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一数学2016年春季精英版教案 五年级-6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精选16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精选16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精选16篇)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篇1一、教学构思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

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

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

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

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3.归纳引入新课: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4.教学例2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精品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精品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精品教案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长方体女面枳的计究方法,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正方体花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新课讲授
1.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等个面的面积相等吗?你能算出图中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叫?
学生分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点名小组成员上分板演.
生:5×5×6=150<cm2)
生:51×6=150(cm2)
师:f表示2个5相乘,上面这两种写法都对。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2
教师提示:这个水禽是什么形状?鹿口中“制作这个暖水禽至少要用多少平方阻米的硬纸板”是求的什么?如何计算呢?
学生讨论解题方法,独立计算,
板书:6.5X6.5X6=253.5<cm2)
(3)正方体表面枳的计算公式
学生拿出正方体纸盒,观察纸盒的6个面,通过推一推、Ia-量的方式,分小组交通正方体表面枳的计算公式.
正方体的表面积=校长X校长X6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8、9膻。

四、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正方体表面枳的方法,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板书设计。

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实际问题中的表面积计算。

三、教学重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运用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将表面积计算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教具、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2.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 采用例题讲解、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

2. 新课讲解: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表面积的计算过程。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选择两个实际问题,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册上的题目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能力。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和调整。

十、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其他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物体的体积、表面积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2.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 表面积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 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 采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掌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如水果箱、魔方等,引导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 讲解概念: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定义,让学生明确表面积的意义。

3. 演示计算方法: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5. 公式讲解: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6.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8.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练习,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掌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八、教学资源:1. 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2. 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 练习题: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九、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十、课后作业:(1)长方体:长2cm,宽1cm,高3cm。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2.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3. 运用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 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体会表面积公式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2. 新课讲解: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讲解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3.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如何运用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实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查找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9.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0. 课程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1. 课堂小测:设计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填空题和选择题,测试学生对表面积公式的掌握情况。

2.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以巩固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理解。

3. 实际应用: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实际问题,涉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互相交流和讨论解决方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五年级数学教案: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五年级数学教案: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2. 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表面积计算。

第一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1.1 导入1. 利用实物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

2.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2 长方体的表面积1. 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的六个面的概念。

2. 讲解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1.3 正方体的表面积1. 引导学生理解正方体的六个面的概念。

2. 讲解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第二章: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2.1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1. 以一个具体的长方体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工具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2. 指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2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1. 以一个具体的正方体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工具测量正方体的边长。

2. 指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三章:实践操作3.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并计算给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互相交流学习。

第四章:解决问题4.1 出示实际问题,如:一个长方体的长为8cm,宽为6cm,高为4cm,求该长方体的表面积。

4.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5.2 出示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拓展问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标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创设情境,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求出其表面积。

2. 新课讲授:
- 定义表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们的表面积。

- 探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 长方体表面积= 2×(长×宽 + 长×高 + 宽×高)
- 正方体表面积= 6×边长×边长
3. 实践操作:
- 学生分组,每组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测量长、宽、高,然后计算表面积。

- 分享计算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巩固练习:
- 设计一系列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题,让学生进行独立练习。

5. 小结与作业:
-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 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探索。

四、教学反思
- 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反思,以便于改进和提高。

佳一数学暑期实验版教案 五升六-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选学内容)

佳一数学暑期实验版教案 五升六-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选学内容)

