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读JD
留学美国:美国大学法律JD申请要求

留学美国:美国大学法律JD申请要求一、美国的法律教育制度从实践和学术不同的角度出发,目前法学院将法律学位教育分为法律学位和法学学位。
这种区分是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美国是法律发达的国家,对法律教育十分重视,认为法律教育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
所以,法律教育的门槛提得很高。
目前,美国的本科教育里没有法律专业。
相应的只有一个法学院前教育,没有法律学位,专门为那些有志于读法学院的学生开设。
最基本的法律学位是JD。
JD是美国人自己发明的词汇。
有些人把它翻译成法学博士是错误的。
它的前身是LLB,也就是法律本科。
目前,他最多相当于我们的法律第二学士学位(注意:它和国内本科生在读期间同时修的法学双学位不同。
不同的地方在于它要求两年专门的法律学习)。
虽然JD只是一种本科教育,但是它在美国的法律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美国人的眼里,他就相当于商科里的MBA。
它是进入法律行业,从事法律职业必需的基本条件。
没有这个学位将无法参加律师考试。
由于采用严进严出的教育原则,美国JD的教育卓有成效。
由于它被视作一种职业教育,所以它不仅招收本科生背景的申请人,也招收硕士博士背景的申请人,因此,它成为许多人的最终学位。
一个JD学位足以让一个人有资格在大学里任教。
许多法学院的教授就只有JD学位。
在实务界,JD学位更是必备的敲门砖。
绝大多数美国律师和法官都是JD学位的拥有者。
他们有过共同的经历和相似的背景,彼此认同度很高,非JD背景的人很难进入他们的圈子,更谈不上在法律界取得成功了。
美国仍然设有法学的学位。
常见的有LLM (法学硕士)和JSD(法律科学博士)。
LLM学位是为有兴趣进行法学研究的人准备的。
一般作为读JSD的预备学位。
它另外的作用是提供给外国的法学毕业生或律师,让他们了解美国法律制度。
所以,美国人很少有人读LLM。
相反,倒是很多国际学生在读该学位。
在实务上,美国现在有一些州开始允许有LLM学位的人参加律考,从事律师职业,但是在实务界只有LLM背景得人仍然很难混。
A详解美国最值钱的三个学位MBA,JD,MD

A.详解美国最值钱的三个学位MBA/JD/MD据了解,美国的商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都属于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而这三个学院提供美国最值钱的学位。
商学院MBA、法学院法学博士JD学位、医学博士MD学位。
这三个学位都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本科后”教育,学制分别是2年、3年、4年,分别培养了美国社会崇尚的三类职业:企业主管、律师和医生。
美国Top20商学院每年录取MBA中国学生两百多人,Top20法学院录取JD中国学生十几个,Top20医学院录取MD中国学生寥寥无几。
我告诉你这些数据,你也就知道难度和含金量了。
以上三个学位是特别看重排名的,名校或非名校出身的职业发展差别很大。
这就为什么有了商学院“Magic 7”和“ Top 20”之称,法学院有“Top14”之称;医学院也有“Top10”之说。
美国的精英大学,包括这些常春藤名校,都重视本科基础教育,但研究生和职业教育侧重点不同。
部分名牌大学的某些专业排名一般。
我们下面就根据这三个美国最热门的三个学院来分析一下。
基本说来,美国综合性大学都重视这三个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但并不能保证排名前二十的大学的这三个学院都能挤入前10名,甚至前20名。
其中排名前10的综合性大学中这三个学院也排名前十的是哈佛、斯坦福和宾大。
哈佛大学是常春藤名校里最牛的,商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都可数一数二;斯坦福大学作为非常春藤名校里面最牛的,三个学院基本挤进Top10,商学院和法学院很牛;让我差异的是宾大,其实宾大的本科录取难度应该排在15名左右,但这三个学院竟然都挤进了Top10,其商学院Wharton是公认的超级牛校。
耶鲁大学:法学院最牛,医学院排Top10,可惜商学院起步晚,只能勉强挤进Top20;普林斯顿大学:唯一一家对三个学院不重视的常春藤名校;MIT:老牌理工牛校,商学院也很牛,法学和医学院不是发展的重点;达特茅斯:本科和商学院很牛,但可能没有法学院和医学院,工学院也一般。
