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与现状

合集下载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物选择和个体化治疗策略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物选择和个体化治疗策略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物选择和个体化治疗策略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老年高血压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物的选择和个体化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物选择考虑到患者的整体状况和个人需求。

针对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降压药物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选择适度的降压药物。

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较差,肾功能下降,容易受到药物的副作用影响。

因此,首选药物应该是安全有效的。

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这两种药物减轻心肌肥厚和纤维化,有保护肾脏功能的作用;还可以选择CCB(钙离子拮抗剂)等。

第二,避免或谨慎使用对心脑血管系统有负面影响的药物。

老年人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较差,一些药物可能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如β受体阻滞剂等。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选择药物时应慎重考虑这些副作用。

第三,综合考虑患者的协同治疗需求。

老年高血压患者通常存在多种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等,因此在选择降压药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除了药物的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还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具体策略包括:第一,监测血压和相关指标。

老年高血压患者需定期检测血压、心率和其他相关指标,以便了解病情的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二,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

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控制食盐摄入量,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果和纤维素的摄入。

此外,适量的锻炼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

老年人常常存在多药治疗,会增加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因此,在治疗老年高血压时应避免多药相互作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并根据患者的状况进行剂量调整。

总结起来,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物选择和个体化治疗策略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和个人需求。

选择适度的降压药物,避免对心脑血管系统有负面影响的药物,并注意综合考虑患者的协同治疗需求。

老年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老年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老年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韩玉涛高血压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导致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高,全球年龄为60~69岁的人群发病率高达50%,而>70岁的发病率则高达75%。

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合理选用不同种类的高血压药物。

1.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老年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年龄愈大,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差异性越大,这种差异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器官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因此老年人必须合理选用高血压药物,才能提高药物疗效,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1.1吸收老年人由于胃黏膜的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胃液p H增高,可使一些药物离子化和溶解度发生改变,黏膜表面具有吸收功能的细胞数减少亦可影响药物的吸收,但老年人同时伴胃排空减慢,肠动力降低,而使药物在胃肠道内被动扩散的时间延长,使老年患者对药物的吸收量差异较大。

如卡托普利等可影响食欲。

1.2分布老年人的体内组成部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全身及细胞内含水量减少,肌肉组织减少而脂肪组织相对增多,因而使水溶性药物的分布降低,脂溶性药物分布增高,老年人的心输出量降低,加上局部血流量减少可影响药物的分布。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中白蛋白浓度逐渐降低,可引起某些药物蛋白结合率的降低,血中和进入组织的游离药物浓度升高;对蛋白结合率高者的影响尤为明显,分子小的游离药物较易分布至组织的体液中。

1.3药物的代谢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

老年人肝组织缩小,局部血流量减少,使氧化代谢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因此影响药物在肝内的清除。

如果老年人使用有首过代谢作用的药物如非洛地平、普萘洛尔时,应调整用量及给药间隔,否则可致药物不良反应,如各种心律失常⋯。

1.4排泄老年人的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均减少,经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尤其是以原形从肾脏排泄的药物,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更易引起蓄积和不良反应。

2.老年人高血压的定义及临床特点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m m H g(1m mH g=0.133k P a)和(或)舒张压≥90m m H g者定义为老年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要点(全文)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要点(全文)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要点(全文)1.概述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接近半数患有高血压,且多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风险显著增加,而降压治疗获益也十分明确。

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体风险。

除强调血压达标外,需要干预所有可逆转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临床疾病。

由于老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均有其特点,因此降压药物的选择与使用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

2.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心排血量逐渐减少;其次,老年患者大血管僵硬度增加,弹性功能下降,血管顺应性降低,导致脉压增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肾灌流量和GFR降低,而高血压患者这一变化更为明显。

肾排钠功能下降,盐敏感性增强。

血浆RAAS 活性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而儿茶酚胺水平则呈升高趋势。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糖耐量减低,胰岛素抵抗增加。

3.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上有其特殊表现:①收缩压高、脉压增大,约2/3 的老年高血压为单纯收缩期血压升高。

