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导学案
《阁夜》导学案

《阁夜》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全文,把握节奏。
2、欣赏并领会本诗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点。
3、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及答题步骤。
学习重点难点1、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及答题步骤。
【导学案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
2.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各个组员能认真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局部。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
(黑色笔作答,红色笔纠错)一、课前预习:一、高考链接:杜甫名句默写1、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_。
(2010湖北卷杜甫《咏怀古迹》)2、____________,巫山巫峡气萧森。
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
(2011江西卷杜甫《秋兴八首》)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安徽卷杜甫《蜀相》)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012北京卷杜甫《春夜喜雨》)5、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 。
(2012福建卷杜甫《登高》)6、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2广东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2012湖南卷杜甫《登高》)8、_________________ ,阴阳割昏晓。
(2012 上海卷杜甫《望岳》)9、________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
(2013 天津卷杜甫《登岳阳楼》)10、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
(2013 四川卷杜甫《春望》)11、_____________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
《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导学目标】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到古文阅读、思维拓展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知识。
通过《阁夜》这篇古文的学习,我们能够培养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课前预习】1. 阅读《阁夜》这篇古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2. 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并记录下来。
3. 学习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夜行器的概念和功能。
4. 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感受《阁夜》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意蕴。
【课堂内容】1. 古文阅读及思维拓展李白的《阁夜》从标题就能看出来是一篇夜景咏叹诗,是李白描写他在夜晚游赏中的所见所闻。
文章首句“钟山川上寺,夜半钟声到”点明场景,引出了下文的描写,另外此句的中“寺”和后文“月明千里路”均蕴含了哲学上的意义。
第二句到第四句句则描述了景色,其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微雨漠漠送秋归”这四个字极好地表现出了秋天的气息,让读者看到了一幅阴雨霏霏的夜晚景象。
第五句到第十句句,则从自己的经历中发人深省的思索出发,深入散发景色所触发的情感,哲理性较高。
2. 文化背景在古代,夜行器是一种指示方向用的器具,由陶瓷或者玻璃制成,上面有兽面或者神面等雕刻,夜间照亮。
这种夜行器多数用于照明和指引行进方向,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一。
文章中描写的“青帝子”则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一位神仙,以指引方向的绝技远近驰名。
【课后作业】1. 背诵《阁夜》这篇古文,并理解文中表达的意蕴。
2. 汇总整理课上记录的生僻字词,扩展自己的词汇量。
3. 进一步探究夜行器的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对古代科技的认知。
4. 汇总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夜景,并通过阅读《阁夜》中的文学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绪和感受。
【拓展阅读】1.《夜行船》朱自清2.《月下独酌》李白3.《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学生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
阁夜教案导学案

阁夜教案导学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了解阁夜的定义和历史背景;2. 掌握阁夜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熟悉阁夜教案的编写要点和结构。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阁夜的定义和历史背景a. 阁夜是指在晚上和夜间进行的教育活动,由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推行的习俗演化而来;b. 阁夜开始于唐代,宋代时成为一种盛行的教育形式,用于提高功课成绩和讲究学习。
2. 阁夜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a. 通过音乐和朗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b. 鼓励学生展示演讲和作文才能,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c. 探究式学习:通过提问和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d. 分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3. 阁夜教案的编写要点和结构a. 教案标题:应简明扼要地反映教学内容;b. 教学目标:明确表达教育目的和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和技能;c. 教学准备:列出教学资源和材料,确保教学顺利进行;d. 教学步骤:详细描述每一步骤的教学内容和具体安排;e. 教学评价:衡量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方式和方法;f. 参考资料:引用教材、参考书和网络资源等。
第三部分:教学实施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生将了解阁夜的定义和历史背景,掌握阁夜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熟悉阁夜教案的编写要点和结构。
2. 教学准备:a. PowerPoint幻灯片;b. 阁夜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c. 学生作品和演讲稿。
3. 教学步骤:a. 导入:通过播放相关的音乐和视频,激发学生对阁夜的兴趣;b. 讲解阁夜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其起源和演化过程;c. 探讨阁夜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提出问题;d. 分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编写阁夜教案;e. 展示学生作品和演讲稿,并进行评价和讨论;f.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阁夜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4. 教学评价:a. 学生讨论的参与程度和质量;b. 学生的个人作品和演讲表现;c. 学生对阁夜教学原则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中语文《阁夜》导学案

