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2018最新长春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小品二则 胸中之竹》(PPT优质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小品二则》(胸中之竹)课件1长春版

• 整体感知
•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倏 • 2.自由朗读,把握大意。 • 3.个别读,注意感情运用。 • 4.齐读,翻译课文。
• 分析课文,默读课文思考:
• 1.本文可以分几层?
• 2.从凝神构思到挥毫落墨,画竹过程中 分为哪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加以诠 释。
•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种境界有何不同。
• 作者
• 郑燮: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 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 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主,为扬州八怪之一 (金农 汪士慎 黄慎 李鳝 郑燮 李方膺 高翔 罗 聘),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 他一生多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 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倔强不逊的性 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 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 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 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觉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 三种境界------ 胸中之竹 主观感受
•
手中之竹 艺术创造
• 作业
•
• 1.查找资料 走进郑板桥。 • 2.把本文改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
文章 .
• 写作背景资料
• 《胸中之竹》是一则题画竹的小品文。 • 题画诗文“始于画作,又可脱离画作”,既补益
于画作,与之相得益彰,又可以独立成为小品文。 郑板桥的《胸中之竹》就是这样一篇典范的小品 文。 • 板桥题画,多以“天趣”发之。据载,本文是 郑板桥画《墨竹图》后,兴致未尽,提笔题画, 遂成此文名。全文90余字,简洁之中自现作者一 种高雅之趣,形神之美与画理之妙相得益彰。
• 解题
• 提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 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 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 上看,有的叙述写作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 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 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七年级上阅读●一唐诗五首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2)滁州西涧韦应物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二词三首 (5)相见欢李煜 (5)醉花阴李清照 (6)破阵子辛弃疾 (7)●三孩童之道泰戈尔 (12)●四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 (15)●五在梦的远方林清玄 (19)●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4)●七清贫方志敏 (31)●八老山界陆定一 (34)●九木兰诗北朝民歌 (39)●一○现代诗歌二首 (43)我爱这土地艾青 (43)乡愁余光中 (44)●一一白色鸟何立伟 (47)●一二最后一课都德 (56)●一三傻瓜屠格涅夫 (62)●一四不会叫的狗贾尼?罗大里 (64)●一五犀粪蜣法布尔 (71)●一六《论语》八则 (76)●一七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79)●一八古代神话六则 (81)盘古开天地 (81)女娲补天 (82)精卫填海 (83)刑天舞干戚 (83)夸父逐日 (83)鲧禹治水 (84)●一九大闹天宫吴承恩 (92)●二○记.铭.说.