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情境默写及答案最新版
师说情境默写训练与答案

师说情境默写训练与答案第一部分:连句默写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一致。
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8.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9.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
10.孔子讲,做人要谦虚请教,“,”。
韩愈在《师说》中化用了孔子的话:“,”。
11.韩愈《师说》中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扬李蟠能行古人从师之道的句子是“,”。
12.韩愈《师说》中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人们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
13.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14.《师说》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15.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第二部分:间隔默写16.韩愈在《师说》中用一句“”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
以士大夫对待孩子和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的糊涂做法。
(衡水金卷2019年高三第二学期先享题语文信息卷)17.《师说》中韩愈提出了他心目中老师的作用是,而那些童子的老师是,这并不是韩愈所推崇的老师。
《师说》最新情景默写

18、.韩愈《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从而得出 “——————,——————。”这一以能者为师的观点。
19.文中韩愈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学习,其原因是:——— —-,——————。(文中用来论述懂得道理有早晚,学问和技艺各 有研究的名句是:————,————)(韩愈认为师生的差别仅仅在 于:——-,————)(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 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在韩愈的《师说》中,作者 认为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 不过是因为“————,—— ——”的缘故。)
,可见他
9、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 贤能”的原因是:“ ———— ,———————— 。”
10、《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 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
中“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师者 ,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 。”
14.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15.《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
。
16.文中体现韩愈平等、民主的师生观的句子是: 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
《师说》情景默写训练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5.《师说》情景默写答案一轮默写1、尊师重道是我们提倡的社会风尚,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韩愈在《师说》中这样定位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韩愈在《师说》中,用“,”这个反问句说明没有人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这一类人,还包括“,”。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5、《师说》中韩愈认为选择老师关键看他是否懂得道理,因此,运用反问句提出择师的态度应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7、《师说》中“,”两句指出了今之众人才智远低于古之圣人的状况和不肯从师学习的心理。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8、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古今两种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进而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了这样反差极大的结果:“,”。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9、《师说》中韩愈认为当时有些士大夫为自己的孩子挑选的老师只是“”,而不是他所说的“”。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0、《师说》中,韩愈指出“,”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11、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那些老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其子“,对自身“。
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1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孩子,。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4、韩愈的《师说》中,与“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两句是:“,”。
《师说》情景默写(含答案)

《师说》情景式默写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__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师说》情景默写(详全+答案)

《师说》情景默写(详全+答案)高中必背课文14篇之《师说》1.韩愈的《师说》中,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观点相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3.在韩愈的心目中,老师的职能应该是如《师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观点。
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的《师说》中,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懂句读会问老师,有疑惑却不愿意请教老师”的不良现象,作者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的《师说》中,作者阐述了择师的标准,除了对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外,更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有些“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韩愈的《师说》中,先后通过一个被动句和一个状语后置句写出李氏子蟠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全篇理解性情景默写

《师说》理解性默写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作用是:,。
2.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其原因是:,。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哪两句的观点是相同的。
,。
4.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5.文中那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荒谬心态。
,。
6.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 .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8.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9.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哪两句意思一致。
,。
11.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2.、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13.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对士大夫辛辣的讽刺:,。
14.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
15.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
16.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7.《师说》中的“,”两句,强调了人必须从师的先天原因。
答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9.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1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2.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1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16.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全篇背诵默写1.从师是为了学习道理,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师说》中表明老师的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情境性默写

●12.韩愈倡导以能者为师的理由的句子是 ●“ _闻__道__有_先__后__,_,___术__业_有__专__攻____。”
●6.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 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__句__读__之_不__知_,_惑_之不__解_,,或__师__焉__,_或__不_,焉________”。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本末倒置。
●7. 韩 愈 对 师 生 关 系 结 论 性 概 括 的 句 子 是
●2. 唐代 古 文 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 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师__道_之__不__传_也__久_,矣
●__欲_人__之__无_惑__也_,难其矣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 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 判了“今之众人,__其__下_圣__人__也_亦__远__矣,_而__耻_学__于__师____” 的错误态度。
●9.在《师说》中,韩愈列举了孔子从师谦逊的态度:孔子认 为,众人中,至少一人能比我强点,我就能拜他为师的句子
是“____三__人_行__,__则,必__有_我__师_________。”
●10.韩愈在《师说》中,列举了孔子尊奉为老师的人的才德 事例,意在表现他们的总体水平不一定超过孔子,但孔 子还曾虚心向他们请教了某些方面的问题的句子是 “___郯_子__之__徒_,______,其__贤__不_及__孔__子__________。”
《师说》高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师说》高考理解性默写一、情景默写1.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不应该看身份的高低贵贱,也不应该看年龄的长幼,正面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3.韩愈在《师说》中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其中总结全文,并点明写作《师说》的直接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5.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8.《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9.《师说》中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
10.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_______”,说明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12.《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于从师两种情形进行对比之后,表明自己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13.《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______,______”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情境默写及答案(最新版)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2020年高考浙江卷)
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2019全国卷Ⅲ)
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018全国卷Ⅰ)
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分析人们在学习中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
8.《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9.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10.《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11.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12.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孩子“,”。
13.《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14.《师说》中能够回答“愚人之所以为愚”的语句是“,”。
1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16.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17.“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中“,”是一致的。
1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参考答案】
1.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9.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
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1.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1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