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重点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堂笔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堂笔记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生物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的研究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本篇文章将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础概念、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到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广泛,涉及到环境、农业、医学、食品工业等多个领域。
1.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可以按照其形态、代谢方式、生长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按照形态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弧菌、螺旋菌等;按照代谢方式可以分为厌氧菌、好氧菌、光合菌、化能菌等;按照生长环境可以分为土壤菌、水中菌、空气菌等。
2.微生物的生长和营养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条件,不同的微生物对这些条件的要求不同。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也比较简单,主要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等。
3.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发酵、制药、食品加工、环境修复等。
微生物的应用还有很多待开发的潜力,例如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二、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学科,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侵袭的重要防线。
免疫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机制、免疫应答的调节等。
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部分。
先天免疫是指机体天生具有的抵御外界病原体侵袭的防御机制,包括皮肤、黏膜、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在遭受外界病原体侵袭后,通过免疫应答产生的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包括T细胞和B细胞等。
2.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应答是机体对外界病原体侵袭的反应过程,包括抗原的识别、抗原呈递、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抗体的产生等多个步骤。
免疫应答的过程需要多种细胞和分子的协同作用,其中T细胞和B细胞是免疫应答的核心细胞。
3.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的调节是指机体对自身免疫应答的调节和对病原体侵袭的应答的调节。
微生物免疫学各重点

微生物免疫学题型(免疫学40分微生物60分)一单项选择 30题30分二填空 20分三名词解释 5个20分(三个微生物,2个免疫学)1. 超敏反应 P95 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机体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
2 人工主动免疫 P118使用的抗原制剂为疫苗,接种机体后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类似感染的发生,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3 质粒P178是细胞拟核裸露DNA外的遗传物质,为环形闭合的双股DNA,存在于细胞质中,质粒编码非细菌生命所必须的某些生物学性状,具有可自主复制,传给子代,也可丢失及在细菌之间转移等特性,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有关。
4 单克隆抗体P31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具有高度均一性特点的特异性抗体。
5 主要主治相容性抗原复合体(MHC)P50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具有高度多样性的基因群。
6 灭菌P291是采用理化因素杀灭和清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7 消毒P291 采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8 水平传播P249 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人的传播。
9 抗原性装换P258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是由核酸序列不断突变积累或外来基因片段重组所致。
HA或NA的变异率2%—50%,产生新亚型。
由于人群原有的特异性免疫力失效,因此可以引起大规模流行。
10 抗原性漂移P258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是核酸序列的点突变累积造成,致使HA或NA的变异率小于1%,可引起流感的中小流行。
11 生物安全P296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病原体或毒素)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而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四简答 3个 30分1 试叙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并绘图)和主要生物学功能P22 &P262 试叙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P783 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细菌真菌1 菌体组成单细胞当细胞或多细胞,多细胞真菌由孢子和菌丝构成2 特点结构细胞壁含肽聚糖含几丁质细胞核无典型细胞核有典型细胞核,有核质核膜及核仁细胞器不完整,仅有核糖体完整3 繁殖方式二分裂法多样,有芽生,裂殖,萌管隔殖4 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P160 表10-4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5 细菌生长曲线繁殖规律P149 (三)到P150 1,2 ,3,4 各个期加解释。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重点整理

仅供参考!考试出错,别来找我!谢谢!_(:з)∠ )_ By 塌饼如有发现错误,及时找我!!!╮ (╯▽╰ )╭免疫学局部:名词解释 :1、抗原:能与T、B 细胞受体〔 TCR、 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调理作用:IgG类抗体与相应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其Fc 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外表相应Fc 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上述抗原的吞噬及杀伤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3、超抗原:是一种不需要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在极微量的浓度下,即可激活大量免疫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物质。
4、 APC:是抗原提呈细胞,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称抗原提呈细胞。
5、佐剂:指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6、细胞因子:是细胞经刺激后合成、分泌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自身或临近细胞。
7、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当IgG 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外表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其Fc 段可与 NK 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外表的Fc 受体结合,促使上述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简称ADCC效应。
