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合集下载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 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近代交通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1、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
2、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3、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可人 足夫 相, 灵地 助半 捷方 ,体 ,之 亦不 有 惟遂 铁 任, 其路 其举 未, 侮动 建譬 辱不 铁如 而灵 路人 莫, 者身 之横 ,血 御逆 则脉 。之 如流 来 风通 , 痹, 无 之手
……
—— 郑 观 应 《 盛 世 危 言 》
2、近代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喇叭 、击鼓传声、烽火台、驿站、信鸽、灯塔、信号旗
古代驿站鸡鸣驿
烽火台
2、近代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想一想:19世纪70年 代,有线电报的出现 给人们提供了哪些 方便? (商业、新闻、家庭 联系等)
我们从报纸上能得到 什么?
1872年诞生的《申报》,在当时影响较 大。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 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从报纸中,人 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 息。
探究:现在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 那是不是在欺骗读者呢?
近代的不同阶层是怎样利用报刊和 杂志来宣传自己的思想的?
天津电报总局——中国最早 的电报局(1880年)
照相技术的出现
1839年,照相技术在法国出现, 19世纪40年代,照相术传入中国。19 世纪晚期,照相术在清朝的宫廷十分 盛行,慈禧太后、末代皇帝溥仪和末 代王妃婉容等都十分喜欢拍照。后来, 照相术为人们所广泛接受,逐渐在社 会中流行起来。
《申报》—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72年)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师提问]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回答]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
[教师引导]请举例验证。
[学生回答]在滇越铁路通车以前,从昆明到上海,翻山越岭,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几天。
[教师引导]除了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外,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C.拍成照片。
[教师引导]应该是这样,文字描述和口头流传都可以失真,而且因理解不同,主观的成分增加得越多,就越远离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用照片来记载呢,就能较客观一些。我们可以看课本上的三个插图:“《定军山》剧照”“《渔光曲》剧照”“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都生动地记录了真实的情况。那么,关于照相技术,我们能了解多少呢?我们也通过投影来介绍一下。
[学生回答]火车、轮船这类便捷的交通工具的出现,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讨论,火车和轮船在中国的出现,还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不管正负面的,都列举出来。
[板书]火车轮船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回答一:人们出行速度加快,可以节省好多时间,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回答二:商品流通的加快,可以促进商品生产的加快,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教师引导]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新生事物?
[学生回答]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传到中国;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肯定。
[教师过渡]上面我们学习的是交通和通讯方面的变化及其影响。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这一点上,功不可没的,首推电影和照相的传入。除此以外,还有报纸以及专门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出现等。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民 主义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清末民女
民国少女
满 族
汉 族
3、禁缠足
(1)什么是缠足?
(2)什么时候开始禁缠足呢? 辛亥革命后,1912年,孙中山 饬令各省劝禁缠足
缠足起源之迷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 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一些学者经研究指 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 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 蛮》一词,咏叹缠足。 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 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 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 正”七个要诀的小脚。在大人软硬兼施下,尤其是 “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威胁,使得女孩子纷 纷缠足。缠足主要有试缠、试紧、裹瘦(裹脚头)、 裹弯(裹脚面)、保养等几个步骤。
剪发辫
南京临时 政府成立 以后,孙 中山通令 全国各地 男子掀起 剪辫运动
清朝男子发式
辛亥革命以后军 警为行人剪辫
2、易服饰
女装 清朝 男装 女装:旗袍 20世纪 20年代 男装:西装、长衫、中山装
清朝官服
中山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你知道吗?
•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 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 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 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 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 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 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 。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 理念。
近代最出名的报纸——《申报》(1872)
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 (清同治11年3月23日)。 创办人为英国商人安纳 斯脱· 美查。1949年5月 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 接管上海防务后,因为 《申报》为中国国民党 党产而宣布停刊。前后 总计经营了78年,共出 版25600期。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

