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学龄前儿童营养与膳食研究报告

四、心理发育特征
5—6岁儿童具有短暂地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时间约15分钟。但 注意力分散仍然是学龄前儿童的行为表现特征之一,这一特征在饮 食行为上的反应是不专心进餐,吃饭时边吃边玩,使进餐时间延长, 食物摄人不足而致营养素缺乏。
学龄前儿童个性有明显的发展,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动性强, 好奇心强。在行为方面表现为独立性和主动性。变得不那么“听话” 了,什么事都要“自己来”,在饮食行为上的反应是自我做主,对 父母要求其进食的食物产生反感甚至厌恶,久之导致挑食、偏食等 不良饮食行为和营养不良。3—6岁小儿模仿能力极强,家庭成员, 尤其是父母的行为常是其模仿的主要对象。家庭成员应有良好的膳 食习惯,为小儿树立良好榜样。
(三)生长发育评价
1.Z评分法 Z评分法(Z scores)评价年龄别体重,年龄别体重Z分 (weight for age Z scores,WAZ),以<-2z界定低体重,示近期营养不良; Z评分法评价年龄别身高,年龄别身高Z分(height for age Z scores, HAZ),以<-2界定生长迟缓,反映较长期的营养状况;也可将体重和身 高结合起来评价,身高别体重Z分(weight for heisht Z score,WHZ),反 映体格均称状况,以<-2界定为消瘦, >2界定为超重和肥胖。在用Z分 评价体格发育状况时,多采用WHO推荐的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 (NCNS/WHO)的参考值。
学龄前儿童的营养需要及参考摄入量
一、能 量
3—6岁儿童基础代谢耗能每日每公斤体重约104kJ(44kcal)。基础代谢的 能量消耗约为总能量消耗的60%。3~6岁较婴儿期生长减缓,能量需要相对 减少,约每日21~63kJ(5—15kcal)/kg。好动小儿的需要比安静小儿需要可 能高3—4倍,一般而言,为每日84—126kJ(20~30kcal)/kg。一般而言, 学龄前儿童食物生热效应的能量消耗约为总能量的5%。
中国健康饮食调查报告

中国健康饮食调查报告饮食健康教育是通过对学生传授营养膳食的相关知识,改善学生的膳食结构,提高健康饮食的观念,增强学生体质,减少因错误膳食而引起的疾病,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打下坚固的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国健康饮食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健康饮食调查报告篇1据北京营养师俱乐部秘书长王旭峰介绍,该报告针对入托前(2~3岁)、学龄前(4~5岁)和小学(6~12岁)三个阶段少年儿童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从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共抽取3,000余名合格样本,调查内容涵盖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保健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免疫力差,容易生病;食欲不振,挑食偏食;补钙问题,以及身高体重不达标”是2~3岁的家长主要关心的健康问题。
25%-30%4~5岁的儿童不能保证“每天都吃早餐”。
6~12岁的儿童和少年,睡眠情况需要引起关注。
除此之外,孩子挑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且多数家长对营养品持客观开放的态度,营养品的安全性,是他们关注的首要要素。
全球最大膳食补充剂公司NBTY在华子公司——诺天源(中国)贸易有限公司作为此次活动的独家赞助商,同时也作为儿童营养品的企业代表,出席大会并致辞。
公司市场副总裁叶创伟先生直言“最近这些年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频发爆出,如果营养食品类的企业不严把质量关,我想不论是对于成人,还是儿童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叶总说,关注中国儿童营养健康,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儿童营养问题由来已久,我们必须予以更多关注并且积极行动起来。
在儿童营养健康方面,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公益组织、媒体、企业各司其职,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
唯如此,方能给中国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科学的饮食环境和条件,才能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据了解,2012年10月,诺天源(中国)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指导下,成立“自然之宝·关爱儿童基金”,以切实推进我国儿童的营养健康事业发展。
同年启动向西部与革命老区等贫困地区的学龄前儿童捐赠“儿童多维软糖”的爱心活动,截止2013年3月,完成向11个市、县近千所幼儿园的捐赠。
儿科营养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儿科营养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引言:
随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儿童的营养需求和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营养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本次研究选择了一所市内小学作为调查对象,以儿科营养为课题进行了一项综合性的研究。
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体检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向整个小学的学生发放了问卷,以了解他们的日常饮食习惯和营养摄入情况。
然后,我们在学校举办了一次体检活动,对学生进行身高、体重等基本检测,并记录其体格发育情况。
结果:
经过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首先,饮食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较好的平衡饮食习惯,摄取了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然而,一部分学生存在吃零食过多、摄取糖类和脂肪过高的问题。
其次,有约10%的学生存在身高和体重低下的问题,约5%的学生存在肥胖问题。
这些结果告诉我们,儿科营养问题仍然需要引起重视。
讨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儿童的饮食习惯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依然需要加强。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摄取适量的饮食
种类,并注意均衡营养的摄入。