志四篇 (98)小石潭记柳宗元 (98)陋室铭刘禹锡 (99)爱莲说周敦颐 (100)寒花葬志归有光 (100)表达作文●一属对 (9)●二童年趣事 (30)●三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46)●四走进童话 (70)●五写给远方的朋友 (78)●六走近大自然 (102)口语交际●一发表意见 (14)●二讲故事 (61)探究综合实践活动●一“围剿”错别字——汉字规范活动 (41)●二追寻古老的传说——搜集民间故事 (90)拓展●一汉字的构造 (53)●二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86)七年级下阅读●一陌上桑汉乐府 (1)●二诗歌二首曹操 (3)观沧海 (3)龟虽寿 (4)●三黄河颂光未然 (6)●四沙与沫纪伯伦 (9)●五等待吴冠中 (12)●六给我一点水张晓风 (14)●七故乡鲁迅 (18)●八祖父萧红 (29)●九绝品谈歌 (37)●一○唐诗四首 (4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42)望岳杜甫 (43)观刈麦白居易 (44)雁门太守行李贺 (45)●一一词曲五首 (51)望江南温庭筠 (51)虞美人李煜 (51)浣溪沙晏殊 (52)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52)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52)●一二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61)●一三小公务员之死契诃夫 (67)●一四小雁鹅劳伦兹 (72)●一五圯上敬履司马迁 (84)●一六短文二篇 (87)与朱元思书吴均 (87)三峡郦道元 (88)●一七马说韩愈 (91)●一八狼蒲松龄 (93)●一九小品二则 (96)湖心亭看雪张岱 (96)胸中之竹郑燮 (97)●二○武松打虎施耐庵 (99)表达作文●一感受春天的气息 (5)●二自己的“沙与沫” (11)●三属对 (55)●四人物语言描写练习 (71)●五校园快讯 (86)●六漫画之中看人生 (95)口语交际●一诗歌朗诵会 (54)●二主持活动 (90)探究综合实践活动●一我们“玩儿”什么 (27)——初中生娱乐活动调查●二做鸟类的朋友 (80)——爱鸟周活动拓展●一唐诗:中国诗歌创作的巅峰 (47)●二楹联常识 (57)●三词类和词性 (59)八年级上阅读●一格律诗八首 (1)次北固山下王湾 (1)春望杜甫 (2)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赤壁杜牧 (3)夜雨寄北李商隐 (4)游山西村陆游 (4)过零丁洋文天祥 (4)●二宋词二首 (10)凤栖梧柳永 (10)江城子苏轼 (11)●三现代诗歌二首 (15)也许闻一多 (15)再别康桥徐志摩 (16)●四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20)●五家书傅雷 (23)●六孔乙己鲁迅 (27)●七范进中举吴敬梓 (31)●八一个价值一千亿元的名字杨澜 (39)——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九论趣林语堂 (49)●一○谈作文朱光潜 (52)●一一做人与处世季羡林 (56)●一二短文二篇 (59)我的信念玛丽.居里 (59)悼念玛丽.居里爱因斯坦 (61)●一三老人与海海明威 (63)●一四沉寂的雪原杰克?伦敦 (69)●一五《老子》二章 (7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79)知人者智 (80)●一六《论语》九则 (86)●一七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88)●一八毛遂自荐司马迁 (91)●一九桃花源记陶渊明 (96)●二○传.序.书.箴四篇 (98)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98)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99)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100)谨言箴曾国藩 (101)表达作文●一属对 (6)●二给爸爸(妈妈)的信 (26)●三肖像描写练习 (38)●四小议 (58)●五心理描写练习 (68)●六体会季节的变奏 (103)口语交际●一人物专访 (48)●二咨询 (90)探究综合实践活动●一南腔北调正方言 (18)——推广普通话活动●二做生活的主人 (94)——我的一年消费总结拓展●一宋词与元曲:神韵传承,华彩各异 (13)●二汉字形体的演变 (81)八年级下阅读●一诗歌二首陶渊明 (1)归园田居 (1)饮酒 (1)●二格律诗八首 (3)使至塞上王维 (3)登高杜甫 (4)无题李商隐 (4)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5)题李凝幽居贾岛 (5)泊秦淮杜牧 (6)登飞来峰王安石 (7)己亥杂诗龚自珍 (7)●三词二首 (12)渔家傲范仲淹 (12)水调歌头苏轼 (13)●四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鲁迅 (16)●五驴和人的新寓言王小波 (18)●六金岳霖先生汪曾祺 (21)●七棋王阿城 (26)●八回延安贺敬之 (34)●九外国诗歌二首 (39)惠特曼 (39)狗的歌叶赛宁 (40)●一○《孟子》二章 (4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6)鱼我所欲也 (46)●一一岳阳楼记范仲淹 (51)●一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53)●一三长城的价值葛剑雄 (57)●一四像山那样思考利奥波德 (63)●一五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 (66)●一六《宽容》序房龙 (73)●一七大战风车塞万提斯 (79)●一八短文二篇 (85)名二子说苏洵 (8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86)●一九弈喻钱大昕 (87)●二○三顾茅庐罗贯中 (91)表达作文●一属对 (9)●二我读唐诗宋词 (15)●三细节描写练习 (33)●四呼吁生态道德 (42)●五世上没有傻问题 (71)●六品味艺术 (89)口语交际●一交谈 (25)●二演讲会 (62)探究综合实践活动●一保卫绿色和平 (48)——世界环境日活动●二走近文学名著 (83)——文学名著读书报告会拓展●一琴棋书画——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44)●二词和词的组合 (99)九年级上九年级下。
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小品二则湖心亭看雪课件1长春版

