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资料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 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课件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 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课件

衣食 住 用
改革开放前 衣 食 住 行 用
改革开放后
20世纪50年代
“四大件”的历史演变
改革开放前期 21世纪后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生活环 境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知识抢答: 1、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会议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
邓小平
3、今年是改革开放多少周年? 40周年
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生活
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 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 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民 主义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清末民女
民国少女
满 族
汉 族
3、禁缠足
(1)什么是缠足?
(2)什么时候开始禁缠足呢? 辛亥革命后,1912年,孙中山 饬令各省劝禁缠足
缠足起源之迷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 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一些学者经研究指 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 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 蛮》一词,咏叹缠足。 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 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 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 正”七个要诀的小脚。在大人软硬兼施下,尤其是 “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威胁,使得女孩子纷 纷缠足。缠足主要有试缠、试紧、裹瘦(裹脚头)、 裹弯(裹脚面)、保养等几个步骤。
剪发辫
南京临时 政府成立 以后,孙 中山通令 全国各地 男子掀起 剪辫运动
清朝男子发式
辛亥革命以后军 警为行人剪辫
2、易服饰
女装 清朝 男装 女装:旗袍 20世纪 20年代 男装:西装、长衫、中山装
清朝官服
中山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你知道吗?
•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 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 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 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 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 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 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 。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 理念。
近代最出名的报纸——《申报》(1872)
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 (清同治11年3月23日)。 创办人为英国商人安纳 斯脱· 美查。1949年5月 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 接管上海防务后,因为 《申报》为中国国民党 党产而宣布停刊。前后 总计经营了78年,共出 版25600期。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 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课件 (2)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 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课件 (2)

2.字迹清楚,尽量大。
活动三:
1.成果展示: (1)、各小组留一个发言人 (2)、发言人要面向大多数,声音要宏

2. 就刚才大家的发言,谈谈自己的感 受,要求两三句话即可!
活动拓展
• 在探讨和发言的基础上展望今后10年、20 年中国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规划自己的 家乡或个人的未来,以“20年后我在……” 写一篇小作文!
活动一:
医疗 改革
环境 变化
住房 改善
家庭 收入
……
生活 环境 的变 化
体育 设施
饮食 变化
服饰 演变
交通 方式
教育 发展
要求: 1.选择2+N个 向度,写到自 己的本上。 (4+1分钟)
2.两人组交互, 相互补充(2 分钟)பைடு நூலகம்
活动二:
八人组交互: 小组交流相互补充,整理后写到各 自大板上 要求:1.写关键词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衣服的变化 从布票到品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衣服的变化 从布票到品

衣服的变化:从布票到品牌衣着是人们展示自己的第一品牌。

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穿什么式样的衣服与衣服的质地、品牌及色彩搭配,都是他或她职业、收入与品位的潜在表述。

然而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这差不多三十年时间里,中国人的穿衣标准仅限于中山装、建设服,还有军便服和工作服,服装颜色也是以蓝、灰、黑以及军绿色为主。

夏天是白衬衫加蓝裤子,连穿裙子的女性都不多见。

之所以在穿着方面如此单一,除了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轻纺产品匮乏,市场供应紧张,人们购买成衣或布料都需要布票。

布票诞生于 1954 年,消失在改革开放的 1983 年冬。

曾经主宰过老百姓三十年的穿衣大事。

这不起眼的方寸票据全国没有统一式样,一般为长方形,为 2.3cm × 5.2cm 的票幅。

面额分一寸、五寸、一市尺、五市尺、十市尺不等。

发放布票时一律以该年 11 月底的正式户口人数为准,每人每年棉布定量 14.5 市尺、棉花 5 市两。

这样的供应量,还包括被褥用布,确实很难保证每人每年可以添置一件衣服。

再加上布的供应品种很单调,无非是卡叽布、华达呢、灯芯绒、漂白布等等,一般人也就有几件换季穿的衣服,谈不到什么时尚不时尚了。

当然,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时尚。

那时候,一件哔叽料的制服,绝对属于奢侈品,价钱能抵得上一辆自行车。

穿一身旧军装,或者是一套洗得发白的工作服,也曾是一种服装时尚,这又包含着些许苦中作乐的成分。

而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困难条件下,改衣服和在旧衣裤上缝补丁是许多女人的功课。

