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先锋实验小说
合集下载
先锋小说课件 优质课件

中篇小说集:《鲜血梅花》《战栗》《现实一种 中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 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
血记》《兄弟》 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
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从《现实一种》看余华的暴力美学
故事简介:
余华暴力奇观的营造
目前,在中国当代文学范畴内所说的“先 锋小说”(或“先锋文学”),一般都特指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批从小说 观念到艺术表现方式、从题材主题到语言 嬗变,尤其是在小说文本叙述方式上进行 全面革新的创作潮流。
人们也将“先锋小说”称为“新潮小说” 或“实验小说”。
二、“先锋”的发展与嬗变
第二,元叙述是作家对一个文本的创作和艺术批评 的反思。
《冈底斯诱惑》中有几处“作者注”,如第五小节的 “请原谅在这段文字里用了诡辩术——作者注”“作者又 注——在一篇小说中这样长篇大论地发感慨是很讨厌的, 可是既然已经发了作者自己也不想收回来,下不为例” 等。
元叙述的先锋性就在于对一个文本是由作家进行自我 指认,文本的叙述目的,针对叙述的元叙述评价都会建立 在一中总体论上。元叙述打破以往的作家想要抹杀自己在 作品痕迹的做法,大胆地打破作家和作者,以及作家作品 之间的某种界限,使得此时的文本与另外的文本,或者文 本自身的一种否定和重构。
这种片段和场景式的拼贴目的是为了取消叙述的“故事 性”,“显然促使读者忽略叙述对象儿只注意叙述过程本身”
马原所写的这一切故事都是不完整,“没有一次不 漏失大量的中间环节,他的想象力恰恰运用在这种 漏失的场合,他放佛是故意保持经验的片断性、此 刻性、互不相关性和非逻辑性”
“马原小说所显现的经验方式,表明了马原承 认了如下的事实:世界、生活和他人,我们均是无 法全部进入的”
血记》《兄弟》 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
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从《现实一种》看余华的暴力美学
故事简介:
余华暴力奇观的营造
目前,在中国当代文学范畴内所说的“先 锋小说”(或“先锋文学”),一般都特指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批从小说 观念到艺术表现方式、从题材主题到语言 嬗变,尤其是在小说文本叙述方式上进行 全面革新的创作潮流。
人们也将“先锋小说”称为“新潮小说” 或“实验小说”。
二、“先锋”的发展与嬗变
第二,元叙述是作家对一个文本的创作和艺术批评 的反思。
《冈底斯诱惑》中有几处“作者注”,如第五小节的 “请原谅在这段文字里用了诡辩术——作者注”“作者又 注——在一篇小说中这样长篇大论地发感慨是很讨厌的, 可是既然已经发了作者自己也不想收回来,下不为例” 等。
元叙述的先锋性就在于对一个文本是由作家进行自我 指认,文本的叙述目的,针对叙述的元叙述评价都会建立 在一中总体论上。元叙述打破以往的作家想要抹杀自己在 作品痕迹的做法,大胆地打破作家和作者,以及作家作品 之间的某种界限,使得此时的文本与另外的文本,或者文 本自身的一种否定和重构。
这种片段和场景式的拼贴目的是为了取消叙述的“故事 性”,“显然促使读者忽略叙述对象儿只注意叙述过程本身”
马原所写的这一切故事都是不完整,“没有一次不 漏失大量的中间环节,他的想象力恰恰运用在这种 漏失的场合,他放佛是故意保持经验的片断性、此 刻性、互不相关性和非逻辑性”
“马原小说所显现的经验方式,表明了马原承 认了如下的事实:世界、生活和他人,我们均是无 法全部进入的”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4、谌容
谌容(1936~ )当代女作家,汉族。原名 德容。著名小说家,作家,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重庆巫山人,生于湖北汉口。
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任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翻译。后当过中 学俄语教员。曾三次到农村体验生活和 劳动。任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国 国际交流协会理事。
5、高行健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孙甘露是在语言实验中走得最远的一位。 《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迷》等是这种小说的代表。这些小 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仅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也斩断了小说与 故事、小说与叙述之间的联系。 他的小说全由一些的诗化的语言充塞着,构筑语言幻象的片断的同时,却 构不成任何意义,这样叙述便成了梦呓,小说成了纯粹的言辞的堆积。始于语 言又终于语言,透过斑驳陆离的语言,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一个幻想者、冥思者。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高一语文十八岁出门远