与舒张压相比,收缩压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更为密切,是心血管事件更为重要的独立预测因素。

因此,老年患者降压治疗更应强调收缩压达标。

②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大,晨峰现象明显,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或超杓型改变增多。

③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卒中、左室肥厚/ 心力衰竭、糖尿病、肾功能损害等多种并发症,临床上多器官受损多见。

④老年人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4.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近年来,大量临床试验证明,老年高血压经降压治疗后可显著降低卒中、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以及心血管总死亡率。

5.药物选择老年高血压降压药物的选择应遵循平稳、有效、安全、不良反应少、服用简单方便、依从性好的原则。

(1)利尿剂:不仅降压效果好,价格便宜,多项临床研究均证明利尿剂能够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老年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与现状

老年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与现状

老年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与现状1.老年高血压定义及特点高血压的定义是血压持续或>3次非同日收缩压≥140mmHg(18.6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kPa),这个定义并没有强调年龄因素,因此平均年龄≥6O岁以上者血压若符合这一条件就是老年高血压;而当老年人收缩压≥140mmHa,舒张压<90mmHg时,则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

老年高血压是高血压病的特殊类型,可合并有其他疾病,如主动脉钙化、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间歇性跛行等。

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老年人总死亡率显著高于同龄正常人。

近年来收缩压随年龄增高的现象日趋普遍,发生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较舒张压升高危险性大。

因此有必要将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归纳如下:1.1老年高血压大多属于I~Ⅱ级高血压,恶性或急进型者少见。

高血压症状表现一般与血压值高低不成正比。

1.2血压波动大,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一日之内血压忽高忽低,不能以1次血压测量结果来判定血压是否正常,每天至少常规测量2次血压或多次才可确定。

血压波动不仅在一天内某段时间有波动,而且在24小时内也可能有较大的波动。

其机制可能为老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退行性病变,体内各种血压调节因素失衡,导致血压波动偏大,收缩压尤其明显。

1.3并发症多,老年高血压并发症较多且严重,包括冠心病、脑卒中等。

这主要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失调、动脉硬化、心功能下降等有关。

另外老年人患高血压时常有更严生的肾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

1.4脉压差较大。

主要由于老年人的动脉出现硬化使收缩压增高,但血管壁回缩力变小,致使舒张压下降。

脉压越大,可能动脉硬化程度越重。

2.老年高血压病诊断治疗标准国内外的多数高血压指南均认为根据现有的证据,建议所有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应严控制在140/90 mmHg 以下,意味着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与一般人相同,即血压≥140/90 mmHg。

目标血压应在140/90 mmHg以下。

高血压老年患者合理用药的标准与方法

高血压老年患者合理用药的标准与方法

高血压老年患者合理用药的标准与方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主要特征是持续性的血压升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老年患者的数量也逐渐增多。

合理用药是控制高血压的关键,它可以帮助老年患者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高血压老年患者合理用药的标准与方法。

首先,对于高血压老年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是十分重要的。

常见的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下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因此需要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

通常情况下,首选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因为它们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对于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心律失常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

其次,高血压老年患者剂量的选择也需要谨慎。

由于老年人体内药物代谢和排泄的能力下降,起始剂量通常需要调低。

在开始治疗时,可以选择最小有效剂量,并逐渐调整至目标剂量。

监测血压的变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性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高血压老年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老年患者通常伴有多种疾病和多种药物的使用,容易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因此,合理的用药需要综合考虑所有因素。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使用的其他药物,并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老年患者的器官功能也会受损,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肝功能和心功能等状态进行剂量调整。

另外,高血压患者应该坚持长期用药。

由于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药物治疗可能需要长期维持。

患者需要按时按量地服药,并定期复查血压,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忽视治疗或者停药会导致血压不稳定,加重症状,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最后,高血压老年患者在用药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合理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都是控制血压的重要手段。

饮食应少盐、低脂、高纤维,尽量减少油炸食品的摄入,多食新鲜蔬果。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身体活动量,改善心肺功能,有助于控制血压。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2024年我院~老人抗高血压药用药分析

