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
《矛与盾》原文及翻译

《矛与盾》原文及翻译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夸耀。
4、曰:说,谈。
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
15、之:语气助词。
16、鬻:(yù):卖。
中心思想《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矛与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矛与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矛与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语:《矛与盾》出于《韩非子·难一》。
那里面的内容是怎么翻译的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矛与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夸耀。
4、曰:说,谈。
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
15、之:语气助词。
16、鬻:(yù):卖。
中心思想《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矛与盾的课文原文

矛与盾的课文原文矛与盾的课文原文矛与盾是出自韩非子著作,说的是一个人同时誇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矛与盾的课文原文,欢迎阅读参考!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誇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15、之:的。
16、鬻(yù):卖.17、者:...的人18、莫:没有什么19、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翻译】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誇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誇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矛与盾》原文及译文

《矛与盾》原文及译文赏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15、之:的。
16、鬻(yù):卖.17、者:...的人18、莫:没有什么19、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
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来回答。
参考答案1、(1)卖(2)助词,无义(3)同时存在2.(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
(2)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3.自相矛盾4.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出自韩非子著作,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文言文《矛与盾》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矛与盾》原文及翻译文言文《矛与盾》原文及翻译《矛与盾》这篇文言文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矛与盾》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15、之:的。
16、鬻(yù):卖.17、者:...的人18、莫:没有什么19、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
《矛与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矛与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读: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夸耀。
4、曰:说,谈。
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
15、之:语气助词。
16、鬻:(yù):卖。
中心思想《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矛与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矛与盾》原文及翻译2.文言文《矛与盾》原文及翻译3.矛与盾的课文原文4.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5.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6.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7.关于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8.《自相矛盾》原文翻译上文是关于《矛与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矛与盾》原文及翻译

《矛与盾》原文及翻译:
矛与盾
先秦·韩非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矛与盾的课文原文

矛与盾的课文原文矛与盾的课文原文矛与盾是出自韩非子著作,说的是一个人同时誇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矛与盾的课文原文,欢迎阅读参考!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誇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15、之:的。
16、鬻(yù):卖.17、者:...的人18、莫:没有什么19、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翻译】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誇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誇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与盾《韩非子》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故?”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穿不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注释:1、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鬻:卖。
4、誉:夸耀。
5、曰:说。
6、吾:我的。
7、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8、或:有人。
9、以:用。
10、子:您,对人的尊称。
11、何如:怎么样12、应:回答。
13、利:锋利,锐利。
14、其:那个这里指卖矛和盾的那个人。
15、弗:不能。
16,之:语气作词没有意思。
中心思想:《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出自《韩非子·难一》。
作者介绍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
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矛与盾的道理就是:什麽事都不能夸大其词,使人感到漏洞百出。
有关成语:自相矛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革履,就是鞋子。
先自度其足:度——音(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量长短吾忘持度、宁信度:度——音(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通假字),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反——同“返”(通假字),就是返回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且——将要,打算。
置——购置。
【中心思想】《郑人买履》讲了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码,到了集市上却忘记拿了,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再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他却回答,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注重客观现实的人。
【寓意】说明做事要善于变通,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事;做事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实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理论点击】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
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近义词】生搬硬套死板(搬)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反义词】见机行事随机应变【灯谜】河南人买鞋——【郑人买履】关尹子教射(作者:列子)选自《列子·说符》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
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子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译文: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
去请教关尹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
”列子回去再练习。
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
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
你要牢牢记住,千万不要违背它。
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
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不然你永远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况下学习。
写作特点: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缪缪几笔就刻画出了关尹子这位严师的形象。
作者简介列子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
《列子》,道家著作。
相传为列御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关尹子教射选自《列子•说符》,原文结尾处还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
”(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难解字注释:中:射中请:请教者:相当于“的”,这里指射中靶子的道理乎:吗弗知:不知道未可:不行,意思是还不能算学会射箭退:告辞回去习之:学习射箭守:遵守,依照失:丢失,违背课后小练习一、辨字组词尹()矣()伊()唉()弗()矢()沸()失()二、综合实践活动想想你从课文中领悟出了什么道理,结合你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有条理地写下来。
三、写出《列子》三个故事的名称。
_______ _______ ______参照答案:一、关尹子、矣乎、木乃伊、唉声叹气、自愧弗如、矢量、沸腾、失去二、(1)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学习一种本领,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必须下苦功夫,弄清楚其中的道理;(2)从故事中,还可以感受到,关尹子教射箭非常认真,对列子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列子学射箭必须掌握规律,不能违背规律;(3)列子作为学生,非常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同时学习十分刻苦用功,这是他学好射箭的根本原因。
三、愚公移山、亡呋者、歧路亡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