<佳一数学思维训练教程>教案3.学生独立完成 .4.教师总结 .这道题目中 ,无论如何摆 ,体积都是不变的 ,这也是我们会经常遇到的等积变化 .答案:可以摆成4种不同的长方体 .外表积最|大是:12×1×4+1×1×2 =50 (平方分米 )外表积最|小是:2×3×4+2×2×2 =32 (平方分米 )答:可以摆成4种不同的长方体 ,外表积最|大是50平方分米 ,外表积最|小是32平方分米 .(二 )自主探究2例2:第二组同学不甘示弱 ,拿出一块长方体积木 ,说道: "这块长方体积木长40厘米 ,横截面是正方形 ,如果长增加5厘米 ,外表积就增加80平方厘米 ,谁知道原来长方体的外表积 ?〞1.学生读题 ,明确题意 .2.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 .师:同学们通过题目 ,获取了哪些信息 ?你能根据图形 ,找出增加的是那局部的面积吗 ?生:长方体的宽和高不变 ,增加的外表积局部是长方体的前、后、上、下四个侧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学生答复 ,酌情出示解析 ),尝试解答 ..答案:长方体积木横截面边长为:80÷4÷5 =4 (厘米 )原来长方体的外表积为:4×4×2 +40×4×4 =672 (平方厘米 ) 答:原来长方体的外表积为672平方厘米 .(三 )自主探究3例3:第三组同学利用装积木的无盖长方体铁盒 ,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铁盒是用一块长方形铁皮经过切割、焊接制作成的 ,长方形铁皮的长是60厘米 ,宽是50厘米 ,铁盒的高是10厘米 ,你们知道怎么做吗 ?做成的铁盒容积是多少 ?读题 ,理解题意 .2.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 .师:要求铁盒容积,需要知道什么?生:铁盒是一个长方体,所以要求其容积,需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师:现在大家动手,用纸剪一剪、粘一粘 ,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 ,寻找关系 ,教师适时出示课件解析 )3.同桌之间相互讲解 ,完成列式 ..答案:铁盒的长:60 -10×2 =40 (厘米 )铁盒的宽:50 -10×2 =30 (厘米 )铁盒的容积为:40×30×10 =12000 (立方厘米 )答:铁盒的容积是12000立方厘米 .三、大胆闯关 ,稳固提升(一 )大胆闯关11.第|一组秦露同学用8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来拼长方体 ,请你想一想有几种拼法 ?拼成的长方体的外表积分别是多少 ?(此题是例1的变式练习 ,作为检验 ,学生独立完成即可 ,指定一名学生黑板讲解 ,同桌之间相互批改 )第二课时注水体积:50×20×30-3000=27000 (立方厘米 )注水时间:27000÷9000=3 (分 )答:需要3分钟刚好将假石山完全淹没 .四、拓展延伸(一 )拓展延伸11.一个盖着瓶盖的瓶子里面装着一些水 (如下列图所示 ) ,请你根据图中的数据 ,计算这个瓶子的体积 .1.学生读题 ,观察图形 .2.师生合作 ,教师引导 .师:结合图形 ,瓶子的体积 ,可以分为哪几局部呢 ?生:水的体积 +空余局部体积 .师:这两局部的体积该如何计算 ?能否转换为规那么图形呢 ?尝试解答 .3.学生尝试解答 ,同桌之间讲解 .4.教师引导 .答案:水的体积:4×10 =40 (立方厘米 )空余局部体积: (7 -5 )×10 =20 (立方厘米 )瓶子体积:20 +40 =60 (立方厘米 )答:这个瓶子体积为60立方厘米 .(二 )拓展延伸22.一个长方体的长为8分米 ,高为20分米 ,如果沿着水平方向把它横切成4个小长方体 ,外表积就增加了240平方分米 ,那么原来长方体的体积为多少 ?1.学生读题 ,寻找思路 .本讲教材及练习册答案:教材自主探究:探究类型1:4种 .外表积最|大:12×1×4+1×1×2 =50 (平方分米 )外表积最|小:2×3×4 +2×2×2 =32 (平方分米 ) 探究类型2:80÷5÷4 =4 (厘米 )4×4×2 +40×4×4 =672 (平方厘米 )探究类型3:60 -10×2 =40 (厘米 )50 -10×2 =30 (厘米 )40×30×10 =12000 (立方厘米 )公众号:惟微小筑探究类型4:8×8×15÷ (30×20 ) =1.6 (厘米 )30×20×10÷ (30×20 -8×8 ) -10≈大胆闯关:1. 3种 . 拼成的长方体的外表积分别是34平方厘米、28平方厘米、24平方厘米 .2. 245立方厘米3. 360平方厘米4. 3分练习册答案:1. 如右图:增加面积:2×2×4×6 =96 (平方厘米 )现在木块的外表积:12×12×6 +96 =960 (平方厘米 )2. 分析:这个组合图形的前后面面积相等 ,左右面面积相等 ,上下面面面积相等 .(10+10+4×4 )×2× (2×2 )=288 (平方厘米 )3. 增加的2个面的面积和:210 -160 =50 (平方厘米 )底面面积:50÷2 =25 (平方厘米 )底面边长为5厘米 .原周侧面面积:160 -25×2 =110 (平方厘米 )原长方体的高:110÷4÷5 =5.5 (厘米 )×25 =137.5 (立方厘米 )4. 中池碎石体积:300×300×6 =540000 (立方厘米 )小池碎石体积:200×200×4 =160000 (立方厘米 )大池升高高度: (540000 +160000 )÷ (500×500 ) =2.8 (厘米 )5. 分析:沿着与最|大面平行的方向切外表积和最|大 .增加面积:6×5×4=120 (平方厘米 )原来长方体的面积: (6×5+5×4+4×6 )×2=148 (平方厘米 )外表积和最|大:120+148=268 (平方厘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厘米、2厘米。 减少的面是4