2024年我院~老人抗高血压药用药分析

2024年我院~老人抗高血压药用药分析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多。

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使用及疗效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对我院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患者基本情况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主要集中在60-80岁之间。

大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部分患者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在药物治疗前,患者的血压水平普遍较高,且波动较大。

二、药物使用情况我院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

在药物选择方面,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合并症及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力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们也注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药物疗效评估通过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水平,我们发现大部分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

其中,CCB类药物在降低收缩压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疗效,而ACEI和ARB类药物在降低舒张压方面更具优势。

然而,也有部分患者因药物抵抗、不耐受等原因,血压控制效果不理想。

对于这部分患者,我们会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以达到更好的降压效果。

四、药物副作用观察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过程中,我们也密切关注患者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痛、心悸、乏力等。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低血钾、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针对这些副作用,我们会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同时,我们也会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醒患者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变化,及时就医。

五、用药依从性调查为了解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情况,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

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能够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但也有部分患者因记忆力减退、忘记服药等原因,导致用药依从性较差。

老年高血压患者对药物的选择及治疗依从性的研究

老年高血压患者对药物的选择及治疗依从性的研究

老年高血压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出现的高血压疾病。

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渐衰退,血管弹性减退,心脏功能下降等因素,他们容易患上高血压,而且疾病的危害也更大。

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对药物的选择及治疗依从性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首先,药物的疗效。

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下降,药物的疗效往往会受到影响,因此选择具有明确疗效的药物是关键。

一般来说,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选择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降压药物疗效较好。

其次,药物的副作用。

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相对较差,身体的代谢速度较慢,往往容易出现副作用。

因此,在选择药物时要尽量避免选择可能会引起明显副作用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等。

此外,药物的禁忌情况也需要考虑。

老年人常常伴随着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等。

选择药物时要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避免选择可能加重其他疾病的药物。

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差。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老年人对药物治疗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教育水平差异,老年人对药物治疗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容易出现误解和不适当的用药行为。

因此,提高老年人的药物治疗知识和认知水平是重要的。

其次,老年人常常存在多种疾病。

由于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容易造成老年人药物治疗的混淆。

老年人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中断用药,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此外,老年人的经济负担也是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之一、在我国,一些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药物费用可能成为其治疗的障碍。

为了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

通过提供有关高血压治疗的知识,帮助老年人正确地理解和应对疾病,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其次,简化药物治疗方案。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用药规则,提高治疗依从性。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降低药物价格等措施,减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

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

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普遍发病率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不断上升。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老年人口众多的国家,老年高血压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本文将探讨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一、治疗现状中国对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其中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心理支持和干预等多方面的手段。

药物治疗是最常见且有效的一种方式,通过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来减少并防止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一些主要的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等在中国的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

此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

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和增加身体活动等都能起到一定的降压效果。

通过与医生的合作,老年患者可以制定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和运动方案,以帮助控制血压水平。

二、面临的挑战然而,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认识上的问题。

由于老年人对高血压的认知度普遍较低,很多人对于自己的高血压问题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这导致了许多患者并不按时服药或没有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其次是医疗资源的不足。

在一些城市和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一些老年患者无法获得及时和充分的治疗。

这种不平衡不仅存在于医院间的差异,还存在于城乡之间、不同经济水平区域之间。

最后是治疗方案的个体化问题。

老年人口众多,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然而,在目前的医疗体系下,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对策与建议为了应对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面临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健康教育。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老年人对高血压的认知度,让他们更加重视自己的血压控制和相关的生活方式改变。

二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政府应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增加医疗设施和人才的配置,以确保老年患者能够获得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与现状1.老年高血压定义及特点高血压的定义是血压持续或>3次非同日收缩压≥140mmHg(18.6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kPa),这个定义并没有强调年龄因素,因此平均年龄≥6O岁以上者血压若符合这一条件就是老年高血压;而当老年人收缩压≥140mmHa,舒张压<90mmHg时,则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

老年高血压是高血压病的特殊类型,可合并有其他疾病,如主动脉钙化、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间歇性跛行等。

