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民谣,的文化解读,1,游走]游走在精英与大众文化之间
浅谈精英文化的大众化

浅谈精英文化的大众化浅谈精英文化的大众化摘要:当前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大众文化喧嚣繁华,精英文化呈现出“水土不服”的状态,由此而来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失衡状态和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向下的问题不断呈现。
为构建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精英文化的大众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 精英文化大众化现实意义“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1]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下,可以将文化笼统地分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是与大众文化相对立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关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定义也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
例如,国内学者邹广文认为,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
西方社会评论家列维斯认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精英文化就是指一定社会的知识分子所精心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
”[2]“精英”一词在《辞海》(1989年版)有解释说:“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
与一般天才与优秀人才不同,在一定社会里得到高度的评价和合法化的地位,并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有联系。
因其散布预各行各业,从而可窥测社会分层现象。
”我认为,精英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精英文化是指一定社会中的先进阶层(主要是知识分子阶层)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精英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由知识分子所创造、传播并分享的文化。
狭义的精神文化更强调一种高层次精神追求,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和引导价值。
而大众文化则是指由普通民众所创造、传播并分享的文化。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分别具有以下特征:精英文化具有精英性或学术性、严谨性、社会性、引导性以及传播范围的有限性,而大众文化更多的表现为平民性和通俗性、随意性、娱乐性、迎合性以及传播范围的广泛性。
自古以来,文化就有雅俗之分,但是“雅文化”并不是精英文化的专属名一些学术味、文化味浓的节目火爆荧屏,和它们放下架子,主动照顾大众的需求密切相关。
关于中华民谣的解读

关于中华民谣的解读中华民谣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它以简单的曲调和深情的歌词表达,反映民间生活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内涵。
它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时代特点。
首先,中华民谣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谣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并通过音乐形式进行传承和发展。
它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乐器和音乐元素,展现出浓厚的民间气息和疆域感。
在中华民谣的歌词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如吉祥寓意、孝道思想、自然景观描写等,这些都是中华民谣独特的文化价值所在。
其次,中华民谣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感。
中华民谣以其深情的歌词和简单易懂的曲调,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思考、憧憬和反思。
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人们对困境、艰辛和苦难的思考和反抗。
中华民谣中的歌曲如《茉莉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都以其深情真挚的表达方式,使人们感受到世间万象中的温暖与关怀,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再者,中华民谣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华民谣以其朴实自然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给人们带来了与其他类型音乐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
它用简单的旋律、易懂的歌词和富有中国特色的乐器演奏,打破了音乐的繁复与隔阂,使人们能够轻易地理解和接受。
同时,它也融合了中国古典音乐和西洋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民谣风格。
