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中国专家共识
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精选ppt
18
骨髓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
采集部位:骨髓穿刺法从髂骨采集标本。 采集时间:在用药前、发热初期或高热期
当骨髓炎时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抽取骨髓培养阳性率远 高于血液培养
精选ppt
19
二、尿液标本的采集
精选ppt
25
尿液标本采集方法
4 、小儿收集包:对于无控制能力的小儿可应用收集 包收集尿液,这种装置由于很难避免会阴部菌群 污染产生假阳性,所以只有在检验结果为阴性时 才有意义。如果检验结果为阳性,应结合临床进 行分析,必要时可使用耻骨上膀胱穿刺或导尿法 留取尿液进行复查。
精选ppt
26
尿液标本采集方法
精选ppt
30
粪便标本的采集容器
一次性无菌便盒
精选ppt
31
粪便标本采集时间
1.采样原则 腹泻病人应在急性期采集 (3天以内),以提高检出率,亦最好在用 药之前。 2.沙门菌感染 肠热症在2周以后;胃肠炎 病人在急性期,早期采集新鲜粪便
精选ppt
32
粪便标本采集方法
自然排便采集法 自然排便后,挑取其脓血、粘液部分2-3g,液 状粪便取絮状物2-3ml,盛于灭菌容器内或保存液中送检
精选ppt
20
尿液标本的送检指征
1 有典型的尿路感染症状; 2 肉眼脓尿或血尿; 3 尿常规检查表现为白细胞和/或亚硝酸盐阳性; 4 不明原因的发热,无其他局部症状; 5 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出现发热; 6 膀胱排空功能受损; 7 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前。
精选ppt
21
尿液标本采集容器
无菌试管或无菌尿液标本留取容 器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规范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规范(-)医院感染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基本原则1、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做病原学检查,三级医院感染病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力争不应低于70%。
2、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3、标本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机体正常菌群及其他杂菌污染。
4、标本采集后立即送至实验室,床旁接种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
5、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肛拭或伤口拭子,应立即送检。
6、盛装标本的玻璃容器须经灭菌处理。
7、送检标本应详细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以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必要时应注明选用何种抗菌药物。
(二)常见医院感染标本送检方法l、血液与骨髓(1)通常采血部位为肘静脉。
疑似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
切忌在静脉滴注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取血标本。
(2)采血部位的局部皮肤应严格消毒。
将采集的血液注入血培养基前,应更换针头或过火消毒针头。
血培养瓶应在避光室温中保存,不必置冰箱保存。
(3)每次采血量成人5—10ml,婴幼儿1-5ml,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生素、抗体等杀菌物质。
(4)怀疑菌血症应尽早采血,体温上升阶段采血可提高阳性率,但要防止因等待而延误时机。
对已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可在下次用药前采血。
(5)每例血培养病人,至少采血两次,间隔0.5-1小时,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分感染菌与皮肤污染菌。
(6)对疑为细菌性骨髓炎或伤寒病人,在病灶部位或髂前(后)上棘处严格消毒后抽取骨髓lml做细菌培养。
2、尿液(l)中段尿:女性采样前应先用肥皂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沪洗外阴部及尿道口;男性须翻转包皮冲洗,用0.1%新洁尔灭消毒尿道口,无菌纱布擦干后收集标本。
(2)导尿管导尿采样,可减少污染,对留置导尿者,可用碘酒消毒尿道口处的导尿管壁,用空针细针头斜穿管壁抽吸尿液,或消毒后解开接口,弃去导尿管前段尿、留无污染的膀胱内尿液数毫升送检。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是确保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的有效性。
本文将对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讨论。
一、微生物标本的采集1. 采集工具采集微生物标本时,应使用无菌采集工具,如无菌棉签、无菌注射器、无菌拭子等。
采集工具应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2. 采集方法(1)棉签采集法:适用于采集分泌物、排泄物等标本。
将无菌棉签蘸取适量标本,轻轻涂抹于无菌培养基表面,注意避免棉签与培养基接触过紧,以免污染。
(2)拭子采集法:适用于采集皮肤、黏膜等表面标本。
将无菌拭子轻轻擦拭采集部位,将拭子置于无菌培养基中,轻轻按压使标本附着于培养基表面。
(3)注射器采集法:适用于采集深部组织、关节液等标本。
将无菌注射器刺入采集部位,抽取适量标本后,将注射器置于无菌培养基中,拔出活塞使标本流出。
3. 采集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标本污染。
(2)采集标本时,应尽量减少对标本的挤压,避免细胞破裂、毒素释放等现象。
(3)采集标本后,应尽快送检,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病原体死亡或变异。
二、微生物标本的送检1. 送检时间微生物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一般不超过2小时。
如无法及时送检,应将标本置于4℃冷藏保存,并在24小时内送检。
2. 送检途径微生物标本应采用专用运送容器,避免与其他物品接触。
标本运送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容器密封,防止标本污染。
3. 标本接收实验室接收微生物标本时,应详细核对标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采集部位、采集时间等。
