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摘要:21世纪的教育踏上了新征程,当前的心理教育不仅是心理学家、心理医生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无旁贷的职责。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在音乐课中渗透健康教育,既激发了学生音乐兴趣,又增强了自信,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良好效果。

在培养学生音乐能力、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音乐课堂;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勇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这些品质无一不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

当前的心理教育不仅是心理学家、心理医生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无旁贷的职责。

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活泼健康、乐观向上的的情绪,促进智能、情感和意向和谐发展,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纪人才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众所周知,现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由于父母的娇宠姑息、百般迁就、过分溺爱致使其子女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攻击、抗拒、过度愤怒等异常情绪;缺少爱的孩子,便产生焦虑、恐惧、冷漠、自卑等不良情绪。

长此以往,便会成为心理障碍。

这些方面是我们教师必须了解的。

正因为有这些问题,我们才必须刻不容缓去教育他们,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下就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是首要条件。

师生之间的和谐,爱是核心。

其次是合作,即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师生应是互动的,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指导和引路的作用。

1.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心理辅导方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完全平等的。

教师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本身就是对学生无言的心理辅导。

而接纳、关心、专注、信任是尊重的重要表现。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是思想的领路人,是活动的设计者。

接纳——给学生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内心世界;关心——使学生重新感到自身的价值,产生积极活动的动力;专注——专心聆听学生的心声,杜绝“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方式;信任——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闪光点,相信他们的可塑性。

应用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创新研究

应用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创新研究

应用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创新研究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欣赏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从中受益。

而随着音乐心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将音乐心理学应用于音乐教育中,以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音乐在心理学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探究音乐与人的心理反应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

因此,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育中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乐理素养,也可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培养学生相关的认知和情感过程。

首先,音乐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表达,以及增加他们的表达能力。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掌握学生自我反应的方式,以及对不同感性体验的分析与解释,从而促进学生开展音乐表达。

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学生面对自己的情感,并帮助他们学会用音乐讲述自己的故事。

其次,音乐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其注意力和集中力。

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需要大量的细节、节奏和音乐元素。

因此,当学生在音乐教育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分析音乐的分解结构,从而提高他们对细节的关注,进而提高他们的集中力和注意力。

这种能力的提高,也可能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产生积极的影响。

再次,音乐心理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

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音乐是一种很好的交往方式。

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每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在音乐教育中享受团队的乐趣。

对于一些孤僻和内向的学生,音乐课程可以成为他们参与社会的桥梁,让他们更好地走出自己的世界,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最后,音乐心理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利用情感、认知与理解,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真正价值。

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利用音乐来激励学生学习,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音乐所带来的积极体验。

总之,应用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创新研究已经成为了教育者们重要的教育课题。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交流方式,一种情感的表达途径。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安康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技巧,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安康教育融音乐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此根底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宽松课堂气氛的营造,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害怕心理,不利于进入音乐的情感世界。

教学中,我积极转变观念,实实在在地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将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地成为“孩子王”,最大限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间隔,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真诚的、喜爱的朋友。

课堂气氛民主,学生敢表真情、敢吐直言,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成了师生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的园地。

二、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心理安康水平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心理安康水平的途径。

首先,学校提出“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口号,要求每位学生都能唱一首歌,各项活动人人参与,转变了过去少数人参与,多数人观看的场面。

其次,音乐课外活动开展歌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欣赏专题等,改变了过去的单调活动。

最后,走出去,请进来。

走出去,即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区里、市里举办的比赛,向社会展示学校音乐教育成果。

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时机。

请进来,邀请音乐专家来校位同学们做讲座。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了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活泼乐观的性格,消除了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安康心理。

三、重视情商培养,增强心理素质1、丰富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

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学过程充满热烈的情感和情绪,是产生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原因。

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案例(3篇)

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五年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在班级中很少主动发言。

在音乐课上,小明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常常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愿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

为了帮助小明克服心理障碍,教师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

二、案例分析1. 小明的心理障碍小明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恐惧心理:小明害怕在课堂上出错,担心被同学嘲笑,因此在音乐课上不敢积极参与。

(2)自卑心理:小明觉得自己在音乐方面不如其他同学,缺乏自信,导致不敢展示自己。

(3)依赖心理:小明习惯于依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2. 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关注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关注学生的潜意识,通过音乐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三、教学策略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1)尊重学生:教师尊重小明的个性,关注他的情感需求,给予他鼓励和支持。