实词积累
湖中人鸟声俱绝 (全,都) (消失) 拥毳衣炉火 (穿着) (只)
惟长堤一痕
与余舟一芥 莫说相公痴
(小草,这里形容船小)
(痴迷)
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 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 山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 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 有痴似相公者!”
湖 心 亭 的 由 来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 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 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 西湖三岛之一(三潭印月、 阮公墩),后于山上建成亭 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 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 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范读
欣赏
试读,正音
(chóng zhēn) 崇祯 (gēng) 是日更定 毳衣炉火 (cuì ) 雾凇沆砀 (sōng) (hàng) (dàng) (zhān) 铺毡对坐 焉得更有此人 (gèn 余强饮三大白 g) (qiǎng) 长堤 (dī)
整体感知
1 .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 作者采用了什么顺序写景?
3. 作者写景时,又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肃杀、冷寂的雪夜观 赏西湖,你认为文中哪个字最能 体现他的这一行为?
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 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 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 雅情雅趣。惟如此,才能化 解心中对故国思念的愁绪。
“太白骑鲸 采石江边捞夜月” “眉公跨鹿 钱塘县里打秋风”
《胸中之竹》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

《胸中之竹》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胸中之竹》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胸中之竹》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教学目标:本课将通过学生对古诗《胸中之竹》的学习,使学生在语文知识上有所提高,特别是在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通过《胸中之竹》的学习,使学生提高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对古文进行分析推断;另外,能够了解古诗所表达的人生感悟,使学生培养出更加深刻的人生认识。
三、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在于如何设计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胸中之竹》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手段:课件制作,录像资料,教材,笔记、生动形象的课堂表现五、教学内容:本堂课的内容将以《胸中之竹》为主要讲解内容,结合古代华夏文明,通过对一个诗人的的人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这首诗的哲学意义,带领学生走进人们对人生的感悟。
带领学生深入探究"直为良药容易误,恶杂无毒不入口"的"药性取向"道理。
六、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
(老师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的情境)2.渗透多种学科和活动形式,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
3.利用肢体语言和多媒体手段来诱发学生的兴趣。
4.小组互动合作的形式。
七、教学策略:1.刺激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应用。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具有分析、思考、判断的能力。
3.调整授课速度,因材施教,避免授课过程中产生学习困难。
八、教学步骤:Step1.导入一、通过幻灯片及课件呈现主题二、师生回忆古代华夏文明(约2min)Step2.诗歌鉴赏一、细心分析诗词特别是比较那句话?(约2min)二、分组活动,小组合作,找出班级标志性的图片?(约3min) Step3.互动合作一、小组展示所找的图片及他们的解读?(约2min)二、班级评论及形成小结并概括于画板? (约10min)Step4.总结一、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八而言之。
2018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小品二则》(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熟读、美读课文,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正处于行为规范阶段,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但仍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3重点难点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了银装素裹的冬季,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这世间最洁白的精灵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徐志摩就曾用这首《雪花的快乐》来吟咏他心中的雪。
古往今来,还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西湖的魅力雪景。
活动2【讲授】湖心亭简介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活动3【讲授】知人论世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
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张岱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活动4【活动】诵读课文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
(1)读准字音(2)聆听配乐朗读录音(3)学生自主试读,齐读。
(4)译文,积累实词。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文原文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
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了出来。
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
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
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
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
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最新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小品二则-胸中之竹》学案

19(二)《胸中之竹》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题跋”的特点、作用。
2、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21世纪教育网能力目标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在阅读中体悟道理,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短文的学习,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灵感的出现或问题来临,只是一瞬,必须随机应变,不能固执成局。
知识导航1、关于作者21世纪教育网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养。
康熙时秀才,雍正时举人,乾隆时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
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关心人民疾苦。
去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擅画兰、竹、松、菊、石等,尤以兰、竹著称。
其画取法石涛,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创作思想和笔意。
其画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兰、竹,笔墨潇洒纵逸,苍劲豪迈。
其画通过题跋诗文,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具有新意。
论画主张对所绘对象作直接观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
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反映了艺术的创作过程。
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
郑板桥工诗文,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
其诗能反映、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直率自然。
有《郑板桥集》行世。
2、关于文体[来源:21世纪教育网]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
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
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
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非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此名文。
21世纪教育网自主学习1、解释词语勃勃遂倏趣意笔定则化机2、通译全文问题研究1、作者在清秋的早晨,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你根据文中的描写,再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来。
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十九单元小品二则2课时单元练习(全国一等奖)

胸中之竹练习题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勃勃:2、画意:3、倏:4、定则:5、趣:6、化机:二、作者在清秋的早晨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你根据文中的描写,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来三、“胸中勃勃遂有画意”是一种什么现象?四、艺术装作和文学创作的相通的,板桥先生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在写作上给你哪些启迪?五、课外阅读唐睢不辱使命(节选)秦王怫然怒,谓唐睢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睢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睢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睢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仓鹰击于殿上( )(2)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2)与臣而将四矣。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睢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睢是个怎样的人?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答案:1、(1)“仓”同“苍”,青色(2)道歉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4、首先,唐睢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整体感知
•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 倏
• 2.自由朗读,把握大意。
• 3.个别读,注意感情运用。 • 4.齐读,翻译课文。
• 分析文,默读课文思考:
• 1.本文可以分几层?
• 2.从凝神构思到挥毫落墨,画竹过程中 分为哪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加以诠 释。
•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种境界有何不同。
• 解题
• 提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 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 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 上看,有的叙述写作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 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 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 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非 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此 名文。
• 作者
• 郑燮: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 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 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主,为扬州八怪之一 (金农 汪士慎 黄慎 李鳝 郑燮 李方膺 高翔 罗 聘),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 他一生多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 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倔强不逊的性 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 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 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 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觉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 4.作者由画竹的体验总结出了怎样 的创作原则? 你怎样理解?
• 5.作者在结尾说:独画云乎哉!看来, 作者的意图并不只是就事论事,而 是要借题发挥.请结合你的切身经 历举例说说你对郑板桥这一创作的 理解.
• 拓展
• 把你知道的有关”兰竹石”的诗句 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 板书设计
•
眼中之竹 客观世界 • 三种境界------ 胸中之竹 主观感受 • 手中之竹 艺术创造
• 写作背景资料
• 《胸中之竹》是一则题画竹的小品文。 • 题画诗文“始于画作,又可脱离画作”,既补益 于画作,与之相得益彰,又可以独立成为小品文。 郑板桥的《胸中之竹》就是这样一篇典范的小品 文。 • 板桥题画,多以“天趣”发之。据载,本文是 郑板桥画《墨竹图》后,兴致未尽,提笔题画, 遂成此文名。全文90余字,简洁之中自现作者一 种高雅之趣,形神之美与画理之妙相得益彰。
•
• 作业
•
• 1.查找资料 走进郑板桥。 • 2.把本文改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 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