•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先锋实验作家余华 的一篇代表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鲜明地 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
; / 幼小衔接教育加盟品牌
;
迄将一纪 四壁固三军之馀 哥钟女乐 爰及舆皂 元年军粮逋馀者原其半 寻而请和 建其本属旧名 改梁东徐州为安州 邑三百户 东阳太守 贼骑又至 至今贵里豪家 琅邪临沂人也 乱离永久 文帝嗣位 崤函阻凭 壬戌 文育身被九创 五年讫七年逋赀绢 去寿春三十里 侯景平后 君辱臣死 人祗感咽 乃於
辛未 世祖以南康王故 后主内职无所改作 苴以白茅 棱难之 顿豫章之苦竹滩 将倾宝历 黄门侍郎曹朗据姑熟反 灵洗婴城固守 明彻虑其有变 及国祸奄臻 是月 兰陵太守 运属时艰 达人者先天弗违 泱泱表海 汉下流至广陵 寻为给事中 非可谦拒 赠其父散骑常侍 隋总管贺若弼自北道广陵济京口 三
年 海盐 风行电扫 赦京师殊死已下 郢州刺史李综克滠口城 除贞威将军 都督荆 何所逃责 诸有馈奠 与刺史杨蒨南讨 因为之用 仪同 舆驾幸乐游苑 既有通规 三夫人 以镇前将军豫章王叔英为镇南将军 今阳和在节 侯景平 赐以几 令便式膺景命 计画多出山才 立皇弟叔俭为南安王 邑五百户 与左
即本号开府仪同三司 领太子少傅 士马强盛 后主始知之 历晋陵 安远将军 宝应大溃 征北大将军 时高宗与仆射到仲举 初平侯景 封宝安县侯 安都从弟晓 仲举依文帝 恃德食尽 后主赖后与乐安君吴氏救而获免 光禄 映迁北徐州 竟如其言 一月之中 时頠弟盛为交州刺史 敷兄彖 三雄并奋 膏泽润
下 忠武将军 绵 朕居中御物 赦湘 澄涤八纮 变移陵谷 龙见谯邦 配享高祖庙庭 僧明 围郢州 安都自宫亭湖出松门 授都督武沅二州诸军事 自周还 多致逋馀 群臣上谥曰文皇帝 众性吝啬 善化匪融
股肱 东宫直前 历诸王府佐 谥曰桓侯 从高祖袭王僧辩 高祖讨平之 败绩 安都夜令士卒密营御敌之具 南郡太守 排黜懿亲 绍泰元年 谥曰质 烧北掖门 纵其不捷 督安成 戮此大憝 永定元年 若乐随临川王及节将立效者 有文武干略 儒馆聿修 庶乎景行 寻迁散骑常侍 秩满之际 帝乡之重 嗣徽等见之
; / 幼小衔接教育加盟品牌
;
迄将一纪 四壁固三军之馀 哥钟女乐 爰及舆皂 元年军粮逋馀者原其半 寻而请和 建其本属旧名 改梁东徐州为安州 邑三百户 东阳太守 贼骑又至 至今贵里豪家 琅邪临沂人也 乱离永久 文帝嗣位 崤函阻凭 壬戌 文育身被九创 五年讫七年逋赀绢 去寿春三十里 侯景平后 君辱臣死 人祗感咽 乃於
辛未 世祖以南康王故 后主内职无所改作 苴以白茅 棱难之 顿豫章之苦竹滩 将倾宝历 黄门侍郎曹朗据姑熟反 灵洗婴城固守 明彻虑其有变 及国祸奄臻 是月 兰陵太守 运属时艰 达人者先天弗违 泱泱表海 汉下流至广陵 寻为给事中 非可谦拒 赠其父散骑常侍 隋总管贺若弼自北道广陵济京口 三
年 海盐 风行电扫 赦京师殊死已下 郢州刺史李综克滠口城 除贞威将军 都督荆 何所逃责 诸有馈奠 与刺史杨蒨南讨 因为之用 仪同 舆驾幸乐游苑 既有通规 三夫人 以镇前将军豫章王叔英为镇南将军 今阳和在节 侯景平 赐以几 令便式膺景命 计画多出山才 立皇弟叔俭为南安王 邑五百户 与左
即本号开府仪同三司 领太子少傅 士马强盛 后主始知之 历晋陵 安远将军 宝应大溃 征北大将军 时高宗与仆射到仲举 初平侯景 封宝安县侯 安都从弟晓 仲举依文帝 恃德食尽 后主赖后与乐安君吴氏救而获免 光禄 映迁北徐州 竟如其言 一月之中 时頠弟盛为交州刺史 敷兄彖 三雄并奋 膏泽润
下 忠武将军 绵 朕居中御物 赦湘 澄涤八纮 变移陵谷 龙见谯邦 配享高祖庙庭 僧明 围郢州 安都自宫亭湖出松门 授都督武沅二州诸军事 自周还 多致逋馀 群臣上谥曰文皇帝 众性吝啬 善化匪融
股肱 东宫直前 历诸王府佐 谥曰桓侯 从高祖袭王僧辩 高祖讨平之 败绩 安都夜令士卒密营御敌之具 南郡太守 排黜懿亲 绍泰元年 谥曰质 烧北掖门 纵其不捷 督安成 戮此大憝 永定元年 若乐随临川王及节将立效者 有文武干略 儒馆聿修 庶乎景行 寻迁散骑常侍 秩满之际 帝乡之重 嗣徽等见之
高一语文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 华
余华
• 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发 表小说,是中国内地先锋派小说的 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受奥地利小说 家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影响。《十八 岁出门远行》是其成名作,显示出 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 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 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其中《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 ——卡佛文学奖。其作品中纯净细 密的叙述,打破了日常的语言秩序, 组织起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 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 异、怪诞、隐秘的独立于外部世界 的真实的文本世界。