辛亥革命后军警 为行人剪辫子
剪发辫


清朝梳辫图



废缠足民国女生不缠足、玩体育
清 朝 翎 顶 补
易服饰 服 孙中山和中山装
跪拜
废跪拜
梅 兰 芳 与 卓 别 握手礼 林
改称谓
鞠躬礼
有人说:“近代社
会生活本来就落后, 变化又有限,与我们 今天的现代社会生活 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这种观点对吗?
材料三 轮船、火车等新兴交通工具的实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 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 化。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3)从材料三中,列举“新兴交通工具”和“社会风尚的革新”的表现各一例。
轮(分2)船分或)火近代车中(国1出分版)业中,剪历发史辫最或长改、规称模谓最(大1的分文)化出商版务机印构书是馆什么(?1分(1)
结合之前所学,从内外两方面思 考:为什么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外因)
2、中国人近代化的探索(内因)
当堂反馈
(2013·江苏南京) 1、近代史上,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的主要传媒工具。右图所示报纸创办的时间是 ()
A.1872年 B.1897年 C.1905年 D.1915年
时间:5分钟
活动目标:
课前独立预习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课 堂上分组合作完成任务。
活动要求:
6人一组,全班分为四大组,通过课本知识和老师提供的 资料进行消化创新,用形象的方式介绍相关知识,让大家切 身体验和感受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展示形式不限:如说故事、编歌曲、新闻播报、 采访、分角色表演等等,尽其创新。可组内派一人完 成,也可多人共同完成。

课件2: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件2: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 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早期火车



通 工
轮船




火车
趣事一二
电灯在上海出现时,有人不知电灯发光原理,以为与炭火、 柴火无异,伸出长长的烟杆在电灯上点烟。
中国最早的火车只有车厢,没有车头,只好用马或者骡子 拉着车厢在铁轨上行走。
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早 期 电 报 机
被日军炸后的商务印书馆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剪发辫
清朝梳辫图
清末剃发图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清朝官服
孙中山和中山装
2 、易服饰
清末妇女
民国妇女
汉 族 妇 女 穿 着





穿


穿





女子服饰的变化
20年代初期旗袍样式 20年代中期的样式
(从文样刺绣上比前代简 略,衣身也短些)
《定军山》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歌女红牡丹》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渔光曲》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
《申报》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商务印书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缠足女性
一双绣花鞋竟不及一个女人巴掌大,而最宽的鞋跟部分,也最多不过一寸
4、 改称谓 废跪拜
剪发辫


废缠足


易服饰

变 化
变礼仪
改称呼
从这些变化体现民国初年的社会出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两课时)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两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1.1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3.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4.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5.历史诊断:(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合作探究学习(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1.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2.组织学生表演短剧《体验民主》(老盐商到南京拜见孙中山的场景),回答问题:①从短剧中看出,国民政府时,在中国还存在哪些方面未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②在孙中山接见老盐商的过程中,老盐商体验到的“民主”都包括哪些内容?③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④通过短剧思考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课堂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选择的最佳手段有()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A.鞠躬 B.握手 C.点头 D.跪拜4.右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应出现在()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戊戌变法后 D.洋务运动后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6.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

20社会生活的变化

20社会生活的变化

现在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商务印书 馆
香港和台湾的商务印书馆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发辫
改称呼 易服饰
政治气候的变化与移风易俗。
革命军在街 头剪辫子
青年时代 的孙中山
剪发后的 孙中山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 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嗣后 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 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批评。“九·一八”、“一·二八”后,态度趋向激 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 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 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并出刊 《自由谈》副刊,刊载民主自由言论,鲁迅、茅盾、 陶行知、巴金等常有文章。1934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 石反动集团杀害后,言论重趋保守。上海沦陷时,曾 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接收,成 为CC系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服饰及其 他
西服、中山装、高 长袍、马褂、旗装 领服装、照相、电 影的传入和流行
请回答:
(1)概括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变化? (2)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什么要颁布法 令革除 “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 称呼?
参考答案:
(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 发生了很大变化。 (2)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封建习俗 观念的改造;西方文明成果的传入。 (3)因为清朝官场“大人”“老爷” 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这是 与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是相违背 的。
照相技术何时传入中国
银版照相之术自从1837年在法国问世之后,没过几年 就从西洋传入中国。 最早的照相机是由供职于中国海关的法国人儒勒·依 蒂耶1846年带进中国的。清人周寿昌的《思益堂日札》记 载:道光丙午年,他旅居广州,见到取影器的记述。因此 有人推断:道光丙午年是公元1846年,中英《南京条约》 签订的第四年。那时候,外国人到中国游历的人日渐增多。 “周寿昌看到的这架照相机就是进入广州的西方人带进来 的。”所以,至迟1846年照相机已经传入中国。

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人教版].

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人教版].