(11×11+11×2+11×2)×2= 个一样的长
330(平方厘米) 方形,再根
答: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330平方厘 据长方形面
米。 积公式算出
出示拓展练习2。 原长方体底
2.有一长方体,它的上面和前面的面积之和 面正方形的
是209平方厘米,并且长、宽和高都是质数, 边长。
原来长方体的长与宽都是:18÷2= 9(厘米)
原来长方体的高是:9+2=11(厘米) (11×9+11×9+9×9)×2=558(平 方厘米) 答: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是558平方厘 米。 C、师评价后,奖励用时最少做得最好的前五 名的学生,并且请获得第一二名的学员,分 别讲解这题由得到一个正方体,推出原来长 方体有一个面是正方形,从而得出表面积减
米?
A、读题,师强调:你有哪些问题不懂
B、集体讨论粘在一起,面有什么变化,面积减少
的多,表面积会怎样变化?怎样使表面积最小?
怎样摆面积减少最多,表面积应是多少。
解析:
三个正方体重叠的面积越_____,新的几何体的表
面积越____。
下一步:大、小。 下一步:动画出示三个正方体粘贴在一起。
如图,粘贴后的表面积相当于大正方体的表 面积加上6个小正方体的面。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小组协作学习:
例1:一种长方体储物盒,用铁条做棱,每个
面都是方布包成,储物盒长6分米,宽4分
米,高5分米,做3个这样的储物盒至少要用
铁条多少米?至少要用方布多少平方米?
A、请大家先在自己小组内说一说,你准备用 一名学生板
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演,其他学
B、分组汇报。师问:老师想问大家做一个储 生同做。
少72平方厘米,则是四个面是长是相等,宽 也相等长方形,用72÷4÷2=9厘米(底面边 长),原来长方体高为9+2=11根据题面积公 式便求出。 拓展练习3 3.用2520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 一个实心的长方体。已知长方体的高是12厘 米,并且长和宽都大于高。这个长方体的长 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三、全课总结: 同学们休息一下,下节课继续学习。
至少要用方布4.44平方米。
F、师问:刚才的探究类型一,大家感觉小组
协作学习有哪些好处呀?
小组协作学习是我们佳一数学的一大特色, 学生读题。 小组协作的好处既可以集思广益,增强我们
的智慧,又可以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
评价。下面老师想每个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比
赛一下,大家有信心吗? 出示拓展练习1。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相 等,已知长方体的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
学生:理解 什么是质 数。
高是2分米,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请大家一起将题目读一下,小组内比赛
解题,看每个小组内哪个同学做的又对又
快。
生独立解题,师巡视指导。
分组汇报,由组长评价哪位同学做得最好。
师奖励荣誉标记
2、教学例2和拓展第2题
学生在答题
出示例题:
纸上写好解
例2:一个长方体,前面和上面的面积之和是 题的过程,
二、新课
1、教学探究例4
出示例4,小组协作学习:
引导学生画
例4:把底面积是16平方米的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 出:长方体
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 拼成立体
米?
图。
A、请大家先在自己小组内说一说,你准备用什么
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B、分组汇报。师问:老师想问大家两个相同的正
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长宽高知道吗,你
第6讲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佳一数学思维训练教程》春季精英版,五年级第6讲“长方体与 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并能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渗透在多种方法 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思考 通过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问题解决 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选 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 2.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并从中 画图例解表面积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 生的空间观念。 4.让学生体验到小组协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画图例解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物盒至少要用多少米铁条,是求什么,你会