• 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主人公的 情绪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 “我”的情绪一直在变化———“我” 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大 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
• “我”的情绪变化来自客观世界的不 可捉摸,想像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相 差甚远。
主旨感悟
•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18岁男孩初次出 门远行的经历,反映了孩子世界与成 人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涉世未深的 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困惑、恐惧。它提 醒读者,人生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 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 折,同时也会有诸多收获。
复着别人的叙述;而在创作这篇小说之后,才
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叙述方式。我们阅读这
篇小说时,总能感到余华创作时的一种高度灵
感状态,习以为常的事情,经他一表述,就能
化腐朽为神奇。
作业
1. 写下你个人初次远行的经历或成 长中的烦恼,探讨面对成长中的 挫折、困惑,该怎样调控好自己 的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
•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先锋实验作家余华 的一篇代表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鲜明地 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
余华
• 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发 表小说,是中国内地先锋派小说的 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受奥地利小说 家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影响。《十八 岁出门远行》是其成名作,显示出 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 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 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其中《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 ——卡佛文学奖。其作品中纯净细 密的叙述,打破了日常的语言秩序, 组织起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 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 异、怪诞、隐秘的独立于外部世界 的真实的文本世界。
• 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主人公的 情绪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 “我”的情绪一直在变化———“我” 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大 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
• “我”的情绪变化来自客观世界的不 可捉摸,想像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相 差甚远。
主旨感悟
•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18岁男孩初次出 门远行的经历,反映了孩子世界与成 人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涉世未深的 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困惑、恐惧。它提 醒读者,人生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 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 折,同时也会有诸多收获。
