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入门指导 (经典以六国论为例)
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古为今用的尝试——以《六国论》为例

评价研究2014-05一、从文言文教学迁移到议论文写作的可行性高中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关键时期,而议论文写作能体现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所以,培养高中生写议论文的能力是培养高中生写作能力的重心。
提笔成文的能力需要平时的大量训练。
作文训练少不了范例,但我们的教材中缺少典范的现代议论文范例,更多的是讽喻类的文言文。
这些各领风骚的名作构思精巧严谨,论证缜密巧妙,事例富含时代气息,语言准确,是很多现代文所不及的,都可以成为学生学写议论文的典范。
这些文言文和现在议论文具有很多共性:首先,他们都具备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其次,两者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大同小异;再次,两者的论证语言也都体现出准确凝练等特点。
这些正是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时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所以,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这些文言文作为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范本,使学生在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的同时,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以《六国论》为例,实现古为今用,提升学生写议论文的能力《六国论》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一篇讲读课文。
它是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议论文的论证严谨的特点。
因为它论点明确,层次清晰,变化较少,很容易被学生模仿,所以特别适合刚开始学写议论文的学生参考模仿。
从结构方面来说,《六国论》是如何体现结构完整而严谨的呢?首先,作者在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总领全文。
接着,作者概括性的分析了两点原因:(1)“赂秦而力亏”;(2)“不赂者以赂者丧”,作为文章的两个分论点。
围绕着两个分论点,作者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展开论述,每个论点又分为三层。
最后五六两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意图。
既然有《六国论》这样范式性的文章,教师更应带领学生感受说理的雄辩力量和艺术性,模仿着学习设置文章的层次结构,让学生为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推进而进行谋篇布局。
比如,分析“成为珍珠”的原因,分论点的设置可以是:(1)历史文化的熏陶让我们拒绝平庸;(2)人的需求要求自我实现;(3)社会需要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可以是层层深入的纵向议论,也可以是多角度的横向议论,也可以二者结合。
高考作文之以《六国论》为例谈高考议论文的写作

以《六国论》为例谈高考议论文的写作【关键词】《六国论》;议论文;层次;结构【中图分类号】 g633.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4—0121—01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现选入人教新课标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这是篇十分典范的议论文,对高考应试议论文的写作具有许多示范作用。
下面以《六国论》为例,来谈谈高考议论文的写作。
一、精彩的开头是议论文成功的一半《六国论》的开头十分出彩。
文章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第一句话仅用15个字便摆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简洁明了,一锤定音。
而且论点采用了“不是……而是……”的并列句式,先反面否定“非兵不利,战不善”,后从正面肯定“弊在赂秦”,从而使观点更为鲜明。
紧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中心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用设问句式“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邪?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这两方面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同时也是文章的两个分论点。
文章最后用“故曰:弊在赂秦也” 作总结,呼应开头,重申了中心论点。
总之,文章首段点题,极为简洁,分析论点全面而有层次,既是全文的总论,又为下文的论述纲举目张,这是学生最应该学习的。
先声夺人,议论文就已成功了一半。
因此,高考应试议论文要尽可能把开头写明,写出彩。
二、清晰的层次结构是议论文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一篇好的议论文必定是一篇讲究构思、结构清晰的文章。
精巧的结构离不开动笔前的精心设计,作文如同建造房屋,动笔前一定要先有个总体构思,给文章画出一个轮廓,方能写得从容不迫。