美国法学院JD项目申请之总结(世毕盟学员)

美国法学院JD项目申请之总结(世毕盟学员)第一篇:美国法学院JD项目申请之总结(世毕盟学员)美国法学院JD项目申请之总结关于谭老师,很幸运能遇上这么负责、认真又很有经验的老师全程督促我,同时还有世毕盟的大神mentor师姐。
在谭老师和mentor 的帮助下,最后拿到了心仪学校的offer,在大四的申请季中,有焦虑、问题和“放空”,也正是在世毕盟的不断鼓励与提醒下,让我顺利完成了一系列的申请任务,最终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年的申请可以教会人很多事,不光是按部就班完成各项任务,而且在于每件事中闪闪发光的态度,而世毕盟就带给了我这样的靠谱感觉。
【关于跨专业申请】因为我是从物理专业跨专业申请JD,绩点也只是系里的中等水平,而且并没有法律相关背景的实习,所以自己在申请的初期一直非常忐忑,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申请流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世毕盟老师的沟通是我坚定自己申请决心的重要一步。
在第一次做背景分析的时候,鹏鹏老师细致地根据我的背景为我做了基本的规划,也指出了第一阶段对于冲击LSAT成绩的要求。
之后很快谭老师和Mentor就和我取得了联系,开始细致分析我的申请材料,从cv到PS,再到寄送成绩单的一系列流程,都帮我提前预备了充足的时间,同时也提供了详细的复习计划。
【关于CV与PS】对于法学院的申请来说,除了硬性的各项成绩指标,PS和CV可谓是自己能掌控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自己是跨专业申请,最关键的核心就是如何解释WHY LAW SCHOOL这个核心问题,虽然自己在申请之前已经想过了这些问题,可是在与Mentor和谭老师的不断沟通中,我才发现自己真正能不断阐释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的用套话来躲避这个问题。
在准备CV的过程中,世毕盟谭老师和Mentor会不断突出我最相关的相关经历以体现申请不同学校的要求,并不断在格式上加以美化;在PS的修改过程中,mentor简直就是异常靠谱,总能在我发送的当天及时的回复我,并能给出很多很具体、关键的意见,帮助我一遍又一遍的梳理PS的核心思想和浓缩内容;同时,由于法学院不同学校的文书要求不大一样,所以有时要写很多不同内容的Essay 来展示自己,因而就会有更多的文书需要及时批改,谭老师总能及时地帮我修改与传递,真的非常感谢她们。
美国法律专业LLM和JD有什么区别.doc

美国法律专业LLM和JD有什么区别LLM和JD不是很了解。
为了替留学美国申请法律专业的学生解决这一问题,下面就美国法律专业做一下详细的介绍。
美国法律专业JD学位:JD被称为法律博士,可实际上它只相当于中国的法律本科。
比如在加拿大,该学位就被称为LL.B。
B就是Bachelor 的缩写了。
那为什么在美国就称为博士呢?说来也简单,美国社会是法制社会,律师的社会地位很高,他们自然希望自己有个好的头衔!当然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攻读J.D.学位之前,你还得具有一个别的专业的本科学位,专业不限。
这种教育制度体现了美国的一个理念。
就是说,法律的问题实际上存在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一个处理专利纠纷的律师,如果不懂技术,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律师也必须是其它方面的专家。
JD学位是成为美国律师的前提,除了个别情况,个别州以外,在美国做执业律师必须拥有ABA(美国律师协会)承认的法学院所颁授的JD学位。
JD学位通常需要3年时间,也有2年半和四年的情况,但要求是一样的。
美国法律专业LLM学位LLM全称是MasterofLaw,可以说是专门为申请美国留学的国际学生准备的一个9个月到1年制课程。
一般都是法学专业本科刚毕业的学生以及一些在国内有工作经验的律师申请的,不建议他们直接申请JD(JurisDoctor)。
LLM分generalprogram和specializedprogram两种。