(2)建立信任: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游戏教学:运用音乐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1)鼓励表扬:教师对小明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

(2)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明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他的团队意识。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音乐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实施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小明在音乐课上表现出以下变化:1. 情绪稳定:小明不再害怕出错,能够放松心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音乐教育普及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弘扬

《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音乐教育普及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弘扬
和发展。
04
音乐教育普及的实践探索
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探索
1 2 3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将音乐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加大音乐课程的 比重,推动音乐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学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 养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开展音乐教学研究和实 践。
音乐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
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
音乐教育普及可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和 发展。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对音乐教育普及的推动作用
01
丰富音乐教育内容
民族音乐文化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有助于完善音乐教
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02
提升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
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育,可以提升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和品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活动,如音乐会、音乐 比赛等,营造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对 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社会音乐教育的实践探索
音乐培训机构的发展
01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音乐培训机构,提供多样化的音乐教育服务
,满足不同人群的音乐学习需求。
社区音乐教育的推广
02
将音乐教育纳入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社区音乐活动,普及音乐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举办民族音乐演出和比赛。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民族音乐演出和比赛, 展示民族音乐的魅力和风采,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普及。将民族音乐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加强对学 生的民族音乐教育,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推广。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 对民族音乐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初探

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初探
一大 心理要 素 所构 成的心 理结 构 , 贳穿 于音 乐 教学 的全过 程 , 既是音 乐 心理 的普 遍规律 , 是 形成 音 乐个性 心 理的 基础 。 也 从 微 观上来 看 , 音乐 教学 活动 必须 南多种心 理 活动共 同参 与 , 协 同上 作 ,才 能完 成审美 教育 任 务 。例如 聆 听和欣 赏音 乐不 仅 要依 靠 听觉 、 视觉 等 心理 、 而且 还要 有 注意 、 联想 、 象 、 想
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 为技术和知识可在上作 中F 1 日 进步 ,而徒具精深技术 ,却无法施教于人是最小可取的。 音乐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健康品格 、为人 师表 ,对学生可 以起
到潜 移 默化 的作 用 。 就如 孔子 所 言 :“ 自乐 乐人 , 自正 正人 。 ”
塑造健康的品格 ,发挥教师的主 导作用及音乐导人 向善作用 的同时,则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把我们的学 生士养成具有 良好品格及较高审美情趣 、德才兼备的学生。 f f
面 。要 善 于从完 成 教学任 务 ,实 现音 乐教育 目 出发 ,科 标
学 而有序 地 i动各 种 心理 的积极 性 ,使其 增效 增值 。例如 , 培 4
兴趣可以作为一种动力.能够对学生产生明 的激励作用 , 但音乐课毕竟是一 门学科 ,小是单纯的娱乐消遣。在这种审 美性质的教学活动 中, 仍然存在着具体的学习任务 , 如识谱 、
进 行深 入研 究 ,在音 乐教 学过 程 中关 注 其心 理 活动 仝过程 。 首先通 过 明确 的音 乐学 习动 机 , 激发学 生 对音 乐 的学 习需要 , 唤 起学 习热 情 、对音 乐课 产生 浓厚 的兴 趣 。上课 时 ,不仅 注 意 力集 中,而且 对学 习 的音乐技 能 和知识 的记忆 良好 ,理 解

教育学和心理学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学和心理学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Yu n y a n g Te a c h e r s Co l l e g e
Au g. 2 O1 3
第 3 3 卷第 4 期
Vo 1 . 3 3 No . 4
出现 了系统 的礼 乐 教 育 体 系 , 儒 家 学 派 代 表 人 孔
子 提倡 “ 礼 乐 并 举 ”, 并 提 出教 育 “ 兴于诗 , 立 于礼 , 成 于乐 ” , 将 音 乐 教育 作 为 教 育 完成 的最 终 阶段 。 2 0世 纪 初 , 著 名 的匈牙 利音 乐 教 育 家柯 达 伊 在 目 睹祖 国音乐 教育 的衰 败 时感叹 到 : “ 匈 牙 利 儿 童 心
能, 结 合 近 现 代 先 进 的 音 乐教 学法 , 提 出一 些 改 进 传 统 中学 音 乐欣 赏课 教 学模 式 的 方 法 。
[ 关键词] 中学音 乐欣 赏 ; 教 学; 教育学 ; 心 理 学 [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6 0 7 2 . 2 0 1 3 . 0 4 . 0 3 7 [ 中图分类号] G6 2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6 0 7 2 ( 2 0 1 3 ) O 4 一O l 4 2 一O 3
教育学和心理学在 中学音乐欣赏教学 中的运用
夏 露
( 郧 阳师 范 高等专科 学校
[ 摘
教育系, 湖 北 十堰
4 4 2 0 0 0 )
要] 从 教 育 学和 近 代 心 理 学 的 研 究 成 果 中获 得 启 发 , 探 究 中学 音 乐 欣 赏 的 教 育 目标 和 特 殊 的 教 育功