一篇缺乏整体构想,思路混乱,过于从心所欲的文章注定是很难博得阅卷者喜爱的。
议论文的结构,统而言之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块构成,除去开头结尾,文章的主体结构一般有并列式、递进式和对照式三种。
借经典之石,攻写作之玉——以《六国论》为例学写议论文

借经典之石,攻写作之玉——以《六国论》为例学写议论文发布时间:2022-05-25T01:58:20.131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59期作者:王娟娟[导读] 高中语文教材几经改革,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后来的鲁教版、苏教版,及至到如今的部编教材,《六国论》一直是经典保留篇目。
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史论文章,《六国论》是最好的议论文写作指导的范本。
说起议论文,初学议论文的高中学生,常常为立论针对性不强、观点不明确、说理单一空泛、语言缺少说服力而苦恼。
下面我们就一起梳理《六国论》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从经典课文中汲取营养,以读导写,以写促读。
王娟娟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264200高中语文教材几经改革,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后来的鲁教版、苏教版,及至到如今的部编教材,《六国论》一直是经典保留篇目。
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史论文章,《六国论》是最好的议论文写作指导的范本。
说起议论文,初学议论文的高中学生,常常为立论针对性不强、观点不明确、说理单一空泛、语言缺少说服力而苦恼。
下面我们就一起梳理《六国论》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从经典课文中汲取营养,以读导写,以写促读。
一、一家之言,文脉清晰议论文写作,最忌讳的就是急于下笔,导致文章观点表达不简洁、不明确甚至不精准,全文说理论证如一盘散沙。
我们不妨通读《六国论》,分析苏洵老先生是如何提出观点的。
题目是《六国论》,简洁有力地告诉读者论证的中心就是“六国被秦灭亡的原因”。
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
从题目开始,全文说理论证的针对点就是“论六国之亡”。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开篇明义,紧承题目,全文的论点如山一样峻拔挺立起来。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总论点之下,一气呵成写出两个分论点。
第一段,短短60个字,针对六国互丧的历史事实,总观点统领小论点,全文如同一座房子,基本的房屋骨架全都出现,让人为作者的学者眼界和文人笔力而拍案叫绝。
以《六国论》为例写议论文

点:经典重温,了假设论证的基本特征
如果鲁迅不曾弃医从文,没有选择合适自己的位置,上个世纪的中国或许仍 沉睡在蒙昧的酣梦中,在黑暗笼罩的黎明,谁用锐利的笔锋划破黑夜的苍穹? 在硝烟四起的战场,谁用疾声呐喊国人麻木的灵魂?试论中国文坛,何处寻 觅那颗最闪亮的星辰?中国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因为他选择了突破,弃 刀搦管的选择,给了他一个精彩的人生。
假设鲁迅乱世悬壶,医人先于医国,那么也许近代中国能多一位尽心竭力的 良医,汹涌的民主革命却将失去一位勇立潮头的旗手。以笔代戈的文学革命 界,一个伟大的位置将会遗憾地空缺,国人的觉醒,鲁迅的价值,如何实现? 先贤如此,吾辈亦然,只要能突破自我,就能超越平凡,成就伟大!
倘若鲁迅坚持从医的梦想,那么中国只是多了一个无闻的医者,却少了一名 刺醒灵魂的战士。手术刀不够锋利,刺得穿肉体却刺不穿灵魂;白大褂不够 洁净,战胜了疾病却救赎不了灵魂。鲁迅丢下手术刀和白大褂,拿起纸和笔, 选择突破,做最精彩的自己。
一例一议
诗人汪国真说:“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 鸟,不要痴情海洋。”
可有人说:如果我是鱼,我会迷恋天空;如果我是鸟, 我会痴情海洋。
两种说法,代表着对人生的不同理解,选择其中一种, 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突破自我
……
他弃医从文,以文学为阵地,向全世界证明 笔比手术刀更尖锐。他以笔为武器,揭露了黑暗 社会吃人的本质,刺痛了国人沉睡麻木的魂灵。 他几度彷徨,奋力呐喊,让野草也变得永生!于 是,他终成一代文学大师,被历史所铭记。鲁迅 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位置,他的人生因此精彩。
思考:
请结合作文要求,评价这段文字。
典重温,了解假设论证的基本特征
这段是如何进行论证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师师古不泥,善用其心—以《六国论》为例谈借古典名篇学习议论文写作要点

师师古不泥,善用其心—以《六国论》为例谈借古典名篇学习议论文写作要点摘要:经典作品是创作者个性魅力、历史积淀以及时代发展的结晶。
苏洵的《六国论》是多个版本语文教材中选入的经典名篇。
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角度来看,如何在致敬经典的同时辩证看待文本,提高思维品质,获得多维成长,批判地汲取经典中的精华与智慧来滋养写作值得探讨。
关键词:经典议论文写作辩证思维苏洵的《六国论》是评论史事和政事的典范性论述性散文,历来备受关注。
茅坤评价它“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唐德宜认为“气雄笔健”。
文章分析战国时六国破灭的原因,善于说理,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我们至少可以借鉴以下几点。
