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青铜器大全
中国工艺美术史 春秋战国(4.2.1)--青铜器

豆
几何纹长柄豆(战国早期,通高 50.2 厘米) 燕国器。盖钮甚高,扣盖后 ,如婷婷玉立,高雅出众。
不再诡秘的写实动物造型——
局部动物形:
龙首提梁盉(战国早期,高 29 厘 米) 越国遗物。相似的器物也 见于中原与北方地区。
双兽三轮盘(春秋晚期,高 15.8 厘米) 吴国遗物。结构新奇,双兽能做拉手,三轮 可以转动,为罕见的仿车形古代青铜器皿。
三、铜镜、带钩等
铜镜——
用途:古人照鉴容貌的青铜用具 形制:多扁平圆形,正面光亮,以
鉴容,背面或光素、或加装饰(随 镜身铸出、或加金银玉石等) 发展:
最早: 4000 年前的齐家文化 商、西周:出土在豫陕冀京等 战国中晚期:最早艺术高峰
齐家文化 殷墟
主要出土:楚地量大,洛阳、齐都 故城精美
鎏金镶玉石青铜带钩(战 国中期,长 11 ) 鲁国遗 物。形若翼兽,钩端做兽 首形。通体鎏金,中部镶 玉鸟,玉鸟下嵌绿松石。
其他
禁(承置尊等酒器)、俎(切肉桌 案)、架、器座、灯、兵器
错金银龙凤鹿方案架(战 国中期,高 36.2 ,长宽 47.5 厘米) 最上方的案框 由盘绕纠结的四龙四凤支 撑,四只梅花鹿牡牝各二 ,伏卧承托最下方的圆环 形座。
铁足鼎
新器形(实用)—— 鉴(大盆) 发展:春秋中期出现;春秋晚期、战国流行;西汉延续 造型:可方可圆 功能:贮水、盛冰;特大者可沐浴;取照容貌(镜)
吴王夫差鉴(春秋晚期 ,高 45 厘米) 鉴内 有铭文 3 行 13 字,记 此器属与越王勾践有血 仇的吴王夫差。
敦
造型:盖与身常形制相同
错金银虎噬鹿器座(战国中期,高 21.9 ,长 51 厘米) 应系漆木屏风的底座 ,表现斑斓猛虎吞食小鹿。游牧民族的艺术常以猛兽为题材。
中国史上最全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建议收藏)

中国史上最全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建议收藏)青铜器是用红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一般来讲,青铜器的主要类别有工具类、武器类、食器类、酒器类、水器类、乐器类以及装饰类等。
尽管如此,仍然无法涵盖全部青铜器品种,如居家使用的灯、炉、车马器等,商品交易中所使用的铸币以及铜版地图、象棋、铜碑等。
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陈设欣赏价值。
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的夏朝,就已经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如酒器爵、食器鼎以及青铜工具、兵器、乐器等。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了鼎盛时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可谓五花八门。
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的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
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复杂,若按用途大致可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农具、杂器等。
一,鼎煮食器。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1,商早器商代早期安阳博物馆藏三足,尖足,无盖,双耳2,商中后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 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
四足,方,二耳,高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3,周、战国中山王鼎战国,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三足,有盖,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
战国的鼎与同时期大多其他青铜器一样,发色偏黄红,文饰简约。
二,簋(gui,音轨)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是我国商周时期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于祭祀、日用和随葬,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青铜簋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也有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
博物馆中的中国十大青铜器

博物馆中的中国十大青铜器(图) 2011年11月30日10:40 人民网微博1、青铜尊可能来自于中国南部,湖南省。
商朝,公元前13-12世纪。