大多数学校只提供generalprogram,选择generalprogram的本科生可以任意选课;少数学校,比如NYU提供corporateLLM,GTU提供Taxesprogram,InternationalLaw等program,这类specializedprogram对选课有一定要求,比如一定要选满相关课程多少分。
建议应届本科生选择generalprogram,因为本科生对将来学术方向还没有明确定位,generalprogram可以自由地选课,申请比较容易,许多specializedprogram都需要相关的工作背景。
美国大学的JD和LLM区别分析

美国大学的JD和LLM区别分析学校名称:美国美国大学(华盛顿特区)所在位置:美国选择美国大学热门专业是很多计划申请美国研究生的人都会做的决定,那么对于选择美国大学热门专业中的哪些专业发展更好呢?下面就来看看选择美国大学LLM和JD的人应该如何完成自己的申请计划。
首先来了解下美国大学的JD和LLM都是什么概念:J.D. (Juris Doctor) 翻译出来就是法律博士。
它其实在是一个法律专业的基础学位(basic degree)。
在六十年代以前,很多美国的大学称之为LL.B., 和英国等国家的称呼一样。
只是六十年代以后,改称了J.D. 名字好听了许多。
J.D.是要读完了本科才可以读的,而且本科专业在所不论。
J.D.大约要九十个学分才可以毕业。
考虑到读法学院的都是最好的学生,而且读得非常辛苦,所以,称之为博士,其实也不过分。
美国几乎所有的律师、法官、大学教授都是J.D.毕业,尽管理论上还有比J.D.更高的学位,如:LL.M 和J.S.D., 但美国人很少去读。
连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都清一色是J.D.毕业。
LL.M 和J.S.D.一般供外国律师和学者来读。
有一些美国人,他们的J.D.是在一般的大学读的,为了提高档次,他们也许会到一个较有名的大学再读个LL.M.。
能够潜心读J.S.D的,大多是喜欢呆在图书馆里图清净的人。
在英国,LL.M.比LL.B.高一级,在美国,有些LL.M.理论上也比J.D.高。
但美国的法学院里,其实没有人太在乎这个比较。
有一些供美国J.D.学生进修的特定专业LL.M.,如知识产权、房地产,国际贸易等,确实是比J.D.的位阶要高。
但是,大部分外国学生来读的LL.M.其实是为期九个月的比较法硕士学位MSL(Master of Comparative Law)。
在美国人的眼中,这种学位的含金量是没有J.D.高。
在美国本国市场对LL.M.的需求量很小。
所以,LL.M.的毕业生在美国找工作非常难。
jd申请误区

学费太贵?不错,JD是美国第二贵的专业(第一是牙医),而且得到奖学金的机会相对较少,读完JD很可能要用去一个家庭的所有积蓄。
连美国人都称JD是给“Rich Kid”读的专业。
然而,事情总有两面性。
其一,高投入通常意味着高回报。
法学院是几乎每个美国学生的梦想,大多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期望去攻读法学院。
其最终的目的当然是高额的薪水和高贵的社会地位。
如前文所述,法学院JD学位的持有者其薪金额是其他专业毕业生不可比肩的,而法官、律师和大学法学院教授的社会地位更是令人仰慕。
一般来说,学校给学生奖学金,是学校求着学生来读书。
法学院不需要求着学生来读,因为他们有着极好的毕业前景,从来不缺优秀的生源,所以奖学金少也是自然的。
其二,奖少并非无奖。
很多同学和中介认为,攻读法学院根本拿不到奖金。
其实不然,不少法学院也是相当慷慨的。
下面以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和斯泰森大学法学院(排名100)为例。
由上表可见,法学院给奖其实并不少,有的法学院奖学金覆盖面甚至达到了70%-80%。
有些同学可能以为:“这些奖金只是提供美籍学生的,不给中国人。
”这也是一大谬误。
所有美国法学院的录取委员会都会告诉你,任何被录取的学生都平等的享有获得奖学金的机会。
不要把奖学金(Scholarship)和国家贷款(Federal Loan)混淆。
后者确实不向外国人发放,而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国家贷款自然是向本国(即美国)公民发放的。
其三,多种渠道可以筹集攻读JD学位的费用。
由于JD学位的含金量高,大量的私人或公共机构愿意提供贷款给JD学位的攻读者。
若持有一份或多份法学院JD项目的录取通知书,即使在中国,申请贷款也是很容易的,因为你毕业后具备很强的偿还能力----普通JD的第一年平均起薪是10万美金,而学费一年通常只是2-3万美金。
另外,在申请JD的过程中,花费往往比申请其他专业要少得多。