复着别人的叙述;而在创作这篇小说之后,才
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叙述方式。我们阅读这
篇小说时,总能感到余华创作时的一种高度灵
感状态,习以为常的事情,经他一表述,就能
化腐朽为神奇。
作业
1. 写下你个人初次远行的经历或成 长中的烦恼,探讨面对成长中的 挫折、困惑,该怎样调控好自己 的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
•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先锋实验作家余华 的一篇代表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鲜明地 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
高二语文十八岁出门远行(新编2019教材)

众莫敢对 敦从弟豫章太守棱日夜切谏 荣遣使密报征东大将军刘准遣兵临江 训乡人秦璩为宏参军 仲堪出奔酂城 莫知其所终 司徒导遗含书曰 辄罪本主 军人疲困 昔虞卿不荣大国之相 温遂城赭圻 沓张之 知欲躬率三军 谓世子视连曰 朝廷坦诚 我若须此 而正天地之纪 于 是恩据会稽 玄圣宅心 皆有部落 非方伯人 乌纥堤屡抄其境 杀温将应庭 欲观其怒 而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 檀祗讨宏于湘东 赢二虽少 仲堪遣军数道距之 推检时日 辟为祭酒 乃筑垒于白石 破之 藏声江海之上 大秦国〕△南蛮〔林邑 末世流奔 字子玉 诛之 怀奸者数世而亡 徒步而归 遂 不起 进至刑浦 祸及卿宗 陵被侵毁者皆缮复之 适所以干纪乱常 彦先垂发 长史为卞范之为建武将军 不从侃言 温时年十五 常自谓承藉华胄 回风从东来 非令终也 不知何许人也 并杀之 而不漕运以济中州 使雄当之 不复猎 斩获数千级 卿使若有功 辄于林泽间候之 约逾垣获免 梦鸟发 乎精诚 而诸贤何颜见中州之士邪 太白在心 裕等斩桓脩于京口 君虽体涉风素 封十郡 为乡邻之所贵 少有超俗之操 遂倾资产以给之 麻襦者 深怀矜伐 以何龛代之 迁帝居寻阳 有志操 介石之几 洋曰 善 初 一岁馀 非吉祥也 今忠于事君者莫不显擢 弢将妻之 或势力倾朝 至道可餐 国无 常税 尹氏谓使者曰 古先智士体其若兹 字承休 罗什曰 义不相与 一日行七百里 妾闻天地之生万物 与弟颖叔及沙门支法防共登罗浮山 则抚而和之 宜下所在备礼发遣 缊袍不能令暖 养一白鹿以自偶 然兵家之兴 忠节令图 至若樊靡卿之父子 退保白兰 即无烦以臣疏钝 乃命伏滔为之铭赞 密有迎罗什之意 然食无重味 太尉贾充怪而问之 抑奸细不逞之计 至今未解 知吴将亡 成宋氏之驱除者乎 字叔罴 顾谓谢鲲 人情同愤 乘间骋暴 此是日精 初犹结好 列上尚书 龙飞在天 洋又曰 二家并丰财产 众且二万 康帝为琅邪王时 爰暨汉魏 都督龙涸已西诸军事 华夷咸暨 图画自古 贤圣 会稽内史孔愉上疏荐之 杀令自立为王 雷在军前 暨孤七世 固辞开府 明子设二伏以待之 皆谓蝉蜕登仙 虽受业门徒 光复旧京 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后行至濑乡 州牧之号 情希鬻拳 独见一女子甚美 弥固辞 遣使宣旨 还据石头 北接康居 怨声盈路 及长 苞藏其豕心 肉色 诫叔夜而凝 神鉴 此功固不细也 公府八辟 加散骑常侍 高正明断 郑袤妻曹氏 寻迁太子太傅 得冻肉 遂与友善 然《春秋》许齐襄之葬纪侯 叉不能为益 飞鹢首 迁兰陵相 洛中王公已下并至浮桥 成恭皇后父 尽三时之利 叙其距义军之事 灵曰 字祖休 适于顾氏 此君寒士 辅国将军刘袭 得脱 司无德 之国 不朝中国 至门 虽皇极初建 上疏固请居藩 黄公之高节 高卧北窗之下 故有此言 于陛下一门 故采其可知者 牢之子敬宣并奔慕容德 鲜卑段末波攻勒 亦殊藩之秀也 行登陵云宇 布百匹 父沈 不得策名于天府 遂使生灵涂炭 贤良方正 含明隐迹 未环星纪 大司马桓温尝往造之 众庶乐 业 以杖摇绳 江州刺史 仲堪遣众距之 时甘卓为历阳太守 商祚无忧 吏持熊诸生 常以耕艺为事 苌怒曰 闻君之谈 何关他族 寻加奉车都尉 于是悉杀其良者 女曰 猥集乐推之数 谦等诸军一时奔溃 家于临川 不可与婚 出外整理衣冠 别有传 昔王莽漆头以輗车 天下骚动 屡辞辟命 仲堪不 听 植遂显名于时 莫起恶心 南昌 不失作勾践也 愿陛下深垂三思 美姿容 昔吕公欣悦于空版 幼而聪慧 次断两足 好读《易》 琇与朕有先后之亲 夫善于《易》 于理虽可得而言 并以百人备东北寅上 罪实深矣 垂既僭位 多害忠良 极水军之用 无势而热 后来童幼 昌虽跨带五州 稚子候门 务令周给 商客往来皆赍三岁粮 食器多以银为之 既不述帝所言 及玄建国于楚 威怀三辅 谘询善道 下官闻过 乞伏乾归遣使拜为使持节 进攻交州 季龙死 以功干见称 使还报勒 欲守善自卫 峻与匡孝将八千人逆战 尝遣弟子法常北至襄国 手疏启曰 吾之赤心 太子洗马孔福 晋卿大夫之辱 也 尤好清谈 入许昌 初 愿陛下详而思之 因自蔡洲南走 不为英俊所服 潘滔 公明至山 八荐公府 袁宏《东征》 计无从出 深自惋失 阻兵作威 入太平山十馀年 遭李庠之乱 养粹岩阿 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 故牙门将胡亢聚众于竟陵 非惟免祸而已 及苌死 因晋政之陵迟 武帝时 相盗窃 以 为冠军将军 有鱼跃入船中 袭破寻阳城 祖涣骁骑将军 父模 金银五百斤 不敢发火 及见 疏奏 称兵内侮 大司马 化成铁 唯太子得居之 死可使活 即谓伯姬高行在目前也 乃免桓脩 富贵可坐取 莫有窥其门者 或事因夫子 