青铜尊介绍:这件仪式用的青铜酒器(尊)是由两头公羊支撑的坛子。
商朝时,虽然中国南部借鉴中国北部的青铜铸件技术和酒器制作方法,然而,南部的装饰形态和风格与北部迥然不同。
这件写真的酒器物件是当地品味和选择的范例。
羊角自由弯曲的公羊比饕餮或怪物的脸部更为逼真和形象。
大部分的中国古代器皿都是用公羊装饰的。
它的制作很可能是首先铸造羊角,然后再将它插入用于铸造器皿其余部分的模具当中。
在中国南部,饕餮似乎不及在安阳(位于中国北部,河南省,公元前1300年左右是商朝的主要中心)那么重要,也许对于饕餮的了解也不及安阳。
在这件青铜尊上有一只饕餮,它位于这件器皿的颈部下方。
饕餮的眼睛和角清晰可见,但其他面部特征只是用一些线条描绘。
背景资料: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
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2、青铜半两钱来自中国。
秦国,公元前3世纪。
中国的圆形钱币在这枚钱币上刻有“半两”二字,“半”在洞的右边,“两”在左边。
半两意为半盎司,是钱币的重量。
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半两币是强大的秦国的通用货币。
公元前221年,秦国获得战争胜利,建立了新大秦帝国。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三_春秋战国、工艺、美术

错金银青铜立鸟壶 器身满饰错金银的三角形云纹等,嵌 物还包括绿松石,又有鎏银的乳钉。 所在墓葬虽属西汉,但作品被判定为 战国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几何纹青铜长柄豆
都用以盛放腌菜和肉酱等, 商晚期出现,盛行在春秋 战国。此豆盖钮甚高,扣 盖后,亭亭玉立,高雅出 众
中国工艺美术史
错金银青铜龙凤鹿方案架 最上方的案框由盘绕纠结的四龙四凤支撑,四只梅花鹿各二,伏卧承托最 下方的圆形环座。
河北平山 三汲1号墓 战国中期——中山国王墓——北方民族白狄所建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漆木屏风的底座,表现斑 斓猛虎吞噬幼鹿的惨烈场 面。古代游牧民族的艺术 常以猛兽为题材。 错金银青铜虎噬鹿器座
2 随着礼崩乐坏的加剧,战国 晚期,青铜礼乐器大为衰落 ,日用器已成为主流。更加 轻便绚丽的漆器开始大量进 入上层生活,揭开了两汉漆 器大发展的序幕。丝织业的 发展也开启了中国丝绸艺术 的辉煌。
中国工艺美术史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1 引言 列国频繁的征战导致 了疆界的挪移,也促 进了各地的交流,青 铜器因此显示出共同 的时代风貌。时代新 风是清新华丽,大致 在公元前6世纪后期 ,中国的青铜艺术走 上了第二个艺术高峰 。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2 容器 春秋战国青铜容器的种 类大体包含饪食器, 酒器和水器,它们中 的许多器物还在承担 着礼器的功能,特别 是鼎。
错金银青铜有流鼎:出土在东周王城范围内,应为周器。鼎身设流口, 十分罕见,金银错的四瓣花和顶盖的铺首钮也很新奇。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青铜器器型大全(建议收藏)

青铜器器型大全(建议收藏)展开全文古藏社:依拖于行业,立足于专业,不卑不亢,不追捧,不盲从,成为大家学习的一个平台收藏的道路上,古藏社与你不见不散西周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
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
例如鼎原来是炊器,后来成为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
按照礼制组合成的所谓“列鼎”,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传》:“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是奴隶主统治权威的象征。
礼器的这种功能,在奴隶制繁盛时期最显著。
随着奴隶制度的衰微,“礼崩乐坏”,青铜礼器逐渐失去了这种作用。
从青铜器造型艺术角度来看,青铜礼器最为引人注目,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关的器物,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使用的器物。
在许多青铜器的铭文中,宗庙中的许多礼器称为'宝尊彝',尊彝就是礼器的通称。
礼器有的是不能够动的,所谓'重器不出门',就是对家族有重大意义的器物如不能保住,就意味着一个家族的消亡。
礼器用于各种礼仪活动,使用者还是参与礼仪活动的人,因此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器用不能相提并论。
礼器包括酒器、饪食器、水器、乐器等,每一种器类又可分为十几种或二十几种器名。
每一种器物由于王朝的更替,典礼制度的变化、习俗的相互影响,乃至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会演变成很多种形式。
仅酒器和饪食器两大类中的器物,粗略统计,就有近四十种不同的名称。
