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醉了

合集下载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赏析|全诗|原文翻译《西江月遣兴》是辛弃疾一首有名的小词,选自《稼轩长短句》。

词人借醉酒而大发牢骚,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和自身处境的不满。

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和愤慨,呈现出词人的耿介、旷达的性格。

原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1。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注释1、近来二句:语本《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以手句:套用《龚胜传》:胜以手推(夏侯)常曰:去!酒醉之时我暂且贪图欢笑,哪有工夫再去发愁受苦?我近来才感觉到那些古人的书,如果都信了它们,就完全没有用处。

昨晚我在松树边醉倒,笑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呀?我怀疑松树走过来要将我搀扶,赶快用手推它说:去你的吧!创作背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就在沦陷区的北方举起抗金义旗,为义军首领耿京掌书记,并劝耿京南向联络宋廷。

后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率五十骑,将张安国劫出金营,解送南宋的建康斩首。

这时的辛弃疾,豪气干云。

但入南宋后,由于南宋小朝廷对外屈辱求和,主张抗金的辛弃疾不是沉沦下僚,就是被派往远离前线的后方去任职,不能发挥他抗金的志向与才能,最后还被废退家居,过着闲居生活达十八年之久。

《西江月遣兴》这首词,大概就是在他废退闲居时的作品。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

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

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

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

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

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

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赏析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赏析导语:《西江月·遣兴》是辛弃疾一首有名的小词,选自《稼轩长短句》。

词人借醉酒而大发牢骚,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和自身处境的不满。

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和愤慨,呈现出词人的耿介、旷达的性格。

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辛弃疾《西江月·遣兴》的赏析于。

欢迎阅读!西江月·遣兴宋代: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著全无是处。

(著通:着)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注释:用《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

《汉书·龚胜传》“胜以手推常(夏侯常)曰‘去’。

“见黄季刚师《读汉书后汉书札记》说辛词此句。

赏析:这首词题目是“遣兴”。

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

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

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

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出自《孟子》。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

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

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

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

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

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西江月古诗辛弃疾

西江月古诗辛弃疾

西江月古诗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辛弃疾辛弃疾诗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江月古诗辛弃疾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解读那一年,诗人没有朝廷的军务,无所事事,隐居在江南的乡下……那个夜晚,轻盈的清风徐徐而来,掠过田埂,柔柔抚在词人沧桑的脸庞,词人脸上写满了夏夜的恬静。

一串蝉鸣,划破夜的静谧,久经沙场的诗人依然一脸宁静。

萤火虫在篱笆上思索着什么,一会儿仿佛想通了,摇着小灯,飞向那方的丛林去了。

蛙声如鼓,跌宕起伏,远远近近,密密疏疏。

稻花的香气醉了几千年,也醉了那个词人来到的夜晚。

老翁说起了今年的丰收,乡音还是那样亲切,笑声的爽朗感染着词人停下了匆匆的步履。

今夜醇酒如父,淳音如母,让词人一下子醉得踉踉跄跄。

沿溪而行,一众水柔和得如秋波。

茅店古老得如遥远的歌谣,摇坠于树丛边,庙祠里应该蛛网如麻了。

几只猫在屋顶上静坐,沉默,幽幽的眼神与未灭的社火相映。

长的短的青草,是深深浅浅的记忆和明明暗暗的梦境。

几星雨,扑落而下,星斗在山高处闪烁。

夜已深,温馨的回忆已经重温,词人的白衫袖已经泪湿。

醉卧乡野,词人飘满稻花香蛙鸣的酣梦里,金戈铁马的嘈杂声已远远地离去……赏析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宋代诗词】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的词醉了一场花雨

【宋代诗词】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的词醉了一场花雨

【宋代诗词】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的词醉了一场花雨贺铸,北宋词人。

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

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

他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其词却“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

为人豪爽精悍,如武侠剑客,“少时侠气盖一座,驰马走狗,饮酒如长鲸”;却又博闻强记,于书无所不读,家藏书万卷,而且手自校雠,“反如寒苦一书生”。

宋代词人大家中,贺铸不是最出众的,无论是苏轼、柳永、秦观还是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名声绝对盖过贺铸,但,把贺铸的“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拿出来,便是苏东坡、李易安、辛稼轩,也掩盖不住他的光芒,他更因此有了个绰号叫“贺梅子”。

