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2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合集下载

全国地质资料馆水文地质成果资料目录(河南)

全国地质资料馆水文地质成果资料目录(河南)
河南省商丘市地下水动态研究报告
地质科学研究
河南省商丘市市辖区,
河南省地矿厅环境水文总站
71
81949
河南省平顶山市2000年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预测报告
水工环勘查
河南省平顶山市市辖区,
河南省地矿厅第3水文地质工程队
72
81947
河南省平顶山市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
地质科学研究
河南省平顶山市市辖区,
全国地质资料馆水文地质成果资料目录(河南)
序号
档号
成果报告名称
资料类别
工作区域
形成单位
1
124506
河南省地下水资源评价
水文
河南省,
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2
124480
河南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华北平原)成果报告
环境
河南省焦作市,河南省新乡市,河南省鹤壁市,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3
123056
华北平原(河南部分)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12
94441
【河南省】鹤壁电厂二期2X300MW扩建工程黑连沟灰场、灰管及灰水回收管线、干灰库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环境(灾害)地质勘查
河南省鹤壁市市辖区,
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13
94438
河南省濮阳市地下水源给水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环境(灾害)地质勘查
河南省濮阳市,
河南省新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29
91058
缓解河南省豫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对策
地质科学研究
河南省北部,
河南省地质矿产厅水文地质1队
30
91021
河南省沈丘县地下水污染区饮水工程勘察报告

昭阳煤矿导水裂隙带高度探测方案

昭阳煤矿导水裂隙带高度探测方案

微山昭阳煤矿63209工作面提高开采上限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方案科技大学集团昭阳煤矿二O一二年五月目录1 生产地质条件 (1)1.1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1)1.2煤层 (1)1.3顶底板特征 (1)1.4地质构造 (1)1.5水文地质 (2)1.6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 (2)2 观测方法选择 (3)3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计 (5)3.1覆岩破坏最大高度预计 (5)3.2覆岩最大破坏高度形成时间预计 (5)3.3覆岩破坏带形态预计 (5)4 观测布置方案 (6)5 观测工程实施要求 (7)5.1井下钻窝的施工 (7)5.2井下仰孔的施工 (7)5.3井下仰孔分段注水观测 (7)1 生产地质条件1.1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63209工作面位于井田西部西六采区,东以F4断层保护煤柱线为界,西以F5断层保护煤柱线为界,南部以63209工作面回风顺槽为界,北部以63209工作面运输顺槽为界,垂深46米,走向长160米,倾向长103米,面积16480平方米。

工作面为新布采区,东部临近西六采区运输上山,距离约30米,附近无相邻采掘工作面,该工作面中上部下面为-400m水平运输、回风大巷,间距分别为31米和54米。

工作面对应地表为农田和树木,无建筑物。

1.2 煤层63209工作面设计开采煤层为3下层煤,根据63209工作面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切眼掘进揭露的情况分析,该区域构造简单,裂隙不发育,煤层赋存稳定,厚度在3.0-3.6之间,平均煤厚3.3m。

1.3 顶底板特征63209工作面所采的3下煤层为组煤系地层,煤层直接顶岩性为粉砂岩,厚度4.0米,灰黑色,微波状水平层理发育,有少量黑色炭屑物,真密度2705kg/m3,抗压强度(自然含水)75.9 Mpa,抗剪强度(45°)41.2 Mpa,普氏系数8.71。

煤层基本顶岩性为细砂岩,厚度10.0米,浅灰色,成分石英为主,少量长石及暗色矿物,硅质胶结,上部微波状水平层理,呈互层状,有黑色炭屑,夹泥质团块,下部夹有黄铁矿结核,具亮性滑面;煤层直接底岩性为泥岩,厚度1.75米,灰黑色,较疏松,含少量炭屑及植物化石;煤层老顶岩性为粉细砂互岩,厚度8.0米,浅灰色,间夹粉砂岩薄层。

