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高中历史必修1第20课笔记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1912.3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28.东北易帜)(一)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3-1916)★特点:对内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对外卖国1.袁世凯的倒行逆施(1)对内:专制独裁(解散国民党;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改革总统选举)→复辟帝制(称帝改元)(2)对外:卖国(背景:日本利用一战契机,提“二十一条”;结果:“中日民四条约”)2.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1)二次革命(1913;背景:“宋教仁案”;结果:失败);(2)护国战争(1915—1916;背景:袁世凯称帝;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恢复民国)(二)北洋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1.军阀割据的形成(1)概况:★(2)特点: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由不同帝国主义支持;政局动荡,人民困苦。
2. 府院之争3.张勋复辟4. 护法运动(1917—1918;背景: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结果:失败)5. 对外:参加一战(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向德、奥宣战,派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3)影响:收回德、奥部分租界;撤销德、奥领事裁判权;付出巨大,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贡献二、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一)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短暂的春天”)(1)原因:外因:西方列强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内因:(政府)民国成立,扫除政治阻碍,鼓励兴办实业;(群众)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实业救国思想(2)表现:轻工业发展、民族企业迅速壮大。
(企业家:荣宗敬、荣德生)(3)影响:①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提供阶级基础;②产业工人急剧增加,为中共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
(二)社会生活1.原因: 共和政体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推动。
2.表现:P116三、新文化运动1. 原因:(1)政治:列强扶植袁世凯,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思想:西方思想传播;对辛亥革命反思2. 兴起: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民 主义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耻
义 礼
廉
清末民女
民国少女
满 族
汉 族
3、禁缠足
(1)什么是缠足?
(2)什么时候开始禁缠足呢? 辛亥革命后,1912年,孙中山 饬令各省劝禁缠足
缠足起源之迷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 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一些学者经研究指 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 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 蛮》一词,咏叹缠足。 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 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 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 正”七个要诀的小脚。在大人软硬兼施下,尤其是 “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威胁,使得女孩子纷 纷缠足。缠足主要有试缠、试紧、裹瘦(裹脚头)、 裹弯(裹脚面)、保养等几个步骤。
剪发辫
南京临时 政府成立 以后,孙 中山通令 全国各地 男子掀起 剪辫运动
清朝男子发式
辛亥革命以后军 警为行人剪辫
2、易服饰
女装 清朝 男装 女装:旗袍 20世纪 20年代 男装:西装、长衫、中山装
清朝官服
中山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你知道吗?
•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 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 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 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 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 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 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 。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 理念。
近代最出名的报纸——《申报》(1872)
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 (清同治11年3月23日)。 创办人为英国商人安纳 斯脱· 美查。1949年5月 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 接管上海防务后,因为 《申报》为中国国民党 党产而宣布停刊。前后 总计经营了78年,共出 版25600期。
重庆市95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近代社会生活》课件 川教

最早的火车
新式交通工具方便,快捷, 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方便 了全国各地人们的交往。
“黄鹄”号轮船
想象
想象:1935年3月8日,阮 玲玉自杀身亡,留下 “人言可畏”一语,给 世人无尽的遗憾。她的 粉丝们可能从哪些渠道 得知这一消息?