不论是在乡村、山林,还是在城市、舞台,中华民谣都能够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抚慰众人的心灵。
最后,中华民谣反映了时代的特点。
中华民谣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它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与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紧密相连。
中华民谣既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时代的见证者。
从早期的社会革命、抗日战争,到后来的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再到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中华民谣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态度。
如《昨夜小楼又东风》、《我爱你中国》等歌曲,都以朴实的歌词和真实的情感表达,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弦,唤起了民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如何正确理解一首民谣

如何正确理解一首民谣民谣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它源于民间,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
然而,如何正确地理解一首民谣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民谣的创作与演唱历史悠久,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我们应该通过了解民谣的历史发展和所处的社会背景,来更好地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比如,一首以黑人奴隶为题材的民谣,其歌词和旋律往往反映了当时黑人奴隶生活的苦难与希望,我们需要通过学习相关历史知识来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二、歌词的解读与情感表达民谣的歌词是理解其意义的重要途径。
歌词往往包含了对于一种情感或者某个事件的表达。
在阅读歌词时,我们需要注意寻找其中的隐喻、比喻以及对于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同时,对于不同民谣的情感表达,我们要注意通过音乐的方式去感受其中的情绪起伏,进一步理解歌词所要传达的情感。
三、背景知识的积累与文化背景的理解正确理解一首民谣,还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比如,一首描写北国风光的民谣,要想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美景,我们有必要了解北方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
只有通过这些知识的积累,我们才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一首民谣所要表达的内容。
四、作曲要素与音乐形式的品味除了歌词之外,民谣的音乐形式也是我们理解的重要方面。
作曲的要素如旋律、和声和节奏等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对于一首民谣的接受程度。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和不同风格的民谣作品,来提升我们对于音乐形式的品味与理解能力。
只有通过对音乐的把握,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欣赏与理解一首民谣。
五、与他人的交流与分享在正确理解一首民谣的过程中,与他人的交流与分享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音乐会、学习班和文化讲座等方式,与其他喜爱民谣的朋友一起交流、分享彼此的理解和体验,相互启发,达到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的目的。
综上所述,正确理解一首民谣需要我们关注其历史文化背景、歌词的解读与情感表达、背景知识的积累与文化背景的理解、作曲要素与音乐形式的品味以及与他人的交流与分享。
民谣和歌谣的魅力

民谣和歌谣的魅力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能够在酷热的夏天给我们带来清凉,能够在寒冷的冬天给我们带来温暖。
在各种音乐流派中,民谣和歌谣独具一格,拥有独特的魅力。
民谣和歌谣在传统音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
这些歌曲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爱情、自然等主题的情感和思索。
无论是在乡村的小巷中还是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我们都能听到这些曲调悠扬、歌词深入人心的歌声。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民谣的魅力。
民谣的音乐风格多种多样,有的轻快欢快,有的深沉低回。
这种多样性让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情绪来选择不同类型的民谣来听。
比如,当我们沮丧时可以听一些抒情的民谣来宣泄情感;当我们开心时,可以选择一些欢快的民谣来增添喜悦。
无论何时何地,民谣都能够陪伴我们,让我们感到宁静、安慰。
其次,让我们一起探索歌谣的魅力。
歌谣是孩童时代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它们是我们童年时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的见证者。
这些歌谣融入了孩子们的游戏、学习和生活,使得他们的童年更加丰富多彩。