这是他一个人的诗意江湖,一个孤独的游侠儿,骑着五花马,路过你长发飘飘的路口,梅子黄了,天空下着连绵的小雨。

你对着一条寂寞的长路微笑,他会骑着马到来。

那是他的归宿。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赏析: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

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

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贺铸因此词而得“贺梅子”的雅号,宋金词人步其韵唱和仿效者多达25人28首。

一首词而吸引众多不同时期的词人来和作,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鹧鸪天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赏析:这是贺铸为亡妻赵氏而作的悼亡词。

全词写得很沉痛,十分感人,是唐宋之后悼亡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晏殊与晏几道

晏殊与晏几道

晏殊与晏几道晏殊,字叔同,抚州临川人,7岁就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

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

皇帝召见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用笔很快完成了答卷。

真宗要赏赐他,让他有着进士的身份。

宰相寇准说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

”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诚实,因为这样,(皇帝)经常称赞他。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禄寺丞;次年,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

七年,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

尔后,历任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权知制诰,判集贤殿。

天禧四年(1020),为翰林学士、左庶子。

其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向其咨询。

他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真宗采纳,被倚为股肱。

乾兴元年(1022),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

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

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

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

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

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

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

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

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

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江城子》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江城子》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江城子》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元好问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

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

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②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①新亭: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

②钓鱼坛: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的钓坛。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三句凸显词人的忧国之情,词人醉后天不亮就起来舞剑,并且吟诵《短歌行》感叹人生短暂。

B.正值国难,西北神州沦陷,令人难过,而“三十六峰”三句陡转,表明词人雄心不泯、壮志不消。

C.下片开头三句发出悲慨,虽然词人自以为是豪侠,但双鬓已斑白,仍未为国立功,显露无奈之情。

D.“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两句以问句表达豪情,词人虽已年老,但仍想建功立业,封侯留名。

14.简要赏析结尾处“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的表达效果。

(6分)【答案】13.D14.借用严子陵隐居的典故,以“泪”直抒胸臆,表达了隐居的无奈和对时局的忧心;以景结情,通过浩浩的风、冥冥的雨营造凄苦氛围,寄托悲情。

【解析】1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两句以问句表达豪情,词人虽已年老,但仍想建功立业,封侯留名”理解有误。

“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等到将来封侯的时候,青史上会留下谁的名字呢。

是词人忿激之辞。

由于自己不在其位,报国无门,他日封侯,名上史书的人到底是谁呢?词人情绪转向低沉,既然自己不能一展宏图,只好隐居江上。

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

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
以上种种,如直说出来,则不过慨叹“世道日非”而已。但词人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有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憨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亦表露无遗。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词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挣扎着自己站起来,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软骨头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赏析】
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这两句是“醉话”。“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词中共用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黄、柏叶、桂枝、苁蓉、水银、半夏、薄荷、钩藤、常山、宿沙、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24个中药名。据说,妻子接信后,亦以药名回书:

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鉴赏

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鉴赏

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鉴赏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鉴赏 导语:《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是宋代⼤⽂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即事夜饮东坡醒复醉》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抒情之作。

下⾯是⼩编为你整理的苏轼的《临江仙· 临江仙 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从此逝,江海寄余⽣。

译⽂译⽂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醒了⼜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轻轻地敲了敲门,⾥⾯全不回应,只好独⾃倚着藜杖倾听江⽔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

注释注释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喻⽔波细纹。

縠,绉纱。

赏析 赏析 上阙赏析上阙赏析 这⾸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飘逸,写词⼈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理想、⽣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词⼈旷达⽽⼜伤感的⼼境。

上阙⾸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复醒,醒⽽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字,传神地画出了词⼈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个“醒复醉”,再⼀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三句,写词⼈已到寓所、在家门⼝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人醉了,胡说乱道陈亮(1)“这不是一首给伤心人的歌,没有为失去信仰者的默祷, 我不希望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之一, 你将会听到我的声音,当我大声呐喊出来。

