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循环脂质体递送系统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紫杉醇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的抗肿瘤作用

紫杉醇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的抗肿瘤作用

紫杉醇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的抗肿瘤作用唐勇;李坚;张阳德【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22)10【摘要】目的研究紫杉醇长循环纳米脂质体( PAC-LS)的体外及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PAC-LS,用四甲基偶氦唑蓝(MTT)法测定脂质原料、普通紫杉醇(PAC)和PAC-LS对胰腺癌PANC-1细胞株的毒性.以SPF级雌性BALB/C品系5周龄左右裸鼠为受试动物,接种PANC-1胰腺癌细胞株15d后,尾静脉分别注射PAC和PAC-LS,剂量均为10 mg/kg.每隔1d测量肿瘤体积,直到小鼠死亡或者满60d,观察肿瘤生长为治疗前体积5倍的时间(t5v)和肿瘤生长延迟(TGD)时间以及生存时间.结果脂质原料体外无细胞毒性;PAC - LS对PANC-1细胞株毒性大于PAC (P <0.01),其IC50为1.63 mg/L,约为PAC(3.38mg/L)的1/2;PAC-LS能显著抑制PANC-1胰腺癌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其TGD时间明显长于PAC组[( 13.65±2.3 )vs( 4.5±1.83)d,P <0.01];同时,PAC-L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4.7 d,显著长于PAC组(23 d),P<0.01.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脂质体无细胞毒性,用其制备的PAC-LS对肿瘤细胞的毒性高于PAC,并可延缓PANC-1胰腺癌荷瘤的肿瘤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时间.【总页数】4页(P29-32)【作者】唐勇;李坚;张阳德【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乳铁蛋白修饰的去氢骆驼蓬碱长循环磁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和体外性质评价 [J], 王梅;唐小慧;单宇;康莹莹;王瑞珂2.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法优化PEG化和厚朴酚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处方 [J], 唐兰如;陈一桢;张文娟;王俏;刘红;陈勇3.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J], 赵丽妮;王玮;王俊平4.具有肝靶向功能的半乳糖化紫杉醇长循环纳米脂质体抑瘤作用研究 [J], 唐勇;李坚;张阳德5.基于包裹染料木黄酮的甘露糖靶向长循环纳米脂质体抗肿瘤效应研究 [J], 杨凡;秦爱平;李璟;彭倩;王晨旭;洪秀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五章 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

第五章 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

第五章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学习要点1.快速释放制剂:口服速释片剂、滴丸、吸入制剂2.缓释、控释制剂:基本要求、常用辅料,骨架片、膜控片、渗透泵片3.经皮贴剂剂型特点4.靶向制剂:基本要求、脂质体、微球、微囊第一节快速释放制剂1.口服速释片剂(分散片、口崩片)2.滴丸3.固体制剂速释技术与释药原理: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4.吸入制剂一、口服速释片剂分散片·难溶药物·水分散后口服·含于口中吮服、吞服溶出度测定分散均匀性-3min崩解口崩片VS ·置于舌面崩解后吞咽(不需用水或少量水)·部分口腔、食道黏膜吸收,生物利用度高·减少了首过效应·直接压片、冷冻干燥法制备崩解时限难溶+溶出度肠溶+释放度舌下片·舌下黏膜-全身·避免首过崩解-5min二、滴丸剂1.发展了多种新剂型2.圆整度、溶散时限3.适用药物:液体、主药体积小、有刺激性4.基质水溶性:PEG/甘油明胶/泊洛沙姆/硬脂酸钠(冷凝液:液状石蜡)脂溶性:硬脂酸/单甘酯/氢化植物油/虫蜡/蜂蜡三、固体制剂速释技术1.特点共同点不同点固体分散技术①提高稳定性②掩盖不良气味③减少刺激性④液体药物固体化/粉末化⑤调节释药速度⑥增加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①水溶载体速溶,难溶载体缓释,肠溶载体控释②容易老化包合技术可减少挥发性成分损失2.固体分散体的类型类型药物分散状态低共熔混合物微晶固态溶液分子共沉淀物/玻璃态固熔体非结晶性无定形物3.固体分散体的速释原理药物特殊分散状态+载体促进溶出作用—→润湿、分散、抑晶—→阻止已分散的药物再聚集粗化—→有利于溶出。

四、吸入制剂分类特点可转变成蒸气的制剂加入到热水中,吸入蒸气供雾化器用的液体制剂不易携带,多在家庭、医院使用吸入气雾剂含抛射剂吸入粉雾剂主动吸入微粉化药物,给药剂量大,适用于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吸入制剂质量要求①气溶胶粒径需控制②多剂量:释药剂量均一性检查③气雾剂:泄漏检查④定量:总揿/吸次每揿/吸主药含量临床最小推荐剂量的揿/吸数抑菌剂随堂练习A:适用于呼吸道给药的速效剂型是A.注射剂B.滴丸C.气雾剂D.舌下片E.栓剂『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气雾剂是适用于呼吸道给药的速效剂型。