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老年人总死亡率显著高于同龄正常人。

近年来收缩压随年龄增高的现象日趋普遍,发生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较舒张压升高危险性大。

因此有必要将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归纳如下:1.1老年高血压大多属于I~Ⅱ级高血压,恶性或急进型者少见。

高血压症状表现一般与血压值高低不成正比。

1.2血压波动大,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一日之内血压忽高忽低,不能以1次血压测量结果来判定血压是否正常,每天至少常规测量2次血压或多次才可确定。

血压波动不仅在一天内某段时间有波动,而且在24小时内也可能有较大的波动。

其机制可能为老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退行性病变,体内各种血压调节因素失衡,导致血压波动偏大,收缩压尤其明显。

1.3并发症多,老年高血压并发症较多且严重,包括冠心病、脑卒中等。

这主要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失调、动脉硬化、心功能下降等有关。

另外老年人患高血压时常有更严生的肾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

1.4脉压差较大。

主要由于老年人的动脉出现硬化使收缩压增高,但血管壁回缩力变小,致使舒张压下降。

脉压越大,可能动脉硬化程度越重。

2.老年高血压病诊断治疗标准国内外的多数高血压指南均认为根据现有的证据,建议所有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应严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意味着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与一般人相同,即血压≥140/90 mmHg。

目标血压应在140/90 mmHg以下。

根据近年来发表的国内外高血压指南,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及老年高血压防治进展情况,应明确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目前认为单纯收缩压升高是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以前曾经用年龄加上100 mmHg作为老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的错误观点,至今仍然困惑着许多老年人。

例如一位75岁的老人年轻时血压120/80 mmHg,年龄大了之后血压无大变化,无明显症状,按原来的简易公式计算老人收缩压好像可以在175mmHg,而实际是120mmHg,于是认为该老人属血压偏低而担忧有脑供血不足的风险。

如果测得收缩压为170mmHg,而按上述公式计算收缩压在170mmHg,则会误认为此血压是正常状况,将使这位老年人误认为其血压在正常范围而影响及时治疗,对老年人健康和生命十分有害。

3.老年高血压治疗原则老年高血压治疗问题一直争议较大,人们对于老年高血压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也不一致。

如心内科与神经内科在降压水平上颇有不同,心内科医生强调血压应降至正常水平,而神经科医生认为血压不能降的太低否则会影响脑组织血供(脑卒中)。

根据最近欧美高血压治疗指南和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对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应考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或非心血管疾病等综合因素,积极而平稳地进行降压治疗,通过降压控制危险因素及逆转靶器官损害,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

同时需注意以下几点:3.1无论是收缩期或舒张期高血压,还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治疗都是有益处的。

3.2老年患者的初始降压治疗应遵循一般原则,降压药物从小剂量开始,药物选择应慎重,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降压反应及达标与否逐渐加量,并加强随访,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应注意长期平稳降压,防止清晨血压急剧增高,保护靶器官,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中尤其如此。

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为了使血压达标,常需两种或更多种降压药联合应用,以控制血压达目标水平。

3.3应测量站位血压以排除体位性低血压。

3.4个体化用药原则,在临床治疗实践中,根据不同患者病情采用个体化用药,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4.对老年高血压治疗现状认识4.1目标血压值:对于老年高血压的目标值,JNC8和ESC/ESH 2013指南指出,所有年龄患者的血压目标值都应<140/90mmHg;ESC/ESH2013指南还指出,如果患者能耐受,血压还可降得更低。

糖尿病、高危/极高危以及脑卒中、冠心病、肾损害等患者血压应<130/80mmHg。

根据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1)舒张压<7OmmHg,收缩压<150mmHg,密切观察血压变化,一般不需药物治疗。

(2)舒张压<70mmHg,收缩压150~179mmHg,谨慎试用小剂量利尿剂、CCB或ACEI/ARB。

(3)舒张压<70mmHg,收缩压≥180mmHg,以及舒张压≥7OmmHg,收缩压≥150mmHg,可应用常规降压治疗,治疗中定期随访,密切观察血压水平变化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药物及剂量。