影响最大, 最著名的报 刊
中国第一份 近代报纸
1872,上海
1858,香港
经济上工业化
洋务运动
政治上民主化
辛亥革命 1912年1月28日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
思想文化上科学民主化
新文化运动
第20课 近代社会生活
一代影星阮玲玉
鸦 片 战 争 前 人 们 着 装
人鸦 们片 的战 着争 装后
易 服 饰
中山装,西服, 新式旗袍流行
你喜欢旗袍吗?为什么?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82022/1/18
合他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评课稿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评课稿一、引言本文是对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的评课稿。
本课是教授学生有关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课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变迁。
本评课稿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与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问题与改进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教材内容《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是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节课,重点介绍了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课程内容包括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社会阶层、人民的生活变迁等方面。
通过教材的编排,学生能够了解到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变迁过程。
三、教学目标与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让学生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 了解民国时期社会的多元化和阶层分化。
- 让学生理解人民生活的变迁和对于社会变革的认识。
2. 教学设计根据课程目标,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导入:通过介绍一张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引发学生对于民国时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思考。
- 知识讲解:讲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较不同的社会差异和变迁。
- 讨论活动: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民国时期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 个案研究: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具体案例,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发表自己对于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感想,并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评价和改进建议。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具,增加学生对于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小组讨论: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发展。
中国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一些变化。
本课内容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但这些变化又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二、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在社会的转型期,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有力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2、教学难点:从文明史观来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原因和评价,需要对历史的基本知识准确掌握,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的难点确定为: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原因、评价。
三、教法、学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情境教学法,创设新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电影”为话题导入新课。
初中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PPT课件 (6)

——美国人富尔敦 ——英国人史蒂芬孙 ——美国人莫尔斯 ——美国人贝儿
——德国人卡儿.本茨 ——美国人莱特兄弟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1930年拉曼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日本:1949年汤川秀树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朝永振一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1年福井谦一获诺贝尔化学奖
游览
探究
感悟
——导入新课
《让子弹飞》的时代背景:古代?近代?现代?
(1840——1949)
百年的岁月是一条不息的长河, 它铭刻着近代中国的沧桑变化……
——游览环节
成都
北京 南京 上海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来自时间:20世纪20年代
地点:成都裕泰茶馆
小 二:诶哟!这不是刘老板吗?好久没来喝茶了,
申报馆同仁
《申报》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社会影 响力最大的一份报纸。从1872至1949,共78
上海育才小学
看皇榜 各类报纸、杂志
有利于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
如果你喜欢文学,请文字来书写你的感想。 如果你喜欢绘画,请用画笔来描绘近代中国的变化。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各省响应,
凡我同胞,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
一律剪辫。
改礼仪、称谓
跪拜、磕头 老爷、大人
鞠躬、握手 先生、君
礼仪、称谓的变革还会带来什么的变化?
尊卑有别
人人平等
盐商见孙中山
清末闺房中的女子
金陵女子中学的女学生
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陋习。 下列人物中,谁最早提出废除缠足的主张, 谁又将这一主张真正实现了?
吴大爷:有这么厉害的车嗦,这世道变化硬是快啊,
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桃李园实验学校顾华军[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民国时期主要的社会性、政治性节日以及城市生活的主要内容;了解民国时期电影广播事业的发展。
2.能围绕某一专题搜集相关材料,结合教科书知识设计一份历史小报。
3.通过学习,了解国共的两个青年节“名同实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内涵,是当时的政治斗争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反映;通过描绘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悲苦人生,使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重点与难点]重点:新式节日。
难点:政治性节日。
说明:1.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性节日和政治性节日,在衣、食、住、行方面也都出现新的时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故为重点。
2.有些政治性节日国民党、共产党都有,但名同实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附录:中国早期电影海报电影《渔光曲》海报 电影《马路天使》海报电影《风云儿女》海报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训练设计]1.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