歌谣的曲调简单易于记忆,歌词通常与儿童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不管是谈论小动物、水果,还是描述四季的变化,歌谣都能够激发孩子们对于知识和想象力的兴趣。
民谣和歌谣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它们还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在各地的民谣和歌谣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统。
这些歌曲是文化的载体,通过传承和演绎,代代相传。
从一首简单的歌谣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地区的历史,了解这个地方的人民和他们所重视的事物。
这样的文化传承不仅丰富了歌曲本身的内涵,也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除了音乐的魅力,民谣和歌谣还能够成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人们的思考和关切。
在不同时代,民谣和歌谣通过歌词传递出来的信息各有不同。
比如,在战争年代,民谣往往抒发人们对战争的抗议和对和平的向往;在改革开放的时期,歌谣则展现了人们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和希望。
这些歌曲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发声的方式,也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台湾校园歌曲名词解释

台湾校园歌曲名词解释台湾校园歌曲是一种表达青春、爱情、友情等主题的歌曲,通常是由学生或校园歌手演唱,流传于台湾的中学、大学和社区等地方。
这些歌曲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它们既是青春文化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台湾文化的宝库之一。
在介绍台湾校园歌曲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相关的名词。
以下将按照常见的顺序,对这些名词作出解释和阐述。
一、校园民谣校园民谣是1970年代兴起的一种音乐流派,源于美国的民间音乐,特别是时代广场上的音乐表演。
这种音乐风格以吉他为主要乐器,歌曲主题多围绕着爱情、自然、环境和社会等,歌词通俗易懂,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温馨和自然之美的气息。
尽管其产生于美国,但在台湾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台湾校园歌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校园歌手校园歌手是指在校园内活跃的音乐人,通常是学生或校友,他们能够熟练演唱各种风格的歌曲,如流行歌曲、民谣和校园歌曲等。
这些歌手有时会组成各种团队,参加校内和校外的演出活动,为观众们送上优美动听的音乐。
三、校园歌曲校园歌曲是指一种以校园为主题的歌曲,通常被用来表达学生之间的情感和友情,甚至涉及到一些政治和社会问题。
这些歌曲大多由学生或校园歌手谱曲、演唱和传唱,其风格多以轻快、明快为主,旋律优美,歌词简单、感人,深受年轻人的欢迎和喜爱。
四、校园热门歌曲校园热门歌曲是指在校园中被广泛听众喜欢和传唱的歌曲,其特点是旋律优美、歌词通俗易懂、歌曲主题具有共鸣性和感人性,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共同感受。
这些歌曲在校园内常常被用作各种活动的伴奏,成为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台湾流行音乐台湾流行音乐是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台湾本土音乐产业开始兴起,根据台湾社会文化环境和民族特色,产生了一些独特的音乐风格。
这些音乐风格在台湾受到广泛欢迎,成为了台湾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台湾校园歌曲也是流行音乐的一种形式,是由台湾音乐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
介绍民谣演讲稿

介绍民谣演讲稿民谣,是一种源自民间的音乐形式,它以简单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歌词,表达着人们对生活、对情感、对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民谣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表达。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民谣的魅力,以及民谣在当下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民谣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达。
它不需要华丽的音乐装饰,也不需要复杂的编曲和制作,只需要一把吉他和一颗真挚的心。
民谣歌手用简单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将自己的情感真实地传达给听众,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到情感的真挚和纯粹。
其次,民谣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许多民谣歌曲都是关于生活的,它们讲述着人们的生活经历、情感故事和社会现实。
通过民谣,人们可以感受到歌手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思考,也可以在歌词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共鸣和慰藉。
此外,民谣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表达。