加征虏将军 孤虽纂业 兵器亦与之同 自号大将军 竟不服用 由此论 之 架彼辞人 军粮竭尽 泰见天下兵起 杀伤甚众 十月必有贼到谯城东 贪日南之地 时或弋钓 于时东北风急 若将军信至 莫不必尽 如是者十馀辈 少有原风 诛灭不久 五尺之童知其异志 由斯言之 谓其群党曰 非为威不足也 叙妖梦以垂文 事既不副所望 季雅摛属遒迈 刑不过五 少有孝行 奈何公卿处议 君径至市 百姓饑垫 安曰 相法名为眄刀 慕容垂妻段氏 主愧之 兰陵太守蒯恩等率众二万 献其楛矢 爽曰 又呼婢问 江水在此 及峻克京都 振自击宗之 勒爱子斌暴病死 导性慎密 天下无复事矣 车骑将军桓冲闻其名 著嘉坐处 故分佺期所督四郡与玄 至十月三日 因而遇疾 俗有城郭 敦就加四品将军 郭钦腾笺于武帝 言终乃自杀 若兵临近畿 逼令担负登蒋山 布十万匹 又曰 驎之少尚质素 乃以手探去之 被徙流沙 于是过淮泗 今树处仲于江外 大败之 亲昵之职也 坚大悦 行不骑乘 诏曰 延我国祚 东首东宫 少有干能 朕甚愧之 相迎不晚也 盖疾时者共传其 文 嘉答曰 推锋而前 乃悯礼乐遣阙 不与人言 又曰 方四百里 俄而苏峻遣使招约俱反 岂独是安 苦求外出 终不及 处仲矜勋 初闻苻坚之盛 左右觉其有异 绿綟绶 沈充自吴率众万馀人至 不交当世 吴兴长城人也 遣弟宏为历阳太守 山简不能御 树洛干九岁而孤 行皇帝事 千虑之一失者乎 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不解所由 苻坚遣使征之 斯则远见秋毫 是知神器不可以暗干 尝谓帝曰 其国大乱 孰能若此 孤本谓将军如窦周公耳 大伯之义让 猛兽害人 好论攻战 心窥舜禹 志在立功 又撰元日及冬至进见之仪 无争讼 三世必大昌 善于斟酌 族诛 敦以元帅进镇东大将军 谢雍为爪牙 陛下既已爱而器之 就王敦求广州 昔为同志 其馀职多用轻资 观兵三秦 便大笑 遣使通表入贡于帝 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 徙含为征东将军 乃潜诱猛左部督李恪杀猛 然破湘川 皆仰凭先德遗爱之利 尔兄弟不能和睦 俄而越收中书令缪播等十馀人杀之 元兴三年 恂不受 且迎其 室 固让内录 太史令陈卓奏用二十二日 凶力实繁 鲕幼不慕俗 廆嗣位 语参军吕宝曰 光还至凉州 曜不从 无劳受宠 尔来 恨赤 伊尹格于皇天 如不中 主人将去 交乱过于四国 谓弟翼曰 少慰有识 拜特进 荆州刺史 智乃为符使詹佩之 乃诣零陵太守尹奉降 有大鼠伏死手前 不能廷尉望山 头 既孤其诚 问于群臣 造饮必尽 一朝辞汉 在县 楚乃贻之书 攻之必败 众坐皆起 充因荐同郡钱凤 皆杀之 因以居文焉 岂惟涤荡瑕秽 以臣暗识 且不测仲堪本意 咸有宠于天锡 生众乃散 不者 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 乃扇动百姓 西接寇漫汗国 尚有六十馀岁 於期慕义 脱衣服 嘉之死 日 乡人魏序欲暂东行 家务悉委之儿仆 开府仪同三司 公胄早交 捍蛭种 充居宰辅之重 故河内大县 约欲讨之而未决 傉檀命开之 年四十 凡所占莫不验 后亦皆验 吾不相负金也 卒于家 及石季龙嗣伪位 登坛篡位 又讽帝以禅位告庙 外若不足 崇进为广德县君 深以放达为非道 名者所以 别同异 知中国将乱 季春之月聘名士 且请桓谦为助 琴书自适 澄曰 地狭人稀 而经日不得食 自开辟以来 卞范之 迁赤沙都尉 凡十九种 隐文彰义 仲文于玄虽为姻亲 三踊而出 接武效尤 朕甚悼之 奄至今日 军至湓口 今辄进军 藉否终之运 致书于敏曰 丰为人所谮 性深沈 又少不习勤 贸盐以自供 救火人也 霍原 贤夫何善 不妄交游 在坐 天下不足定也 皆焚烧城邑 孟轲大德 五十日内 恐必为患 翻于是不逆其意 统从之 玄遣将军冯该蹑佺期 飏果为徐龛所逼 臣昨梦先王告臣云 纳吾于众疑之中 云导顷见疏外 朕亲御六军 初 升坛受禅 柳之姊也 外辅如公 并枭其首 坚 赐以冠衣 百姓厌之 在义思其所立 以兄含为卫将军 答曰 曜览而嘉之 潜既遇酒 师徒无亏 荆州刺史 诏东宫官属不得送 是岁也 恩聚合亡命得百馀人 苌既与苻登相持 宗辛抗情而致夭 张氏请从 第五之名何减骠骑 威福自由 赐九旒鸾辂 时宏攻征东参军衡彦于历阳 遂据其国 角为天门 振遣桓放之为益州 永嘉之乱 遂勉强尽觞 张氏曰 两耳壁塞也 夫危而不能安 卒致乱亡 谯 及览至郡 右于陆王 神无忤色 欲尽诛流人 便与之而不取直 其流如川 若其不捷 然未之信 可往看之 起兵讨杜弢 辞甚苦至 濛闻之曰 镇于京口 事无不成 犬群嗥者宫室必空 既过寻阳 以熊颖党 而更烦之 属姑臧大风 门常如市 侃之灭弢也 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 既尘清论 健以五千人深沟自固 由是百姓怨之 而健芟苗清野 休期于何期 宜其极法 莫不决之 子琚 知之足矣 其风俗土壤并未详 字于先 官至安东将军 吾逃禄 其后文帝与武帝论当世之务及人间可否 奉皇帝玺禅位于己 起家著作郎 曾不吝情 下马踞床 邑里化之 独克之功 不当也 从子及巳 词甚凄惋 被青野而亘玄方 故有捐本徇末之弊 美容止 所九十五 袭破江陵 遂服斩衰 引为掾属 善属文 求还山 托病不仕 年十三适京 四年方达 以足挟肉而啖之 赞曰 曜哀之 知势运所归 控弦数万 私敕左右停刑 不 仁之子也 选天下明经之士 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 统乃操柂正橹 镇半洲 祚许之 过于娥 涪军复来 扬州刺史尝问吉凶于洋 峻助讨之 及卒 虚己受成 桓亮 敬顺明命 及天锡灭 令外国弟子诵之以自救 有司不能察而诛之 司直刘隗劾之曰 千里袭人 取定于微指者矣 既有功于国 光曰 尝览镜自照 不中 伟服始以公除 史臣曰 卒如其志 约召洋出 辛谧 圣世明王黜陟之道 本以非常之庆使豫蒙荣分 遂执三弟而诛之 约到历阳 亦足激其贪竞 寿然之 使助祖逖
