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河流与湖泊》说课稿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说课稿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主要围绕我国河湖的基本概况、以及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我国河湖与地形、气候的关系而展开的。
我国是河湖众多的国家,河湖不仅可以灌溉、航运和旅游,它还提供了水和水能资源。
了解河流分布和河流的水文特征,对抵御各类自然灾害,实现人地和谐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外流区与内流区的位置、界线;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古今的航运意义;主要湖泊的名称和分布。
〔2〕能力目标: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以及辨析自然要素间互相影响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学习知道了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等知识,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更加热爱我国的美丽山河。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我国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1、教法〔1〕直观教学法:欣赏河流、湖泊的图片。
〔2〕读图分析法:找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界线,并分析分布不同的原因。
〔3〕动手实践法:让学生在空白图中画出所知道的河流。
〔4〕讨论比较法:让学生阅读,分组讨论。
列表进行比较。
2、学法在学习过程中,以图为媒体,让学生读图、析图和熟图,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知识水平,获取地图技巧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导入我用任贤齐的《我是一只鱼》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开始,提出问题:鱼儿的生活离不开什么?鱼儿生活所需要的水来自哪里?——中国的河流和湖泊2、讲授新课〔1〕展示《中国水系图》地理学习的关键重在读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
先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河流名称,然后将所写的河流画在空白图上。
感受河流的流向和注入地。
从而总结归纳出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河流有哪些?认识什么是外流河,什么是内流河?以及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概念?还可拓展分析河流与地势的关系?〔2〕展示《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在学习气候的时候学过,我找一生说出分界线山脉的名称。
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篇: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目标:1.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记住我国主要湖泊等。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
能力目标:学会在中国河湖分布图上查找外流区、内流区及主要河湖;德育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不断加深对祖国热爱,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教育。
教学重点: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
教学难点:无教学准备:景观图片、挂图等教学过程:展示多幅有关黄河、长江、漓江、松花江、青海湖等的景象图片,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现的是我国的哪些河流和湖泊吗?除了这些河湖外,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河流和湖泊?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并举例说出我国的一些河流和湖泊。
讲授新课:一、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1、主要的河流读图:同学们讲的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请同学们看《中国的水系》图,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大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大部分河流注入太平洋,只有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澜沧江、怒江等注入印度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这主要是因为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读图:再在《中国的水系》图查找出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塔里木河没有注入大洋)总结:我们把这些最终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
最终未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
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转折过渡:那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 读图:在《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上找出外流区和内流区启发提问:如果把整个流域面积分三份的话,内外流区的面积大约各占几份?(外流区约占2/3,内流区约占1/3)读图:让学生对照《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和《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说课稿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是初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自然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对中国河流与湖泊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掌握河流与湖泊的分布、特征、作用以及面临的问题,为后续学习地理其他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了解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征。
(2)掌握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区别,主要水系的水文特征。
(3)学会分析河流与湖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析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河流与湖泊面临的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2)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2.难点(1)分析河流与湖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理解河流与湖泊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读图分析能力,但对于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河流与湖泊知识,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他们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直观的方式学习知识。
三、说教法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河流与湖泊的相关知识。
四、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参考教案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参考教案一、教材分析河流的分布受地形的制约,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受气候的影响更大,所以通常人们说“河流是气候的产物。
”教材也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点,突出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在介绍我国河流、湖泊概括的基础上了,以长江和黄河为重点,围绕人地关系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部分,贯穿这部分内容的主线仍然是人类与河流、湖泊的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河流与湖泊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能、航运和灌溉之便,以及丰富的水产资源,还给我们带来了用水之利。
教材在介绍了我国内、外流区的分布和主要内外流河的前提下,首先重点从流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多少、有无结冰期等方面阐明了我国外流河的共性特征与地区差异性特点,并对其成因作了分析,从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来看,主导因素是降水,气温与植被。
关于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水源补给入手,再进一步分析其流量小。
属季节性河流的特征。
最后,教材以长江、黄河为线索,侧重阐述人地关系。
就长江而言,是把开发利用和整治长江作为主线,重点分析了长江丰富水能资源的形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而“防洪与灌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大突出问题,知道了洪水形成的原因与危害,才能认识和理解荆江分洪的意义和防洪所应采取的措施;同时,教材还以“黄金水道”为题,强调了长江航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巨大的运输价值,进一步加强对长江航道的开发利用,改变其利用程度太低的现状,使长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意义深远。
从黄河来看,教材主要是围绕“利”与“害”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母亲河的奉献”主要是讲黄河对我国平原的塑造、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形成和灌溉之“利”。
“中国的忧患”揭示了黄河为“害”根源,教材从“地上河”入手,将多泥沙与决口泛滥的联系作了详细的说明。
“根治黄河”是从黄河成灾的根源入手,抓住治黄的关键治沙,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阐明了治黄的措施与成就,重点突出了治黄的根本在于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同时,指出修建水利工程是治沙与防洪并举的治黄重要手段。
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和湖泊》说课稿

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和湖泊》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河流和湖泊》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河流和湖泊的定义、特点以及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知识,认识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河流和湖泊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表面,对河流和湖泊的成因、特点以及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河流和湖泊,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特点,列举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学生能够分析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河流和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和湖泊的定义、特点,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2.难点: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资料,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图片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特点。
b.分析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原因。
c.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2.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河流和湖泊的了解,互相交流学习。
3.练习:出示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定义:河流、湖泊2.特点: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湖泊的面积、深度3.形成原因:河流的形成原因;湖泊的形成原因4.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来完成。
科普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和湖泊》说课稿2

