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体裁:诗题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名字:杜甫年代:唐代描述: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翻译: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原文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译文: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原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译文: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原文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
抒发诗人喜悦与还乡的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赏析三:语言赏析首句恰当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情感的爆发。
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概括了这一切。
杜甫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杜甫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一首反映战争惨状的诗歌。
本文将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诗歌构思、诗歌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时代背景
杜甫的这首诗歌,反映的是唐末年间北方军阀混战的惨状。
唐朝末年,中原出现了多个割据势力,如河东李光地、河北朱全忠、陕西王建等,他们互相攻伐,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二、诗歌构思
本诗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描写开封城内百姓的惨状,下部分描写北方军阀争夺地盘的悲剧。
第一句“尺布斗粟米如山积”描绘了官府救灾物资的匮乏,民众生活贫困困苦。
第二句“遍地饥鸡野人肉”描绘了百姓饥荒的状况,顿使人想起《青囊经》里“饿殍遍野”的惨状。
第三、四句“何处不投石成河、千载谁堪百战雄”则表达了民众对于战争的厌恶和辛酸,反映出他们的深情厚爱和对于和平的渴望。
三、诗歌思想
本诗反映了杜甫的爱国思想和良知之声。
他深刻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反对军阀割据,追求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和谐。
本诗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千载谁堪百战雄”,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和战争的惨状。
总之,杜甫通过这首诗歌,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患和对和平的热爱。
本诗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杜甫人道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
闻官军收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摘要:一、背景介绍二、诗歌内容解析三、艺术特点分析四、作品价值评价正文:一、背景介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创作的一首诗歌。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局势动荡,百姓流离失所。
杜甫流落在河南、河北一带,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地区,欣喜之余,写下这首诗篇。
诗中描绘了战乱结束后,百姓重获安宁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渴望。
二、诗歌内容解析诗篇开篇便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初闻官军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
在战乱纷扰的时代,消息传来,诗人激动得泪水满面。
接下来的诗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则描绘了诗人的家人因战乱而离散,此刻重获团圆的喜悦。
诗篇中部写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句话展现了战乱结束后,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盼望国家恢复繁荣。
接下来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描绘了诗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故乡的心情。
三、艺术特点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感真挚: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渴望,情感饱满而真挚。
2.结构紧凑:诗篇以喜讯开篇,以归乡愿景收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3.语言优美: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手法,如“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等,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四、作品价值评价《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为杜甫战乱题材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战乱时期百姓生活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渴望。
这首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成为唐代诗歌的佳作。
同时,它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对于研究唐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
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
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_唐诗鉴赏_唐_杜甫

注释
6 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7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8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9 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古代城池。
译文
剑门外忽然传来蓟北收复的消息,刚刚听到就分外欢 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胡乱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伴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 同返回故乡。 立刻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又直奔洛阳。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 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 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 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 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 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 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 这首诗。
鉴赏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就“喜 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 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 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 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 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 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 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鉴赏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 州(今四川绵阳市三台县),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 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 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 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 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联合,两句紧连,一 气呵成,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 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 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及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及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的背景是安史之乱结束,唐军收复失地,诗人杜甫在流落四川时听闻这个喜讯,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激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诗人激动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这开篇两句,直接点明了主题,一个“忽”字,写出了消息的突然传来,让人猝不及防。