《阁夜》导学案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特点,学习有情感诵读作品。
2、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前案】1、诗人回顾: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
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
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阁夜”,即西阁之夜。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3、注音并解释下列字词①景:②霁:4、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如何体现出作者“凄凉悲怆”的心境?5、颔联:从()觉和()觉来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
诗人如何将悲惨的战争现实和和壮美的三峡之景表现出来?6、颈联:人们为何哀哭?“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7、尾联:这里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课中案】这首诗写了诗人多种悲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课后案】比较阅读: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
《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
《阁夜》的意境是《旅夜抒怀》的意境是《阁夜》中,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
《阁夜》教案6篇

《阁夜》教案6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阁夜》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阁夜》教案1学习目标:1.诵读全文,把握节奏。
2.欣赏并领会本诗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点。
3.品味本诗的意境。
学习重点、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学案:1.填写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诗史。
《阁夜》一诗作于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又遇上崔旰作乱,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忡忡?全诗格调低沉,诵读时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那颗苍凉凄苦的心。
2、概括全诗内容:答: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3、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通过阁夜看到的战乱的凄凉景象和动荡不安时局的描写,极力渲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优虑(或表达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
二、赏析学案: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有什么作用?明确:时间,所在地,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组合成什么意境?明确:听觉、视觉。
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明确: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一)课堂练案:国殇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
说明:《国殇》悲歌慷慨,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
而作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航者,屈原熟练地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让读者沉浸在这悲壮的气氛中。
阁夜导学案

《阁夜》导学案
主备人:审定人:高二语文组
备课时间:12月10日授课时间:
一、激趣引入(课前热身,谈话引入)
二、导学讲析(导学导思)
1、朗读指导
(1)划分诗歌的节拍:
(2)找出诗歌的韵脚:——押韵,偶句押韵,
韵脚:、、、
(3)把握情感基调
第一联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应读得平缓
第二联写夜中所闻悲壮之声,朗读时也应引吭高歌
第三联写夜哭、夷歌之凄惨,朗读时应转悲
第四联思及先贤功业,以自己的寂寥作结,自应以悲慨之音读之,使人“怆然有无穷之思”。
2、整体感知:
听视频朗诵,初步感知作者情感,并用一两个词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
三、合作展示(合学展示)
合作探究: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慨?结合诗句细加品读分析。
分组汇报展示
四、拓展延伸:196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世界人民纪念他。
2012年,是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
人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中杜甫《登
高》一诗的人物配图是这样的,杜甫侧坐在石头上,迎风略抬着头,面带沧桑,呈现倚石忧思的神情。
然而这则插图“惨”遭涂鸦。
讨论:对杜甫这样的世界文化名人,我们是否赞成用涂鸦与恶搞的这种方式来纪念他呢?
五、小结、布置作业
1、以“杜甫,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抒发你此时内心对杜甫的情感。
2、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3、背诵全诗。
说明:①三声:笑声、讨论声、赞美声;
②三力:实力、活力、魅力;。
阁夜导学案