等衣服实在不能穿了,那些零碎的布片也会成为做鞋的材料。

除了布票,还有一种票券与穿着有关,那就是工业券。

许多在那个时期参加工作的人都还记得,工业券是随工资发放的,如果攒足了钱去买皮鞋,没有工业券是不行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轻纺工业的发展和乡镇制衣制鞋工业的出现,市场上的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的供应数量迅速增多,产品种类也不断丰富,进而导致布票成为最先被废除的票证。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

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理解变化的原因,知道什么是恩格尔系数,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了解“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的主要内容。

讲述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故事。

2.指导学生分组、分内容从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等渠道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培养学生基本的搜集历史信息、比较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与意识;通过讲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主要变化,讲述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看图片、识读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统计表、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表等,让学生掌握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历史图表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电脑让学生学会从因特网上查找和整理历史资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的学习,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而认识到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形成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人生态度;通过对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的学习,认识到改革开放后,在人民生活取得历史性巨变的同时,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以普遍提高,精神风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对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学习他们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奉献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课堂笔记一、课堂前小调查1.你喜欢住在居民区还是远离市区的地方?2.你所在的城市或乡村有哪些方面的环境变化?二、课堂内容1.环境变化的历史从人类出现以来,环境变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

随着农业与城市化的兴起,生活环境开始发生巨大变化。

2.农业的兴起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懂得了如何种植农作物。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粮食,渐渐地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的生活逐渐从原始的采集、打猎向农业生产过渡,耕作农田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除了改变了不少人们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成为城市出现的重要前提。

3.城市化的兴起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城市化开始兴起。

随着城市的建立,人们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里主要以工业生产为主。

机器的普遍运用使得工业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迅速发展。

此时,人们的生活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如相对寻常的出行方式,节奏加快。

随着城市化的兴起,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公共设施的完善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4.现代化生活20世纪以来,人类科技迅猛发展。

机器替代人力,万物智能化使得现代化生活出现了质的变化。

从每天水龙头顺畅供水,到派出所配备的“智慧警务”,从在夜晚里广场上跳跃的音乐喷泉,到互联网通过搜索引擎连接整个人类……现代化的生活,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5.生活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古代,人类的生活离开了原始社会向着农业社会的方向发展,从而将人类社会推向了城市化社会和现代化社会。

人类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环境变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持续关注和呵护的东西。

三、思考题1.你觉得你所在的城市现在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在你的印象中,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等现代化物品对生活的影响是什么?3.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生活环境呢?。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课件(共108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课件(共108张PPT)

改革开放前三餐
早餐:玉米面 、红薯面稀饭 午餐:玉米面、红薯面面条汤 晚餐:玉米面 、红薯面稀饭和窝窝头
注:改革前,是“主食”型而现在是“副食”型, 改革前,不讲究营养、新鲜、方便、不讲究多样化
改革开放后三餐(例)
早餐:红枣木耳粥、包子、水煮蛋 午餐:蔬菜汤、番茄炒蛋、炸鸡腿、米饭 晚餐:酸辣白菜、咖喱土豆鸡肉、米饭
活动目的: 通过调查所处生活环境的变化, 了解改革开放的显著成就
活动目标: 1、通过专题调查,了解家人、民众对一些社 会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培养学生参与社会 活动、关心社会发展的意识。 2、在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学习的历史知识, 概括、分析、判断历史问题,提高学科基 本能力,发展学科素养。 3、学会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自行 设计相关调查问卷,汇集调查统计结果,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写出调查报告。
酸辣白菜咖喱土豆鸡肉米饭零食篇?80年代之前最主要的零食莫过于冰糖葫芦了孩子们都哄抢在一起现在种类繁多的冰糖葫芦农村小朋友广为熟悉的爆米花机如今各式各样的爆米花童年时代的冰棒与如今的哈根达斯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营养均衡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营养均衡观念深入人心说到健康蔬果无疑是人们的首选现在的我们吃的不仅仅是健康还有品味从勒紧裤腰带到凭票购买从空空的菜篮子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消费时尚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消费时尚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环境变迁
环境变迁:胡彤(组长)、曹宇婷、王芝洋、 管子杰、刘新汉、倪雯
饮食变化
饮食变化:王子涵(组长)、曹雅、赵晓霜、 葛楠楠、周璠、刘琪、周成龙、
改革开放以来的饮食 变化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说课稿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说课稿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节课通过展示不同年代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加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和认识。