六股河拦河闸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评价

六股河拦河闸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评价

六股河拦河闸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评价刘怀利【摘要】六股河拦河闸位于六股河干流绥中县香磨村下游,场区设备多损坏严重,严重威胁闸体安全。

此外,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很多工程地质问题。

通过初期的勘察资料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掌握的资料对场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闸址区工程的地质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闸基渗流和渗透稳定进行了分析。

【期刊名称】《黑龙江水利科技》【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112-114)【关键词】拦河闸;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评价与分析【作者】刘怀利【作者单位】绥中县水利局,辽宁绥中12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21.2六股河拦河闸位于六股河干流绥中县香磨村下游,距离绥中县城东北角1.50 km,闸址距上游京沈高速公路约600 m,距下游102国道公路桥约1 200 m。

拦河闸工程由溢流坝、冲沙闸及渠首进水闸组成:溢流坝总长385.179 m,坝顶高程为14.35 m,坝基高程为13.10 m,堰型为曲线型驼峰堰,底宽12.00 m,中间为砂砾料填心,外包混凝土结构。

冲沙闸位于拦河闸右侧,距离右岸边墙及渠首进水闸进口80.00 m,冲沙闸总宽度20.821 m,从右往左排列,第一孔为人工启闭铸铁闸门,闸孔净宽1.20 m。

其余9孔均为人工翻转翻板钢闸门,其中第二孔至第九孔闸孔宽1.56 m,第十孔闸孔宽1.41 m,共设9个中墩,中墩宽0.50 m,边墩宽0.6155 m,闸底高程为13.10 m。

进水闸位于拦河闸上游约40.00 m处,进水口轴线与拦河闸轴线呈约60°,进水闸总宽3.90 m,共设2孔1.20 m×1.20 m(宽×高)铸铁闸门,闸底高程为13.10 m,进水闸设一中墩,墩宽0.50 m,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两侧边墩宽0.5 m,为浆砌石结构。

目前,拦河闸的消能设备损坏严重,不能发挥作用,威胁坝体、闸室安全。

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

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

12210上付巷掘进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编制单位:地测科技术负责人:编制时间:2012年2月15日12210上付巷掘进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为加强矿井的防治水工作,保障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好贯彻落实水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严防工作面突水事故的发生,结合我矿实际水文地质情况,特针对12210上付巷掘进工作面进行水文地质情况分析。

一、井田水文地质情况:本井田北部以魏寨南断层为界,南部以宋大铁路线为界,西以任岗滑动构造为界,井田走向长度×公里,倾斜宽×公里,井田面积为×平方公里,井田范围内没有水库、河流等地表水体。

本井田主要含水层是奥陶系灰岩,含水较丰富,距煤层底板80m左右,对开采造不成大的威胁。

13采区位于井田西部,依《××××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炭资源储量核实(分割)报告》,认定东沟断层南部地段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

13采区中部有东沟断层、任岗断层和滑动构造发育,西部与东沟煤矿相临,西南有七里岗断层和七里岗支断层存在。

矿井11采区、12采区水文地质类型为简单。

井田北部有小煤窑存在,并且与11采区相连通,11采区现已回采完毕,11采区老空水可通过底板泄水巷自流入-150轨道大巷,对矿井生产无影响。

二、12采区位置及范围1、12采区位于矿井-150水平东翼;东至井田东部边界;西、南部至F3断层;北部为11采区采空区。

采区东西走向长约1000m,南北倾斜宽约800m,二1煤层开采上限标高-126m,下限标高-240m。

本区段构造简单,大致呈单斜构造。

煤层走向40°~60°,倾向130°~150°,倾角12°~20°,平均16°。

本采区采二1煤层,为二迭系山西组地层,埋藏稳定,平均厚度5.76米,为稳定型煤层。

根据11采区开采情况知,工作面涌水均为顶板砂岩水,涌水量较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河南省出山店水库工程二次导截流验收报告

