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幼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答案一、二、三、四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练习题一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练习题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它是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自发需求纳入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程序,通过幼儿自身的操作和建构活动,以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整体、和谐的发展。
2、同化:指个体将外部环境纳入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3、顺应:指个体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去适应外部环境。
二、选择1、提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观点的人是( A)。
A、加里宁;B、皮亚杰;C、蒙台梭利;D、陈鹤琴2、有些幼儿在按数取物的活动中往往会认为与一张数字卡(或点子卡)相对应的只能取放一张相同数量物体的卡片。
这一现象说明幼儿学习数学具有的特点是(C)。
A、外部动作;B、不自觉;C、个别性;D、一般化3、幼儿用掰手指进行数数,这一现象说明幼儿学习数学具有的特点是(A)。
A、外部动作;B、不自觉;C、个别性;D、一般化4、幼儿在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多少的过程中,采取原有的目测方法去解决并获得成功,这一现象说明幼儿学习数学具有的特点是(B)。
A、顺应;B、同化;C、个别性;D、一般化5、(B)将外部环境纳入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A、顺应;B、同化;C、个别性;D、一般化6、(A)是个体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去适应外部环境。
A、顺应;B、同化;C、个别性;D、一般化7、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具有(A)逐步过渡的心理特点。
A、从具体动作向抽象;B、从抽象思维向具体动作;C、从顺应到同化;D、从一般到个别8、幼儿在学习数的分合时,2只苹果、2个玩具、2粒大豆等都用分合式记录下来。
幼儿开始认为这些式子不一样,逐步发展到认为这些式子都相同,因此他们表示的都是分数量为2的物体,这反映幼儿数学学习中具有(C )的特点。
A、从具体动作到抽象思维;B、从个别到一般C、从顺应到同化; C、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9、幼儿在计数时,最初需要用手点着物体逐一计数,逐步发展到可以用眼睛看着物体默默计数,这反映幼儿数学学习中具有(D)的特点。
江门幼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答案一、二、三、四

江门幼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答案一、二、三、四一、填空题1.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任务有(教给幼儿一些初数学初步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
2.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内容一般包括(数)、(计算)、(量)和(形)等几方面。
二、单选题1、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内容应该安排在(大班)进行。
C2、(演示法)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师的操作。
B三、判断题1、游戏法的运用数量并非是随着幼儿的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的。
(错)2、在幼儿园教给幼儿的数学知识不是越多越好。
(错)四、简答题1、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注意:答:(1)提供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而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的注意力和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激励幼儿渴望去学习新知识。
(3)善于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不要把知识或操作结果直接灌输给幼儿,注意启发幼儿思考、操作、探索学习过程。
(4)及时肯定和鼓励幼儿学习上的进步,提高幼儿学习的信心。
一、填空题1.教幼儿学习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主要目的是使幼儿学会使用(对应比较的方法)来辨别物体数量的多少,培养幼儿的(初步比较能力)。
2. 排序是按(物体的某种特征)或按(一定规则)来排列物体,后一种排序现在也叫做模式排序。
二、单选题1. 按物体用途分类是(大班)的教学要求。
2. 在(小班)不要求幼儿按数字排序。
三、判断题1.、进行物体分类、排序、比较多少的活动有助于幼儿积累感知集合、对应的经验。
(对)2、在小班开展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教学应要求幼儿用实物来进行比较。
(对)注:网络上的题的答案是(错)四、简答题1、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幼儿进行物体分类、排序的练习活动的基本方法:(1)分类、排序的活动有助于幼儿积累感知集合及对应的经验,有助于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类或分析推理的能力。
(2)除了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组织幼儿进行分类、排序的练习,如在进餐或游戏环节,要求幼儿把餐具或玩具按类别摆好放整齐,在户外活动时可以要求幼儿按由矮到高的顺序排队,或者按男孩、女孩的性别特征排队。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习题答案

五、习题答案第一章1、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答:是学前儿童正确认识客观物质世界、进行生活实践的需要;是培养学前儿童数学兴趣和良好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需要。
2、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是什么?答:思维特点: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心理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从同化到顺应、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第二章1、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的应该具有哪些教育理念?答:从教育方向、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策略、教育评价几方面考虑即可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是什么?答:坚持发展的原则、坚持数学教育联系生活实际原则、坚持儿童动手操作和直观教学原则、坚持在以游戏为主的数学教育的原则。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是什么?答: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数学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学习初级的数学思想和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第三章1、简述制定数学教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有哪些分类方法?答: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需要、数学的学科特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分类方法:按照时间划分、按照心理结构划分、按照教育内容划分、其它方式划分。
2、表述数学教育目标的方法有哪些?答:行为目标表述模式、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述模式、表现性目标。
3、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内容是什么?答:按教材中的3~4岁、5~6岁、6~7岁叙述即可4、简述选择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原则和要求有哪些?答:依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依据儿童认知规律和特点、依据数学的学科内容特征、依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本质。
5、各年龄段数学教育内容是什么?答:分小班、中班、大班对应说明即可第四章1、学前儿童的教育途径有哪些?请一一列举出来。
答:从专项的数学教育活动形式、非专项的数学教育活动形式两方面讨论2、专项的数学教育活动有几种?分别是什么?答:两种:以教师指导为主要特征的数学教育活动、以儿童自由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教育活动。
2023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3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单选题】形成性评价是()A.在教育过程中持续进行的评价B.完成某个阶段的教育活动之后进行的评价C.在开展数学教育之前,对教育对象进行的预测性评价D.对达成教育目标的程度作出总结和鉴定的一种正式的评价2.【单选题】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纵向层次中,最具操作性的是()A.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B.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目标C.小、中、大班数学教育目标D.数学教育活动目标3.【问答题】数学思维的特点有哪些?4.【单选题】数的守恒标志着儿童概念发展水平,也是儿童( )的一种表现A.思维过程结果B.概括能力C.分析能力D.比较能力5.【单选题】如看数拍手,按要求摸图形等游戏属于()A.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的数学游戏B.竞赛性的数学游戏C.结合音乐的数学游戏D.结合体育活动形式的数学游戏6.【问答题】为什么说现实生活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源泉数学教育如何联系儿童生活7.【问答题】认识相邻数的指导要点。
8.【填空题】每个操作活动都由6 个要素组成,即目标、____ 、____ 、____形式、____ 和评价。
9.【问答题】如何帮助儿童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10.【填空题】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写活动目标一般包括( )( )( )。
11.12.【填空题】用抽象化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就是________。
13.【单选题】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基本原则指出,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是应指向()A.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过程B.儿童思维结构的发展C.儿童生活的联系D.儿童数学情感的建立14.【填空题】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 )( )。
15.【单选题】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和获得始于()A.反复教儿童数数B.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C.对集合笼统感知D.对几何形体的感知16.17.【问答题】教师制定某一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目标要考虑哪些要素?18.【单选题】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的教育,可安排在()进行A.小班B.中班C.大班D.小、中、大班19.【填空题】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从幼儿身心发展角度可以划分为( )( )( )三个纬度。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检测(二)答案.doc