”——BON JOVI乐队淳熙十一年春天,陈亮被抓进了监狱。

第一条罪名:谋逆。

他和几个狐朋狗友带着妓女喝酒,有个家伙喝高了,竟然搂着女人叫“爱妃”,其他的人就起哄,说妃子有了,那也要封宰相喽。

醉鬼就指指陈亮:他,是左相,扭头又再乱指,你,右相。

几个人哄堂大笑,万岁、爱妃、贤相地乱叫乱唱一通后作鸟兽散。

没想到此事后被人告发。

第二条罪名:投毒杀人。

说他在赴宴时,把跟自家有宿怨的邻居给毒杀了。

第三条罪名:索贿受贿。

陈亮年前刚盖了几间房子,一家子能住而已,但他之前太穷了,穷得伤心,又没正经营生,大家就怀疑,这钱,说不定是他打着好友朱熹的名头到处要来的,朱熹那时不是在做官么。

这些罪名都落实下来,一代狂生陈亮,就性命难保了。

因为有谋逆的事在里面,加上陈亮乃知名人士,案子被郑重其事地送到了孝宗皇帝面前。

宋孝宗一看,勃然大怒,把案卷扔了一地,说道:“秀才醉了,胡说乱道,何罪之有?”一介书生,无职无权,在家发发酒疯,怎么蹦跶也到不了天上去,头脑清醒点的主子,谁和他计较?两宋的皇帝,这方面还是拎得清的。

不像明清以降,统治者们越残暴越脆弱,越脆弱越残暴,没事就整个文字狱。

陈亮真好运,托生在宋朝。

皇帝发了话,他的知交好友学生,以及朝野一些相信他人品的人,奔走营救,到底把他从大牢里给捞了出来。

罪名被证明是莫须有,沾了一身晦气。

一个居家秀才,会倒这么一个轰轰烈烈的大霉,明眼人都知道是被罗织陷害了,谁叫他是有名的“狂怪”之徒呢?一辈子,事业没见干成什么,得罪的人倒是一批批的,按批发价处理。

他干过些什么呢?他自己总结:“六达帝廷,上恢复中原之册;两讥宰相,无辅佐上圣之能。

”以平民身份,六次跑到中央上书,鼓吹陈说怎么富国强兵,怎么收复中原。

这倒也罢了,可嘲讽当朝宰相无能,实在过分了点。

连宰相都这样,满朝文武百官,还有谁能放在他眼里。

淳熙五年,陈亮伏阙上书,连上三封,宋孝宗很受震动,想要破格录用,从平民直接授予官职。

苦于此事影响较大,臣子们可能会有意见。

正在暗暗计较之时,有一个叫曾觌的人,窥到了皇帝的心意,这是宋史上有名见风使舵拍马屁的小人。

他跑去找住在旅馆里的陈亮,想要拉拢拉拢,在皇帝面前也抢个功劳。

不料陈亮一听说此人上门,好生厌恶,竟然翻墙跑了,就是不肯见面。

把曾觌气个倒仰,到皇帝面前好一通添油加醋。

派来考核陈亮的官员,也被他放言无忌吓得目瞪口呆,回过神来,组团到皇帝面前痛心疾首地反对,誓不能跟这种人同朝为官。

宋孝宗权衡之后,决定先授陈亮一个官职,至于策论上的主张,则不置可否。

陈亮大为失望,说我这么辛苦,想要的是为大宋开数百年社稷之业,可不是为了换个小破官来做。

遂拍拍袖子,回老家去了。

上下千年绝无仅有的狂妄!曾有朝廷大员,对他的评价是:秀才狂言,没什么值得听的。

那么,他在策论里,写的到底是些什么呢?大致有以下这几点。

一、援引东晋的悲惨结局,说苟且偏安是必定会亡国的。

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如果不思进取,连天命、人心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背离你。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宁可撕毁和约,跟金国开战,在备战状态中激起民心与士气,让真正的人才涌现。

三、北宋立国以来,中央过度集权,削弱了地方上的活力,庞大的行政官僚机构,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与民生,所以要厉行改革。