如发现标本不符合要求,应立即与临床工作人员沟通,重新采集标本。
4. 标本处理实验室接收标本后,应按照实验室规程进行对标本的处理,包括开盖、分区、接种、培养等。
在处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标本污染。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指南

二、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的挑战
在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挑战和问题: 1、如何正确采集微生物标本
二、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的挑战
2、如何妥善保存标本,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3、如何及时、安全地将标本运送至实验室 4、如何与实验室保持密切,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 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三、标本运送
2、防止污染:在运送过程中,应确保标本不受污染。使用清洁、干燥的容器 存放标本,并封闭容器以防止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入。
三、标本运送
3、及时送达:标本应在采集后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 准确性。如有特殊情况需延迟送检,应告知实验室技术人员并妥善保存标本。
三、标本运送
四、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建议
3、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与实验室、医生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四、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建议
4、针对具有传染性的标本,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运输、处理等过程的 安全性。
5、借助信息化手段,如电子病历、远程诊断等,提高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 送检的效率和质量。
4、记录信息:在运送过程中,应记录标本的相关信息,包括采集时间、送检 时间、接收人员等,以便实验室技术人员对标本进行跟踪和管理。
四、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四、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1、采血困难:如遇采血困难,可适当调整采血部位或改变采血方式,如更换 采血针或调整患者体位。如仍无法采血,可咨询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寻求帮助。
四、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4、标识错误:如遇标识错误,应立即纠正并重新标识标本。同时,对可能造 成标识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以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病原微生物检查对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

病原微生物检查对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病原微生物检查对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专家共识专家共识))河南省医师协会河南省医师协会呼吸呼吸呼吸医师分会医师分会抗菌药物滥用与病原微生物耐药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耐药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人数已占住院感染患者总人数的30%左右。
无指征用药与盲目的“经验性用药”随处可见,问题十分严重。
为此,卫生部、河南省卫生厅均出台了大量有关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文件,并积极组织了相关检查,有效地遏制了滥用抗菌药物的势头。
但是没有微生物检查能否使用抗菌药物?做了微生物检查是否必须按照检查结果用药?如何协调实验室检查与临床诊疗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困惑着众多的医务人员。
因此河南省医师协会呼吸专业工作委员会,受河南省卫生厅医政处与河南省医师协会的委托,组织我省有关专家制定出本指导意见,供省内医务界参照执行。
一、临床医师应重视并积极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查临床医师应重视并积极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查1.1重要性感染性疾病必然有特定的病原体,确定病原微生物对临床诊断与正确治疗至关重要。
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提高检出率,可以明显缩短疗程、减少病死率、降低医疗费用,是合理、规范应用抗菌药物的基础;同时也是临床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的依据,临床医生应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查。
1.2专家建议尽可能在患者未用抗菌药物之前留取标本(见附件)。
首次检查时,一般痰标本需连续送检3次或以上,尿培养连续2次或以上,血培养连续3次或以上。
如需腰穿、骨穿、胸穿、腹穿或病灶穿刺等检查时,应尽量做病原微生物检查。
二、规范病原微生物检测规范病原微生物检测2.1 建立微生物检测分级报告制度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目的就是协助临床医生确定病原体并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为了让临床医生尽早了解病原学检验情况,应建立微生物检验分级报告制度,即首先报告涂片染色结果及标本是否合格,再依次报告培养、鉴定或药敏结果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初筛及确认结果。
2.2 规范化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正确采集、处理与运送病原微生物标本(见附件)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成功的前提。
医院感染临床微生物检查标本采集与送检规范

•
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
•
血培养的指征是什么? ? ? ?
