
重点
难点
1.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媒体选择
知识点
学习目标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媒体来源
诗歌情感和语言特点
领悟理解
PPT
C
自制
使用方式: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课堂小结
《黄河颂》以它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板书设计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当堂
训练
检测
课后题
作业
布置
教学反思
表现特征:古国文化发源地;历史故事上演。
(2)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表现特征: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3)黄河属太平洋水系。干流多弯曲,素有“九曲黄河”之称,河道实际流程为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的2.64倍。黄河支流众多,从河源的玛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黄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条,组成黄河水系。支流中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76条,流域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77%;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1条,流域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50%。较大支流是构成黄河流域面积的主体。

5黄河颂 第2课时

5黄河颂  第2课时

初一年级语文科自学探究学案班级:姓名:主备:时间:年月日学习内容:第5课黄河颂第2课时学习目标: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就一定行!)(一)自学指导(熟悉课文是我们研读的前提哦!)1、作品: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2、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光未然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二)自学检测1、生字注音气魄.()、山巅.()、澎湃..()()、狂澜.()、屏障.( )劈.开()、宛.转()、哺.育()2、多音字辨析1)曲折()歌曲() 2)中原()中肯()3)强迫()坚强()倔强()3、形似字辨析1)______流腐_____ (蚀浊)2)_____ 倒_____ 峰(颠巅)3)表____ 碍____ 层峦叠____(彰障嶂) 4)____尾波____(阑澜)(三)自学小结:二、小组学习(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有你课堂才会更精彩)1.请按“序曲——主体——尾声”划分诗的层次。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的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几句话?三、展示反馈:(积极主动,展示风采)1.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四、拓展延伸(学有所用,提升自己)1.品析下面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黄河颂2教学文档

黄河颂2教学文档

黄河激励中华民族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象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你千万条铁的臂膀
同学们:我们音乐课上学过 的歌曲保卫黄河就是黄大河唱的
自主、合作、探究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颂”
2、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 言表达出来。
三个部分:序曲、主体、尾声。
3、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本诗首尾呼应,但序曲部分重点在“黄河” 上,尾声部分重点在“中华儿女”上。
4、朗读“序曲”和“尾声”,品味诗文 内涵。
第七乐章
现在让我们再来回顾这首歌 曲,想想,你能为他写一个朗诵
词么?
再见
5、请同学思考“主体”部分:可以分成 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我们可以把它 们概括为什么?
两部分
绘黄河
颂黄河
6、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绘黄河”部分所写 的内容及其作用。
从三方面实写黄河之景,表现颂歌气势, 为“颂黄河”蓄势。
7、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 从几方面来歌颂黄河?
黄河养育中华民族
三方面
黄河保卫中华民族
市三中版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讲授新课 拓展阅读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 原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古往今来 ,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 唱着。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 民族!
下面请欣赏《黄河颂》,并且 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你听到 的歌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5课《黄河颂》第2课时

第5课《黄河颂》第2课时

漳县第三中学导学案科目:语文年级:七年级主备人:王想红审批:李胜班级:姓名:组名: 2018年月日课题黄河颂课时 2 课型讲授课黄河颂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

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

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

据远古记载,黄河流经壶口、华阴、孟津、流入渤海。

而砥柱则岿然屹立于浊浪怒涛之中,显示出坚忍不拔的气概。

砥柱之北的大阳县也因处于大河之阳而得名,又以在大河之北,遂定名为河北县,其后乃改称平陆。

小县得大名,实为鲜见。

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的经营。

炎黄子孙得天独厚,在此肥沃的土地上,经之营之,日臻文明。

淳朴勤俭的风俗,早见于《诗经·国风》的歌育;也深得吴国季札的称道;太史公著《货殖传》、班孟坚撰《地理志》,亦皆颂扬不止。

而关西尚雄武,山东称儒雅,两汉将相洵出其间,称为盛世,隋唐而后,更见发扬。

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

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远离此城,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徒于其间。

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

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

奔腾的黄河,激励人民向外发展,齐鲁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汉武,亲临东海上。

虽说是景慕神仙,实际是谋图海外开拓。

而张骞凿空,甘英远行,始知西域的广大无垠。

海上三神山诚渺茫难稽,日南交趾的设郡,汉迁使者遂得远至已不程国。

以今地按之,已达到印度南部海岸。

这种向往开拓的精神,历隋唐而至于近世,初未稍泯。

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但与北方草原相毗邻,不免引起游牧族类骚扰。

为了促进文化发展,也为了使农业地区不受蹂躏,从战国时起,就修建了长城,历秦汉而至明代,皆有所修建。

由于有了长城,黄河流域的文化不仅受到了保护,而且更显得采。

长城并未使黄河流域受到封闭,也并未使人趋于保守。

霍去病驰骋于祁连山下,徐自为筑城于卢胸山旁,窦宪勒铭于燕然山侧,王越取胜于红盐池畔,都是不以长城为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第2课时教学流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第2课时教学流程

20.《黄河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歌内涵。

2.感受诗中赞颂黄河精神的深刻内涵,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五.想想下列加点字的含义?(1)黄河以他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田野?“英雄”一词赋予了黄河以人的精神风貌,写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同时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望字,引出了对黄河形象的描写。

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调理清楚,章法严谨。

(3)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把黄河比作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子孙的哺育,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四、圈点勾画的方法,回答以下问题(小组合作完成。

)1.为什么说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黄河的精神是勇往直前,源源不断,而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烽火燃遍中华大地之际,歌颂黄河就是歌颂中华民族,这是中华民族的赞歌。

2.诗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来什么样作用?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将激励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1.诗人借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比喻手法)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诗人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而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顽强奋斗,一往无前。