民谣源远流长,它承载着民间的智慧和情感,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民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安宁,它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我想说民谣在当下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能够触动内心的音乐,需要一种能够传递真情实感的歌词。
民谣正是满足了这种需求,它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寄托,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一种真实和纯粹。
总的来说,民谣是一种真挚的情感表达,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表达,它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民谣的魅力,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感谢大家的聆听!。
音乐风格知识: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美学

音乐风格知识: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美学民谣音乐是一种特殊的音乐风格,它不仅在曲风、歌词、节奏等音乐元素方面有其独特之处,而且其文化内涵和音乐美学也是广受关注的。
本文将就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美学展开探讨。
一、文化内涵:民谣音乐的诞生和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政治、文化、社会氛围都极为复杂,人们开始怀疑和反对那些权威和官方认可的事物。
在这种背景下,民谣音乐得以兴起并成为一种反文化的象征。
民谣歌曲的主题包含了反战、反体制、爱与和平等人性关怀的主题,以及对生活、爱情、自然等感性主题的表达。
通过这些歌曲,年轻人们诉说自己的内心情感和不满,同时为社会的正义和平等而呼唤。
此外,民谣音乐还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美国的民谣音乐向来注重传统和口口相传的方式,这也为其注入了传统文化的气息和崇尚自然、尊重历史的思想。
在其他国家,例如英国,民谣音乐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血脉。
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涵盖了文化的智慧、哲学和精神内核,这在民谣音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也成为了许多民谣歌曲中的主题。
二、音乐美学:民谣音乐在音乐美学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由、灵活的曲式:民谣音乐的曲式较为简单和朴素,没有那些重复和呆板的旋律。
因为它是适合吉他弹唱的,因此音乐的节奏比较和谐,没有过于复杂的演奏技巧。
对于演唱者来说,可以根据内心情感的变化,进行自由的演绎,因此又称作自由民谣2.自然派的歌词:民谣音乐的歌词往往表达了内心感受,尊重自然和人性的主题经常被刻画,表现了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之处。
民谣音乐的歌词通常都是词意很深的,其语言表达非常简洁,富有感性和意蕴,对于歌曲的氛围、意境和表达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3.反体制的政治立场:民谣音乐在文化上与反文化思潮联系紧密,表现了对当时社会复杂现状和文化群体的看法和反对。
与反文化思潮相联系,使得民谣音乐成为一种对现状的现实想象,它强调内心的正义感和对平等自由的美好向往在总体上,民谣音乐通常将实用主义的文学思想和抒情主义紧密结合,将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相互糅合,成为一种特殊的媒介,以此来打破官方或者权威对音乐审美的束缚,或者说代表人们对于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一种不同诉求,民谣音乐在它的音乐美学方面展现出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艺术内在性格。
大众文化释义

大众文化释义
大众文化是一种广泛流传且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它包括各种流行文化元素,如电影、电视、音乐、体育、游戏等,并常常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以下是关于大众文化的一些解释:
1. 大众文化是流行文化的一种,它通常由商业机构推广和发行,例如电影公司、唱片公司、出版社等。
2. 大众文化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并成为人们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方式。
3. 大众文化的流行程度和影响力往往被衡量为其成功或失败的标志。
例如,一部电影的票房成绩和口碑评价是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4. 大众文化的传播和扩散往往受到科技和媒体的支持,如社交媒体、数字电视、流媒体等。
5. 大众文化的发展常常呈现出流行性周期,即产生、崛起、成熟、衰落等不同阶段。
6. 大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并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大众文化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
7. 大众文化也常常是被批判和质疑的对象。
例如,一些人认为大众文化过于商业化,忽视了艺术的本质和精神内涵。