一、态度鲜明,条理井然议论文的写作主题和态度表现要像一颗太阳一样光焰明媚。
不少学生在写作时深感“头难起,尾难落”,因为开头有太多的可能,一旦落笔,就意味着主题态度的基本定调。
《六国论》开门见山,义正辞严,力排异议,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摆明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劈头四小句汇成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
白居易曾有言“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对于考场议论文而言,尤其需要快速入题、开篇切题,注意下笔就向主题靠拢,尽早亮出自己的观点态度,不转弯抹角,不拖沓冗长。
在实际写作中,不少学生的作文开头或因引用材料不简练或因极尽铺陈不着边际等,存在着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入题太慢的问题。
“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谈及创作时特别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
日本的遍照金刚在《文镜秘府论》这样写道:“凡制于文,先布其位。
犹夫行阵之有次,阶梯之有依也。
”写文章时,在立意既定的前提下,对文章的次序和布局应成竹在胸,即对如何开篇立意、如何衔接过渡、如何结尾收束心中有数。
在论证思路上,苏洵就对秦国的态度,把六个国家从“赂秦”和“不赂秦”角度归为两个类型三种情况,并首先把火力集中在论述“赂秦”问题上,为六国的破灭立论。
六国论作文写作指点

六国论作文写作指点
一、主题陈述
西汉时期的六国,也就是西汉时期的匈奴,鲜卑,羯,芈,姓,
青面,南狄六个民族,特别是小说《西汉六国故事》里描述的,各具
特色,但是孤立几乎和中原无交流,这构成了我们对这六国的最大的
认知。
二、观点提出
当谈到六国时,我们无法忽视西汉时期这六个民族如何与其他民
族交流,最终成就他们独特的文化。
他们虽然属于不同的民族,但他
们通过深入的文化交流形成共同的文化,使得六国构成我们今天所熟
知的民族文化。
三、观点阐述
就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文化而言,晋国的射雕英雄传,鲜卑的汉朝
日月诗,秦国的折桂令,羯国的太白诗篇,芈国的晋芋仙,青面国的
笑里藏刀,及南狄的《五百家诗》,都是由不同的民族文化交流而产
生的,而且深深影响了我们当代的文化,而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使
得六国能够合而为一。
这六国之间有交流,他们不仅打破族群之间的隔阂,而且还有交
流技术、学术观点,促进科技发展和文学文化发展。
比如南狄国受到
晋国影响,就开发出了理性思维,发展出了由抑扬顿挫的议论文;鲜
卑王朝的文学作品以其绝对而无可复制的、真正古典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种彼此交流的方式,不但让民族和谐相处,更使他们的人文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四、结论
西汉时期的六国,他们集合了六个民族的精华,潜移默化的深深影响着我们当代文化,六国之间不仅有族群之间交流,而且有很多技术学术交流,使得不同民族融为一体,这也使得六国被熟知于当今,期待在更多的交流形式中,我们的六国的文化有更多的发展。
六国论写作文

六国论写作文六国论作文篇1千年之前,一个名为苏询的文学家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一气呵成六国论。
千年之后的今日,我敢说:“六国都被秦国所灭,真正的原因不在于‘赂’,而主要在于‘惧’,因为惧怕自己被秦国灭了,所以韩魏楚才会赂秦,所以齐才会亲附秦国,所以燕才会派刺客招惹秦兵,所以赵王才会听信谗言。
”故曰,弊在惧秦也。
当然了,我承认苏洵“非兵不利,战不善”的观点。
当时虽然秦国十分强大,但其他六国的军队也不是豆腐渣。
名将谋士如孙膑、乐毅、廉颇、田忌、李牧等也不少。
为数不多的几次仗打得也不是输得一败涂地。
如果六国抱有必胜之心,敢于联合起来与秦对抗,也许历史就会改写。
唉,不是秦灭了六国,而是六国自己啊。
六国之中只有韩魏楚三国曾割地赂秦,而苏前辈仅以一句“不赂者以赂者丧”轻轻淡过,实难服众。
其实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六国有三为秦所灭,其他三国必然会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而灭亡。
因此,齐燕赵的'灭亡与“赂秦”是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的。
齐国是六国之中最应该被唾骂的。
齐本身也是一个泱泱大国,齐王却害怕同样强大的秦国,害怕有朝一日遭到亡国之灾,于是心安理得地弯着腰给秦当起了鹰犬。
为了苟且偷生,齐对秦点头哈腰,做秦的“友国”,孰不知,此举破坏了六国团结,在韩魏楚燕赵亡之后,齐也被所谓的“盟友”吞并。
赵王起初敢于与秦交战,“二败而三胜”、“李牧连却之”让秦不敢轻易大举进攻赵。
不冷静的无畏只能称做匹夫之勇。
还是一个“惧”,让赵王贪生怕死怕得整天惶惶恐恐,没有详细调查便轻易中了反间计,错杀李牧,导致国破身亡。
燕国小力微,燕王因为“惧”,想快快除了后患,没有冷静下来想一想假如刺杀失败的后果,于是,一个荆轲的失败断送了太子的美梦。
至此,六国破灭。
反过来想想,假如韩魏楚不惧怕秦国的强大,就不会干出贿赂的蠢事,也就不会早早灭亡;假如齐国不惧怕本国被灭,就不会倒向秦一边,其他五国也不会孤立无援;假如燕赵能沉着冷静地敢于和秦国对抗到底,那么秦国便不会有好日子过。
六国论的事例论证

六国论的事例论证《以〈六国论〉为例谈事例论证》《六国论》可是一篇相当厉害的文章啊,它在事例论证这方面做得那叫一个绝。
苏洵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啊,就像是一个经验老到的厨师,把六国的事儿当成食材,精心烹制出一道论证的大餐。