四、钱塘做首都,不足以立足,应该移都建业,依靠荆襄之地发展实力,进而北图中原。

荆襄是今天湖南湖北一带,三国时蜀汉所赖以发家的区域。

五、皇上是有为之明君,想要恢复祖宗基业,但眼下的群臣都不是可以依赖的人才。

要么忘了君父大仇,只知道空谈议论,要么就不识形势不通军务,总之不论主和派主战派都不堪重用。

他这些话,对于南宋当时的形势,还是看得很透彻的,战略大方向上的规划也颇有道理。

然而,如何推行,如何实践?一个国家积贫积弱,想要革弊图新,哪里就那么轻松容易了?回想王安石雄心勃勃变法,不仅最终没成功,反而弄得党争纷起,精英凋零,任你雄才大略的英主,到此也不能不踌躇再三。

最重要的是,陈亮这个人眼光太高,一棍子打翻一船人,除了皇帝马屁是确切要拍一下,大臣们可是烦他到死。

毕竟,陈亮没有亲身的政治实践,所有的主张来自于他的天资、博学与敏思,还是书斋里的谋略,相对于南宋的现实,难免失之于激进和过于乐观。

宋孝宗呢,继位之始,他替岳飞恢复名誉,起用主战派挥师北伐,大败而归,不得已订下屈辱的“隆兴和议”,靠割地送钱换来暂时和平,只好转而专心内政,居然百姓富足,景象升平,也算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了。

陈亮(2)南渡之恨,纳贡之耻,终是心头一根尖刺,对于曾志向远大过的孝宗,这根刺就扎得更深。

此时出现了陈亮,尖锐昂扬,志向远大,远非庸碌的朝臣们可比。

只是,国力衰微,非一日之寒,弊端盘根错节,仅对付宫内那位不在其位仍谋其政的太上皇,和各怀鬼胎的文武大臣,都已伤透脑筋,重用了他,就能回天?孝宗像每个被复杂现实狠狠扇过耳光的人那样,变成了实用主义和保守主义者,只能对着陈亮心血凝就的雄文,深叹一口气。

可他也记住了陈亮,那就像昏昏欲睡时闪现的一道电光、一撮火苗,把梦想重新照亮。

直到六年后,陈亮的名字,以谋逆之罪再度出现在他眼前,他终于忍不住大发脾气。

不仅是因为这个罪名的牵强,还在于,他不想看到陈亮这个狂秀才有悲惨的结局——那好像就是在讽刺他自己这作为君主的一生,那些未遂之志,那些愧对先祖的丧权辱国协议。

淳熙十一年,是陈亮的第一次入狱。

三个月后,他从狱中回来。

休整一段时间,赶上太上皇赵构死掉,主和派的最大靠山倒下,他又看到了机会,决定再次去向宋孝宗上书。

这一次,他长了经验值,出发之前,先跑到南宋与金国之间的战略要地京口、建康一带考察地形,得出的结论是,此地龙盘虎踞,地形开阔且有水师之利,移都城于此,励精图治,足可以与北地争雄。

他在这里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据说,这首词还引起了历史上某个重要人物的共鸣。

大人物情怀,不作揣测,且只读陈亮的心声吧。

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远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莲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陈亮(3)这首词,可以看作一篇短小的策论。

而气韵雄浑、慷慨激昂,又自有一番壮丽的诗情。

他先描绘了京口在战略上的地形优势,足可以拥此而进军?原。

指责那种把长江看作天定南北疆界只适合偏安的观点,嘲笑历史上在这江之南岸苟且无为,只晓得关门享乐的六代王朝。

然后又把东晋拿来打比方。

西晋灭亡,皇室与群臣都仓皇南渡,跑到了江这边,虽然又建立了东晋王朝,但大伙儿心里还是很悲催的。

一到春秋佳日,就成群地跑到江边上,喝着酒,隔水遥望故国。

有一次,有个人就在那叹息,风景还是一样的,山河却已经变色了呀!大家听得都哭起来。

只有丞相王导,勃然作色,斥道:“我们应当共同效力朝廷,收复神州,怎么能像亡国奴一样地对着哭呢!”这就是“新亭对泣”的故事。

新亭在今?南京市,也就是在陈亮考察过的建康。

陈亮这时,干脆把王导、谢安这些东晋王朝的功臣也一并骂了,说他们枉称英雄,白白守着个长江,却不知道怎样才能收复中原,一洗胡人腥膻。

只要形势有利,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在此挥师北上,长驱直入,抱着祖逖击水中流的决心,打败北方强敌嘛!关于词中所说有利形势问题,他曾在初上宋孝宗书中明确解释过:“常以江淮之师为虏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之沉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任,宽其文法,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