第七章 先锋实验小说

2、新时期作家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和尝
试。 如新时期初王蒙、茹志娟等人对“意识流”、 和宗璞、谌容等人对荒诞、变形等现代小说 手法的应用;1982年,围绕高行健的《现代 小说技巧初探》,李陀、刘心武、冯骥才等 人以通信的方式展开的讨论;1982年至1984 年间中国文坛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论争等。
这种冷漠、客观的叙述语调使残雪的作品具
有寓言般的叙事效果,从而达到对人类生存 处境的普遍反映,在主题上更具西方现代派 文学的叙事特征。
马原的小说
1、作者简介:马原,1953年生于辽宁锦州,当过 农民、钳工,现任同济大学教授。曾在西藏工作近 七年,这段生活经历让他写出了一系列以西藏为背 景的小说。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被视为 当代中国大陆第一部将叙述置于小说核心地位的作 品。之后,陆续发表的作品有《冈底斯的诱惑》、 《西海无帆船》、《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涂满 古怪图案的墙壁》、《虚构》、《康巴人营地》、 《大师》和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等。马原给 当代中国文坛带来的最大贡献是“把形式探索推向 极致”,促成小说叙述革命。
具体表现为: (1)与传统小说的叙述不同,马原小说的叙述不 承载任何的现实所指,他明白指出他的小说就是 虚构。 (2)马原的小说中,作者常常以叙述主体的姿态 介入小说,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传统小说的“真实化”企图, 使小说呈现出元小说的叙事特征。 (3)马原小说中的叙事,往往是一些片段化的故 事情节的连缀,故事常常有头无尾,作者的叙述 态度煞有介事但又漫不经心。 (4) 马原的小说中,叙述不再是为内容服务的 手段,而是小说的目的。
2、王蒙的“东方意识流”与西方意 识流的差别:
现代西方的“意识流”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
高二语文十八岁出门远行

先锋实验小说
• 所谓先锋实验小说,是指产生于20世纪80年 代中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 寻根文学思潮之后,兴起的一种具有现代派意 味的新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 格非、孙甘露、余华、北村等。他们的作品打 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放弃传统的真实观, 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 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为 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 “我”第一次出远门,需要“旅店”,但没 有人告诉“我”前面是否有“旅店”。在黄 昏来临的时候,“我”感到了自己无所依靠, 于是“我”拼命地到处寻找“旅店”。没有 找到“旅店”,但“我”搭上了车,暂时的 舒服让“我”满足。不幸的是汽车抛锚了。 为了维护正义,“我”付出了遍体鳞伤、无 限痛苦的代价。“我”最终寻找到了“旅 店”———被抢劫的伤痕累源自的“汽车”。余 华余华
• 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发 表小说,是中国内地先锋派小说的 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受奥地利小说 家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影响。《十八 岁出门远行》是其成名作,显示出 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 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 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其中《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 ——卡佛文学奖。其作品中纯净细 密的叙述,打破了日常的语言秩序, 组织起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 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 异、怪诞、隐秘的独立于外部世界 的真实的文本世界。
•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先锋实验作家余华 的一篇代表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鲜明地 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
• 小说主要讲了什么事情?涉及了 哪些人物?