8、补体:补体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外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不耐热的球蛋白。
9、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根本构造单位,可与抗原受体及抗体形成空间互补。
10、超敏反响:机体承受持续抗原刺激或同一抗原的再次刺激所产生的应答,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
11、MHC/HLA:a.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系位于脊柱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严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并激活T 细胞,启动和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 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3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4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全部过程5 、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人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6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7 、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不能全部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8 、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9 、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0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除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填空题1 、抗原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2 、抗体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3 、自身抗原有三种类型:隐蔽自身抗原,修饰自身抗原,自身正常物质。
2 .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菌。
4 .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菌毛。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芽胞。
5 .临床上常以杀灭:芽孢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6 .革兰染色的步骤分: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 %酒精脱色,稀释复红复染四步。
7 .革兰染色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呈:红色。
8 、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9 .高压蒸气灭菌的压力为103 .4kPa ,温度可达121 .3℃,维持时间是15 ~30min 。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资料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中,对人有致病作用的、、。
正常菌群在、和条件下可转化为条件致病菌。
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从甲型到丙型的五种肝炎病毒中,主要经血液传播的有__________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
沙眼衣原体的传染途径是___________,所致疾病是___________ 。
免疫系统由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组成。
免疫功能表现为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三方面。
最常引起脓毒血症的化脓性球菌是___________ 。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压蒸汽灭菌法的蒸汽压力为_________,温度是____ _,维持时间是____ _。
皮肤癣真菌是通过__________传染,引起 __________ 。
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屏障。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两阶段:无症状的阶段和有症状的阶段。
简述破伤风梭菌的特异性防治。
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在温度和时间相同的前提下,为什么湿热灭菌的效果优于干热灭菌?试分析引起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的来源。
(想想:手术的步骤,可能接触的物品等)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临床上乙肝“两对半”检查包括哪几项?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区别。
简述如何预防乙型肝炎。
1.青霉素的杀菌机制是:A.干扰脂多糖合成B.抑制黏肽的合成C.干扰磷壁酸的合成D.抑制蛋白质的合成E.干扰细菌DNA的复制1.与致病有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维生素 E.B+C2.某婴儿室护士采用煮沸法消毒婴儿配乳用品时,为提高沸点,可在水中加入:A.0.9%氯化钠 B.1%~2%过氧乙酸 C.0.5%亚硝酸钠D.1%~2%碳酸氢钠 E.1%~3%过氧化氢3.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A.异种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共同抗原4.ABO血型的天然抗体是:A.IgAB.IgMC.IgGD.IgDE.SIgA5.新生儿从初乳获得的免疫球蛋白是:A.IgAB.IgMC.IgGD.IgDE.SIgA6.在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用做被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的细菌是:A. 肺炎链球菌B.大肠埃希菌C.痢疾杆菌D.伤寒杆菌E.变形杆菌7.痢疾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应选用:A.肉汤培养基B.血平板C.葡萄琼脂平板D.厌氧培养基E.SS平板8.破伤风的紧急预防应注射:A.类毒素B.抗生素C.抗毒素D.抗毒素E.丙种球蛋白9.以下哪个不属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A.皮肤过敏B.消化道过敏C.接触性皮炎D.过敏性休克E.呼吸道过敏10.一名未接种过卡介苗,外观上健康的中年人,当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时,下列哪一项解释是错误的:A.不需要接种卡介苗B.未患过活动性结核病C.对结核病有免疫力D.需要接种卡介苗E.A+C11.能杀灭除细菌芽胞以外的所有致病微生物的方法是:A.清洁 B.消毒 C.灭菌 D.抑菌 E.抗菌12.紫外线的杀菌机理为:A.产生高热 B.损伤细胞膜 C.产生毒素D.产生热原质 E.干扰DNA的正常碱基配对13.关于再次应答,下述哪项是正确的:A、抗体出现慢,消失快B、抗体出现快,含量高,维持时间长C、产生的抗体主要为 IgMD、均能造成组织损伤E、抗体出现慢,维持时间长14.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A.血脑屏障B.皮肤粘膜屏障C.胎盘屏障D.吞噬细胞E.补体15.不可用于预防Ⅰ型超敏反应的措施是:A.脱敏处理B.避免接触变应原C. 增强免疫力D. 肾上腺素E.皮肤试验16.患者,女性,76 岁。
微生物学免疫学复习重点

微生物学免疫学复习重点
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免疫系统的各部分组成和功能,包括淋巴细胞和抗体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来保护身体免受外来侵袭。
2. 免疫反应过程:了解免疫反应的过程,包括抗原捕获、抗原呈递、T细胞激活、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和抗体介导的免疫反
应等。