血培养的指征是什么? 答 案
• 1. 当怀疑血流感染或脓毒症时,应常规行血培养 • 2. 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症状有: • – – 不明原因的发烧( ( > 36 ℃) ) 或体温过低( ( < 36 ℃) ) • – – ( 白细胞增多( > 10,000/ul ),粒细胞减少( < 1,000ul ) • – – 休克,寒颤,僵直 • – – 严重的局部感染( ( 脑膜炎,心内膜炎,肺炎,肾盂肾炎,腹部术后
针对如此严重的分析前误差微生物室能做什么?
• • 提供准确的“标本采集输送的标准操作程序” • • 持续的临床教育和交流
三、常见标本的采集与运送规范
做好病原学检查要特别重视标本质量
基本原则: • 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 • 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 采样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 采样后立即送检
应该采集多少血液? ? ? ?
• 采血量是影响灵敏度最关键因素 • 成人一份标本2 个培养瓶(需氧+厌氧),每瓶8 -10ml ,共
20ml ;要求至少采两份标本,即 40ml 。 • 儿童一般只需采集需氧瓶,在保证采集血量<1 1 %总血量下,
一般为1 - 3ml • 新生儿一般0.5ml • 采血量不足时应优先保证需氧瓶,因临床 90 %以上的感染为需
• 近年来由各种不同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越来越多 ,导致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其结果是耐药菌株的增 加。
• 临床微生物室应如何帮助临床医生合理治疗感染性 疾病成为我们共同目标。
检验误差发生率哪个阶段最高?
微生物结果的影响因素
高通量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病原微生物的临床应用规范化专家共识ppt课件

鼓励微生物学、遗传学、临床医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加强跨学科合作, 共同推动高通量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临床应用和研 究进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样本质量
01
样本采集和处理环节对测序结果至关重要,需要严格
控制样本质量,避免污染和误差。
数据分析
02 高通量测序产生的数据量庞大,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
分析流程和标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技术更新
03
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需要保持对新技术
的关注和应用,不断提高检测水平和效率。
06 总结和展望
02 高通量宏基因组测序技术 在实验室的应用
样本收集和处理
样本选择
选择适当的临床样本,如血液、 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根据患 者的症状和疑似病原体进行针对
性收集。
样本处理
对收集到的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 ,如离心、过滤等,以去除杂质
和富集病原微生物。
核酸提取
采用合适的核酸提取方法,如磁 珠法、柱层析法等,提取样本中
未来高通量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潜力 和前景
技术迭代升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高通量宏基 因组测序技术的检测精度、效率和成本 等方面将持续优化,为病原微生物检测 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VS
多组学联合分析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以与其他组学技术( 如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进行联合分 析,深入挖掘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 互作用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 全面的信息。
05 案例分析和经验教训
案例介绍
案例背景
01
介绍某疫情的情况,包括疫情规模、影响范围、病原微生物特
微生物标本采集PPT

四、标本采集—气道吸取标本
一、临床采样指征 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患者,无法自行咳
痰,可通过吸痰管从气道吸取标本。
二、标本采集 通过气管内插管将一次性无菌吸痰管推进呼吸道直至