河南省出山店水库工程二次导截流验收报告

河南省出山店水库工程二次导、截流验收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报告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出山店水库工程施工2标段项目部2016年9月批准:魏国宏审核:宋家东编制:郭林山刘小江岳安华河南省出山店水库工程二次导、截流验收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报告目录河南省出山店水库工程二次导、截流验收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报告1、工程概况1.1导流明渠项目概况出山店水库导流明渠工程全长1264.75m,全渠道分为进口段、明渠段、出口段,断面型式采用梯形断面,底宽50m,边坡坡比1:2.5,渠底纵坡1:800。

桩号0-057.51~1+207.24采用0.4m厚铅丝石笼,底部铺设一层350g/㎡土工布,其中桩号0+700~1+050段铅丝石笼与土工布之间铺设一层100mm的碎石垫层。

在桩号0+700~1+050及1+100~1+207.24两侧填筑子堤,为确保填筑碾压质量,设置1.5m宽马道,子堤迎水面用铅丝石笼护砌,其中0+700~0+750段全断面护砌,护砌高程按该处50年一遇设计水位+1m确定;桩号0-057.51~0+700护砌高程按非汛期十年一遇水位+1m确定。

1.2大坝2标工程概况出山店水库是淮河干流上的大型防洪控制工程,工程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境内,坝址在京广铁路以西14km的出山店村附近,距信阳市约15km,出山店以上河长约100km,控制流域面积2900km2。

出山店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供水、灌溉、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总库容12.51亿m3(防洪库容6.91亿m3,兴利库容1.45亿m3),为信阳市提供生活及工业供水8000万m3,设计灌区面积(远期)50.6万亩,电站装机2900kW,最大发电水头12.72m,多年平均发电量约757万kW.h。

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有主坝(含土坝、混凝土坝)、南副坝、北副坝、南灌溉洞、北灌溉洞、电站、基流放水洞等。

主坝型式为混合坝型,轴线长3690.57m,其中土坝段长3261m,混凝土坝段长429.57m(含溢流坝段、底孔坝段、电站坝段、右岸非溢流坝段、连接坝段),坝顶高程100.4m,防浪墙顶高程101.6m。

新庄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新庄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2 0 1 7 年第 1 期 ( 总第 1 3 6 期)
E N E R G Y A N D E N E R G Y C O N S E R V A T 1 0 N
红 濠 与
舌 毒
2 0 1 7年 1 月
新庄煤矿水 文地质条件分析
赵 媛
( 山西省煤 炭工业厅煤炭 资源地质局 ,山西 太原 0 3 0 0 4 5 )
含水 层 [ 1 ] 。其水 化 学类 型为 s O ・ C l -c a ・ K + N a 型水 。结 合周 边井 田水 文孔 抽 水试 验 资料 ,推 断井 田内 上 马家 沟组含水 层水位标 高为6 7 2 m一6 8 3 m。
3 矿 井 充水 因素分 析
3 . 1 充水来 源及其 影响程度 3 . 1 . 1 大气 降水 对矿 井充水的影 响 区 内年 降水 量 为4 3 3 . 2 m m~8 1 4 . 3 mm,其 中 降水 量集 中在夏季 ,约 占全 年 降水 量 的7 0 %左 右 。矿 井涌水
1 井 田概 况
新庄煤 业位 于 山西 省襄垣 县北 1 9 k m,主要可 采煤 层3 上、3 下 和l 5 三层 煤 。该 矿 现开 采 1 5 q 号 煤层 。井 田 内1 5 句 号 煤层正 常涌水量 为1 0 0 m 3 / h~1 2 0 m ,最大涌
水量为 1 6 0 m 。井田总体为一单斜构造 ,地层倾角为 2 。 ~1 1 。 , 目前井 田在 生 产过程 中 尚未 揭露 断层 及 陷落 柱 。井 田构造 简单 。
Hale Waihona Puke O 引言 随着开 采深 度 的增 加 ,井 田奥灰 突水 可能性 增 大 , 因此 有 必 要查 明井 田水文 地 质条 件 ,为 井 田下 一 步 的 安 全生 产 提供 技 术依 据 。本 次研 究查 明 了井 田 的水 文 地质条件 ,并采用了突水系数法分析了井 田l 5 q 号煤层 带压 开采 安全 性 和预测 了井 田的涌水 量 。井 田 内l 5 号 煤 层 承 受 的奥灰 水 最 大 突 水 系数 为0 . 0 2 M P a / m,小 于 突水 系数 临界值 0 . 1 0 MP a / m。井 田开采 1 5 号煤 层 的受 到奥灰水 的威 胁相对 较小 。