王口中学高二语文学习提纲《阁夜》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过程与技能: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2.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预习作业】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代伟大的_____诗人。
字,自号________。
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_______”。
代表作有《》、《》、《》、《》等。
《阁夜》是大历元年冬寓居西阁时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也陷入了战乱之中。
永泰元年(765)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乂与西山都知兵马崔旰互相残杀,导致蜀中大乱。
《阁夜》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
2.给加点字注音催短景.()霁.寒宵()渔樵.()数.处()寂寥.()夷.歌()五更.()3.解释下列加点字阴阳:短景:(景:通“”,)霁:五更鼓角:三峡:星河:野哭:战伐:夷歌:夷:卧龙:跃马:人事:音书:漫:【整体感知】深情、顿挫诵读《阁夜》,然后试将原诗翻译成现代诗。
【学习过程】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体会这样写景的作用。
(结合诗歌鉴赏答题方法)2.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
”这一联是千古名句。
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创造了一种什么样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颈联是作者听到“五更鼓角”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他想到了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尾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主题?思考:杜甫在这首诗里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探究】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比,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隔夜杜甫导学案

《阁夜》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法设计:诵读,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诗人夜不能寐,都会有些什么样的表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引出诗人杜甫。
2、诵读诗歌,明确节奏。
3、鉴赏(问题探究)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依据某些字词,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么?
2)、表面看来写鼓角声,实则写什么?诗人将上句、下句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从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野哭千家”和“夷歌数处”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4)、卧龙、跃马指谁?写这两个人物的有何用意?
5)、独立思考: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6)、锻炼概括能力
主旨:
通过对的描绘,
反映了,表达了。
写作特点:
提示:试从线索顺序,描写角度,表现手法(修辞)来谈。
7)、小组探究:列举已学杜甫的诗歌,探究其颔联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阁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3、综合鉴赏古代诗歌,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4、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一)预习要点
1、了解诗词格律,然后填空。
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类,有固定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2、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诗史”。
《阁夜》一诗作于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又遇上崔旰作乱,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忡忡?全诗格调低沉,诵读时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那颗苍凉凄苦的心。
3、借助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诗歌大意;根据诵读提示反复诵读本诗,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4. 这首诗主要押iao韵,请标出本诗的韵脚,体会其整齐的音节。
5、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共两层。
试归纳《阁夜》前后两层的大意,体会杜诗律诗章法的严密。
明确:前一层:写阁夜景象。
后一层:抒发伤时感世之情
字词提问岁暮阴阳短景霁五更漫
(二)赏析诗文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3、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5、概括全诗内容:
6、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全诗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三)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
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四)练习检测
译文: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阁夜》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3、综合鉴赏古代诗歌,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4、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一)预习要点
1、了解诗词格律,然后填空。
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类,有固定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2、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诗史”。
《阁夜》一诗作于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又遇上崔旰作乱,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忡忡?全诗格调低沉,诵读时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那颗苍凉凄苦的心。
3、借助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诗歌大意;根据诵读提示反复诵读本诗,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4. 这首诗主要押iao韵,请标出本诗的韵脚,体会其整齐的音节。
5、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共两层。
试归纳《阁夜》前后两层的大意,体会杜诗律诗章法的严密。
明确:前一层:写阁夜景象。
后一层:抒发伤时感世之情
字词提问
岁暮阴阳短景霁五更漫
(二)赏析诗文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明确: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情。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明确: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
五更时分,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
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
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3、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明确: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
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
“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
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明确: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
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
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5、概括全诗内容:
答: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6、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阁夜看到的战乱的凄凉景象和动荡不安时局的描写,极力渲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优虑(或表达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
7、全诗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答:(一)①②句描写时光短促,景象的凄凉,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生短促,一事无成的悲凉心情。
采用正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二)3④句描写战乱频繁与美丽的大好河山形成鲜明的对比,再现战乱的悲惨景象,表达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与欣赏美景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采用对比手法
(三)“五更鼓角声悲壮”写鼓角之声从侧面烘托夔州一带的的不太平。
采用侧面描写的表达方式,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四)⑦句“卧龙”采用借代的修辞,“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的典故,说明没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谁能收拾战乱的残局?公孙述是贤是愚作者不加评判,但可以肯定是由他们让人联想到战乱的现实,表达作者对战乱时局的忧虑又无奈的矛盾疼苦心情。
(五)⑧句直抒伤时感事的无奈情怀,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三)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
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四)练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