紫杉醇棕榈酸酯长循环脂质体的研究

紫杉醇棕榈酸酯长循环脂质体的研究

紫杉醇棕榈酸酯长循环脂质体的研究紫杉醇是一种常用的抗癌药物,但它的溶解度较低,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为了克服这一障碍,科研人员开始研究紫杉醇棕榈酸酯长循环脂质体。

这项研究对于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紫杉醇的特点在探讨紫杉醇棕榈酸酯长循环脂质体的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紫杉醇的特点。

紫杉醇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但由于其溶解度较低,给药量大,使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注射部位疼痛、输液反应等。

2. 脂质体的作用脂质体是由一个或多个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微粒,能够包裹药物,并且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长循环脂质体则是对脂质体进行修饰,使其在体内停留时间更长。

3. 紫杉醇棕榈酸酯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研究者通过一系列方法,包括超声乳化法、薄膜分散法等,成功制备了紫杉醇棕榈酸酯长循环脂质体。

4. 研究结果和临床应用前景研究结果显示,紫杉醇棕榈酸酯长循环脂质体的生物利用度较传统给药方式有显著提高,且对肿瘤组织有更好的靶向效果,减少了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这为其在临床应用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结语紫杉醇棕榈酸酯长循环脂质体的研究为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其在不同类型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改进其制备方法,以提高其稳定性和药效学特性。

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紫杉醇棕榈酸酯长循环脂质体的研究,从紫杉醇的特点到脂质体的作用,再到制备方法和研究结果,全面地介绍了这一课题。

我个人认为,这种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对于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和减轻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能够取得更加突出的成果。

总结回顾:本文主要介绍了紫杉醇棕榈酸酯长循环脂质体的研究,着重介绍了其制备方法和临床应用前景,并分享了个人观点和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帮助,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紫杉醇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然而其溶解度较低,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图3 受体介导脂质体药物的细胞毒性
1.2 长循环脂质体
脂质体在血液中的稳定性是发挥药物载体作用的关键。血液中有多种破坏因素:高密度
脂蛋白(BCD)是破坏脂质体的主要成分,载脂蛋白易从BCD 上脱落并与脂质体磷脂结合,
且BCD 和脂质体易发生, 与磷脂的互换,脂质体膜形成孔洞;同时脂质体在血液中激活
补体系统,最终形成攻膜复合体,脂质体膜出现亲水性通道,引起药物渗漏和水、电解质的
图7 不同脂质体的抑制率
3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控释
图8 不同脂质体包覆药物在组织中的浓度
药物缓释是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使药物可以长时间保持在相对高的浓度 ,相比于 非缓释药物有以下优点:1,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降解和消除,保持长时间高浓度;2,减 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害;3,减少给药次数为病人提供方便13。 接下来本文会描述一些常见的 药物控释脂质体载体。 3.1 pH敏感脂质体
大量进入,最终渗透裂解脂质体;血清白蛋白与脂质体磷脂结合形成复合物,降低其稳定性;
血液中的磷脂酶可水解磷脂,该反应强弱由磷脂结构决定;脂质体进入循环系统后,未经修
饰的脂质体大部分运转至肝脏和脾脏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丰富的部位,少量被肺、骨髓及肾
摄取;肝细胞膜受体对直接暴露于表面的磷脂负电基进行识别,因而脂质体首先被肝细胞吞
图10 不同药物载体小鼠肿瘤体积变化和存活时间,倒三角表示纯的OVA溶液组,正方形表示未修饰 的脂质体组,三角形和圆形都表示MGlu-Dex修饰的脂质体组,只是是不同的衍生物。
3.2 温度敏感脂质体 脂质体在由凝胶态转变到液晶结构的相变温度(Tm)时,其磷脂的脂酰链紊乱度及活动
度增加,膜的流动性也增大,这种结构的变化导致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脂质体内部 包封的药物借助于跨膜浓度梯度而大量扩散到靶器官中,在靶部位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对 周围的肿瘤细胞产生较强的杀伤作用,从而达到局部化疗的作用;而偏出相变温度时药物释

脂质体—神奇药物递送系统汇总

脂质体—神奇药物递送系统汇总

Han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药物化学, 2016, 4(3), 19-24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6 in Hans. /journal/hjmce /10.12677/hjmce.2016.43003文章引用: 王继波, 刘继民, 袁红梅. 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J]. 药物化学, 2016, 4(3): 19-24.Liposome—A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Jibo Wang 1, Jimin Liu 2, Hongmei Yuan 31School of Pharmacy, Medical Department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Division of Microbiology, Medical Department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3Pharmacy Department,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Qingdao ShandongReceived: Oct. 27th , 2016; accepted: Nov. 12th , 2016; published: Nov. 15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e study of liposome has become a focus in physical pharmacy recently and showed the prospec-tive value of application in many ways. The summarization of origin, basic concept, types, prepa-ration, in vivo characteristics, quality control and application of liposome was made. The stability and target design of liposome are the fundamentality of its applicati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iposome was viewed. KeywordsLiposome, Drug Delivery System, Stability, Lipid Bilayer, Target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王继波1,刘继民2,袁红梅31青岛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山东 青岛 2青岛大学医学部微生物教研室,山东 青岛3青岛市立医院药剂科,山东 青岛收稿日期:2016年10月27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1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5日摘 要近年来,脂质体已成为物理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癌症,一直以来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药物在体内的非特异性分布、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以及较低的治疗效果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抗肿瘤药物的靶向递送系统,旨在将药物精准地输送到肿瘤部位,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副作用。