因为申请JD是通过LSAC,将所有材料寄到LSAC,LSAC作为一个中转机构,将所有材料转发你所申请的各个法学院,因此申请人不必向各个法学院多次发送快递,也不必让校方开出多份成绩单和学位证明(一般学校开一份中英成绩单收费为70元左右)。
美国JD专业和LLM专业有什么区别

美国JD专业和LLM专业有什么区别LL.M(MasterofLaw法学硕士):学制一年,绝大部分美国法学院LLM学位是为国际学生设置的,但是要求申请者在本国已经获得一个法律学位。
申请者只需要提供语言考试成绩,即TOEFL成绩。
IELTS部分学校也接收。
申请难度小,相对较易被名校录取。
LLMorJD?有人说LL.M实际上就是一个一年的美国法律速成班,是美国学校用来赚钱创收的项目,没有含金量,找不到工作,要读就读JD。
这个话有对的成分,JD学位在美国很值钱(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职业角度)。
但是要多方面衡量。
在美国就业,LL.M当然PK不过JD,你读一年,人家系统学了三年,多吃多少苦看多少本大头文献,你想胜过别人,就算你读了JD,跟美国本土人相比,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隔阂也是很难比得了的。
但是如果要留在美国,读JD是迟早的事。
不过请考虑下读JD的时间和费用成本。
JD三年,法学院学费高昂,至少要准备100万。
如果你说你不在乎时间成本和费用预算,自己想好好深入系统学习美国的法律知识,那么先从LSAT考试开始吧。
LSAT号称世界上最难的英语类考试,考试内容包括阅读理解、逻辑推理及分析推理。
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在网上搜索往年真题自己试着做做。
先不说逻辑推理部分因为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会出现较大偏差,单说分析推理题,一般分四组,共有24个问题。
每组里面的每一个问题都基于一系列的条件,这些条件共同描述一种情况,例如,把人分成几组,把物品按顺序排列等。
像樊老师我这种智商低逻辑差的人在尝试着做的时候能把自己弄晕,以前也有学生反映在考试时在一个题上花的时间太多了推演太久,后面题没时间做了。
当然,广大人民群众中还是不乏智商高、逻辑好、肯下工夫的同学的,希望这些同学好好奋战。
LSAT总分180,申请JD,最少也得160,要去好的法学院要到170分以上。
美国留学法学JD申请最全总结

美国留学法学JD申请最全总结1、时间安排申请JD者必须准备LSAT成绩,GPA,简历,personal statement,推荐信五样东西。
其中重要性以LSAT为最,GPA次之,其它三者应该差不多。
(原因在后面会说明)关于申请时间的安排,以打算2022秋季入学为例,一个理想的安排是这样的:2022年夏季(或以前)取得LSAT成绩,2022年暑假进行选校,联系推荐人,准备申请材料。
2022年9月,申请成绩单。
2022年10-11月完成申请。
(理由会在后面说明)2、LSAT考试全称为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的LSAT是JD申请者必然得面临的一关。
而且也是所有申请材料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几乎不太可能出现考的不高而进好学校的请况-当然,是几乎,不是完全,乐透头彩的机率是500万分之一照样期期有人中。
LSAT由4个算分的section,1个不算分的section及1个不算分但会发给学校的writing sample组成。
总共会有101道题算分。
其测验的重点为逻辑推理及阅读能力。
共有三种题型-单题(logical reasoning):等于是短篇的阅读﹔阅读测验-4篇各60行的文章,份量相当大;组题(analytical reasoning)-4组逻辑推理小游戏。
一套标准的LSAT试题会有2套单题,一套组题及一套阅读。
不算分的section可能是组题或阅读。
值得注意的是,不算分的section必然出现在上午,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够直接找出不算分的section然后忽略之,对于考试时的体力将非常有帮助。
个人在应考时就成功的发现了不算分的section并忽略之,因为我考的那套题当时有2套题量不一的阅读(分为26及27),由于其它3个section共有75题,故27题的那套阅读必然是不算分的,因为他将使总题量超过101题。
LSAT考试一年有4次,分别是2月、6月、10月及12月。