《黄河颂》第二课时听课记录(教学设计)及评议

《黄河颂》第二课时听课记录(教学设计)及评议

抓住重点,兼及其它——《黄河颂》听课有感第一初中侯宏东3月13号上午继续听颍上第三中学刘池虎老师所授《黄河颂》第二课时。

这节课的主要授课环节有:一、导入新课1、学生配乐诵读课文。

2、通过回顾上节课的三个关键词,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批注法涵泳品味黄河的伟大坚强。

二、伟大坚强结合阅读课后“积累拓展”三,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批注,如何做批注。

(一)用批注走进诗歌引领学生对课文中的批注示例进行学习感悟。

(二)做批注涵泳诗歌引领学生从基础式批注、鉴赏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等角度涵泳品味诗歌。

(三)再次配乐诵读课文,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情感。

三、雄浑(一)引用晚唐诗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语句,对《黄河颂》的雄浑壮阔的意境进行解析点评。

同时出示刘禹锡、李白等人描写黄河的诗句,引领学生进行鉴赏。

(二)出示杜甫、李白、张若虚等人描写长江的诗句,引领学生体会空远、清秀、幽静的意境。

四、布置作业用补充式批注,仿照课文“啊,黄河......”写一个片段。

教师出示自己的下水作业,供学生参考。

纵观刘老师的两节课,可以用“抓住重点,兼及其它”来概括。

每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而单一,坚持一课一得,但是,在突出解决重点知识点的同时,也忙中偷闲,巧妙地把其它知识点穿插进来做简单解决,衔接自然,浑然不觉。

本节课刘老师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习做批注,这也是教材编排的目的之一;上节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两节课的设计中,课文的结构和内容都不在其列。

但是作为一篇精读课文,教学中对课文结构的梳理和内容的把握,对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度解读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如何单独拿出一个版块来解决这个问题,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和完整性,冲淡课堂教学的重点,作者采用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线串珠式,以指导学生做批注为主线,为经,把字词、结构、修辞、人称、语句、有关黄河的古诗词等作为纬,串联起来,这样整堂课的教学就显得繁而不乱,能够有序进行。

初中语文课件:《黄河颂》2

初中语文课件:《黄河颂》2

探究写法
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 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 你还能从自 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探究写法
这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直接抒情。如“啊,黄 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 强”,“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 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样的句式直接抒 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课堂小结
同学们,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 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 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 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希望我们努力学习 ,早日成才,使祖国更加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让落后挨打的日子不再出现!
板书设计
绘黄河
颂黄河
抒壮志
这几个词,渲染出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将黄 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征表达的淋漓尽致。
品读感情
4、为什么说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它孕育了五千年 的古国文化,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品读感情
5、为什么黄河是“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 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 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 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制胜法宝。
再读升华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再读升华
两首歌词都是以物喻人。《黄河颂》表现其巨人形 象,表达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长 江之歌》热情赞美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两 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黄河颂 第二课时

黄河颂 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
一、1. 颂 2.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望颂黄河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3.惊涛狂澜—特写 浊流连环—俯瞰 奔向黄海—纵观 劈成两半—横看 4. A养育中华民族 B保卫中华民族 C誓言学习黄河 二、听读,涵咏:诗 人歌颂黄河就是歌颂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 屈的意志。 三 、听唱。四、学 生完成新课标第三题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一、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 》,哪个词是关键。2.一首歌一般 有序曲、主体和尾声,作为歌词, 这首诗也分成这样三节。请概括下 这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3.在主体 部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赞颂黄 河,而是对黄河作了一番描写,由 哪个字引起?下面从那些角度写了 黄河?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 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 的“啊,黄河!”以此把内容划为 几部分,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二、再次播放朗读录音,请学生听 读,体会涵咏,关键要注意气势和 情感。 请学生自由朗读,选自己喜欢的句 段来品味朗读。 三、 播放《黄河颂》歌曲,请学 生感受壮美。四、指导学生完成新
教学设计
一、再读课文 ,理清结构 二、再次听读回味涵咏 三、唱诵黄河,感受壮美 四、完成新课标第三题
板书设计
Hale Waihona Puke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望颂黄河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作业设计
完成新课标练习
教学反思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诗歌,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好朗读的情感节奏,品味涵咏。
平东学校中学部 电子备课 七 年级
学科 语文 学科(第 备课教师 册)
语文 学科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准备
黄河颂 通过练习朗读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体味诗歌浓烈的爱国热情,培 养爱国情怀。 朗读指导 学生听《黄河大合唱》演奏曲。 教师准备课件以及相关音频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点明黄河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写黄河的地理优势;
3.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哺育众生。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反复、象征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这句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对黄河的赞美。整首诗采用象征的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望”字统领这一小节。“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 又有雄奇瑰丽的想象。先是近镜头特写,然后是俯瞰全景的总 写,再是描写黄河的流向,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歌颂黄河的?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
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我们仿佛看到了雄奇
壮丽的黄河,希望同学们有机会真正到黄河岸
边走走,感受黄河之美!感悟黄河所象征的中
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 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保卫祖国。
4.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写了黄河,实际上 写什么?
表伟大坚强。
课文主旨 这首歌词借赞颂黄河来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 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 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
6 黄河颂
1.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黄河所体现的英雄气概。
(重点)
2.体会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难点)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句是点题句,交代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 而又坚强。 点题句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这句是抒情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黄河的赞美。
1、 诗人为什么要赞颂黄河? 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里赞颂黄河实际 上就是赞颂中华民族,希望人民像黄河一样坚强,以 英雄的气概保卫祖国。
2.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望”到了什么?
近处的“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全景式的“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纵向的“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横向的“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