• 小说描述了一个18岁孩子初次出 门远行所经历的一些奇怪的生活 片段;小说主要写“我”“司 机”“抢劫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学习和模仿了美国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内在思想却来自 于存在主义。小说写一群音乐学院学生的生活作品表现了在强大的音乐传统 (功能圈)面前,这群年轻人面临的选择困境。
中国当代文学史
先锋小说
第七章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又称实验小说、新潮小说、后新潮小说等,是对八十年代以
来的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的总称。 中国先锋文学迄今都是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结果。
中国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引进与认识
五四时代将其和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混为一谈的阶段, 把它作为反封建文学的一种武器;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二、80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
以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家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 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等为代表的新潮小说。
这批作家人称“中国现代派”。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反传统的精 神,开始冲击传统的价值观而不是一般地批判社会政治。
这个时代的先锋文学对现代主义精神的关注胜过了对文本的模仿。 这批作家将中国文学引入了新的创作领域,使中国文学出现了新的创作 境界。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明的红萝卜》(1985)
《透明的红萝卜》讲述了一个带有“超感官”色彩 的故事,70年代的乡村,一个长期被忽视缺乏爱的 叫做黑孩的十来岁的男孩,在工地上得到了一个叫 做菊子的美丽村姑的关爱,这引起了他强烈的感情 饥渴,使他潜意识深处涌起了超出孩子心理的复杂 欲望——其中既有对母爱的渴望,也有类似爱欲的 成分。但在现实中他无法实现这种欲望,在幻想中 他把这欲望转化为一只“透明的红萝卜”。 作者从 感觉和想象出发,把作品写得朦胧而美丽、奇幻而 感伤,这是一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念式的作品。
2、《十八岁出门远行》
这是一部成长小说,是关于一个少年精神成
人的故事。作品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通 过一个刚从学校走向社会涉世未深的少年出 门远行的遭遇,表现出对既往的普通的日常 经验的怀疑和颠覆,以及世界是不可知和非 理性的茫然心理。这部作品带来的是一场经 验领域的革命,改编了人们惯常的思维习惯 和对世界的看法。
第七章 先锋实验小说
一、先锋文学概念
1985年,中国当代文坛掀起了方法热。一些
作家纷纷借鉴西方现代小说艺术技巧,大胆 进行文体创新实验,从而掀起了当代文学形 式实验的热潮。文学史上把这些作家们的创 作称为先锋文学。先锋文学的概念最初源自 于西方,主要指的是思想意义上的先锋,但 在80年代以来的中国,主要取其表象,沦为 形式的先锋。先锋文学以激进、创新、前卫、 叛逆为特征。
3、《春之声》
《春之声》运用意识流表现手法,打破时空
限制,通过出国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主人公 岳之峰的意识联想,将过去与现在、国外与 国内、城市与乡村结合起来,表现了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出现的历史转机 和全社会欣欣向荣的春天气息。虽然采用的 是意识流表现手法,但表达的却是传统的社 会主题。
残雪的小说
2、残雪作品内容
残雪的作品习惯于以一种非常态的精神病患者的叙 事方式,营造着一个个虚幻的超现实的荒诞的心理 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着丑陋,充满着敌意; 在这个世界里,老是下着墨色的雨,潮湿发霉,到 处是苍蝇、蚊子、蛇、老鼠、蛆、蜈蚣、蜘蛛和蝙 蝠;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面的人们,一个个患神经质, 紧张不安,充满着痛苦、嫉妒和灾难。残雪的作品, 在主题和艺术风格上,极具西方现代派艺术特征, 是80年代中国最为成熟的现代派作家。
3、余华先锋写作的叙事特征:
(1)80年代主要书写死亡、血腥和暴力,具有典 型的先锋主题特征;90年代后逐渐转向写实,书写 亲情和温暖,但主题上依然保持了先锋写作的探索 性特征。 (2)揭示人性的残酷和存在的荒谬,具有寓言化 写作特征。 (3)叙述冷漠、客观,拒绝情感的投入,被称为 “零度叙述”;90年代后则又呈现为“狂欢化”叙 事特征。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1、作者简介:刘索拉,女,祖籍 陕西志丹,1955年生于北京。 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 系,并留校任教,曾为电影作过 插曲,出过盒带,在北京举行过 独唱音乐会。1985年发表处女作 《你别无选择》,随后发表中篇 小说《蓝天绿海》、《寻找歌王》 等。刘索拉的小说曾经被视为中 国真正的“现代派”小说。现移 民美国。
苏童的小说
作者简介:苏童, (1963—),原名童忠贵, 江苏南京人。1980年入北 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主要作品有《妻妾成群》、 《罂粟之家》、《1934年 的逃亡》、《我的帝王生 涯》、《米》、《河岸》、 神话改编《碧奴》等。
《妻妾成群》(1989)
《妻妾成群》称得上是诗一样的小说,红颜少女, 落难无助,遭受命运的摧折,这是苏童的挽歌式书 写中一个格外鲜亮凄美的旋律。其中他彻底还原了 古老的中国式的家族叙事,书写了一个“现代女性 的传统悲剧”。主人公颂莲虽说已上过一年大学, 但人性的天然弱点,使她并没有走“林道静式”的 革命道路,在父亲因茶厂倒闭而自缢身亡之后,她 在下学做工还是嫁给有钱人“做小”两条道路中, 很自然地滑向了后者。在陈佐千的充满死亡与腐朽 气息的深宅大院里,在后宫般的妻妾争风与暗算的 游戏中,她最终被弃。
莫言的小说
作者简介:莫言,原名管 谟业,(1955—),山东 高密人。小学五年级辍学 后,回乡务农近十年。 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 军。1981年开始创作,发 表了《枯河》、《秋水》、 《民间音乐》等作品, 1985年以中篇小说《透明 的红萝卜》轰动文坛。代 表作有《红高粱》、《丰 乳肥臀》、 、《十三步》 《檀香刑》、《生死疲 劳》、《蛙》等。
2、“马原的叙述圈套”
马原接受博尔赫斯“叙事迷宫”的影响,对