全采纸笔测验,考试成绩会在3-5周后揭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在美国读JD2009年的这个时候,我对JD (Juris Doctor,法学博士)这个学位还感到非常陌生,只依稀知道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这个学位的含金量都很高。
而如今,我已经在美国念了一年的JD课程。
从准备申请到现在这短短的两年间,我已经从一个迷茫的文科毕业生蜕变成律师“预备役”,一路上的喜怒哀乐和风波迭起使这段经历弥足珍贵。
最初艰难的申请过程到过去一年难熬的学习历程都令我终生难忘。
一波三折申请路2009年,我正在芝加哥大学读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当时对JD的了解仅限于概念性的认识。
由于我特别喜欢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De’Angelo Law Libary,便经常去那儿看书,一来二去便认识了在法学院读LLM (Master of Law, 法学硕士)和JD的中国同学,从他们那里我开始慢慢了解JD的学习内容和职业前景。
当时我感觉这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很有挑战性,而且职业前景相当光明,于是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向往。
然而,由于我之前完全没有学习法学的经历,所以并不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适合这个专业。
于是,我决定在芝加哥大学选修一门法律课――公司法,先接触一下这个学科。
这门课开启了我的法律学习生涯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case study (案例分析),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Socratic Method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第一次在两百人的课堂上结结巴巴地回答法学院教授的提问,第一次经历真正的法学院考试。
捧着法学院厚厚的硬皮红书看案例的时候,我感受到这与我以前的学习经历完全不同:它不像英语学习那么随意散漫,而是要求我高度集中注意力,并进行大量的逻辑思考;它不像经济学习那么客观,有公式可寻,而是要求大量的抽象思考;它也不像国际关系理论那么虚无缥缈,而是自成一个严密的系统,且有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
我当时并不十分清楚该怎么上法学院的课、怎么记笔记、怎么应付考试。
只记得在期末考试前,我把课堂大纲、重要的讨论主题、所有重要的案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都背了一遍,然后就忐忑不安地上考场了。
没想到最后出来的成绩颇让人欣慰,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让我更执着地追求我的JD生涯。
在美国念JD的中国留学生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读完LLM 后转入的学生。
这类学生接受过法学本科教育或同等学力教育,然后申请美国的LLM项目,读一年后如果学习成绩优秀,即可转学JD。
另一种是考LSAT (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 法学院入学考试)后直接申请JD的学生。
我没有法学学位,无法申请LLM,因而只能硬着头皮考LSAT,然后开始JD申请之路。
LSAT分为三大块:Games (分析推理)、Logic (逻辑推理)和Reading (阅读理解)。
中国人最擅长的是Games,成绩最容易得到提高的是Logic,最难但也最具决定性的是Reading。
两个月的模考下来,我将Game和Logic两部分的错误都控制在了两道题以下,但是做Reading时发挥一直不稳定。
在这种状态下,我于2009年9月参加了第一次LSAT考试,考得很糟。
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梦都碎了。
从2009年开始,考生无法再从LSAC (LSAT考试的官方网站)上查阅自己在每个环节中分别错了多少题,所以我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