此外,学校也应加强对于儿童营养的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结论: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通过调查一所小学的儿童营养状况,发现了儿科营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希望能通过更多的宣传教育和相关政策的制定,进一步提高儿童的营养状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学龄儿童营养健康状况及改善措施建议

学龄儿童营养健康状况及改善措施建议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学龄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改善学龄儿童营养健康的必要性•学龄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的改善措施建议•针对不同情况的具体建议•结论与展望01学龄儿童营养健康状况学龄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整体上较为良好,但存在一些问题,如营养不良、肥胖、近视等。
肥胖问题在一些发达城市和富裕地区较为突出,与饮食过量、运动不足等因素有关。
近视率逐年上升,与学习压力、不良生活习惯、户外活动减少等因素有关。
营养不良主要表现在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饮食不均衡或缺乏某些营养素,导致生长发育受阻。
当前状况问题分析学龄儿童营养健康问题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家庭方面,部分家长缺乏营养知识,对孩子的饮食安排不合理,或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
学校方面,部分学校缺乏对学生营养教育的重视,导致学生缺乏科学的饮食知识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社会方面,一些不健康的食品和文化娱乐方式对学龄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学龄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与其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氛围等因素有关。
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可能更加注重孩子的营养健康问题,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饮食。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饮食习惯和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由于生活条件和饮食条件的限制,孩子的营养状况可能较差。
影响因素02改善学龄儿童营养健康的必要性体重和身高营养不良或超重的学龄儿童可能在体重和身高方面面临问题。
营养不良可能导致生长迟缓,而超重则可能增加肥胖和相关疾病的风险。
对身体发育的影响骨骼和肌肉营养不足可能影响骨骼和肌肉的发育。
缺乏钙和维生素D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而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B可能影响肌肉健康。
心血管健康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饮食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冠心病。
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公布(来源:人民日报)近10年来,我国儿童的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他们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如何呢?“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即将正式公布,首次对我国6-17岁儿童少年的营养、健康状况做了详细的分析描述。
调查表明,近10年来,我国城乡儿童少年的膳食营养摄入、营养与健康状况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但也存在若干值得警惕的隐忧。
膳食结构:蛋白质够了,蔬菜少了蛋白质摄入基本满足;蔬菜摄入依然很低;脂肪摄入明显增加;微量营养素普遍缺乏从膳食营养摄入来看,我国学龄儿童少年膳食质量明显提高:膳食中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稳步上升。
尤其在农村地区,2002年与1992年相比,6-11岁和12-17岁年龄组学龄儿童少年的动物性食物消费,分别从38克/天和38克/天,增加到89克/天和102克/天。
但是,结构不合理仍然是孩子饮食的一大问题。
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学生碳水化合物(主要是谷类食物)的供能比(即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分别是51.3%和61%,城市学生明显低于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55%-65%的合理范围。
与1992年比,学生的脂肪摄入量明显增加,6-11岁和12-17岁年龄组脂肪的消费分别增加了15克和17克,能量及其他营养素均有所减少。
城乡学龄儿童少年脂肪供能比分别为35.7%、27.7%,城市学生脂肪供能比远远超过了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25%-30%的上限。
钙、铁、锌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学龄儿童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
6-12岁学龄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较高,为44.1%,特别是农村学龄儿童少年,比城市高出19.4个百分点。
城乡学龄儿童少年蔬菜食物摄入量均明显下降,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依然很低,尤其在农村学龄儿童少年中更为突出。
健康状况:贫血少了,慢性病多了贫血患病率降至14%;代谢综合征的各项指标中,64.1%的少年至少有1项异常与1992年相比,我国学龄儿童少年的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为14%,其中城市学龄儿童少年贫血患病率由16.3%下降至12.7%,农村学龄儿童少年由15.5%下降至14.4%。
幼儿饮食健康调查报告

幼儿饮食健康调查报告幼儿时期是饮食行为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饮食行为不仅保证了幼儿良好的营养状态,而且会持续至成人对成人饮食行为的建立和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准备的幼儿饮食健康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幼儿饮食健康调查报告篇1一、调查目的: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幼儿,对营养的需求非常广泛。
现代家庭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理应不存在营养问题。