每种基本器形,又有许多变化繁衍的式样,这些式样大的有几百种之多,这样,青铜礼器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器物体系。
每种器形的发展,一般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在铸造技术上由不合理到合理,这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中国工艺美术史青铜器工艺

兽面纹 青铜方 鼎
乳钉纹 青铜爵
四羊方尊
(二)商晚期和西周早期
从盘庚迁殷肇始的商晚期,商代的青铜器逐渐臻于极盛,中
国的青铜艺术则进入了第一个高峰。
著名的是司母 戊大方鼎
1939年 安阳武官村出 土,是为祭奠 商王之母戊所 铸。
商晚期的青铜器中大型青铜器颇多,上面的司母戊鼎便是 其中的代表。此外酒器在当时也是异常发达,这与商代的嗜 酒之风不无关系。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了周。在西周早期的近百年中, 青铜器依然如商一般威严神秘,其造型和装饰很难同晚期商 代风格相区异。
二、材料和制作
所谓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但也常含有少量的铅。在红
铜中添加适量的锡可以降低熔点,并提高其硬度。而在其中
添加适量的铅,会使其硬度降低,但能使得青铜获得优良的 韧性。 古代铸造青铜器至少要、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的
记载,正是说明了青铜器制造的几个条件。
人化
神化
礼化
人化
1、奴隶制建立不久,青铜器功能以实用为主,是人 化的。 2、奴隶制鼎盛时期,青铜器主要作为祭器,其功能 是神化和礼化。 3、奴隶制衰落和封建制的确立,青铜器又恢复了实 用品的功能。
青铜器的时代特征
夏朝:共同特点是器壁较薄,整个造型显得枯瘦,简陋,轮廓线条尖锐,青铜器
的造型多以陶器仿制而来。而且青铜器上尚无装饰性附件,也无纹饰,多为素面器。
商周青铜器凤鸟纹
青铜器夔龙纹
(三)几何形纹样
夏商西周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随处可见,在夏和商的早期,
乳钉、网格、联珠等几何纹施用最多。至商中期到西周早期, 它们基本以辅助纹样的形式出现。到西周后期,瓦纹、重环、
商代:几何体的造型大都显得粗重,注意各个部位的比例协调,达到均衡,重心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 青铜器

簋(guǐ)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
稻、粱等。簋的形态变化最多,一般为园腹,侈口, 圈足。商代的簋多无盖,无耳或有二耳。西周和春 秋的簋常带盖,有二耳、四耳。这一时期还出现了 圈足下加方座或附有三足的簋。战国以后,簋就很 少见到了。 在商周奴隶社会,簋和鼎一样,也曾作为标志 贵族等级的器物。据礼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簋往往 成偶数出现,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 八簋与九鼎相配。
壶
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
至西周中期。彝本是青 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 称这类器物为方彝。方 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 器身,带盖,直口,直 腹,圈足。器盖上小底 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 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 个缺口。
方彝
觥(gong)是古代汉族盛酒 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 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 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 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 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 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 做足。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 部,可用作倾酒。
尊
《四羊方尊》
集平面纹饰与 立体雕塑于一 身,体现出威 严的气氛和华 丽精美的装饰 风格,表现出 了极其成熟的 金属加工技巧 和出色的艺术 感染力,不愧 是古代青铜艺 术最杰出的珍 品之一。
口圆体方,通体有 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 饰,颈部饰有蚕纹图 案,口沿下饰有蕉叶 纹。工艺精美、造型 雄奇。铜尊内胆底部 发现了一篇12行共 122字的铭文,记载 了周成王营建洛邑, 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 事件,