遇到阻力后开始抽吸,留取标本在吸痰杯内。
四、标本采集—气道吸取标本
二、生物标本运送的基本原则
三、微生物实验室对标本的拒收标准
1. 标本采集至实验室接收过程间隔过长,或无标本采集时 间,或保存的温度不当。
2. 标本运送条件不正确:如厌氧培养标本却在有氧条件下 送检。
3. 容器不规范:如容器有裂缝或被打破导致标本泄露、容 器非无菌等。
4. 未贴标签或贴错标签:标本与检验目的不符合,如痰培 养送检尿标本;患者信息与标本不符,如女性患者送检 前列腺标本。
四、标本采集—血培养
二、标本采集: 1.菌血症: ① 采血时机:寒战开始时,发热高峰前30-60min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
采集,如已用药,则在下一次用药之前采集最佳。 ② 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除非怀
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应避免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 管常伴有定植菌存在。 ③ 采血工具:真空血培养瓶,如培养瓶的储存温度为2-8℃,应先复温 30min左右,平衡至室温再采血。同一部位双瓶采集时不建议更换针头。 ④ 采血次数、血培养瓶选择:对于成人患者,应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 血标本;每个部位应需氧和厌氧培养各一瓶。 ⑤ 采血量:影响阳性率的重要因素,过少明显降低阳性率,5-10ml/瓶。 ⑥ 皮肤、血培养瓶消毒:穿刺前皮肤和培养瓶口进行消毒并充分干燥。 ⑦ 避免采血管内空气注入厌氧血培养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中国专家共识牵头专家:胡必杰、倪语星、马小军、肖永红编写专家(按首字母拼音排序):蔡绍曦、陈佰义、褚云卓、高晓东、顾兵、黄勋、李光辉、李卫光、刘思远、刘运喜、陆群、卢晓阳、吕媛、孙自镛、索瑶、汤灵玲、王辉、王明贵、王选锭、吴安华、徐英春、颜青、俞云松、战榕、张卫红、宗志勇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2017年1月目录总则 (3)第一节:血培养标本 (5)第二节:呼吸道标本 (8)第三节:尿液标本 (13)第四节:其它无菌体液标本 (15)第五节:胃肠道标本: (20)第六节:生殖道标本 (24)第七节:皮肤、软组织标本 (27)总则感染性疾病的正确诊治需要以正确的病原学检测作为指导,而正确的病原学检测其前提是采集和送检合格标本。
因此,必须规范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运送,避免因标本的不合格,产生错误的病原学检测结果而误导临床治疗。
一、微生物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1.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临床疑似感染的患者,必须先采集微生物标本送检,再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无菌部位的标本更具有临床价值,有菌部位采集的标本需要清除正常菌群和定植细菌才有意义。
应尽量送检无菌部位的标本,尤其是血培养。
有菌部位标本应避免“正常菌群导致标本的污染”。
人体很多部位,如下呼吸道(痰液标本)、鼻窦、皮肤伤口等处的正常菌群极易污染标本。
因此,从这些部位采集标本,要尽可能降低这些部位正常菌群或定植细菌对标本污染的可能性。
有菌部位的标本不是最理想的微生物标本。
3.标本的标签和申请单信息要完整。
对于每一份标本,实验室都需要了解该患者和标本的详细信息以及医生的送检目的。
事实上,实验室对于标本所做的所有分析,都必须基于这些信息。
申请单的内容应包括:1)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患者唯一编码(如住院号)等;2)申请科室或病区、申请医生;3)标本信息:标本类型、采集日期及时间、采集部位、采集方法;4)临床诊断;5)检测目的,尤其是一些特殊检测项目;6)是否已使用抗菌药物。
每份标本上必须贴有标签,无论手工书写、条形码、二维码标签,都应含有以下信息:1)患者姓名;2)患者唯一编码(如住院号);3)申请医生;(4)标本采集部位;(5)检测目的;(6)标本采集的日期和时间。
4.严格无菌操作。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标本被污染。
盛放标本的容器须经灭菌处理。
灭菌宜采用压力蒸汽等物理灭菌方法,不得使用化学消毒剂灭菌。
采集无菌标本时应注意对局部及周围皮肤的消毒。
如使用消毒液消毒皮肤,须作用一定时间,待其干燥后采样。
二、微生物标本运送的基本原则1.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尽快送往实验室,多数标本应在2小时内送达。
有些样本量小的标本应在采样后15-30分钟内送达。
实验室应与临床共同设计标本采样和送检的流程,在人力、物力上保证标本可按要求送达实验室。
2.保证必要的运送条件:不同种类的标本因检测的目标致病微生物不同,对标本保存和运送的环境条件有不同的要求(详见附表)。