但是事实际上却由于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宠爱迁就,致使幼儿任性娇惯,边吃边玩,挑剔,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于。
因此,怎样才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成为我们一直关注的话题,通过对班级小朋友的饮食习惯进行观察,分析,并和家长取得联系,找出方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调查时间、地点、对象、方法:(一)、调查时间:2012年5月14日~6月8日(二)、调查地点:小红花幼儿园(三)、调查对象:大上班(四)、调查方法:观察法、访问法三、调查结果及分析:(一)、调查结果:在昆明市教工第一幼儿园实习期间,我观察了我所在大一班全休幼儿在班级就餐时的饮食习惯,对于出现的频率较高的不良饮食习惯做做出如下统计:1、挑食、偏食 9人2、吃饭时讲话 12人3、进餐时间超过30分钟 7人4、汤食 5人5、饭前忘洗手、饭后不擦嘴 3人6、饭菜撒在桌上 10人7、吃饭情绪低落 3人(二)原因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现象比较严重。
通过调查,我发现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形成有如下几个原因:1、家庭因素影响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现象在家中发生多于在幼儿园,因为家长的过分娇惯,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父母对孩子总是百依百顺,这样就助长了孩子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
有此家长缺乏相应的经验,或者因为工作忙,自己的饮食态度和习惯就不正确,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
2、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老师和家长的评价都会影响孩子的就餐情绪,而就餐心情的好坏能很大程度影响孩子进食。
幼儿在家零食不离口。
或则在家吃早餐再来幼儿园,打乱了正常的饮食规律,不利于良好饮食习惯养成。
营养评价调查报告范文

营养评价调查报告范文根据最新的营养评价调查,我们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饮食习惯和营养摄入进行了分析。
调查涉及了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三个不同年龄段,并以日常饮食调查、体重指数测量以及血液检测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下面将就各个年龄段的饮食营养情况进行详细报告。
学龄前儿童的饮食习惯普遍存在一定问题。
调查发现,很多家长在孩子的饮食安排上存在不足,蔬菜和水果摄入量较低,而高糖、高盐零食的摄入较高。
这样的饮食结构容易导致膳食中营养素的失衡,例如钙、铁、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摄入不足。
此外,调查还发现部分学龄前儿童存在肥胖问题,这主要与高热量食物的过多摄入有关。
因此,我们建议家长们在日常饮食中,应注重膳食的多样性,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并限制高糖、高盐的食物。
另外,适当的户外运动也是保持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群体的饮食习惯相对更加复杂。
在这个年龄段,学校的饮食环境和同伴影响都会对青少年的饮食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普遍存在饮食不规律和偏好高热量食物的问题。
他们较少选择蔬菜和水果,而更倾向于摄入太多的垃圾食品和碳酸饮料。
这种饮食结构导致了他们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肥胖问题。
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合作,共同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此外,提供更多的膳食教育和健康饮食宣传也是必要的。
对于成年人来说,调查结果显示饮食结构更加多样,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调查资料,成年人的饮食中脂肪和糖分的摄入量过高,蔬菜和纤维素的摄入仍然不足。
其中,女性普遍存在缺铁和钙的问题,这与月经期间和妊娠期对这些营养素的需求增加有关。
因此,我们建议成年人在饮食中适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并注意平衡膳食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此外,需要特别关注女性的生理期和孕期的营养需求,及时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的健康。
综上所述,饮食营养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饮食习惯和营养摄入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身体健康。
农村儿童营养与健康问题的调查与改善策略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儿童营养与健康问题的调查与改善策略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一、调查背景近年来,农村儿童的营养与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饮食结构单一,营养不均衡的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农村儿童营养与健康问题的调查,并提出改善策略。
二、调查方法我们选取某县乡村小学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调查了200名儿童。
通过问卷调查、生理指标测量和膳食记录等方法,我们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三、营养状况调查结果1. 营养摄入不足通过问卷调查和膳食记录,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儿童的所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都远低于国家标准推荐摄入量。
特别是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量普遍不足,导致儿童发育延迟和免疫力下降。
2. 膳食结构不合理农村地区的饮食结构以主食为主,蔬菜和水果摄入量较少。
大量人群沉迷于高盐、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导致肥胖和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3. 生长发育不良在体格测量中,我们发现部分儿童体重与身高的生长指标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标准。
这也印证了营养不良对农村儿童生长的不利影响。
四、改善策略1. 加强营养教育针对农村儿童和家长的营养知识缺乏情况,应加强营养教育。
学校可开展营养课程,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饮食常识和膳食搭配方法。