但我隐约觉得自己还是栽在了Reading上,当时Reading环节一共八道大题,我做得很疲惫,有一道大题几乎全是猜的。
不过,幸好我还有一次在12月份考试的机会,虽然在时间上有点晚,但我估计能赶上2010年的申请末班车。
于是我重振旗鼓,开始了第二次备战。
这次我把重点放在了Reading上,很认真地读了参考书,研究了不同主题的文章的风格和各类题型,并学会了如何带着问题去阅读。
2009年12月参加LSAT考试的时候,我心想:这次是背水一战,如果再失败,我就放弃。
两周后,成绩单发到了我的信箱――170分。
靠着这个成绩,我敲开了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的大门。
做好准备,迎接新生活在接到录取通知和报到入学之间的这段时间里,我的身份用“行话”说叫0L (L是law的缩写),因为一年级学生是1L,二年级是2L,三年级是3L,我还没入学,属于“预备役”,因而就是0L了。
在这段时间里,我读了几本书:一本是哈佛法学院的毕业生Scott Turow写的One L,讲述的是他入读法学院第一年的惊心动魄的生活;一本是爱岑(真名是董华春)写的《常青藤上的小蜗牛》,讲述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学习LLM和SJD (法律科学博士)的经历;一本是Law 101,该书通俗易懂地介绍了JD学生第一年要学习的法学常识;最后一本是Chemerinsky写的Constitutional Law。
借助这几本书,我大概了解了法学院学生的学习面貌和一些法律常识,它们让我对1L的生活感到既向往又胆怯:向往的是新奇的知识和精神上的刺激,胆怯的是自己可能会不堪重压、失败而归。
现在看起来,这些顾虑完全是多余的,因为一百位1L学生就有一百种对法学院的体验,我的体验与Scott Turow以及爱岑的就都完全不一样。
2010年8月中旬,我抵达了风城芝加哥,开始了由某律师事务所主办的为期两周的Orientation Summer Camp (迎新夏令营)。
这个夏令营完全是由新生自愿参加的,旨在培训大家适应1L的生活,培训内容包括课程介绍、如何高效记笔记、如何回答教授提问、如何快速阅读、如何准备期末考试等等。
当时我觉得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兴冲冲地报了名。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行为叫gunner,就是“抢跑”,是一种被人鄙视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因为大部分同学还没有开始准备课程。
于是开学后,我对同学们绝口不提这段令人汗颜的经历。
夏令营结束后,我们立刻被划分成不同的组,每个组大概有五十多个学生。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从某种程度上讲,分组如何将决定你在法学院的生活是否顺利。
因为只有同一个组的人才一起上课,互相竞争。
而且,不同的组可能有不同的风格,如果你恰好不喜欢你所在组的风格,那第一年恐怕会比较痛苦。
我们这一届的1L中有两个中国人――我和另外一个男生。
我被分在了第三组,他被分在了第四组。
当时他立马向我抱怨说,他们组的韩国人太多了。
众所周知,法学院的韩国学生都非常聪明,而且学习很拼命,和他们竞争简直是“九死一生”。
而法学院的考试都是curve 制(即每组成绩呈正态分布趋势),只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才能拿A,因此在这样的组拿好成绩很难。
我当时对这些内幕毫不知情,也不知他说的是真是假,只好随口安慰了他两句。
应对繁重学业有窍门第一学期就在这样一片紧张和慌乱之中正式开始了。
我们组的课程内容是侵权法(Torts)、合同法(Contracts)、刑法(Criminal Law)、民事程序法(Civil Procedure)和法律写作(Legal Writing)。
法学院课程的标准上课流程是这样的:根据课程表提前预习每天的课程,预习案例时主要了解案例的facts (事实)、issue (问题)、reasoning (推理)和conclusion (结论),并划好相关重点;在课堂上认真记笔记;课后再复习一遍。
在头两周,教授因为怕我们不能适应法学院的阅读强度,讲课的进度都比较慢,所以我也就悠然自得地按照这个标准流程安排学习。
然而,从第三周开始,用这个流程学习开始变得吃力起来。