高中音乐心理学的探索与应用

高中音乐心理学的探索与应用

高中音乐心理学的探索与应用在高中教育阶段,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课程,更是一种能够影响学生心理和情感的重要元素。

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将音乐与心理学相结合,为我们深入理解学生在音乐学习和体验中的心理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通过对高中音乐心理学的探索与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音乐心理学的内涵高中音乐心理学主要研究高中生在音乐学习、欣赏和表演等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它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反应,以及音乐如何影响学生的个性、态度和社会行为。

例如,当学生聆听一首激昂的交响曲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兴奋和充满力量;而当他们沉浸在一首舒缓的钢琴曲中,可能会变得平静和放松。

这些都是音乐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

二、高中音乐心理学在教学中的探索1、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在高中音乐课堂上,了解学生的音乐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观察和交流,我们发现学生的音乐喜好差异很大,有的喜欢流行音乐,有的钟情于古典音乐,还有的对摇滚或民谣感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差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音乐类型入手,逐步引导他们接触和欣赏更广泛的音乐风格。

比如,对于喜欢流行音乐的学生,可以分析流行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特点,然后将其与古典音乐中的相似元素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好奇心和兴趣。

2、音乐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奖励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为学生制定短期和长期的音乐学习目标,如学会演奏一首特定的乐曲、参加校内音乐比赛等,并在学生达到目标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此外,还可以组织音乐社团、举办音乐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带来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音乐感知能力是学生理解和欣赏音乐的基础。

高中生正处于感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的分支。

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如学生应怎样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复习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心理变化现象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这是一门以学习心理问题为基础的科学。

要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不仅要了解有关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还要研究在校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规律,以此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方案、新程序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即作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充满探究反射心理,引发其潜在的创作欲。

在教学过程中可注入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一、心灵感受式+自然渗透式
心灵感受或自然渗透都是具备“感受”或“渗透”的“源头”。

在艺术教育中,最好的“源头”就是艺术作品本身。

音乐欣赏课教学就可以用许多音乐作品作为“源头”,诱导和启发学生,在听觉感受中“强与弱”“紧与密”“稳定与不稳定”乐曲句逗、呼应、结构等等,进而感受乐曲的魅力。

有了多次的“心灵感应”就会对主体(学生)产生“自然渗透”,学生对作品欣赏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感受所产生的效果,正如古人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激励创造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培养开拓式人才的重要手段,主要是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事实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创造性思维”,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对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是适用的。

在一次欣赏课中我播放了一首《百鸟朝凤》要求学生给这首乐曲起名。

于是“百家争鸣”“斗嘴”“争执”“舞”等名字诞生了,有的学生还根据乐曲画了一幅画并进行了解说。

学生虽然画得很简单,但是解说得特别有创意,把一段音乐描绘得非常形象。

教师创造的情境问题把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表现出来,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听音乐说“听后感”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不受约束的
发表意见。

用艺术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对音乐进行再创造。

这是音乐情感的升华,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要让学生创造发挥和发展需要两个心理条件:一是“心理安全”,即你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和压力,始终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中。

二是“心理自由”,即你没有受到任何的限制自由自在的参与,无拘无束的创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才能走进音乐知识与实践中去。

而且中学生正处于富于想象的年龄,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

所以我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环境,让他们在音乐中驰骋、想象。

让学生心中蕴涵的向往和渴望得以宣泄。

正像捷普洛夫所说:人从音乐里听到的东西越多,则音乐感就越丰富。

音乐犹如阳光、空气、水一样,乃是人类精神生活之必须,它对人情感的陶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其效果深刻而久远。

这就需要我们抓住学生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渗透健康的音乐教育,学生就会在我们的指导下茁壮成长,并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