姚桥煤矿西六采区深部水文地质情况探究

姚桥煤矿西六采区深部水文地质情况探究

姚桥煤矿西六采区深部水文地质情况探究摘要:姚桥煤矿西六采区深部水文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各含水层之间易产生裂隙和导水通道,增加了水力联系。

以采区的7620工作面为对象进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并对“两带”发育高度进行测试,煤厚5.0m,最大导水裂隙发育高度为73.97m,裂采比为14.79,同时圈定了富水异常区,最终确定西翼采区的水源通道为导水裂隙带,其波及到距煤层顶板70m分界砂岩含水层为主要水源,为预测涌水量提供了依据,采区涌水量实际测量结果和预测结果相近,并预测西六采区其他工作面涌水量变化趋势。

关键词:水文地质;导水裂隙带;富水性;含水层1 概况姚桥煤矿位于山东和江苏两省交界处的微山湖西侧,面积为63.1km2,其中湖下面积约为17.4km2。

井田属于华北煤系地层,共有太原组、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等含煤地层分布,均为全掩盖式煤层,现主要开采二叠系山西组7#、8#煤层。

姚桥煤矿矿井年核定生产能力为4.25Mt/a,开拓方式为立井开采,共布置7个井筒。

本矿为低瓦斯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已鉴定煤层自燃倾向性为II类。

矿井的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

矿井西翼采区第四系冲积层广泛分布,主要含水层的地下水涌水量和水压较大,各含水层分布相对复杂,西翼西六采区的7620工作面为本区首采工作面,在回采期间出现涌水现象,且涌水量较大,表明西翼采区赋水情况较复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井下的采掘生产活动。

因此,对以西六采区的深部水文地质情况进行探究,有助于对涌水量等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超前判断,提前制定防范措施,减少顶板水害事故对生产的影响。

2 采区水文地质条件西六采区位于西翼采区的中部,东以21、Y21钻孔连线为界,39490000经线和F3-2、DF61断层为界,南以7#煤层-400m底板等高线为界,北以-850煤层底板等高线、F3-1断层为界,西以庙道口村庄保护煤柱线为界。

本采区开采的山西组7#煤层为南升北降的单斜煤层,两极厚度为1.95~5.71m,平均厚度4.19m。

重新制作的石门揭煤措施初稿50002

重新制作的石门揭煤措施初稿50002

新强煤矿50002施工二水平暗井六采一片车场及石门石门揭煤措施新强煤矿防突实验室编2018年4月24日目录一、前言 (1)二、编制依据 (1)三、揭煤区域基本情况 (1)四、揭煤区域通风系统、瓦斯监测系统情况 (3)五、控制煤层层位关系及区域防突措施 (3)六、工作面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10)七、石门揭煤 (14)八、石门揭煤的安全防护措施 (15)二水平暗井六采一片车场及石门揭煤措施一、前言二水平暗井六采一片车场及石门主要用途为运输、通风和行人,全长304m,为全岩巷道。

