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周练)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周末练习题新人教版

21.桃花源记班级:姓名:家长签字:分数一.基础知识1.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12分)。
A.xián()来问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便yāo()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yuán()溪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xún()病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欣然ɡuī()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后suì()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12分)。
A.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率妻子邑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C.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诣太守,说如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无论魏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芳草鲜美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6分)(1)缘溪行(2)芳草鲜美(3)落英缤纷(4)欲穷其林(5)便舍船(6)豁然开朗(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阡陌交通(9)鸡犬相闻(10)悉如外人(11)怡然自乐(12)黄发垂髫(13)具答之(14)便要还家(15)咸来问讯(1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7)遂与外人间隔(18)无论魏晋(1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0)不足为外人道也(21)便扶向路(22)处处志之(23)诣太守(24)欣然规往(25)寻病终(26)后遂无问津者4、翻译下列句子(16分)(1)渔人甚异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练习(无答案)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练习一、解释加点和划线部分,并翻译句子。
字义: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句义:字义:原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句义:字义: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句义:字义:原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句义:字义:原文:复前行,欲穷其林。
句义:字义: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原文:便舍船,从口入。
句义:字义:原文:初极狭,才通人。
句义:字义:原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句义:字义: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句义:字义:原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句义:原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句义:字义: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句义:字义: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句义:字义:原文:具答之。
句义:字义:原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句义:字义:原文: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句义:字义: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句义:字义:原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句义:字义:原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句义:字义:原文: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句义:字义:原文:停数日,辞去。
句义:原文: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句义:字义: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句义:字义:原文: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句义:字义:原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句义:字义: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句义:字义:原文: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句义:二、用原文答题: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林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三、答案: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桃花源记同步练习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1.桃花源记目标:一.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感受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一.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请你大胆地谈出第一遍听读后对作者描述的境界的最大感受吧:二.以默读为主,探讨下列第1、2段中加横线的词语意思。
1.缘溪行()2. 芳草鲜美()3.渔人甚异之()4.欲穷其林()5.林尽水源()6.仿佛若有光()7.豁然开朗()8.屋舍俨然()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0.阡陌交通()11.悉如外人() 12.黄发垂髫()13.并怡然自乐()()三.反复诵读。
充分感受第1、2 段中作者所描写的美好境界。
1.作者极力表现渔人怎样的感觉?借用文中词语回答。
2.默写表现桃花林美异的文字。
3.默写表现世外桃源中环境美异的文字。
四.默读并探讨第3-5段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1.乃大惊()2.具答之()3.便要还家()4.咸来问讯()5.妻子邑人()6.来此绝境()7.不复出焉()8.无论魏晋()9.具言所闻()()10.延至其家() 11.不足为外人道也()12.既出()13.便扶向路() 14.处处志之() 15.及郡下()16.诣太守() 17.说如此()18.寻向所志()()19.欣然规往() 20.未果() 21.寻病终()22.后遂无问津者()五.反复诵读,补充下列语句中的省略词。
1.()具答之。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林尽()水源。
六.反复诵读,感受桃花源内外世界的不同,体会陶渊明虚构理想社会的时代根源。
1.桃源中人为何来此?。
2.桃源中人为何皆叹惋?3.桃源中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4.作者为什么又写后人无法寻找到世外桃源?第二部分:综合探究一.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二.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分别解释。
1.阡陌交通古义:今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1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答案:B解析:分析:B项是助词,无意义;其余三项都是代词。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B.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答案:A解析:分析:B应在“于”前停顿;C应在应在“刻”后边停顿,把“贤”后边的停顿去掉;D应改为在“去”后边停顿.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3.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辍耕之垄上 B.无丝竹之乱耳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属予作文以记之答案:D解析:分析:A.“之”动词,到;B.“之”助词,无意义;C.“之”助词,的;D.“之”代词,和例句中“之”用法相同。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21课《桃花源记》练习