3. 细胞免疫学:深入了解由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机制和作用。
4. 分子免疫学:了解抗体和配体相互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包括抗体结构和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5. 免疫病理学:深入了解免疫系统失调的机制和与疾病的关系,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等。
6. 微生物免疫学:了解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如何感染人体并激发免疫反应,以及如何通过免疫反应保护身体免受微生物侵袭。
7. 免疫治疗:了解如何利用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治疗疾病,包括单克隆抗体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免疫疗法等。
8. 免疫检测:了解如何利用免疫学原理和技术来检测疾病,包括ELISA、西方印迹、流式细胞术和多肽负载检测等。
9. 免疫学新进展:了解免疫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CAR-T细胞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大一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大一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大一生物学课程中,微生物与免疫学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微生物是指那些非常微小且无法肉眼观察到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而免疫学则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对抗病原体的科学。
在微生物学中,最常见的一个概念就是细菌。
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简单,没有真核细胞的核和细胞器。
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有些细菌对人体有益,如肠道中的益生菌,而有些细菌则会引起疾病,如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
细菌的形态多样,有球形的叫做球菌,有棒状的叫做杆菌,还有螺旋形的叫做螺旋菌。
细菌繁殖迅速,有些细菌可以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分裂成成千上万个细菌。
病毒是另一类微生物,与细菌不同,病毒不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它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生存和复制。
病毒一般具有蛋白质外壳,内含遗传物质DNA或RNA。
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将其寄生体内的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然后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和外壳蛋白,最终导致宿主细胞死亡。
常见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和乙肝病毒等。
病毒是人类感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病毒的结构和传播方式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真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生物体,与细菌和病毒不同,真菌具有真核细胞结构和细胞壁。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有些真菌对人体有益,如酵母菌用于发酵食品,而有些真菌则会对人体造成感染,如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念珠菌病。
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中,如艾滋病患者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
真菌感染的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斑、呼吸困难和发热等。
寄生虫是一类依赖于寄主生活的生物体,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疟原虫和包虫等。
寄生虫感染可以通过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进行传播,常常引起肠道疾病、肝脏疾病和疟疾等。
由于寄生虫通常需要在寄主体内完成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于寄生虫的治疗和预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而免疫学则是研究如何识别和对抗病原体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重点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重点1.微生物分几类?几种?简述G+菌、G-菌细胞壁组成及区别?答:按外形可分为球形(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杆形(杆菌):鼠疫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螺形(螺形菌):弧菌、螺菌、弯曲菌。
G+菌细胞壁较厚,有肽聚糖层及穿插于其中的磷壁组成;G-菌细胞壁较薄,在聚糖层外侧还有外膜,包括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层聚合物,其中脂质双层为外膜的主要结构。
区别:细胞壁组成G+ 较厚肽聚糖(多)G- 较薄肽聚糖(少)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2.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有哪些?答: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核质等;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芽孢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细菌结构有哪些?答:荚膜、鞭毛、菌毛、细胞壁(磷壁酸、类脂A)4.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方法、步骤、结构及实际意义。
答:方法:取去脂玻片一块,用笔划分为二,并分别做好标记。
两边各加一滴生理盐水,取接种环按无菌操作法斜面军菌种管挑取少许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物于一边盐水中,混匀并涂成一薄膜。
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然后以同样方法取大肠杆菌培养物涂于玻片另一边(如用液体培养物则可直接将军也涂在玻片上,不必加生理盐水)。
待干燥后将玻片通过火焰三次固定标本。
步骤:1.处染,在已制备好的,冷却了的涂片标本上滴加结晶紫染液,要盖满涂膜,约1min 后,轻轻水洗2.煤染,滴加卢戈碘液,约1min后轻轻水洗3脱色,在玻片上加95%乙醇2-3滴,并转动玻片数秒钟,使玻片倾斜让乙醇流去,如此重复数次,直至留下的乙醇几乎物色或呈淡紫色,立即水洗4.复染,加稀释复红液,复染约1min水洗。
染色完毕,用吸水纸将标本片吸干,即可镜检,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
在鉴别细菌,研究细菌致病性和选择药物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可根据病原菌的革兰氏染色性,选择有效的药物用于治疗。
5.人体有菌部位和无菌部位,何谓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菌群失调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不产生感染性病毒,当某些条件打破了病毒和机体之间的平衡,如感染发热应用免疫抑制剂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潜伏机体的病毒可重新增殖传播,引起急性病变,如单纯疱疹病毒和谁都一带状疱疹病毒,平常隐藏在感觉神经节细胞内,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可反复发作引起唇疱疹和带状疱疹。
应答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19.质粒:是细菌体内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是一种双股闭合环状DNA
20.荚膜:某些细菌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一层粘液性多聚物,其成分为多糖或多肽。