对温度敏感的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应保温并立即送检。
标本运输通用原则三、实验室标本质量管理基本原则1.实验室应拒收质量不合格的标本。
实验室要建立标本质量管理要求,制定拒收标准,建立退检机制。
实验室有责任严格执行标本验收和拒收标准,并通过沟通、培训使临床充分掌握标本拒收标准和退检机制。
微生物实验室对标本的拒收标准1)标本采集至实验室接收过程间隔过长,或无标本采集时间,或保存的温度不当。
2)标本运送条件不正确:如厌氧培养标本却在有氧条件下送检。
3)容器不规范:如容器有裂缝或被打破导致标本泄露、容器非无菌等。
4)未贴标签或贴错标签:标本与检验目的不符合,如痰培养送检尿标本;患者信息与标本不符,如女性患者送检前列腺标本。
5)标本明显被污染,如痰标本中混有食物残渣等。
6)拭子上的标本已经干涸。
7)标本不符合检验要求,如痰标本以唾液为主。
8)标本使用了固定剂或防腐剂。
9)标本量太少。
10)一支拭子要求检验项目太多。
11)24小时内重复送检的标本(血培养除外)。
标本拒收标准实施中与临床沟通的方法:标本拒收不应轻易将标本丢弃,应电话联系临床医生再决定标本的处置方式。
如医生坚持继续检测,则应在报告中说明标本质量情况,并注明“应临床要求,完成检测”。
2.提供临床随时可查阅的标本采集规范手册。
每所医疗机构都要制订标本采集送检规范的手册,采取书面或电子化的方式提供给临床医护人员,以保证临床医护人员可以随时查阅。
要制订计划,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第一节:血培养标本血液作为无菌标本,血液培养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检测可以为临床进行血流感染和其它部位感染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快速、准确的血培养检测结果,对临床的治疗和患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临床采样指征:1.菌血症:患者出现发热(≥38℃)或低温(≤36℃),或寒战;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109/ L,中性粒细胞增多;或白细胞计数减少(计数<3.0×109/L);有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休克等全身感染症状体征,只要具备其中之一,又不能排除细菌、真菌血流感染的,就应进行血培养。
尤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时,应立刻进行血培养:(1)医院获得性肺炎;(2)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血管导管大于48小时;(3)有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
2.感染性心内膜炎:凡原因未明的发热,持续在1周以上,伴有心脏杂音或心脏超声发现赘生物,或原有心脏基础疾病、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患者,均应多次进行血培养检测。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带有血管内导管超过1天或者拔除导管未超过48小时,出现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不能除外由血管内导管引起感染可能的,应多次进行血培养检测。
二、标本采集:1.菌血症:(1)尽可能在患者寒战开始时,发热高峰前30-60分钟内采血。
(2)尽可能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培养标本;如患者已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应在下一次用药之前采血培养。
(3)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
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常伴有定植菌存在。
(4)采血工具:建议采用商业化的真空血培养瓶,如果血培养瓶的储存温度为2-8℃,应先将血培养瓶在室温放置30分钟左右,平衡至室温再采血。
同一部位采集两瓶血培养时不建议更换针头。
(5)采血次数、血培养瓶选择:对于成人患者,应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每个部位应需氧和厌氧培养各一瓶。
对于儿童患者,应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分别注入儿童瓶,厌氧瓶一般不需要,除非怀疑患儿存在厌氧菌血流感染。
(6)采血量:采血量是影响血培养检出阳性率的重要因素,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血培养阳性率。
成人每次每培养瓶应采血5-10ml注入成人瓶;婴幼儿根据孩子的体重确定采血总量,每培养瓶(儿童瓶)采血2-4ml。