人面纹方鼎(商)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
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 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
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
有戈、钺(yue)、矛、
中国古代青铜器各种器型以及名称大全

中国古代青铜器各种器型以及名称大全【1】饪食器:敦三角云纹敦敦(dui 音对)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
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有的盖也能翻转过来使用。
圈足的敦,盖上多有捉手。
敦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饪食器:豆古代食器,是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
器浅如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数有盖。
铜豆在商代少见。
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
春秋以后,豆增多,侧有两环,下具高足。
到战国时期,器腹变深,有的豆把特别细长,如铸客豆。
有盖的豆,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西周卫始豆通高17.4cm,宽18.5cm,重2.3kg此豆敛口圜底,浅盘高足,隆盖圈握。
盖顶饰瓦纹,盖沿与器腹均饰重环纹,足饰粗弦纹一周。
盖与器同铭,均2行6字:卫始作霝簋。
记卫始自做灵簋(此豆自铭为簋)【3】饪食器:簠西周宋公簠簠(fu 音甫)即文献里的“胡”或“瑚”。
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
长形口,口外侈,有四短足,有盖。
盖与器的形状、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成为相同的两上器皿。
簠在西周时期出现,流行到战国末年,早期的簠足短,口向外侈。
春秋战国的簠足变高,口不外侈,器变深。
【4】饪食器:盨伯多父盨盨(xu 音须)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
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纽,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
盨在西周中期出现,到春秋后期便消失了。
【5】盛水器:鉴古时盛水器具,所见皆大型器。
上古之鉴为陶质,春秋中期始有青铜鉴,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形制如大盆状,或有圈足,偶见方形器。
齐侯匜【6】盛水器:匜匜(yi音移)盥洗器,用以盛净水。
用时由侍者持匜浇水,尊者沐手,下承以盘,受污水。
器形多椭圆,前长流,后有鋬。
具圈足、四足或三足。
西周中期始见,至战国末期渐无。
【7】盛酒器:壶《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可见壶是古人盛酒用的,但也用于盛水。
壶在商代已有,春秋战国尤其盛行。
商代的壶多扁圆,贯耳(耳象筒子),圈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 文 的 运笔
中国书法之美,源于其讲究运笔、结体和布局。 青铜铭文书法正是运用这些艺术的技巧,创作出了不同风格的不朽之作。
1
方正紧凑型
3
竖长均衡型
怪诞闲散型
2
金文 的 风格
西周
商代
势笔运直 雄均笔线 浑为上多 尖不, 利讲圆 ,藏角 用锋少 笔,, 刚起锋 健笔芒 ,与外 气收露 。
2
周穆王 至夷王
01
如果你喜欢徐少寒的作品,欢迎光临:
03
02
/RhKpP6Y
青铜铭文对后世的影响巨大,首先是铭文内容丰富,是第一手历史记录; 其次作为文字,是汉字演变的重要环节。
青 铜 上 的 史 诗
铭 文 的 规格
青铜铭文从形式上区分,有不同的格式,从夏代到东周,出现了以下几种:徽记、册命、训诰、追孝、 辞、记事、 约记、律令、符节、诏令等。
早 商
见装 的饰 主开 题始 纹趋 饰向 。于 精 致 , 饕 餮 纹 成 为 最 常
晚 商
感厚纹 ,,饰 似显有 乎得了 是很层 器重次 身很纹 上沉线 长,在 出加变 了强粗 厚了变 厚器宽 的型, 硬的而 皮凝且 重加
西 周
环构面纹 带,纹饰 ,布对风 装局称格 饰上构趋 在留图向 显有,简 要空代约 部白之朴 位,以实 主较, 纹自结 做由构 成的上 连连打 续续破 的结兽
几何体加动物体:一般是 将动物与人物作为附件 处理,起到装饰器具的作 用,但很多作为装饰的动 物人物都是立体的雕塑, 刻画细致传神,常是不可 多得的传世珍品,最著名 的当数同出土于湖南宁 乡的四羊方尊和人面方鼎
史
雕 像 的 种 类
几何体:何体造型的青铜器 都倾向于尽量使线条柔和、 多变化,甚至出人意料;几何 体在组合中,非常注意比例 协调,如各部分的高度、大 小、宽窄、弧度,同时,绝大 部分都尽量采用圆弧线而 避免直线.