你是否了解中国电影的几个第一?请查阅有关资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节日 衣 食 住 行 广播物质生活精神生活 电影料,完成下列中国电影的第一:①第一部中国电影的问世:②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③第一部国产短故事片:④中国第一首电影插曲:⑤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⑥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⑦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⑧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⑨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⑩中国译制的第一部外国电影:2.请以《中国电影百年》为题,办一期小报。
答案:1.①《定军山》;②亚细亚影戏公司;③《难夫难妻》;④电影《野草闲花》中的《寻兄词》;⑤《歌女红牡丹》;⑥蝴蝶;⑦《渔光曲》;⑧《生死恨》;⑨《老兵新传》;⑩苏联故事片《普通一兵》。
2.略。
[教学反思]本课的内容分为两大块:新式节日与城市生活、电影广播,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内容繁多,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特将重点放在第一板块,事先安排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历史资料,编制成小报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原创3: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自主学习
1.照相和电影的传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 2.新闻报纸:_1_8_7__2_年在_上__海___ 创办的《_申__报__》_。 3.1897年在上__海__创办的_商__务__印__书__馆___,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 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 版的。
解析答案
1234
3.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
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D )
A、三联书店
B、上海古籍出版社
C、外文出版社
D、商务印书馆
解析 商务印书馆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 的学术著作为主,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 机构,故选D。
社会习 俗变化
火车、 轮船、 有线电报、电话
照相、 电影、媒 体、出版机构
剪辫、易服、废止缠 足、改称呼、改礼节
便于出行;促进 商品流通;传达 信息,加强联系
丰富精神生活, 便于了解过去
释放个性,倡导 平等,讲求民主
1234
达标检测
1.下列属于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有( C )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③ 废止了 旧的交通方式④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从两个方面理解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积极 方面: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消极 方面: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而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并不意 味着废止了旧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所以应选C项。
解析答案
1234
2.根据《申报》“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大量的社会新闻”的特点, 下列哪一事件不可能作为“时政要闻”的内容出现在《申报》上( A ) A.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 B.“定远”舰驶抵天津大沽口 C.“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解析 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不可能出现在《申报》上,因为 《申报》创立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而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 十年前的事件不可能作为“时政要闻”,故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昌起义) (开国大典)
3月29日
5月4日
(黄花岗起义) (五四运动)
每年3月8日 每年5月1日
情景模拟题一
1946年,生活在上海的小张诞生在青年节。 同年,生活在延安的小李也诞生在青年节。 提问:小张和小李是否同一天生日?你判 断的理由是什么?
• 答案:否; • 小张生活在国统区,国民政府规定的青年节是3月29日
第20课 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上海市包头中学
管倩
民国时期的新式节日
中国古代有哪些重大节日? 人们过节方式有哪些?
民国时期的新式节日
⑴社会性节日:元旦、 教师节、 儿童节
⑵政治性节日:国庆节(10月10日) 青年节(3月29日)
⑶国际性节日: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 ⑷革命根据地的节日:五四青年节、建党日、
• 食:西餐;衣:中山装、西装; 住:洋房;行:小轿车
• 刘某经济迅速下滑后
食:有一顿没一顿;衣:布衫;
住:石库门乃至棚户区;
行:人力车乃至步行
民国时期的电影广播
情景模拟题三
小李是一位电影爱好者,他想了解20世 纪30、40年代的中国电影,请你介绍一 下。
• 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 第一部国际获奖影片:《渔光曲》 • 其他:《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
八一建军节
民国时期的新式节日
过节方式的丰富
• 听书、看戏、聚餐、游园、 集会、演说、游行
• 张灯结彩、龙腾狮舞的节日环境 充满标语、口号、旗帜的庄严场面
不同时期的节日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国定节日对比简表
节日名称 南京国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庆节
青年节
妇女节 劳动节
10月10日
10月1日
电台:新华广播电台或中央广播电台
• 小结:
• 民国时期出现一些新的社会性节日和政治性节日,对人
们的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种变化时中外文化的融合、 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城市生活方面,西方文明与东方 文明的结合使其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电影广播艺术这像电影那样,超 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 我们的灵魂。
—— 英格玛·伯格曼
民国时期的电影广播
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明星
阮玲玉
蝴蝶
周璇
赵丹
民国时期的电影广播
情景模拟题四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生 活在陕北、重庆的老百姓能从哪几个电 台收听到这个消息?
民国时期的电影广播
《渔光曲》是中国电影1930年 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描述了一 个贫苦渔民家庭的悲惨故事。 渔民儿女小猴和小猫因家庭破 产,扶母投奔在上海卖艺为生 的舅舅。后母亲与舅舅丧生火 灾,两人受雇于人,在轮船上 开始了更为辛苦的捕鱼生活。 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的中国故事影片,《渔光曲》 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 连续放映84天的记录,该片同 名主题曲也成为传唱大街小巷 的流行歌曲。
(为了纪念黄花岗起义); • 小李生活在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规定的青年节是5
月4日(纪念五四运动)。
民国时期的城市生活
民国时期的衣 民国时期的食 民国时期的住 民国时期的行
情景模拟题二
• 民国时期,生活在上海的富裕市民刘某,他的生 活会是如何呢?
• 假设刘某的经济状况后来迅速下滑,他的生活会 发生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