(7)皮肤、血培养瓶消毒:为减少皮肤、培养瓶口等对血培养造成的污染,在穿刺前,应对皮肤和培养瓶口进行消毒并充分干燥,以减少假阳性的发生机率。
(8)避免采血管内空气注入厌氧血培养瓶。
(9)避免在静脉留置导管连接处(如肝素帽处)采血标本,避免标本污染。
2.感染性心内膜炎(1)建议在经验用药前30分钟内在不同部位采集2-3套外周静脉血培养标本。
如果24小时内3套血培养标本均为阴性,建议再采集3套血培养标本送检。
(2)怀疑左心心内膜炎时,采集动脉血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分为保留导管和不保留导管两种情况。
(1)保留导管:分别从外周静脉和导管内各采取1套血培养标本,在培养瓶上标注采集部位,送往微生物实验室,同时进行上机培养。
2套血培养检出同种细菌,且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标本报阳时间比来自外周的血培养标本报阳时间早2小时以上,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不保留导管:在外周静脉采集2套血培养标本。
同时,通过无菌操作剪取已拔出的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上交叉滚动4次进行送检。
或采用超声震荡法留取菌液接种。
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培养出同种同源细菌,且导管尖端血平皿的菌落计数超过15CFU有意义。
三、标签和申请单:每套血培养瓶上标签应有唯一标识号或条码,并注明标本采集时间和部位。
如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或疑似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的标本,申请单除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外,一定要注明疑似诊断。
四、标本运输:1.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最好在2小时内送达实验室。
不能及时送检者,应置室温暂存。
血培养瓶接种前后都禁止放冰箱。
2.运送的装置要足够安全,避免血培养瓶的运送过程中因碰撞发和破裂。
五、实验室拒收标准:由于血培养标本采取不易,且血流感染患者往往病情急重,实验室应尽可能接受血培养标本,并尽快进行培养检测。
除非以下几种情况:1.血培养瓶破裂、渗漏;2.血培养瓶内注入非无菌标本;第二节:呼吸道标本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
不同部位的感染病原菌差异较大,上呼吸道感染多以病毒为主,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多样,选择合适的标本尤为重要,因为标本很容易受到口咽部菌群的污染,导致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误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一、咽拭子标本咽拭子标本仅用于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常规仅报告A群链球菌。
一)临床采样指征:突发的咽痛、扁桃体肿大、颈部或颌下淋巴结肿痛,常伴有发热,通常没有咳嗽和明显的鼻溢。
Centor标准可作为A群链球菌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预测指标。
Centor标准包括下列4项内容:扁桃体脓性渗出;颈部或颌下淋巴结肿大伴压痛;发热;无咳嗽。
对符合3条或以上Centor标准的成人患者建议进行咽拭子培养。
二)标本采集嘱病人张口发“啊”音,以暴露咽喉部,必要时用压舌板;取出咽拭子中的无菌长棉签,快速擦拭两侧腭弓和咽、扁桃体的分泌物,扁桃体有脓点时最好挤破脓点并采集脓性物,将棉签插入运送管,盖紧送检。
三)标签和申请单申请单除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外,注明患者的临床诊断、症状、是否使用了抗菌药物、检测目的,一定要注明标本采集时间。
标本盒上的标签要求有唯一标识号或条码,注明标本采集时间、检测目的。
四)标本运送咽拭子标本的运送宜采用带保湿功能的运送培养基,避免由于送检时间过长而干燥。
如未采用运送培养基,应于半小时内送检。
即使采用运送培养基,室温保存也不应超过24小时。
二、痰液标本痰培养仅用于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肺部感染的诊断。
但它不是诊断肺部感染的最佳标本。
血培养、肺泡灌洗液或经气管吸取物的培养结果更加准确。
痰标本不能进行厌氧菌培养。
痰标本采集前,要判断患者是否有能力配合完成深部咳痰。
要向患者充分说明口腔清洁、深咳、避免口咽部菌群污染的意义,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留取痰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