采用钻爆法施工,“YT-29A”型气腿凿岩机打眼,煤矿许用三级乳化炸药爆破,毫秒延期电管引爆。

采用P-60B装岩机出货,1T矿车装货,轨道下山采用绞车提升矿车出货,车场及主运巷采用电瓶车运输。

采用预应力锚杆支护,特殊地带挂网护帮。

为确保揭煤安全,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结合六采区、六采暗井下山区的实际情况,编制此措施,相关的单位及人员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二、编制依据1、《煤矿安全规程》(2016年版)2、《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3、《三采下山区地质工作面说明书》4、《二水平暗井六采一片车场及石门作业规程》5、《安全生产管理文件汇编》(2017年版)三、揭煤区域基本情况(一)工作面位置及周边采掘情况工作面位于6-7线与6勘探线之间,地表为农田、铁路,无河流通过,地表标高+227.7米至+236.4米。

施工下山时上方为加油站,对工作面生产无影响。

(二)揭煤区域地质构造及巷道布置情况施工设计方位N=172°5′48″,该工作面所处二水平六采区五片石门,6#前62米处开始施工全岩巷道。

1)煤层3)其他因素瓦斯:预计50002正常施工期间回风瓦斯浓度0.02%,炮后瓦斯浓度0.1%,有独立的回风系统。

涌水:本工程所经过区域,水文地质情况简单,预计涌水量为1.5---2.6m³/h,不影响工作面正常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3.2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6.2.3.2.1包气带岩性特征项目所在地包气带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和粉土,零星分布有粘土,是由一套冲积、湖沼相沉积形成的,岩性结构为层状或透镜层状,包气带厚度1~10 m,整体趋势是衡水湖周边较小,其中在衡水湖一带为小于2 m,衡水湖周边及西北一带为2~4 m,包气带厚度向东逐渐增厚至8 m,向南逐渐增厚至10 m。

北区和南区范围内包气带岩性主要为粉土、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3.40×10-5cm/s~7.09×10-4cm/s,天然包气带防护性能为“弱”。

6.2.3.2.2含水岩组的划分及水化学特征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分类,结合北区和南区饮用水开采条件,根将第四系沉积层分成Ⅰ、Ⅱ、Ⅲ三个含水组,见表6.2-15。

表6.2-15 北区和南区第四系含水岩组划分表(1)浅层含水组浅层含水组分布于北区和南区,即第Ⅰ含水组。

浅层含水组岩性颗粒相对较细,以粉细砂为主,厚度10~20 m,底板埋深约50 m,单位涌水量小于50 m3/(d·m),富水性差。

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以Cl·SO4型为主,矿化度为2~5 g/L,为咸水—微咸水。

浅层水位埋深自北向南逐渐加深,水位埋深3.5~16.7 m。

(2)深层含水组深层含水组分布于北区和南区,包括第Ⅱ含水组和第Ⅲ含水组。

第Ⅱ含水组由一套冲洪积、冲湖积堆积物构成沼相沉积的地层,底板埋深150~180 m,是本区农田灌溉的主要开采层之一。

第Ⅱ含水组岩性以细砂、粉细砂和中细砂为主,含水层厚度一般为30~45 m。

单位涌水量28.8~145.68 m3/(d·m),地下水化学类型以Cl、Cl·SO4和Cl·SO4·HCO3型;该组上部有咸水存在,咸水底板埋深一般60~100 m,该组下段为承压淡水。

北区和南区第Ⅱ含水组地下水位埋深50~75 m。

第Ⅲ含水组为一套冲积、洪积与冰川-冰水堆积及冲积、湖积相组成,底板埋深340~370 m。

是本区城镇供水和农田灌溉的主要开采层。

第Ⅲ含水组岩性以中粗砂和中细砂为主。

砂层总厚度58.95~114.3 m,最小处位于冀县县城东部郭家庄一带,揭露砂层58.95 m,自该处向四周均逐渐增厚,向西北、东北、东南三个方向的增厚速率约为2.5‰,在西南方向的增厚速率高达15.3‰,砂层厚度最大处位于西沙村一带,钻孔揭露砂层厚度114.3 m,其它地区砂层厚度一般为60~80 m。