吗?先请大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求做一 个储物盒至少用多少平方米的方布要注意哪 些问题?
学生:检 验。
C、分组汇报求表面积应用题的常见步骤。
D、指名汇报,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你是怎
样想的?
学生讨论交
指名上黑板点评。
流解法的不
E、生讨论后独立完成。
同之处。
解析:做一个储物盒至少要用多少米铁条,
就是求长方体的_______________;做一个储
物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方布,就是求长方
体的_____________。
下一步:棱长总和,表面积。
答案:(6+4+5)×4×3=180(分米)
180分米=18米
(4×6+4×5+5×6)×2×3=444(平方分
米)
444平方分米=4.44平方米
答:做3个这样的储物盒至少要用铁条18米;
然后闪动两个正方体的右面和左面,出示“减少2
个面”。
答案:16×(12-2)=160(平方米) 答: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60平方米。 H、师:刚才的例4,大家感觉小组协作学习有哪 些好处呀?
学生讨论交 流解法的不 同之处。
师:是呀,小组协作学习是我们佳一数学的一大
特色,小组协作的好处既可以集思广益,增强我
通过学生的 反思知道应 该长方体表 面积关系 式。
励荣誉标记
2、教学探究类型之五和变式练习5
例5:三个正方体的棱长分别为2厘米、2厘米、5 厘米,将他们粘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新的几何 体,问:(1)怎样粘才能使得到的新几何体的表 面积最小?(2)这个最小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
培养学生的 归纳概括能 力。
子,皇帝大怒,工匠估计都会掉脑袋的。工
匠们个个急得满头大汗。
正好宰相吕端来视察,看到大家着急,
便详细地询问了情况。一个年长的工匠慢慢
回忆说:我只记得将玉玺加高了2厘米,正好
将长方体变成了正方体。对了,我后来仔细
量了下多出来的表面积好像是72平方厘米。
吕宰相一边仔细听着,一边在桌上画出
一个图,左右踱起步来。不一会,面带微笑 指名读题。
对大家说:“大家放心,我已经知道你们改
造以后的玉玺的尺寸了。” 大家听了吕宰相的讲解后恍然大悟,连
夜按照尺寸赶制了盛玉玺的盒子。 师:同学们知道吕宰相是怎么知道玉玺盒子
尺寸的吗? 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学生回答。 (长×宽+ 长×高+宽 ×高)×2= 表面积
在学生感兴 趣的美好情 境中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 趣。
会吗?先请大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求做一个
长方体表面积多少平方米要注意哪些问题?有哪
些必需的步骤?
C、分组汇报求表面积应用题的常见步骤。师置
培养学生的 学生回答。
疑:还有其他方法吗?请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一
合作交流能
听?
力与意识。
D、指名汇报,两个正方体变为长方体,你觉得面
怎样变化的?你是怎样想的?
E、根据这个等量关系,你会解吗?请大家独立解
根据题意具体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动画多媒体语言课件,对学生进行分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路径
学生活动 方案说明
一、情境导入:
据说宋太宗继位的时候,命人用玉中极
品--羊脂玉将玉玺加高了2厘米,使玉玺从原
来的长方体正好变成了正方体。玉玺是造成
了,但是原来盛的盒子不符合要求了,需要
重新制成一个正方体的盒子。如果没有盒
后长方体的长、宽、高如下:
演,其他学
动画将2个正方体拼接在一起,并在长、宽、高处 生同做。
标上:( )米。
下一步:分别在长、宽、高处填上8、4、4。
答案:16÷4=4(米)
4+4=8(米)
(4×4+4×8+4×8)×2=160(平方米)
答: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60平方米。
方法二:动画展示两个正方体合在一起再分开,
143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 教师选好答
以厘米为单位的质数。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题学生。
是多少?
A、集体评价,师强调:在题目中前面与上面
的面积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A×H+A×B=143,
B、长,宽、高是以厘米为单位的质数表明什
么?143由三个质数得到的,把143分解质因
数=11×13,有因为只有13可以=2+11,所以
本题长,宽,高就可以求出,再求表面积。
解析:画出图形,标上长、宽、高
下一步:前面和上面的面积之和=
__________________ 下一步:长×(高+宽)=143
学生思考。
下一步:将143分解质因数,即可求得长、 减少的面积
宽、高。
包括哪些?
答案:因为143=11×13=11×(2+11)
所以该长方体的长、宽、高是:11厘米、 学生: 得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路径
学生活动 方案说明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走进佳一数学课堂,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