教材内容丰富,图片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的认识多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缺乏系统的历史角度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分析生活环境的变化,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分析生活环境的变化,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

2.难点: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分析生活环境的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反映不同年代生活场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环境的变化。

2.讲授新课:(1)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分析生活环境的变化,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3)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分析生活环境的变化。

3.案例分析:展示几个典型的生活环境变化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2、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
• 举出下列各时期创办的报纸名称
时间
出版的报纸
宣传的思想
维新变法 运动时期
《万国公报》(后改 为《中外纪闻》、 上海的《实务报》和 天津的《国闻报》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新文化运动时 《新青年》、

《每评论》
宣传民主、科学
《申报》
1872年诞生的 《申报》,在当时影响 较大。该报内容丰富, 刊载有新闻、评论,还 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 等等。从报纸中,人们 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 内和国际的许多信息。
我们从报纸上 能得到什么?
社会风俗的变迁
一、剪辫 易服
1、剪辫
南京临时
政府成立
以后,孙
中山通令
全国各地
男子掀起
剪辫
思考
近代以前人们使用的交通 工具有哪些?近代以后呢? 有哪些新的交通工具出现, 分别有什么作用?
近代以前的交通工具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 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清朝男子发式
辛亥革命以后军警为 行人剪辫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发辫
溥仪剪辫装
清朝梳辫图
近代男子发式
2、易 服
清朝官服
孙中山和中山装
你知道吗?
•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 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 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 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 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 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 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 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上世纪20年 代的中街
清末中 街
上世纪30年 代的中街
上世纪60年代 的中街
小故事:
• 慈禧太后酷爱照相,有专人为她摄影,她 一生共留下了七八百张照片。这些照片影 像清晰,构图讲究,人物传神,既有标准 特写照,又有日常生活照,还有化装娱乐 照。后来的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也都 是拍照片的狂热追求者,他们也留下了大 量的照片。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 料。
二、禁缠足 倡女权
(一)禁缠足
1 、什么是缠足? 2 、什么时候开始禁缠足呢?
辛亥革命后,1912年,孙中山 饬令各省劝禁缠足
满 族 花 盘 鞋 缠 足 小 鞋
三、 改称谓 废跪拜
1、 废称谓:
时间:1912年3月 人物: 孙中山 内容: 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
民间以“先生”或“某君” 意义:相用称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
中国最早的火车只有车厢,没 有车头,只好用马或者骡子拉着 车厢在铁轨上行走。
轮船
火车
汽车
电车
对当时的社会有
何影响?
飞机
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早 期 电 报 机
1880年贝尔电话
小知识 — 电话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
早 期 的 照 相 机
说一说
拍照片对于我们的生 活有哪些帮助?
旗 女 之 袍
旗袍小传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旗袍
年上 代世 的纪 旗二 袍十
四 十
——

国 之 初 的 旗
现 代 旗 袍

本课小结:
• 社会生活的变化:
• 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 1、交通工具: (1)轮船和火车的发明及传入;(2)作用
• 2、通信工具: (1)电报、电话的传入;
(2)作用
•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 1、照相、电影传入中国 • 2、报纸的出现 • 3、印刷出版机构的出现
•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 1、变化原因 • 2、变化表现 • 3、影响:改变了不良的社会习俗。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 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 入运营的铁路——淞沪 铁路。
早 期 火 车
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慈禧御用汽车
1909年9月21日,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 员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首次飞行取得 成功。
趣事一二
电灯在上海出现时,有人不知电 灯发光原理,以为与炭火、柴火无异, 伸出长长的烟杆在电灯上点烟。
《定军山》剧照
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1905年拍摄的、由京 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 的京剧片《定军山》。
胡蝶在《歌女红牡丹》中的 剧照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 影节获奖的影片—— 《渔光曲》剧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传入了中国。很快,电影就深入内地,普及开去, 各城市相继建起了电影院。这就是北京早期的电影放映场所之一──西单 文明茶园。它是北京第一个允许女子进入的戏园。
2 、废跪拜
民国成立后,专门制订了“礼制”
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 平等观念所取代
剪发辫


废缠足


易服饰


变礼仪

改称呼
从这些变化体现民国初年的社会出现 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长袍
西 装
中山装
工人

满 族 妇 女 穿 旗 袍
汉 族 妇 女 穿 着
族满 汉 族
清末民女
民国少女
旗袍小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