而“涕泪满衣裳”则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喜极而泣的神态,那种长期积压在心中的忧愁和痛苦,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头看看妻子和儿女,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诗人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这里通过描写家人的神态变化,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之前的愁苦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欢乐。
“漫卷诗书”这一动作,将诗人的兴奋和迫不及待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在晴朗的日子里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的春光结伴返回故乡。
这两句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归乡的急切渴望。
“放歌”“纵酒”是诗人情绪的宣泄,而“青春作伴”则给归乡之旅增添了一份美好的憧憬。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刻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经过襄阳直奔洛阳。
这最后的两句,诗人展开了想象,描绘出归乡的路线,体现了他归心似箭的心情。
一连串的地名,快速地闪过,仿佛诗人已经踏上了归程,那种急切的心情跃然纸上。
整首诗情感真挚,节奏明快,一气呵成。
诗人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自己听到捷报后的喜悦、激动以及对归乡的期盼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半部分描写了诗人听到喜讯时的激动和家人的喜悦,与之前的愁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胜利带来的巨大变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
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释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咱们先来说说这诗的背景。
当时啊,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杜甫这位大诗人,一直忧国忧民,心里那个愁啊!突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好消息,这就好比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让杜甫激动得不行。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在四川剑门关外,突然听到这个天大的喜讯,一时间,眼泪止不住地流,把衣裳都给打湿了。
这得多激动啊,那眼泪哗哗的,就好像我们突然中了大奖似的。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他转头看看妻子和孩子,之前的忧愁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大家高兴得手忙脚乱,胡乱地卷起诗书。
想象一下,家里人都兴奋得不行,书扔得这儿一本那儿一本。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大白天就开始放声高歌,还得痛痛快快地喝酒庆祝。
而且啊,正好趁着这大好春光,一起回老家去。
这心情,简直美翻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恨不得马上就出发,从巴峡穿过巫峡,再经过襄阳直奔洛阳。
那种归心似箭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最妙的地方,就是把杜甫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写得特别生动。
没有那种文绉绉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词句,全是实实在在的情感流露。
就像咱们普通人遇到特别高兴的事,那种激动、兴奋,根本藏不住。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外地工作,好久没回家了。
突然有一天,老板说给我放个长假,让我回家看看。
当时我那个心情啊,就跟杜甫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差不多。
我立马开始收拾东西,心里盘算着回家要吃妈妈做的红烧肉,要跟爸爸一起下棋。
那种迫不及待,真的是一刻都等不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杜甫在历经磨难后,迎来希望的那种狂喜。
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情感的宣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
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
”(指洛阳)。
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
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
襄阳:今属湖北。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2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
这年正月,安史叛军头子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暂告结束,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携家带眷流落在梓州的杜甫,听到唐军的胜利消息,喜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开门见山,诗情激荡。
剑外点明听到喜讯的地点。
忽传初闻表明喜讯来得突然,也表明喜之惊,收蓟北直接写出是什么样的喜讯。
一个忽字,将惊喜之情溢于纸上,同时又将剑外蓟北相隔千里的.两地连接在一起,把人们奔走相告飞快地传递喜讯的情态和气势都融于字里行间。
杜甫在国家的动乱中,颠沛流离,饱受忧患,无时不在渴望着叛乱的平定。
初闻涕泪满衣裳呢?
一个满字,将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真实而细致地描摹出来。
不是半生坎坷,饱经沧桑的人,怎会如此泪
满!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如狂是继表现闻听喜讯后的情景。
初闻时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有更多地体会,在惊喜之中已是涕泪纵横。
这是感情的第一次爆发,喜情还多在惊情之中。
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儿女,她们脸上平日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情态。
这就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平日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几年来与自己一样遭受过多少战乱之苦,忍受了多少忧愁的折磨。
如今也都转忧为喜,这就更使诗人喜上加喜,以致顾不得看书了,胡乱地把书收拾一下,就手舞足蹈起来,一个狂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喜态,这是诗人喜悦感情的第二次爆发。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喜悦感情的第三次爆发。
诗人象小孩子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能表达自己的喜悦,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
’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欢唱。
他恨不能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心理写照。
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中穿行疾驶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
这首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
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从闻喜讯,到流
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
杜甫的诗一向以沉郁顿挫著称,这首诗却一反往日的风格,而以爽朗明快取胜。
八句诗似脱口而出,水到渠成,极其欢欣鼓舞,轻快跳宕。
因此清人孙沫评这首诗说: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而开合动荡,元气浑然,自是神来之作。
除第一句叙事外,这首诗后七句全是抒情;除前两句不对仗,后六句全对仗。
这种内容与形式毫无拘束地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诗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