六国的灭亡啊,那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苏洵就从六国贿赂秦国说起。
这贿赂秦国啊,就好比是一个人在面对恶霸的时候,不断地给恶霸送钱送东西,想求个安稳。
六国呢,以为给秦国点土地就能让秦国满足。
这不是傻吗?就像你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狼,你扔一块肉,它暂时不咬你,你还以为它就此满足了,不停地扔肉,最后自己饿死了,狼还能不把你吃了?秦国那就是贪婪的狼啊,六国的土地就是肉。
韩国、魏国、楚国都给秦国土地,这就是在助长秦国的嚣张气焰。
它们就没有想过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吗?大家抱成团,力量多大啊。
这就好比是一群小蚂蚁,单只蚂蚁很容易被踩死,要是一群蚂蚁聚在一起,连大象都得怕三分呢。
再说赵国,赵国其实挺有骨气的,没有直接贿赂秦国。
赵国的军队那也是很能打的,有李牧这样的名将。
可是啊,赵国最后还是灭亡了。
为啥呢?赵国自己内部出了问题。
就像一个身体强壮的人,内部脏腑坏了,那也活不久。
赵国国君听信谗言,杀了李牧,这就像是自己把自己的武器给毁了。
一个军队没有了优秀的将领,那不就像一群羊没有了头羊,只能乱成一团,被秦国轻松打败。
齐国呢,齐国原本也是大国啊。
可是它在其他国家和秦国打仗的时候,它就袖手旁观。
它以为自己可以独善其身,这就大错特错了。
这就好比是住在一排房子里,邻居家着火了,你不去帮忙灭火,还在旁边看着,心里想着火不会烧到自己家。
结果呢,火势蔓延,最后还是把自己家也烧没了。
齐国不帮助其他五国,最后五国被灭了,齐国自己孤立无援,只能被秦国吞并。
燕国和赵国情况又有点不同。
燕国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这是一种很冒险的做法。
这就像是一个弱者想要去偷袭一个强者,成功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而且燕国在战略上也没有什么长远的规划。
这就像一个人做事,只想着眼前的一招一式,没有从整体上去考虑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一种文体。如《六国论》、《劝学》、《师 说》等。
议论文三要素 即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观点。
论据是作者提出观点的理由和依据,即证明观 点的材料。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六国论
[宋]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 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 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 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 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 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 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试指出《六国论》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
距离之外,成就自我
引:德国哲人叔本华曾语:“高贵的灵魂,擅长自己与自己对话。”如他所言,自我内心的对话,就是在 个人与群体之间开辟出一隅空间。而在这足够的距离之外,人们才能忠于本心,成就自我。 议、联:而如今,人们似乎执著于“独木不成林”的古训,“群体意识”不断高涨,都惯于依附群体,渐 渐失去独立自我成长的空间。为什么人们只愿消弥个人与群体的距离,以致迷失自我呢? 议: 村上春树曾说:“现在社会里,人们喜欢互相强加,否则无法生活。”这就是说,现代人陷于群体的 零距离感源于从众心理。即追随群体,共同生活,而不知道与其他人保持距离,有自我独立的追求。 议:是啊!古语固然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确乎人与人之间一味追求保持距离,怎么会有柴高火旺的和 谐景象?但保持足够的距离,决不是孤立、孤僻,更不是教人支离于社会。而如今人们之间距离的丧失,或 是因科技发展、网络四通八达所致。但深究其里,是每一个社会人缺乏真正的忠于本心的追求,距离消失之 后,人们拥护在一条生命之船上,怎么能够成就自我呢? 议:幸而古人深知距离的重要性,知道保持足够的距离,有益于个人的成长。明人袁宏道在《答李元善》 中谈及“故众人之所趋,我亦趋之,如蝇之逐膻,此小人之行径矣”,他启迪后辈写文章时要有自己独立的 思考。正因为这思想上距离,才能避免写文章如“蝇逐膻”,最终成就新奇的文章。 联:与其他人保持足够的距离,不仅有益于个人的成长,还有助于个人坚定追求自我梦想,最终成就自我。 如布衣学者张中行,晚年闭门不出,独居于“都市柴门”,与外界众人保持足够的距离,坚定地默默耕耘于 自我的文学天地,留下了《负暄锁话》等巨著,终于在文学的土壤之上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于是可叹, 独木亦成林。 结:袁宏道启迪后生要“独具世外眼,勿为俗世所沉也”,指明保持距离,成就自我的良方。仔细想来, 清醒于世,独具世外眼,便是清晰地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追求。在个人与群体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距离 之外,方能成就自我。
议论文提纲思路
一、引:确定论点以及怎样引出论点
二、 议:围绕论点确定论据,确定论据之间 的连接方式使读者更能清楚地看清文章 的论证脉络,条理清楚 三、联:确定要联系解决的实际问题位置可前可后 四、结:确定结论,即如何收尾