东 周
图图 ,案 平的 推构 布图 置手 ,法 形古 成拙 类, 似采 剪用 影正 的侧 效面 果的 构
战 国
广也新盛 ,更的行 以富装云 场于饰气 景表工纹 为现艺, 表力技与 现,术新 中而的兴 心且出的 内现升 容,仙 变纹思 得饰想 更和有 为图关 宽案。
伏鸟双尾虎,商代,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博物馆藏
月王勾践剑,春秋,湖北省江陵县望 山一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青铜礼器
青铜一直最大量地用于了礼器和兵器的制造,这两样都 是用来维护王权统治。中国当时各地冶炼出来的青铜, 主要用在了政治和军事领域,而非经济领域。作为艺术 领域的乐器,在当时其实也是作为礼乐制度的附庸而存 在,并不具有独立发展的自觉性。作为艺术品的礼器, 也首先是礼器,而非作为艺术品来设计、铸造。它们都 是功利的器具,而非纯粹的艺术品,这是中国青铜文明 与西方青铜文明(主要是希腊文明)最显著的区别。
青 铜 时 代
工业设计123班 设计者:王清华
遥远的青铜
红铜与黄铜 青铜简史 冷兵器时代
青铜的外衣
纹饰之美 饕餮纹 龙凤纹 纹饰的变迁 纹饰的构图
青铜上的音乐
夏代音乐 西周的乐礼与乐器 曾侯乙编钟
青铜礼器
诸侯的等级 诸侯的礼器 礼器的分类
青铜铭文
青铜上的史诗 铭文的格式 铭文的类别
青铜的铸造
铜锡的来源 铸造遗址 铸造与装饰工艺
A B C
D 人物:人物雕塑比较集中的 作品当属四川广汉三星堆 这些人物雕像具有写实又 虚构的特点,但那种肃穆又 超脱的精神气质相当传神, 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底蕴。
动物造型:一是写实性动物, 一是虚构动物。虚构一般是 将多种动物的特征组合在一 起,显得神秘诡异。写实性动 物造型的器型以尊为多.
青 铜 造 型 的 时代 特征
②中原商礼器重酒、与西周早期重食、春秋时“钟鸣 鼎食”的组合大不相同
饮
以
酒 为 池 , 悬 肉 为 林 , 为 长 夜 之
方 青 铜 造 型
法
结构比较严谨
. _——
史 记 殷 本 记
•
讲究变化
,讲究对比统一, 讲究矛盾搭配
青铜的外衣
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是青铜艺术的主体,它们相互协调, 和谐一致,当造型凝重威严,其纹饰也趋向于神秘繁复、 怪诞,当造型轻灵纤巧,其纹饰则趋向于简洁、清新而 明快。
夏朝:共同特点是器壁较薄,整个造型显得枯瘦,简陋,轮廓线条尖锐,青铜器
的造型多以陶器仿制而来。而且青铜器上尚无装饰性附件,也无纹饰,多为素面器
商代:几何体的造型大都显得粗重,注意各个部位的比例协调,达到均衡,重心尽
量下沉,在视觉上造成沉稳凝重的效果。此时的青铜器上开始有装饰性的附件
西周:初期,鼎的腹部上小下大,兽蹄足;中期以后,酒器大减,出现了新的食器 和
青 铜 简 史
龙虎四环器台,春秋,安徽省舒城县孔集出土, 省博物馆藏。
冷 冰 器 时 代
蚩尤在古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声望,主要在于铜制兵器为他成就了 威名,他就是那个时代的武器专家,是他首先发明了铜制兵器。铜兵 器也是第一代真正的冷兵器,用它来刺杀人的身体和砍下骨头、脑 袋,自然比木头、石头来得快速且麻利。所以,虽然“九战九不胜”, 但黄帝因为找到了蚩尤强大的原因,立即取昆吾之铜,大作兵器,随即 就在著名的涿鹿之战杀死蚩尤。 秦国最后战胜六国,全仗它的虎狼之师,这些虎狼之师正是靠着秦国 把当时最先进的技术,用在了铜制兵器上。今天从秦始皇陵出土的那 些铜兵器和铜车马,依然寒光四射,足证其技艺之先进和精美。
卧虎扁夔足鼎,商代,江西省 新干县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 物馆藏。
从远古一直到公元前2100年中原地区的夏朝建立, 石器的使用更为普遍,青铜的冶炼和铸造也还没 有形成规模,属于铜石并用时期,青铜文明还处 于萌芽状态。 青铜时代的真正来临,是在中原地区夏王朝建立, 自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达到了青铜文明的鼎盛时 期。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造型和纹饰均趋向简便、 简化,铭文增多。春秋中期开始神秘的兽面纹很 少见到,充满生活气息的现世场景出现在青铜器 上,神开始让位于人。礼器在战国末期也随着神 圣的祭祀遭受冷遇而渐渐消失,诸侯们忙于争权 夺地,青铜器更多地用于了武器制造和日常生活 器皿上,如铜灯、铜镜等。 战国末期,作为一种工具材料的铜,渐渐淡出了 人们的视线,这是因为开掘这个伟大的时代的另 一种工具——铁器——诞生了。随着铁器的出现, 青铜文明开始走向了衰落,唯剩下铜镜和铜币还 在漫长的岁月里孤独前行。