第Ⅲ含水组含水层富水性整体较好,单位涌水量180~804 m3/(d·m),富水性大致按北东向呈条带状分布。

在南尉迟-西刘家庄-郭家庄-东杜家庄一带单位涌水量500~1000 m3/(d·m),富水性较好;在小罗-杜沙-杨雨淋召一带单位涌水量100~300 m3/(d·m),富水性中等;其余区域均为富水性略好区,单位涌水量300~500 m3/(d·m)。

地下水化学类型北部以HCO3·Cl·SO4型水为主,枣强县西北一带局部为Cl·SO4型水;南部以HCO3·Cl型水为主,本组孔隙水矿化度0.4~0.8 g/L,氟化物含量0.4~1.5 mg/L。

北区和南区地下水位埋深80~100 m。

6.2.3.2.3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开发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受地貌、地层组合等因素的影响,浅层水和深层水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浅层地下水以大气降水、灌溉入渗、衡水湖渗漏补给,调查区内地下水流自北向南径流。

排泄以蒸发、越流排泄为主,有少量开采。

深层地下水主要为侧向径流补给和浅层水越流补给,受西刘家庄一带小漏斗影响地下水流向整体为自西北向东南径流,排泄以人工开采和侧向径流排泄为主。

6.2.3.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扩建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本次评价采用解析模型预测污染物在含水层中扩散并进行影响评价。

(1)污染源由工程分析可知,项目实施后废水主要为冷却水、水循环使用,不外排;职工生活污水排入防渗化粪池,定期清掏作农肥,不外排。

正常状况下,本项目废水及液态原料不会对地下水环境产生污染影响;非正常状况下,循环冷却水池为埋地敷设,在发生渗漏情况下不能及时发现,可能渗入含水层,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

(2)地下水水质影响预测情景分析预测情景主要分为正常状况和非正常状况两种情景。

①正常状况正常状况下,本项目产生的生产废水全部回用,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作农肥,无废水外排。

污染源从源头上可以得到控制,在可能产生滴漏的污水构筑物等区域进行采取防渗措施。

因此本评价不再对正常状况进行预测评价。

②非正常状况非正常状况下,生产车间地面防渗措施出现老化破损,可通过及时检查进行修复。

循环冷却水池防渗措施出现老化破损,不易被发现,如不及时修复,可能造成废水下渗,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

因此,从最不利的角度,本次评价将对非正常状况下循环冷却水池破损导致废水泄漏泄漏进行预测。

(3)预测因子筛选项目产生的废水中主要污染因子为COD。

针对污染因子COD,地下水环境的评价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为使污染因子COD与评价因子高锰酸盐指数在数值关系上对应统一,在模型计算过程中,参照国内学者胡大琼(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普洱分局)《高锰酸盐指数与化学需氧量相关关系探讨》一文得出的高锰酸盐指数与化学需氧量线性回归方程Y=4.76X+2.61(X为高锰酸盐指数,Y为COD)进行换算。

高锰酸盐指数评价标准参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

各评价因子检出限及评价标准见表6.2-16。

表6.2-16 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一览表(4)预测源强COD 预测源强参照《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并结合项目循环冷却水池容积,确定正常状况下水池渗水量不得超过2 L/(m 2·d );非正常状况下,取正常状况的10倍渗漏量作为源强,本次评价取废水渗漏量0.096 m 3/d ,假设循环冷却水池泄漏50 d 后发现,计算得泄漏量为4.8 m 3,循环冷却水池内废水COD 取300 mg/L ,则进入地下水的COD 的量为1.44 kg ,折算高锰酸盐指数0.30 kg 。

(5)预测模型非正常状况下,污染物运移通常可概化为两个相互衔接的过程:①污染物由地表垂直向下穿过包气带进入潜水含水层的过程;②污染物进入潜水含水层后,随地下水流进行迁移的过程。