同时,鼓励学校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2. 优化膳食结构饮食结构应更加均衡,提供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政府可以通过农村补贴政策,鼓励农民种植蔬菜和水果,并规划农村地区配餐中心,提供均衡饮食。
3. 强化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对农村儿童更为重要。
学校和社区应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组织集体运动,并根据不同年龄群体的特点合理安排运动时间。
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儿童营养与健康问题的关注,制定相关政策并加以落实。
同时,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资源,提高农村地区儿童的健康水平。
五、结语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刻认识到农村儿童营养与健康问题的严重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报告
篇一:中小学生营养现状调查分析
卫辉市中小学生营养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卫辉市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为开展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依据XX-XX 学年卫辉市46 511名6~15岁小学、初中学生体检资料,根据身高标准体重值,进行营养状况分析。
结果该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肥胖、超重检出率依次为%、%、%、%;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有城乡、性别差异,以农村男女学生为甚,其次为城区男生、城区女生,检出率以次为%、%、%、%。
结论卫辉市中小学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状况较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施进行干预。
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是评价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间接指标[1]。
为了解河南省卫辉市中小学生营养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对卫辉市XX—XX学年各初级中学及小学的健康体检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现报道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对象对XX-XX学年卫辉市各所小学、初中学生的体检资料,删除年龄小于6岁,大于15岁的学生资料后,使用6~15岁10个年龄组共46 511人体检资料。
方法学生体格检查严格按照《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2]、《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手册》规定要求,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对学生的身高和体重进行测量。
评价标准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XX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中国学生身高标准体重评分表[3],作为学生营养状况的评价标准(标准体重90%~110%为正常体重,低于90%为较低体重,低于80%为营养不良,高于110%为超重,高于120%为肥胖)。
统计分析体检数据录入“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系统管理版”(北京大学儿少卫生研究所、济南圣力科技公司联合研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中小学生营养状况 46 511名学生中共检出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者24 541人,检出率达%,其中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占%;检出超重和肥胖4 815人,检出率为%,其中肥胖占%,超重占%;正常者仅为17 155人,仅占%。
中小学男女生营养状况比较男生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13 046/24 183),其中营养不良的检出率%,较低体重检出率%(11 158/24 183);女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11 495/22 328),其中营养不良占%(1 445/22 328),较低体重%,男生均高于女生。
男生超重、肥胖合并检出率为%(2 643/2 4183),
其中超重%,肥胖%;女生超重肥胖合并检出为%(2 142/22 328),其中超重
%,肥胖%,肥胖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见表1。
城乡学生营养状况比较城区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为%(8 568/17 843),而农村学生为%(15 973/28 668),农村学生营养不良与较低体重检出率要高于城市学生(X2= P<);城区学生超重与肥胖合并检出率为%(2 670/17 843),而农村学生为%(2 145/28 668),其中城区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和%,农村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
城区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合并检出率及超重、肥胖均高于农村学生,见表2。
中小学生按性别、年龄营养状况比较除6、7、14年龄组外,男生肥胖均高于女生;女生在6、7、8、9、12年龄组营养不良高于男生,男生10、11、13、14、15年龄组营养不良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
男生、女生分别在13、12岁时正处青春旺盛期,此时营养不良发生率最高,男生为%,女生为%,随后发生率有所下降。
肥胖发生率男生在10、12岁最高,分别达到%和%,女生肥胖发生率在14岁最高达%,见表3、表4。
中小学生性别、区域营养状况比较中小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按性别、城区依次为农村男、农村女>城区男>城区女(依次为%、%>%>%, 农村男vs农村
女: x2=,p>; 农村男vs城区男:x2=,p; 农村男肥vs城区男肥: x2=,p 中小学生营养状态的评价,目前最新较科学的评价方法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卫生标准GB/T《中国6-19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年龄身高筛查生长迟缓界值范围》、《中国6~-19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年龄BMI筛查消瘦界值范围》[4],评定营养不良(含发育迟缓、轻度消瘦、中重度消瘦三类);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指数值分类标准》[5],评定超重和肥胖。
