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八下)《桃花源记》教学反思(共二篇)

初中语文(八下)《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一)《桃花源记》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名篇。
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时,又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
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在这节备课的过程中,我积极与率先尝试教学的同仁讨论课堂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安排;在上课的过程中,时时注意贯彻、落实教学设计的内容。
现将课后反思总结如下:1、学生是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尝试学习的在上课之前,我精心设计了学生的预习作业,并给了学生较长的时间预习,不仅个人预习,还带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预习。
效果在课堂上的体现就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都有话说,也能提出质量较高的小组讨论的问题。
所以说,只要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尝试教学是可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落实的。
2、教师是可以再语文教学中尝试教学的在上课前,其实有较多的顾虑:学生预习不全面、学生看文章不完整、学生不能按照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考问题等等,但是这些都在我精心备课设计教学环节,抓住学生课堂上的反应积极应变下迎刃而解了。
所以,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落实尝试教学,其实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方方面面都想到,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随时可能产生的课堂生成资源。
只要厚积,就能在课堂上薄发,进而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本课用视频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视频中画面感冲击会使学生本身对《桃花源记》之美予以关注,为理解与欣赏文章内容打下基础。
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梳理,通过朗读、翻译等形式理解文义。
通过合作学习等活动,避免了文言文教学中的“填鸭式”的枯燥形式。
此外,“体会桃源之美”“文本用语简约”“深度理解桃源意义”三大目标层层推进,互相联系,更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桃花源”的现实意义,达成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1、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对学困生的引导,设置问题及回答没有兼顾到这一部分学生的学情。
9《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含反思)

9《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含反思)人教八下《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目标分析及制定课标要求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学科核心素养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方面。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环节中。
例如,每个环节,都让学生进行展示,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设置辩论环节和讨论环节,去提升学生的思维。
而去桃花林和桃花源美景的描述,加上绘画、音乐,图片,去让学生感悟美。
最后去桃花源记主题的探索,在提升思维的同时,也将中国人的桃园情节传承下去。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并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
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借助网络等其他资源,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感悟文本,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探究来完成课堂任务。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归纳桃花源的特点。
2.欣赏本文简净有味、意蕴丰富的语言特色。
3.领悟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重难点分析1.本课时的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归纳桃花源的特点;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领悟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
2.本课时的难点: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领悟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
评价设计:1.能够通过竞赛、绘画、视频展示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能够通过朗读、批注、辩论等学习方式,理清文章思路、归纳语言特色。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优秀的教案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桃花源记》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名篇。
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时,又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给大家分享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桃花源记》为传世佳作,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作。
对于这篇古文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是有道理的。
那么这篇课文究竟能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和能力呢?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资料预习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
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
三、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习文言文,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
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古今异义词;其二,一词多义;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时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
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识点识记的最好方法。
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诵读教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
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并联系今天的和平、安定生活,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最终达到背诵的目的。
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
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能进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
如果能引导学生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就锦上添花了。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2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很美,美得摇头晃脑,佩服的五体投地;后来教《桃花源记》感到很爽,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
究竟它美在何处呢?我反复品味,归纳出以下几点:一、语言美,如歌1、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祥和的桃花源。
在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此次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之前,我设定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二是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好与神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是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讲解、提问、练习和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了“鲜美”“交通”“妻子”等重点字词的含义,以及“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文言句式的用法。
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方面,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桃花源中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
然而,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方面,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部分学生仍然对文言文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言文枯燥难懂,缺乏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诵读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讲解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中的重难点知识,但过多的讲解可能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诵读法有助于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增强语感,但部分学生在诵读时缺乏感情投入。