1911年 断发易服
一条拖了几百年 的长辫子随着咔 嚓一声离我们远 去了。一个新的 时代开始了。若 有所失?一声长 叹?还是欣喜若 狂?
剪辫子
精选课件ppt
7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精选课件ppt
8
物质生活 的变化
火车
轮船
精选课件ppt
电报
9
思考:近代以前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精选课件ppt
虽然模模糊糊, 但是人像还算清 晰。这位满清贵 族耆英在法国人 的照相机前留下 了中国第一张照 片。
中国第一张照片
精选课件ppt
3
老照片
1872年 最早的中文报纸
似乎墨迹未干, 万千资讯已尽收 眼底,穿过历史 的氤氲,那淡淡 的书香还在弄堂 里飘散……
最早的中文报纸
精选课件ppt
4
老照片
1903年 慈禧扮观音
的东西刚从外国传进来的时候,人们无不充满 了好奇,也正是这些新奇的东西的传入在很大 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精选课件ppt
1
老照片
1909年 京张铁路
面对镜头的拘束 依然掩饰不住那 份自豪。中国自 己设计修建的第 一条铁路提前2 年完成。
京张铁路
精选课件ppt
2
老照片
1844年 第一张照片
精选课件ppt
28
精选课件ppt
29
精选课件ppt
30
被日军炸后的商务印书馆
精选课件ppt
31
精选课件ppt
32
社会风俗 的变迁
剪辫
服饰 不缠足 礼仪称谓
精选课件ppt
33
1、装束的变化
清朝梳辫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预览
•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 文化生活的变迁 • 社会习俗的变化
预习导学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快速完成导学案 49页1、2、3部分。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 “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 计的第一艘轮船。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 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 列新法令,以改变愚昧落后的旧习俗。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封建落
后的旧习俗,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探究问题二
比一比:你知道近代 在社会习俗方面有哪些变 化?有什么影响? (语言简洁明了)
电影
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1905年 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 我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渔光曲》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2、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 1872年在上海创 办的《申报》,是当时 影响较大的中文报纸。 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 新闻、评论,还有商品 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 从报纸中,人们可以得 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 际的许多信息。
变化有限:轮船出现在沿海沿江口岸城市。 铁路数量少。 电影、报纸在城市才能看到。 照相属于有钱人。 传统习惯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改变。
•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 文化生活的变迁 • 社会习俗的变化
淞沪铁路、 “黄鹄”号轮 船 1.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 有线电报 2.19世纪70年代后,传入中国的通讯工具是什么? 照相和电影 3.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分层作业
•1-4号《导学测评》27-28页
基础题、拓展题
•5-6号《导学测评》27页基
础题、能力题
思考
中国古代人们使 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近代以后呢?
轿 子
独 轮 车
学习目标
•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 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 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 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重点: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早 期 电 报 机
电报、电话的使 用有什么影响?
1880年贝尔电话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
早 期 的 照 相 机
小故事:
• 慈禧太后酷爱照相,有专人为她摄影,她 一生共留下了七八百张照片。这些照片影 像清晰,构图讲究,人物传神,既有标准 特写照,又有日常生活照,还有化装娱乐 照。后来的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也都 是拍照片的狂热追求者,他们也留下了大 量的照片。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 料。
观莫亦之举之路 捷通譬夫 应之惟来动人者 ,如地 《御任,不,, 手人方 盛。其无灵半则 其足身之 世 侮可,体如 未灵血有 危 辱相横不风建 脉铁 言郑而助逆遂痹 铁 流路 , , , 》 …… ——
探究问题一 火车、轮船的传入 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1、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2、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 4.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 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获得国际奖的《渔光曲》
导学测评
5.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 《申报》 6.中国近代历史最长的、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 7.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 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剪发辫
社 会 习 俗 的 变 化
废缠足 易服饰 变礼仪 改称呼
温馨提示: 做好笔记
从这些变化体现民国初年的社会出现 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溥仪剪辫装
清朝梳辫图
清末剃发图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孙中山和中山装 清朝官服
清末民女
民国少女
现代的“三寸金 莲”
想一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有 哪些局限性?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 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 入运营的铁路——淞沪 铁路。
早 期 火 车
中 国 人 对 火 车 的 反 应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 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 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 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 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 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 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 半”“先闻摇铃之声”“又 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 作响 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 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 皆喝彩,注目凝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