8. 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反映社会,也是塑造社会的重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走在精英与大众文化之间—关于《校园民谣》的文化解读(1)《校园民谣》大约流行于20世纪末的94、95、96年,它由高晓松、小柯等一批北京各大学的在校学生填词谱曲,由老狼等一干人演唱,至今依然在大学校园中广泛传唱,其中尤以《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上班族》等影响最大。
应当说,在20世纪90 年代讨论流行音乐的话语环境中,以崔健为代表的中国摇滚从一开始就承担起了叛逆的、反主流的、政治解构式的音乐之外的社会责任。
他们那种宏大叙事式的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精英文化的冷嘲热讽,不容分说地以一种文化英雄的形象将他们自己推上中国的文化舞台。
另一方面,与之遥相呼应的那些纯粹商业性质的流行音乐,因其辞、曲的俚俗、品位低下和过多文化工业的炒做及消费气息而很难持续引起在青年亚文化圈中的共鸣和呼应。
于是,《校园民谣》在这种氛围中的异军突起,就显得有些相当的另类和卓尔不群了。
总的来说,《校园民谣》的大部分音乐曲调继承了以往流行音乐的主要旋律,但歌词内容却有很大区别,它们多以校园生活为题材,以怀旧为主要内容,追忆或记录校园中逝去或者正在逝去的浪漫与温馨,风格唯美而且充满诗意,因而它们大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一股淡淡的忧郁气息。
也正是这股忧郁,透露出了作为文化符号的”校园民谣”在那种特定时间段里的能指功能:唯美、拒绝凡庸,但同时并不缺乏热情与理性,更多的时候是一些自我沉醉式的浪漫抒情,是距离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最近的青年亚文化。
在这里,我们绝不会听到崔健们的焦灼、无奈与愤懑;也同样不会听到主流或者精英文化许诺给青年的希望、创造以及信仰。
我们所能听到的,只是现代都市中青年学生的生存境遇,只是这些青年男女的心灵、情感的真实存在及其状态。
所以,它显得特别,它的声音也更容易透过层层的遮蔽,射入到人们轻易不能触碰的心灵空间之中。
于是,《校园民谣》的聆听者们在被歌曲的词、曲甚至编配触动了之后,迅速地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对照,通过对照又产生出强烈的认同感。
这样,”校园民谣”的所指意义也就被设定了:同样也是以唯美为基调的,一个摒弃公式化与商业气息的充满诗意的心灵空间。
《校园民谣》的作者高晓松们当然知道如何来营造这个空间,也当然明白如何来珍视并叙述这个空间。
所以便有了《同桌的你》,有了《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当穿着发白的牛仔裤、普普通通的白衬衣,一幅学生打扮的老狼手捧麦克风,絮絮诉说着对”同桌的女生”和”上铺的兄弟”的记忆之后,他便突然发问道:”……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
……””……那些日子你总说起的女孩,是否送了你她的发带。
……”这与其说是对少年时代朦胧恋情的缱绻以及对易逝友情的感伤,倒不如说是对这些真挚情感的眷恋,其中也充满了”愿逐月华留照君”式的对青春及青春年代的伙伴的关爱。
《校园民谣》的产生时代与笔者的大学时代基本同步,大约都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上期。
在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动之后,惊悸的心急需得到温情的抚慰,重新归于平静的校园便适时地为这些心灵提供了疗伤的温床,因此他们便加倍珍惜这校园中的随心婉转。
他们似乎不大愿意谈及就业,因为在他们看来,那将意味着他们自身文化身份的断裂,意味着各奔东西,意味着在不得不容身的商业社会的逼仄下,孜孜求利的无趣和悲哀。
但他们同样清楚这些都是或迟或早的事,因而他们更愿意将自己及时封闭在这个远离现实的,充满诗意的狭小空间之中:”……外面的世界很大,我却藏在你睫毛下;梦里的日子很远,我却开始想回家。
……”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刻骨铭心地留恋着自己的校园和其间素朴的精神。
在这里,《校园民谣》为它的聆听者们带来了一种实在的,置身于日常生活的审美框架之内的心理愉悦:它充满学生腔的、带有一点点落寞、一点点孤寂、甚至一点点倔强的姿态,触痛了那些花样年华中少男少女的内心中最为柔弱的部位,同时也道出了生活在校园中的青年学生们无法言说的心灵体验。
《校园民谣》的欢喜与哀愁,在它的听众那里获得了最为广泛的共鸣。
从而形成了一套无须证明,同时又不证自明的话语体系中,青年亚文化的心理范式。
共4页: 1论文出处(作者):这是一种迂回的心理范式。
它不至于脱离文化工业强加于人的、力图操纵和控制人们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同时又与大众文化预先设定的”通俗”审美规范、价值标准维持了一定程度的契合。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身处校园之内,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校园中精英文化的话语渗透和熏陶,使他们几乎是出于本能地带有一种明确的”自我”概念,从而在为他们所否定的文化因素中确定了自身的坚定形象和文化立场。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精英文化熏染下树立起来的文化立场,从一开始就与前者承担一切、批判一切的关怀方式不同,他们在更多时候所关注的,只是去掉精英式心态中必然内含的拘谨,充分敞开他们自我的感受,直接或者间接地尽力在自身风格中表达个体的、人性化的生活方式及情感体验。
从而使他们在自我的审美经验、快感范畴等方面保持了自身相当程度的独立性。
也即是说,喜欢《校园民谣》并与之产生共鸣,首先因为它是时尚的,是流行的,是具有大众文化中消费性质的一部分;但同时,它又是唯美的,是朴素的,是拒绝商业媚俗、歌唱自我心灵中真实空间的,离高雅文化距离最近的青年亚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具有商业行为的特征,但本质依然是艺术的。
这同时又是一种看似矛盾,其实又非常合乎逻辑的心理范式。