讨论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在组织讨论时,有时会出现讨论不够深入、话题偏离等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总体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还需要更加灵活多样,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三、教学过程的实施1、导入环节我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世外桃源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这个导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视频的内容过于简单,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桃花源记教案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案课后反思这是桃花源记教案课后反思,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桃花源记教案课后反思第1篇本文的重点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我先让学生感悟桃林美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居然没有举手,出示了桃林的图片,才有一个同学妙语连珠,描绘了桃林美景。
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时,我认为这是较难的,并且是教学的重点,就设置了合作探究的环节。
但学生的掌握情况看,桃花源的美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偏难,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我也出示了相关的图片,但这些图片所起到作用不大,我又在黑板上画了桃源美景图,但由于水平有限,画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启发引导她们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理解。
还没用我去启发,学生就很顺利的回答出来,(可能是他们已经讲过的原因)。
桃花源记教案课后反思第2篇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很美,美得摇头晃脑,佩服的五体投地;后来教《桃花源记》感到很爽,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
究竟它美在何处呢?我反复品味,归纳出以下几点:一、语言美,如歌1、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
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
”作为回答,简约至极。
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
”2、长短句相间。
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节奏美。
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律美。
二、景色美,如画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试看课文中的两次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那潺潺的小溪流水,两岸满山遍野的灿烂的桃花又是何等的如画美景。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桃花源记教学反思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一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很美,美得摇头晃脑,佩服的五体投地;教《桃花源记》感到很爽,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
一、语言美,如歌1、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
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
”作为回答,简约至极。
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
”2、长短句相间。
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节奏美。
例如:“土地平旷,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律律美。
二、景色美,如画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课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那潺潺的小溪流水,两岸满山遍野的灿烂的桃花是何等的如画美景。
再看文中的另一幅画面,我们不妨把他们看着一副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土地平旷,屋舍然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画面由山水画渐渐变成了风俗画。
三、意境美,如诗无论是桃花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如画,一派迷人的自然风光。
如画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
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
更何况《桃花源记》本身就是《桃花源诗》的序呢?四、人文美,如甘醇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
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
“黄发垂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
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对渔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五、结构美如美玉1、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详见教参)桃花源如梦似幻,飘渺若无,若幻似真,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色彩;2、结构自然,脉络清晰。
课文《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课文《桃花源记》教学反思引言《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为陶渊明。
本文主要反映了陶渊明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人类乌托邦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阅读和分析《桃花源记》,可以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将对《桃花源记》的教学进行反思,以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目标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3.促使学生对理想社会的思考和价值观的反思。
反思和问题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和不足:1. 教材选择《桃花源记》是一篇相对较长的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运用了一些古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而在教材选择上,我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导致了一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困难。
2. 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对文本的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3. 缺乏情感引导和思考引导《桃花源记》是一篇情感丰富的作品,通过对作者内心的描写和对理想社群的描述,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感受和思考,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较为肤浅。
改进方案为了提升《桃花源记》的教学效果,我准备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 教材选择和准备在下一次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选择合适的版本和版本,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本。
2. 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除了讲解和讨论,我将引入更多的多元化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图片展示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3. 情感引导和思考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思考的引导,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个人的感受和思考等方式,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桃花源记》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罗文菊
本次《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我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
学情制定了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课堂的细节来突破重点难点。整个
课堂设计有许多可取之处:
1、积极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
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
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乐趣,提升语文素养。
2、运用名师的教学经验,优化课堂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我将课堂流程设
计为三大板块。辩读文字板块,析读文意板块和品读文情板块,这种设计理念源
自于我省名师余映潮。在课堂实施的许多重要环节如话题的设计,活动的编排、
导语的铺垫、朗读的穿插等。有许多也是受余映潮老师的影响。教师作为课堂的
引领者,引导学生积极参入到语文实践中去。
3、课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文言文教学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
逐层深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累知识,体验情感,发现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
堂,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长远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
能力。
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虽然安排了不同层次的读数活动,但因课堂容量大,文言文诵读积累本
身比较枯燥,所以学生读书的激情不够,读得比较被动。
2、学生对课堂上设计的辩论、访谈活动很感兴趣,积极参入,但组织纪律
性不够好。多体现在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任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针对上述情况,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多种朗读竞赛,调动大家读书的兴致,让
课堂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2、注重教学细节。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表述。又提高自己组织、
管理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实活跃的同时井然有序。
3、从长远看,我要继续向名师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