21课《桃花源记》练习一、根据拼音写汉字bin()fen()huo()然开朗土地平kuang()衣zhuo()qian()mo()黄发垂tiao()yi()ran()自乐yi()人jue()jing()tan()wan()yi()太守刘子ji()无问jin()者xian()来问讯及jun()下二、填空1.陶渊明,又名,字,人,(朝代)著名诗人。
2.本文以为线索,以为顺序,写渔人桃花源,桃花源,渔人和其他人桃花源。
3.找出课文中的四个成语:、、、三、根据课文的内容,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落英.()甚.()异.()之.()欲穷.()其.()林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寻向.()所志.()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四、古文阅读画龙点睛武帝(1)崇饰..佛寺,多命僧繇(2)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
须臾(3),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空去上天,两龙未点睛者见在。
[注释] 武帝:梁武帝萧衍僧(you)繇.:即张僧繇,古代著名画家。
须(yu)臾:片刻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6)崇.()饰.()云.()即.()固.()请点之.()二、翻译下列句子(2)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
三、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第22课《短文两篇》练习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德xin()鸿ru()调.()素琴案du()西蜀.()可爱者甚蕃.()yu()泥zhuo()清lian()xie()玩xian()有闻周敦yi()二、填空1.《陋室铭》作者,是朝著名诗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专题21桃花源记(练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一、积累与运用解释下列词语含义:1.鲜美:2.落英缤纷:3.仿佛:4.豁然开朗:5.俨(yǎn)然:6.阡陌交通:7.怡然自乐:8.绝境:9.寻向所志:10.遂:二、课堂回顾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2.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6.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9.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小国寡民(选自《道德经》)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豁然..开朗 (2)阡陌交通..(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4)虽有甲.兵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无答案) 新人教版 试题

21课《桃花源记》班级:姓名:成绩:一.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11分)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间隔()诣()黄发垂髫()及郡下()刘子骥()此中人语.云()二.文学常识(7分)1、《桃花源记》作者,他是时期人,名,字。
2、《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文以为线索,以为顺序。
三.重点字词解释(24分)1.缘溪行()2.渔人甚异之()3.欲穷其林()4.才通人()5.仿佛若有光()6.豁然开朗()7.屋舍俨然()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9.悉如外人()10.黄发垂髫()()11.并怡然自乐() 12.具答之() 13.咸来问讯() 14.后遂无问津者() 15.复前行() 16.延至其家()17.既出() 18.便扶向路()() 19.及郡下() 20.诣太守() 21.欣然规往() 22.未果()四、古今异义(10分)1.来此绝境()2. 芳草鲜美()3.阡陌交通()() 4.妻子邑人()5.无论魏晋()6.说如此()7.豁然开朗() 8.不足为外人道也()9、遂于外人间隔()五.通假字(2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六.一词多义(16分)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之:渔人甚异之()不足为外人道也()具答之()乃:见渔人,乃大惊()寻:寻向所志()乃不知有汉()寻病终()舍:便舍船()遂: 遂迷()屋舍俨然()后遂无问津者()得:便得一山()志:处处志之()既出,得其船()寻向所志()七、翻译下列句子(26分)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5')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八、出自本文的成语有(4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桃花源记测试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1)阡陌交通(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1)便舍船屋舍俨然(2)遂与外人间隔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一句可以看出桃源人怎样的生活状况和待客之道?(2分)桃花源记测试二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桃花源记(周练,第一周)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1 《桃花源记》的作者,名,是时著名的。
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
(5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5分)
俨.( )然垂髫.( ) 邑.( )人语.( )云诣.( )太守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思。
(6分)
①便要还家。
同,意为。
4.解释下列加点词。
(12分)
①缘.溪行②落英缤纷
..③渔人甚异.之
④欲穷.其林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⑥屋舍俨然
..
⑦豁然开朗
....
⑧复延.至其家⑨既.出⑩便扶.向路
(11)诣.太守(12)无问津
..者
5.分别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2分)
①鲜美:今义②交通:今义
古义古义
③妻子:今义④绝境:今义
古义古义
⑤无论:今义⑥如此:今义
古义古义
6. “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足”、“道”的意思分别是和,下列词语中与它们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不足.挂齿能说会道.
B.不足.为奇道.听途说
C.微不足.道志同道.合
D.足.智多媒一语道.破
7. 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8. "黄发垂髫"从修辞角度看属于,"黄发"指,"垂髦"指。
(3分)
9.在下面的括号里补出省.略的成分。
(8分)
①(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 )其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停数日,辞去。
10文中沿用至今的成语有:,,。
(3分)
11.翻译下列语句。
(10分)
①林尽水源:
②忏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2.按下面的提示写出有关语句。
(10分)
①形容桃花林优美景色:
②表现桃花源生活环境优美:
③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
④表现桃源人生活和平欢乐
⑤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
1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 "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14.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为源外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
B为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
D.为源外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
15.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
(4分)
A.怕源外世界的人扰乱他们
B心胸狭窄,怕源外人也到那里沾他们的光
C怕源外世界的人知道后嘲笑他们
D.怕源外的人知道后骂他们不爱故乡故土
16、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本文的线索“渔人”的行踪。
(4分)
发现桃花源→→
17、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