靶向递送系统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给药物装上“导航仪”,使其能够准确找到肿瘤这个“目的地”。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深入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

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例如,肿瘤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更容易渗透进入肿瘤组织,这一现象被称为“增强的渗透和滞留效应”(EPR 效应)。

利用这一效应,科学家们设计了纳米级的药物载体,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等,这些载体可以在血液循环中长时间存在,并通过 EPR 效应在肿瘤部位富集。

除了利用 EPR 效应,还可以通过在药物载体表面修饰特定的靶向分子,实现更精准的靶向递送。

常见的靶向分子包括抗体、肽类、适配体等。

以抗体为例,针对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的特定抗原,如 HER2 等,制备相应的抗体并连接到药物载体上,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从而将药物递送到肿瘤内部。

在众多的靶向递送系统中,脂质体是研究较为广泛的一种。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载药能力。

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可以调节其药物释放特性和体内分布。

例如,长循环脂质体表面修饰聚乙二醇(PEG),可以减少巨噬细胞的吞噬,延长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

聚合物纳米粒也是一种有潜力的靶向递送载体。

它们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进行精确的设计和调控,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

同时,聚合物纳米粒的表面可以进行多种修饰,以增加其靶向性和稳定性。

除了纳米载体,还有一些其他的靶向递送策略。

例如,基于细胞的载体,如红细胞、巨噬细胞等,可以利用细胞自身的特性将药物输送到肿瘤部位。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研究进展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研究进展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医药科技的飞速发展,药物传递系统作为连接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的关键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众多药物传递系统中,脂质体作为一种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能够有效保护药物并提高药物靶向性的载体,受到了广泛关注。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作为脂质体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通过主动调控脂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实现药物的高效、精准输送,为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脂质体的特殊结构和性质,通过主动靶向和或主动转运的方式,实现药物的高效、精准和可控释放。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纳米级囊泡,其结构与生物细胞膜相似,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膜融合能力。

这种结构特点使得脂质体能够包裹水溶性或脂溶性药物,并在体内运输过程中保持稳定。

主动载药技术的关键在于利用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或受体,通过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或主动转运机制,将药物定向输送到病变组织或细胞。

本文旨在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为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

随后,将重点围绕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关键要素,如脂质体的制备工艺、药物的装载与释放机制、靶向性的实现策略等进行深入探讨。

还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在不同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以展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优势。

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1. 脂质体的定义与特性脂质体(Liposomes)是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纳米级囊泡结构,其内部可以包裹水溶性药物,而双层之间则可以容纳脂溶性药物。

自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脂质体因其独特的药物传递特性,在医药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可降解性:脂质体的磷脂成分与细胞膜结构相似,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现代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及应用

现代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及应用

现代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及应用近年来,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药物递送系统是将药物精确送达患者体内靶区的一种技术,可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降低药物用量、并有望实现某些难以治愈疾病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现代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及其应用,同时探讨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前景和瓶颈。

一、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与分类随着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药物递送系统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

目前,常见的药物递送系统主要包括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子、纳米载体、水凝胶和药物控释系统等。

1. 脂质体: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磷脂质构成的微粒,优点是生物相容性好,可以避免药物在血液循环中被尿液排出,增加药物在靶组织的积累。

此外,药物递送过程中处理相对简单,制备工艺成熟,适应范围广泛。

2. 聚合物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是通过聚合物法制备的一种纳米材料,具有抗肿瘤、保护肝脏、促进神经节细胞生长等多种作用。

特点是材料稳定性好,对肝损伤剂量较低,具有组织仿生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使其可在不同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3. 纳米载体:纳米载体是一种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通过纳米化技术制备而成。

可以应用于基因、蛋白质和多肽等药物的输送,适用性广泛,且不易被免疫系统清除。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可以实现药物靶向输送,提高药物在病变组织中的浓度,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例如,固体脂质纳米粒子(SLN)和纳米乳剂等都是颇具发展前景的药物纳米递送系统。

4. 水凝胶:水凝胶是由水和高分子混合物组成的一种凝胶体系,其特点是易于加工和成型,以及高渗透性。

利用这些特性,水凝胶可以被制成中空微球,以将药物包裹在内,并利用其在体内的松弛特性,来实现药物递送。

5. 药物控释系统:药物控释技术是指通过控制药物在人体内的释放速率或药物跨膜传输速率,实现药物在体内长效存在的一种技术。

该技术有望在药物治疗中减少一些副作用,提高药效。

目前,常用的药物控释系统主要包括胶囊埋设体、泵式药物控释系统、支架材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