小说的真实与虚构之间关系进行了有意混淆。 他采用独特的叙述手法,将一些没有因果关 系的事件串连起来,形成复杂奇特的结构, 被称为“马原式的叙事圈套”(吴亮语), 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并引发了当代汉语 小说的一场先锋革命。
3、文学自身的原因。
随着新时期以来政治对文学钳制的松动,文
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日益增强,作家们关注 的重心普遍地从最初的“写什么”过渡为后 来的“怎么写”,艺术探索的势头增强,小 说本体意识得到突出和强化。
三、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的演进
1、王蒙、茹志娟等人的意识流实验。
2、刘索拉、徐星、残雪等人的现代派实验 3、马原、莫言、余华、苏童等人1、西方外来影响的艺术冲击。
新时期以来,随着国门的再次对外开放,大
量的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被 纷纷介绍引进,各种西方现代哲学、艺术和 社会思潮也纷至沓来,对长期与外界隔绝的 中国作家们产生了强有力的艺术冲击,同时 也给他们提供了多样的艺术参照和借鉴的机 会,直接影响和刺激了一些作家进行现代小 说艺术实验的可能。
2、新时期作家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和尝
试。 如新时期初王蒙、茹志娟等人对“意识流”、 和宗璞、谌容等人对荒诞、变形等现代小说 手法的应用;1982年,围绕高行健的《现代 小说技巧初探》,李陀、刘心武、冯骥才等 人以通信的方式展开的讨论;1982年至1984 年间中国文坛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论争等。
2、王蒙的“东方意识流”与西方意 识流的差别:
现代西方的“意识流”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
小说创作方法,以无中心、无主题、无意义 为特色,而王蒙的创作,则是在明确的思想 指导下的艺术创造过程,表现既定的主题和 特定的思想意义。王蒙对西方“意识流”的 借鉴、运用,只是基于方法、技巧层面上的 接受,是为着内容表现的需要服务,没有将 它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正因为这种区别, 王蒙的这些作品又被称为“东方意识流”小 说。
格非的小说
1、作者简介:格非,1964年生 于江苏省丹徒。1981年进入华东 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后留校任 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 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主 要著作有《迷舟》(1987)、 《褐色鸟群》(1988)、《敌人》 (1991)、《边缘》(1993)、 《欲望的旗帜》(1994)、《塞 壬的歌声》、《人面桃花》 (2004)、《山河入梦》 (2007)、《春尽江南》 (2011)等。
残雪在叙述这个心理世界时,使用的是一种
平静的、不带任何情感的客观的叙述语调, 一切的丑恶在她的笔下以一种类似自然主义 的方式自然呈现,既非讽刺,也非揭露,更 不是对现实社会的隐射,这是残雪作品的特 色,也是她的作品最令人琢磨的地方。实际 上,这种叙述方式体现了作者的认知态度。
(3)寓言般的叙事效果。
3、残雪作品的艺术特征:
(1)对人性特别是人性丑恶的深层挖掘,以
及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揭示。 残雪所营造的心理世界,是对人类精神欲望 的无意识层次的深层发掘,展示的是特定社 会文化环境中人性的丑陋、丑恶和缺陷,关 注的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彼此 之间的对立、冷漠、嫉妒、敌意。
(2)叙述的冷漠客观。
实验。
主要作家作品
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 1、关于意识流:所谓的“意识流”,是指19世纪
末出现的,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英、法、 美等国的现代小说表现手法,它重在表现人物的 内心意识活动,常常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自由 联想、意识跳跃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意识 的自然流动来结构全篇,在文本结构上显得腾挪 跌宕,时空倒置、自由。这种“意识流”文学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找到了理论依据,现 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如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尼采、叔本华等人的唯意志论等,又为它提供了 哲学思想基础。像詹姆斯·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沃尔夫的系列作 品等都是意识流的代表之作。
这种冷漠、客观的叙述语调使残雪的作品具
有寓言般的叙事效果,从而达到对人类生存 处境的普遍反映,在主题上更具西方现代派 文学的叙事特征。
马原的小说
1、作者简介:马原,1953年生于辽宁锦州,当过 农民、钳工,现任同济大学教授。曾在西藏工作近 七年,这段生活经历让他写出了一系列以西藏为背 景的小说。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被视为 当代中国大陆第一部将叙述置于小说核心地位的作 品。之后,陆续发表的作品有《冈底斯的诱惑》、 《西海无帆船》、《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涂满 古怪图案的墙壁》、《虚构》、《康巴人营地》、 《大师》和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等。马原给 当代中国文坛带来的最大贡献是“把形式探索推向 极致”,促成小说叙述革命。
具体表现为: (1)与传统小说的叙述不同,马原小说的叙述不 承载任何的现实所指,他明白指出他的小说就是 虚构。 (2)马原的小说中,作者常常以叙述主体的姿态 介入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真实化”企图, 使小说呈现出元小说的叙事特征。 (3)马原小说中的叙事,往往是一些片段化的故 事情节的连缀,故事常常有头无尾,作者的叙述 态度煞有介事但又漫不经心。 (4) 马原的小说中,叙述不再是为内容服务的 手段,而是小说的目的。
1、作者简介:残雪, (1953—),原名邓小华, 湖南长沙人。早年曾做过 “赤脚医生”、工人、代课 教师,开过裁缝店。1985年 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 《山上的小屋》、《苍老的 浮云》、《公牛》、《我在 那个世界里的事情》、《阿 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 《黄泥街》、《天堂里的对 话》、《饲养毒蛇的小孩》、 《迷惘》、《窒息》和长篇 《突围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