另外还有用身高别标准体重法评定营养状态,同样被国内刊物论文所采用,评定标准有多种版本,但多采用“95年全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和“全国生体质健康调研组的全国学生身高标准体重”为判定依据,后者是目前教育系统所采用,且有最新版本,该版本是以XX年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基础上产生的最新标准,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
评定学生营养状态所采用。
现所采用的标准是后者,同时也推荐使用该标准。
该调查发现,卫辉市6~15岁在校中小学生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共存,以营养不良较为突出。
营养不良检出率(%)、低体重检出率(%),均高于运用相同判定标准的广东潮洲、湖南长沙较发达地区的调查结果[6-7]低于欠发达广西百色地区调研结果[8];肥胖检出率为(%),低于广东潮洲、湖南长沙的调查结果,超重为(%)与两地相当,而超重与肥
胖的检出率均高于广西百色的调查结果[8]。
以上对比结果表明,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与学生的营养状态密切相关。
调查结果还显示,低体重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和肥胖、超重检出率存在着地域性别差异,城区男、城区女、农村男、农村女学生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检出率依次为%、%、%、%、和%、%、%、%;城区男、城区女、农村男、农村女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依次为%、%、%、%和%、%、%、%,由此该市中小学生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检出率均高于《XX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的平均水平[9];肥胖检出率女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本地学生低体重、营养不良的问题相对更为突出,这与本地的社会经济、卫生保健水平密切相关,因本地XX年人均GDP水平仅较全国人均GDP第三的甘肃省略高[10]。
该本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存在年龄差异,男、女生分别在13、12岁年龄段营养不良检出率尤为明显,分别为%和%,是因为此时男女性正值青春发育旺盛期,身体生长迅速,新陈代谢旺盛,营养需求巨增所致。
本市低体重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存在地域性别差异,农村男、女生>城区男生>城区女生,可见农村学生体重和营养不良问题更为突出。
该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存在着营养不良、肥胖现象并存,以营养不良较为突出,以农村学生较为严重,尤为12、13岁年龄段为甚,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的采取积极有效的干予措施,以保证中
小学生健康成长。
篇二:小学生健康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小学生健康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源起:基于当前小学生身体普遍处于亚健康的现状,我们必须认真透析和反思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和实施力度。
众所皆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伟大的教育家洛克更说过: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确实大多数伟人、思想家、学者、智者和各领域的精英都非常重视身体的锻炼和保养。
然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大多处于亚健康状况,尤其青少年更是过早地背负起课业重担!这样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吗?他们是不快乐的,体质是不佳的,所以爱护、必须关心小学生的成长问题——亚健康!我们从国家、社会、家庭及小学生自身多方面反思,探究其原因,以寻求解决途径。
国内外都十分重视健身教育问题,更关注青少年健康状况,然而面对竞争的压力,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家长的高标准高要求,学生柔嫩的背弯被压重了,我们真不忍看到重重的书包、厚厚的眼镜和各种贪吃贪睡,生活无序无规律的孩子就这样长大!好的习惯是要从小培养,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还在成长中的小学生们,他们需要更多科学的培养和锻炼,需要良好的社会锻炼氛围,科学的学校、家庭健身教育,加强体质,打好身体的底子,将来才可能在各行各业有
所成就! 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致力于研究这一现象,透析国家和教育机构对健身教育的实施,社会对健身教育的关注,家庭对健身教育的重视以及小学生的自我健身意识,从中发掘健身教育的缺乏而导致小学生的亚健康状况,运用专业所学、参考文献及自身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设性的策略与方案,以引起社会对小学生健康状况的关注,配合学校、家庭加大健身教育实施力度,提高小学生的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让他们积极参与身体锻炼,健康快乐地成长!
调查基础:1、“亚健康”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只是身体无病。
根据这一定义,经过严格的统计学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2/3,有1/3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
过度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第三状态"状态处理得当,则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患病。
2、作品基础:《中小学暑期“课业加餐”情况调查报告》,我们有大量的调查报告,访谈记录以及宣传经历,研究现在中小学生普遍课业负担偏重而导致的健康不佳,身体、心理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令人堪忧!从这个研究层面引发我们对于小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和探究,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前瞻性!
XX年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强身健体积极锻炼——家乡人民的保健意识考察》;
3、国内外已有研究参考:
①小学生身心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