项目厂区内包气带平均厚度约10 m ,为了考虑最不利的情况和使预测模型简化,本次预测忽略包气带的防污作用,概化为污染物直接进入潜水含水层,然后污染物在潜水含水层中随着水流不断扩散。

根据项目非正常状况下污染源排放形式与排放规律,本次模型可概化为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的瞬时注入污染物—平面瞬时点源的预测模型,其主要假设条件为:①假定含水层等厚,均质,并在平面无限分布,含水层的厚度、宽度和长度比可忽略;②假定定量的定浓度的污水,在极短时间内注入整个含水层的厚度范围; ③污水的注入对含水层内的天然流场不产生影响。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的瞬时注入示踪剂—平面瞬时点源的预测模型为:()()⎥⎥⎦⎤⎢⎢⎣⎡+--=t D y t D ut x TL MT L eD D nt M m y x C 44224t ,,π式中:x ,y —计算点处的位置坐标;t —时间,d ;C(x,y,t)—t 时刻点x,y 处的污染物浓度,mg/L ;M —含水层厚度,m ;评价区域潜水含水层平均厚度约20 m ;m M—长度为M的线源瞬时注入污染物的质量,kg。

模拟循环冷却水池泄露废水量为4.8 m3,COD浓度为300 mg/L(折算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为63 mg/L),则线源瞬时注入的污染物质量m M为COD 1.44 kg(折算高锰酸盐指数0.30 kg);u—地下水流速度,m/d;由抽水试验得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平均为4.42 m/d。

水力坡度I为0.38‰。

因此地下水的渗透流速u=K×I/n=4.42 m/d×0.38‰/0.15=1.1×10-2 m/d;n—有效孔隙度,无量纲;有效孔隙度n=0.15;D L—纵向弥散系数,m2/d;根据资料,纵向弥散度αm=10 m,纵向弥散系数D L=αm×u=0.11 m2/d;D T—横向y方向的弥散系数,m2/d;横向弥散系数D T=0.011 m2/d;π—圆周率。

(5)预测内容在非正常状况下,污染物进入含水层后,在水动力弥散作用下,瞬时注入的污染物将产生呈椭圆形的污染晕,污染晕中污染物的浓度由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随着水动力弥散作用的进行,污染晕将不断沿水流方向运移,污染晕的范围也会发生变化。

本次预测在研究污染晕运移时,选取高锰酸盐指数贡献浓度的检出下限值等值线作为污染晕的前锋、评价标准作为超标范围,来预测污染晕的运移距离和影响范围。

本预测主要分析其污染晕的最高浓度、污染晕的最大运移距离和污染晕是否出厂区边界等方面的情况。

预测结果见表6.2-17、图6.2-4。

表6.2-17 非正常状况下高锰酸盐指数在潜水含水层中运移情况一览表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在非正常状况下,循环冷却水池废水泄漏100 d后高锰酸盐指数污染晕影响范围为190.6 m2,污染晕最大迁移距离18.9 m,超标范围未出厂界;泄漏365 d后高锰酸盐指数贡献浓度已降低至检出限0.5 mg/L以下,亦无超标区域出现。

图6.2-4 高锰酸盐指数污染晕运移结果图单位:m(6)评价结论综合以上分析,在假定的循环冷却水池底部出现破裂导致废水泄漏的非正常状况下,由预测结果可知,在预测期限内,超标范围未出厂界,水质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6.2.3.4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根据评价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建设项目特点,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结果,确定污染物的运移方向及影响范围,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增加或完善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相关规定,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控、污染监控、应急响应”,重点突出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原则确定。

合理可行、操作性强的地下水污染防控的环境管理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包括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方案和定期信息公开等。

(1)源头控制从源头上采取控制措施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各类废物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在工艺、管道、设备等处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将污染物的跑、冒、滴、漏降到最低限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