饕 餮 纹
龙 凤 纹
彩的人凤龙 ,流感象给 世行到征人 俗,温着威 的使馨和严 愿青、美而 望铜亲,神 开器近安秘 始开、宁, 占始安和不 据具全幸可 着有。福亲 宗了凤,近 教一纹乃, 巫些在至只 术人青爱可 的性铜情敬 地的器,畏 盘色上让;
夏 代
比局并两纹 例的注边饰 疏意严有 密了格线 、线对为 上条称轴 下布,,
疏意书 密对法 整称趋 饬、向 ,正成 错奇熟 落、, 有虚笔 致实画 、讲 呼究 应藏 ,锋 布, 局结 上体 注也 意注
水器盘成套的青铜器增多,带长篇铭文的增多。西周后期,礼崩乐坏,礼器都趋向粗 陋,重要而常见的鼎、爵、觚都逐渐消失
春秋战国:造型和纹饰都不再像西周以前那样神秘狰狞,而代之以华美和
写实的世俗气息,青铜器具更加走进日用生活和人群,造型风格由粗笨厚重转为 简朴轻便
秦汉:青铜更多的用于人的日用生活,礼器的无用和铁器的出现促使青铜
青铜雕像
雕像的种类 青铜造型的时代特征 青铜雕像的地域特征 青铜造型的方法
青铜上的书法
金文的运笔 金文的结体 金文的风格
目录
遥远的青铜
古老的“五行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 五种物质组成。金列其中,足以说明金这种物质在古人 心目中的份量。这里的金,就是铜。铜的古老,可以追 溯到原始氏族时代。
我们今天看甲骨文和金文,从它的运笔、结体、布局、韵味、 风格,无一处不古意盎然,无一字不古拙生趣。当我们一个 字一个字细细地阅读、品味之后,我们总会对古人的智慧与 才华肃然起敬,叹为观止。
金 文 的 运笔
金文的运笔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起势、行驻、曲直。 起势即起笔,书法讲究逆锋起势,逆锋落笔,目的是蓄势蓄力, 使每一点画都内含骨力,以气贯通全篇,这样全篇才有气韵 通畅之感,否则就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线条堆积。
艺术走向没落,此后漫长的岁月仅仅只有铜币和铜镜在孤独前行
西周 组一尊 高34.5公分,口径25.6公分, 底径16.9公分 腹围54.4公分重5725克
楚
青 铜 雕 像 的 地域 特征
中原①青铜器有过于凝重、庄严、神秘的色彩
楚吴赵地①在造型上追求实用,花样繁多,追
求美观 ②楚国青铜器首先表现出重水器的组合
纹 饰 的 变迁
纹 饰 的 构图
1
几何化
2
纹饰线的宽窄与厚薄
3
4
一是同种单向排列; 注意多种因素的和谐一致, 二是多种同序单向排列;讲究整体效果, 三是多种同序多向排列; 四是多种无序排列
青铜铭文
很多青铜器上都刻有文字,这些文字称为青铜器铭文, 因古代称铜为金,故又叫金文,或钟鼎文,宋代人又 叫它“款识”,款是青铜上凸起的文字,识是凹下去 的文字。
诸 候 的 等 级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乐舞方面“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古代的“礼”,从夏朝开始产生,发展到商、 西周,每一朝都有各自的“礼”制,以西周 最为完备,传说西周的周公制礼作乐,对各 个阶层在每一种活动中的器物使用数量、品 种都作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以体现各自的 身份和等级。 所以,古代的“礼”就是一种制度化的 “礼”,是一种用来维护统治秩序的政 治等级制度,是强制执行必须遵守的规 定,即“以礼治国”,与现在一般意义 上的礼、礼仪有所不同。但是,这种礼 教制度经过东周时期孔子等人的推崇、 改造和发展,演化为儒家学说,成为此 后二千多年封建社会主要的精神文化, 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性格的形成,产 生了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