当堂训练: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列提纲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是林中枝繁叶茂的大 树又往往和其它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样的感悟,请结合自己的 经历认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作最后的总结。
初学议论文,要有结构意识。我们提倡“引、议、联、结” 四步法: 引,即开头引用材料或社会现象或名人名言,明确得出观点; 议,即对观点进行论证; 联,即联系现实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结,即结尾,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在这四步中,一定要有“联”,即要解决问题,要联自己,联别人;联社会,联历史,联系实际, 就是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了这一关,就会使文章显得更有针对性,显得更 有说服力。
当堂训练:
六国论
[宋] 苏洵
引: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议: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 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议: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 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 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 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 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结: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结联: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必修五写作观点回顾 让认识深刻: 写议论文,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深化认识最基本的方法。 还可以通过和不同的观点碰撞、对已有的结论进一 步思考、学会说“但是”的办法来深化认识。
议论文文体特点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以议论作为主要表达 方式,对某事、某人、某现象发表见解和看法
掀起你的盖头来
( 1)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及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2、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3、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特征和结构特点。
必修五写作观点回顾 学会分析: 一篇议论文,不但要观点鲜明,而且要进行恰当 的分析。 “分”就是分开,“析”就是剖析,即把一件事 或某种现象分解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通过合 理的议论让人能认清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属性,从而得 出结论。 分析的方法有:概念分析、对比分析、因果分析、 假设分析等。
同时,还要借助于一定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有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正、
正反论证、假设论证等。① 六国破灭,其根本原因在“战”还是“赂”?一比即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
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对比论证)② “赂秦”能 息战吗?一喻即明: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比喻论证)③ 齐、燕、赵亡于用兵抗秦吗?把历史假
一、(是什么)引出中心论点
层 进 式 结 构
摆事实A、做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为什么)
摆事实B、做分析 联系生活、做分析
做结论
三、怎么样 (分条提出解决问会怎样
题的办法)
(指出问题解决后的 前景)
设一下即晓: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设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
古人认为,写文章要有“起、承、转、合”四步,这非常有道理的。所谓“起”,就是文章的开头即阐明观点;“承”, 就
是一般地论证论点;“转”, 就是在论证的基础上作深入的挖掘,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论证论点;“合”,就是文章的收尾,
一篇议论文必须具有的内容
首先,要有一个鲜明的中心论点,它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必须鲜明、
正确、唯一。如《六国论》开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其次,要有一系列用来证明观点的论据。论据必须真实、典型、新颖。《六国论》
用“秦以攻取之外”与六国“暴霜露,斩荆棘”到“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人尽皆知的史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