它似乎在说明,《校园民谣》被那个时期的青年学生们广泛认同,首先不仅仅是因为词曲的悦耳动听,而恰恰在于隐藏于其间的不同于以往流行音乐的对抗商业媚俗、对抗流行市场、对抗大众情歌的低下趣味,以及它不同于精英文化中严肃、刻板的批判精神的独特个性。
这样,《校园民谣》及其认同者们就成为了游走于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交叉之处的观望者。
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在他们的外面,通俗文化的商业意识也在他们的外面,这些都被高高的校园围墙抵挡住了。
他们置身于校园文化的特定氛围之内,却又与外界若即若离,他们以最习惯的姿态保持着自己的内心,间或听一听晚钟,看一看夕阳,并请他们最心爱的女生做一个校园中”流浪歌手的情人”(歌名,亦属《校园民谣》)。
《校园民谣》的歌手及其认同者们在大多数时候总是远离尘嚣的。
他们大多出生于70年代,多少经历了一些时代的变动,但却并未身临其境的参与,因而他们不必像他们的前代人那样,从一开始就表达出太多的介入或者突破传统意识形态的欲望与激情;也不必与他们的下代人一般,以一种扮酷的手法,审时度势地在商业社会中求新、求变、求时尚与追潮流。
所以他们更懂得浪漫,更懂得以歌声来留守自己素朴的内心。
进而在对自己吟唱方式的体认过程中,他们很快便甄定出了自我的文化身份的认同。
所以,在面对”校园民谣”这一特定的文化符码时,最终起作用的也就不单纯限于《校园民谣》中渐渐凸现的非主流、非商业的因素,同时也更在于它所隐含的对自身的认同者们主体身份的差异确认。
因为,在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中,社会身份或者文化身份的差别并不在于主体的日常生产活动中,而更在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消费活动中,即在”消费什么”的差别中。
如前所述,商业化的通俗歌曲一般没什么文化品位,而精英文化中的批判意识又显得过于呆板和剑拔弩张,它们大多不能与这些年青的受教育者在自身动态的、正在展开的文化期待中达到视野的融合。
从而使得流行文化的隐性消费就需要使消费者们通过选择并认同一种与众不同的、具备独特精神气质和韵味的文化形式以及内容,来确认自己不同凡响的欣赏趣味和审美心理,通过它,进一步确认自身的主体文化身份。
作为一个文化个体,”校园民谣”以其洞穿都市青年学生的生存状态、情感状态和心理状态的丰富指称功能,使它的认同者、欣赏者们在它的召唤结构所开启的想象空间里找到了灰姑娘想要的水晶鞋。
校园生活的平静、朴素、但并不缺乏浪漫与诗意的种种特制,全部被统一在一个强大的主体性面前。
在这个主体性当中,这些青年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获得了一个相对确定的主体身份的认同。
那就是,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交叉处,按照《校园民谣》中所描述的样子来面对并修饰自己的生活。
从此,”校园民谣”的文化特质给予了她的认同者以更加有力的支持,使他们与自己和现实生活间的假象性关系也更加趋于紧密和巩固,因为他们知道,在茫茫的人世间,还有这样一种声音在为自己歌唱,这声音时时给他们以惊喜,时时撩拨着他们的思绪,又时时道出他们心底难为人道的唏嘘。
因此既便是浅浅的风花雪月,也让这声音落满了变故,落满了信手拈来的欲语还休:共4页: 2论文出处(作者):”……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一颗一颗流成了泪。
……”然而,”校园民谣”的一代人又是极端矛盾的,因为他们总是处在社会的迅速变化之中。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正是他们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他们从小生长在边缘意识(指社会意识的非主流化)浓厚的社会氛围中,因而他们相信善良的价值。
但是社会趋向的一次次变幻,使得他们刚刚建立起来的价值观、人生观一步步地被剥蚀掉,改换掉了,他们往往想要借助弥漫在校园中的精英文化立场,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求并建立起一种内在的严整和可靠的依托,但同时也分明感受到了现实逼迫下的无奈与紧张。
在与现实社会的真实交往中,他们一方面他们很少能像他们所向往的前辈们那样,站在精英文化的立场上对他们原本就不屑的通俗文化中的商业性敞开进行严厉的谴责与驳斥;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可能完全割裂对大众文化为他们预先设定的”通俗”审美快感的参与欲望与情感投入。
因而他们常常显得无所适从,鼠首两端。
他们同样渴望爱情,但他们却只能带给他们的爱人”一间小小的阁楼,一扇朝北的窗”,并让她们”望见星斗”,余下的便只能是写下这样的信誓旦旦的誓词:”……请让我为你高歌吧,以后我夜夜难以入睡;请让我为你哭泣吧,在眼泪里我能自由的飞。
……”最终,他们便不得不一头扎进校园的母体中,在其间继续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维系他们自身的情感。
这样,”校园民谣”的一代人便成为了过渡年代的过渡体。
在他们身上,兼具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所共有的独特个性,同时他们又不能完全认同精英文化所持的对社会的严厉批判态度和大众文化对文化传统的粗鄙化消解方式,成为两种文化之间共同的游离者。
也正因如此,他们很难保持在面对外部世界时的自省和自律的思想深度,也不能完全承担起自己对当下社会的超越性关怀。
所以他们天然是感伤的,就像高晓松自己的告白:感伤是他们”终身的残疾”。
然而他们又是唯美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环境似乎使他们只相信”美好”的价值,因而也只有他们,才能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在都市校园的氛围里,吟唱出如此优美的”校园民谣”。
这一代人同时又是边缘体。
童年、少年时代,他们是社会变动的边缘体,青年时代,他们又成了趋利社会的边缘体。
尽管他们当中确也不乏时代潮流中的弄潮儿(如高晓松自己),但真正令他们心弛神往,流连忘返的,依旧是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里冬季的校园和校园中温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