21.热原质:由大多由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产生,极微量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
热反应,故名热原质。革兰阴性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热原质耐高温,高压灭菌不能破坏。除去热原质的方法用特殊石棉过滤,最好办法是蒸馏。
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
13.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
坏,清除的全部过程。
14.免疫耐受:是机体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5.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
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而获取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特征的过程,称为转化。
29.转导:以为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
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成为转导。
30.嗜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且无明显中毒
症状,称菌血症。
31.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造成抗体严重损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成为败血症。
32.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病原菌侵入的数量不多,或毒力较弱时,感染后
对抗体损害较轻,不出现临床症状或出现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
33.袍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以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
可以萌发成菌丝并发育成菌丝体。
34.真菌中毒症:有些真菌在粮食或饲料上成长,人畜食用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称为
真菌中毒症,引起中毒的可以是本身有毒的真菌也可以是真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素。
35.病毒体: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其实是病毒在易感细胞内复制
增殖后,释放到细胞外的可短暂独力存在的,具有感染性的微粒。
36.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种感染同一个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复制,称为
干扰现象,干扰现象非常普遍,可以发生在同一种,型株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种型株之间还可以发生在活病毒与灭火病毒之间干扰作用发生的机制还不完全明白了病毒之间的干扰作用可终止感染,是宿主康复,接种疫苗时,应注意避免干扰作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37. 垂直传播:那病毒等病原体微生物由孕妇传给胎儿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
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6.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7.单克隆抗体:是指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值的子代细胞集团,即单一
纯系细胞合成的抗体。
8.补体系统: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及组织具有酶活性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的球蛋白
所组成的酶反应系统,它包括多种因子。
16.传染性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在遭受胞内寄生菌或病毒以及某些真菌感染过程中发生的T
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
17. 类风湿因子(RF):自身变性的IgG分子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自身变性IgG的
自身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这类自身抗体以IgM为主。
18.人工自动免疫:是用于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抗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免疫
39.慢病毒感染:是指某些病毒感染机体后,潜伏期很长,甚至长达数十年,一旦出现症状
即呈现亚急性进行性,最终多为致死性感染,如HIV的感染。
40. 干扰素:是细胞在受到病毒物质的诱导下,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
9.LA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NK细胞或部分Tc在体外培养时,在高剂量IL2
诱导下,成为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的细胞,称LAK细胞。
10.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前体细胞。
11.细胞因子:是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疫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
小分子多肽。
12.APC:即抗原提呈细胞,能表达被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复合物的所有细
状态进一步发展,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就成为菌群失调症。
25.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一般不能全部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26. 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27. 无菌操作:是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方法,无菌指灭菌后的无活菌状态。
28.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将其整合到自己菌体基因中去,从
22.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类物质,可抑制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细菌生长,故
名细菌素。其抗菌谱较窄,其产生受质粒控制,临床上主要用于细菌的鉴定。
23.培养基:人工配制的供给细菌生长繁殖的所需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培养基本身必须1澄清无菌,并有一定的酸碱度。
24.菌群失调症:当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发生明显改变时,称为菌群失调。当这种失调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重点
———————————————————————————————— 作者:
———————————————————————————————— 日期: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对抗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一种功能,正常情况下,
对抗体有力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抗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
内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抗原决定簇: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表位,它
的种类,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4.异嗜性抗原:是指在无种属关系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5.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