首先,课后复习变成了一个奢侈的习惯:我常常连新的阅读任务都跟不上,更别提复习旧知识了。
其次,民事程序法太难,我常常在课前划完重点后又把关键内容忘得一干二净,结果上课跟不上教授的节奏,笔记记得很吃力。
再者,写作课的作业越来越重,占用了许多读书时间。
到了第四周周日晚上十二点时,我还没完成第二天刑法和侵权法的阅读,可上下眼皮已经开始打架了。
当时我一个人坐在灯下,腰酸背疼,觉得特别沮丧。
我知道自己应该改变学习策略了。
由于每门课的特点不同,难易程度不同,教授看问题的视角也不一样,因此我觉得在每门课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应该有所区别。
比如,侵权法对我而言比较简单,知识点也不多,那就不需要专门花时间去课后复习。
但这门课的教授是经济学博士出身,格外注重分析每条法的道理和经济效益,所以在预习时就应该带着经济的视角去读案例。
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迅速跟上教授的讲课节奏,记笔记也更有效率和针对性。
民事程序法的程序比较复杂,需要花费更多工夫,所以课前预习时我便一边看案例一边做读书笔记。
这样上课前重温一遍,上完课再复习一遍,记住核心内容也就不是问题了。
对我来说,最轻松的课是合同法,教授很少提问,内容也相对浅显易懂,我便使用了一个偷懒的办法,那就是连案例都不看,直接看case brief (参考书的一种,相当于教科书里的案例的缩减版),里面提供的信息绰绰有余,无需再阅读冗长陈旧的案例。
经过这样的策略调整,我的学习效率果然得以大幅度提高。
“学”自己的“习”,让别人说去吧虽然我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首先,我得决定是否参加学习小组。
和我要好的韩国女孩Angela和Ashley都已经加入了学习小组,每周挑出固定的时间复习,互相解答疑难问题。
在法学院很多人都不愿一个人孤军奋战地学习,因为谁都不知道自己学习的方向是不是正确,也不知道和同学相比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而学习小组就相当于是一个团结了一帮战友的小战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以上问题带给学习者的焦虑感。
我试着参加了一次Angela的小组讨论会,但觉得收获不大,而且比较占时间,于是果断决定不加入任何学习小组。
其次,我得了解如何选择参考书。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一开始便纷纷使用各种参考书。
但是,过多地依赖参考书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它可以辅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而弊在于阅读这些书本身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有“喧宾夺主”的嫌疑。
因而,我觉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几本参考书就可以了。
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学长写的课程review,感觉他写得很好,而且推荐的相关参考书(平均每门课一本参考书)都能满足我的需求,便如数买了下来。
其实,参考书并不在多,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然后吃透它,这样对自己才最有益。
从这些事上,我渐渐明白,学习千万不能跟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我为考试狂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法学院的气氛也逐渐凝重起来。
图书馆渐渐座无虚席,大家都在灯下埋头苦读。
由于气氛分外压抑,我还是选择在自己的公寓复习,一来不受外界干扰,二来可以出声朗读,便于记忆。
复习的两周和高考备考很像,除了背outline,就是做以往的考试题。
每门课大概有3~4天的集中复习时间,每考完一门有2~3天的时间复习下一门课。
每门课的考试时间是三个小时,典型的题型叫Issue Spotter (问题观察),就是老师给出一个虚拟的fact pattern (事实呈现),然后要求你用学过的法学知识进行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