科普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和湖泊》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河流和湖泊是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分布规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了解了河流和湖泊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河流和湖泊的深入了解还不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表,培养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河流和湖泊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的河流和湖泊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和湖泊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分类,让学生理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
3.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的河流和湖泊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知识拓展:介绍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河流和湖泊知识的理解。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河流和湖泊知识的学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分布规律。
可以采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知识点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
《河流和湖泊》 说课稿

《河流和湖泊》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河流和湖泊》。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河流和湖泊》是初中地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地球上的水体分布和相互关系,为后续学习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奠定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括河流和湖泊的概念、分类、水系特征、水文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表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地理课程中接触了一些关于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海陆分布、气候类型等,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河流和湖泊的具体特征和相互关系,学生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此外,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生动的图像和实例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河流和湖泊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河流和湖泊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并能举例说明。
(3)了解河流和湖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河流和湖泊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2)河流和湖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1)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说课讲稿

黄河说课讲稿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此节分为三个课时,我选用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黄河。
下面我将从以上五个部分进行分析和说明。
首先看本次说课的第一个部分说教材,它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通过研读教材了解到第二章的知识结构是总分的形式,第一节是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总述;第二节第三节则是分别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学习,因此这节既承接了上一节的内容又起到了进一步提升的作用。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是本章第四节,它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区域分析能力的重要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课本和黄河流域图了解黄河的概况和贡献。
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提高读图的能力,学会通过图来探究问题、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
争取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过程中掌握黄河的相关知识,并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了教学目标,紧接着要设定教学的重难点。
黄河的概况是常考的考点,而且比较考验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和逻辑能力,因此把他确立为本节课的重点。
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分析能力,但七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再加上本节内容比较枯燥,难以吸引学生,根据以上学情,我把黄河流经省区的识记确立为本节课的难点。
(过渡:那么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这就需要科学有效的教法和学法。
下面,说第二部分教法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将采用以下三个教学方法。
读图法为主,结合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参与教学。
目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养成从地理的角度分析、探究身边的地理事物的习惯。
(过渡:确定了好的教学方法还不够,因为在课堂中,我们不仅要“导之有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之有法”。
因此为学生确定好的学习方法也不容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选自中图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内容,共分为三课时。
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本课时的内容在本节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地位。
所谓承前,是要在我国地势、地形、气候等知识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节课内容。
所谓启后,我国的河流与湖泊的概况,为学习黄河长江的水文特征做重要的铺垫,乃至也会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外流区与内流区的位置、界线;②认识外流河与内流河的
水文特征;③知道主要湖泊的名称和分布;④世界上最长开凿最
早的人工河——京杭运河及航运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运用地图分析
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
人工运河等知识,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我国的美丽
山河。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名称、分布状况;
②外流区和内流区,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难点: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二说教法
主要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和利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法。
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在逐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的
主动再构建,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二是根据“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
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
理解。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
教学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合作学习。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
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自学学习。
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程序,设计了四个活动展开教学。
第一个程序——导入
探索活动“家乡的河流”。
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的所见所闻入手,通过活动描述水情的基本要素有所了解,然后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
第二个程序——讲授新课
活动一:河流——人类文明的摇篮
出示图片“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要求学生读图完成下列活动。
2、小组合作,概括河流对四大古代文明起源的作用。
水源方面:
地形方面:
交通方面:
农业方面:
防御方面: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联系四大文明古国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河流对于人类发展
的重要意义。
活动二:千条河流归大海
1、指导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89页图B“中国的水系”中描绘出长江、黄
河的干流,找出黑龙江、淮河、珠江和雅鲁藏布江。
除此之外,还可以找
找自己感兴趣的河流。
然后适当补充讲解我国的河流的总体概况。
2、读图B“中国的水系”和中国的地形地势图,观察河流的流向,思考:为
什么我国的河流多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过读图让学生对我国主要河流及其空间分布有初步认识。
联系我国地势
的特点解释原因,抓好前后知识的有机结合。
活动三:消失的河流
1、让学生读图B,找出塔里木河,观察它是否注入海洋,由此引出内流河和
外流河的概念。
然后设计两组对比和相关图片,让学生比较分析,合作探
究,总结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完成下表。
利用教科书90页图D“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进一步指导分析我国内流
2、让学生对照教科书86页图L,在图D中大致画出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
分界线,并思考:内流区和外流区分界线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有什
么关系?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干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关系?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观察仔细,勤于探究的习惯。
活动四:星罗棋布的湖泊
1、展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青海湖图片及其相关资料,并让学生在图D
中勾画出上述湖泊。
然后介绍我国湖泊的基本概况,指出湖泊也有内流湖
和外流湖之分,其分界线与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大致相同。
2、指导学生阅读91页材料“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京杭运河”和图F、图
G,了解京杭运河起点与终点、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域、沟通的五大水系,历
史上发挥的作用等。
通过图片、材料和地图对我国的湖泊及其分布有更直观的认识。
最后一个程序——小结和评价检测
五、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动眼、动笔、动脑,调动多种感官来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快乐学习、有效学习,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学生不能从相关图表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加强训练。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