4.2联合治疗:药物联合治疗有助于干预各种主要血压维持机制,消除由于个体遗传差异而引起的对药物的不同反应,添加或补充药理作用,中和不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从而防止单药治疗时血压降低触发的代偿反应,降低单一药物剂量,将不良反应降至最小。

联合治疗具有安全有效降压,减少不利效应,更好保护靶器官,提高依从性的特点。

联合治疗另一个优势可以提高效益费用比。

联合治疗的原则是:(1)选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上可以互补的药物;(2)避免联合应用降压原理相近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3)联合治疗应较单药治疗提高疗效,加强靶器官保护;(4)减少及抵消不良反应;(5)长效和长效药物联合应用;(6)简化治疗方法,尽可能降低费用。

依据DASH原则[自动调整、肾上腺素机制、钠、神经激素,包括血管紧张素Ⅱ、肾素、内皮素等],可选择:(1)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2)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3)β受体阻滞剂和双氢吡啶钙拮抗剂;(4)钙拮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5)β受体阻滞剂和α受体阻滞剂。

4.3对老年高血压降压药物的认识:在WHO建议使用的6种一线降压药物"利尿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中,a受体阻滞剂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特别是老年患者发生率更高,故不宜作为老年高血压治疗的一线用药,但老年高血压合并前列腺肥大者仍可考虑应用,如特拉唑嗪等。

初始治疗应从目前常用的5大类(利尿剂、CCB、ACEI、ARB、p受体阻滞剂)降压药物中选择治疗的起始用药和维持用药。

4.3.1利尿剂:数十年未出现新的化合物,疗效好,价格低廉,降低发病率和致残废率程度上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相同,故仍被列为一线降压药。

吲达帕胺(2.5~5mg/d)具有利尿和钙拮抗作用,长期服用引起低血钾症,需引起重视。

4.3.2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常用于心肌梗死后伴心绞痛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率【5】。

常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25~5Omg/d),比索洛尔(2.5~5mg/d)等。

主要副作用为疲乏,心动过缓,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引起糖脂代谢紊乱。

不适用于有糖耐量异常、传导阻滞、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患者。

4.3.3钙拮抗剂:国际上很多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钙拮抗剂是有效和安全的,欧洲和中国的二项研究均证实二氢吡啶类CCB可明显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的危险,钙拮抗剂减少卒中的效果优于其他类,且兼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但是在减少冠心病事件和心衰方面,钙拮抗剂实际不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

多选用长效CCB,如硝苯地平控释(30mg/d),氨氯地平(2.5~5mg/d)等。

4.3.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应用ACEI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发生率较应用钙拮抗剂者少。

常用药物为依那普利(1O~20mg/d),培哚普利(2~4 mg/d),贝那普利(5~1Omg/d)。

适用于心肌梗死后,伴左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

主要副作用是咳嗽、皮疹、少见味觉异常、肾功能恶化、罕见血管神经水肿。

4.3.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降压作用与ACEI 相似,常用的ARB有氯沙坦(50~100mg/d),缬沙坦(8O~160 mg/d),或伊贝沙坦(75~150 mg/d),替米沙坦(4O~80mg/d)等。

与ACEI相比,ARB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从受体水平完全阻断各种途径生成的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不发生血管紧张Ⅱ、醛固酮逃逸;(2)仅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不影响AT2、AT3、AT4受体可能介导的有益作用;(3)对激肽系统无影响,咳嗽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相似;(4)氯沙坦具有尿酸排泄作用。

一项临床研究证实,氯沙坦与阿替洛尔相比,卒中发生减少25%,逆转左室肥厚效果也效后者好,也有另一项临床研究证明伊贝沙坦比氨氯地平更能减缓尿病肾病恶化和终末期肾病的进展。

因此,对于临床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将降压治疗的目标水平定为至少达<140/90mmHg。

各种抗高血压药物均有优缺点,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药物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差异的原则。

要从整体上看待老年高血压,治疗时在降压的同时,综合考虑是否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临床情况,才能使老年高血压得到有效的治疗效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