”这一次,再次上书孝宗,便根据考察,补充完善了意见。

多景楼,是京口也就是今日镇江的名楼,在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临长江。

辛弃疾也曾来此,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又是一首千古名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写下此词时,已经六十四岁,被起用为镇江知府,担负着抗金卫国的重任。

然而,在词?,他的情绪是郁结的,充满了对于时局的迷惘,时不我待的焦虑,以及壮志难酬、英雄老矣的悲怆。

整首词读下来,是一种把栏杆拍遍后,怆然长叹的低徊感。

完全不像陈亮,怀古中带着昂扬乐观——是时,陈亮已经去世多年了。

陈亮的再次上书,还是无功而返,宋孝宗也老了,有心无力,没办法再陪他兴奋了。

回老家两年后,陈亮再次因谋杀罪入狱,时年四十八岁。

陈家跟谋杀罪有缘分,他的父亲当年就是被控指使家僮杀人,而被关进牢里的,虽然最终脱难,却把陈家本来菲薄的家底,弄得个一干二净。

现在陈亮又被指控,还是陈家的家僮,把从前侮辱?陈亮父亲的人给打死了,那个人临死之前说:“是陈亮派人杀我的。

”陈亮被关了一年,两个家僮被打得死去活来,却并没有供出陈亮主谋。

最后,因无确切人证物证,加上辛弃疾等人再次奔走,还是把陈亮给无罪释放了。

陈亮一家,在当地与亲族乡里关系一直处得不太好,长年的确结下了一些仇家。

到了陈亮,尤其性格粗率,他自己总结到与世多忤,但说到纵家仆杀人,乃至于亲自投毒,也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永嘉,在南宋时,这是个很穷的小地方,既无现在的商业发达,又未像江浙其他地区那样占到鱼米之盛。

“七?一水二分田”,土地贫瘠,考验人们生活的意志。

视野狭窄加上贫困,使得民风善嫉好争,更多有无赖以打官司而博利。

陈亮一家在本地是异数。

陈亮祖父是个不第的秀才,前半生从文不成从武不遂,只好把后半生泡在酒杯里,整日纵酒高歌,备受乡里侧目。

陈亮本人更把这狂放发扬光大,穷的时候也不过被指点嘲笑,一朝突然发家了,恨人有笑人无,难免要遭受嫉恨。

陈亮没有当官,但名声太大,皇帝都对他颇有好感,作为最坚定最鼓噪的主战派,无形中的政敌也很不少。

加上历年来他得罪过的大小各路官员……凡此种种,似可解释他为何一再陷入各种?头官司。

真相如何,今天也无从知道了。

可以欣慰的是,陈亮相交的友人,朱熹、辛弃疾、吕祖谦……当世的学者豪杰们,都对他的学问人品交口称赞,我想,这也就够了。

陈亮(4)他的老家还谣传着陈亮当强盗的说法,说他白天读书,晚上蒙着脸去拦路抢劫。

理由是他从前,穷得老爸死了都无力下葬,老婆都跑回娘家了,?在咋就发家了呢?其实,穿过那些事关抗战的大事件,他真正的生活中,还曾做过生意,办过学堂,都是致富的途径。

即使他所倡导的学术,也是实用为体,讲究功利,而非道德文章——又有辛弃疾这样的富翁友人资助,钱的来路,并不算太可疑吧?可疑的是他这个人本身,在那样保守中庸、人人循规蹈矩的社会里,他明明具备一定的生活与处世常识,偏要独出心裁地过日子,飞扬跋扈、顾盼自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