自主性假象性重复性5—10科学性发展性3、A BCD4、C5、B1.计数计数是以数的形式表示物体数量的活动。
为了确定物体的数量,人们要对物体进行逐一点数,最后用一个数词来表示物体的数量的行为,就是计数。
2、数学区在幼儿活动的场所内,专辟一个小区域,设置各种可用以进行数学活动的各种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和运用。
3 •启发探究法启发探究法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激发儿童兴趣,调动儿童学习积极性,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并获取新的知识或经验,培养儿童自主探索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儿童思维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4、按物点数答案:1、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参照性原则2、趣味性社会性3、2一43—84、思想性启发性-- J1、ABCD2、ABC就是用手逐个点数物体,并按顺序说出数词,手点的每个物体与每个数词-------- 对应。
Ui1、答:重叠比较法、并放比较法、连线比较法、游戏法。
各方法分别说明、举例即可。
2、答:一、幼儿的发展状况评价:包括幼儿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幼儿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评价,幼儿技能水平的评价等。
二、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课程评价:包括对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的评价。
三、环境评价,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3、答:两种:以教师指导为主要特征的数学教育活动;以儿童自由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教育活动。
五、1、答:1、初步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感知集合的交、并、补集。
2、按照物体的两个(或两种以上)特征进行分类;学习自由分类。
学习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学习层级分类和多角度分类。
3、比较两个集合的对应关系4、认识零。
5、学习10以内单、双数和相邻数,学习顺着数和倒着数。
6、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7、正确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8、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练习题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练习题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练习题三第三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名词1、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组织或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儿童参加的专项数学活动。
2、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指除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以外的,渗透于其他教育活动和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活动。
3、教师预定的数学活动(正式的数学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儿童,通过儿童自身的参与活动,掌握初步数概念并发展儿童思维的一种专项数学活动。
4、儿童自主选择的数学活动(非正式的数学活动):是指由教师为儿童创设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各种数学活动设备和丰富多样的学具、玩具,引发儿童自发、自主、自由地进行的数学活动。
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即指实施数学教育所采取的活动组织形式。
6、操作法:是指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7、游戏法:是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儿童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儿童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8、比较法: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
9、对应比较:是把两个(组)物体一一对应加以比较。
13、发现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数学的初步知识和概念直接向儿童讲解,而引导儿童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并获得初步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14、讲解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和运用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加以说明和解释,具体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15、寻找法:是让儿童从周围生活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或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按数、行要求寻找相应数量的实物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
2、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分为:正式的数学活动、非正式的数学活动。
3、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分为:日常生活的数学教育渗透、主题及其他各科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渗透、游戏活动的数学教育渗透。
210025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答案一、填空题1、物理知识;数理逻辑知识;社会知识。
2、动作、具体事物3、儿童发展、社会需求、学科特点4、认知的、情感的、动作技能的5、强调学习者的经验6、操作法、游戏法、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讲解演示法、寻找法7、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科学性。
8、活动名称、活动对象、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建议、活动反思与评价八个环节。
9、集合10、恒同性、可逆性、补偿性。
11、操作实物活动;自由游戏阶段、结构性经验阶段、再运用阶段。
12、单排比较;双排比较;不同排列形式的比较13、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14、分解、组合、分合15、列举法、描述法和文氏图(韦恩图)法。
16、逻辑数理知识,逻辑思维能力17、分类结构、层次结构18、启蒙性、生活性、可探索性、系统性19、运算20、主观性、含糊性、易受实际生活经验影响、易和空间关系混淆。
21、重叠对应排序、并置对应排序、独立排序。
22、幼儿知道整体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逻辑相加23、对数量的感知阶段;数词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数的运算初期阶段24、分合;总数25、包含关系、相等关系26、活动开始、活动进行、活动结束三个环节。
27、认知的、情感态度的、动作技能的。
28、数学教学活动,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游戏中的数学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活动。
29、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系列性原则。
30、抽象性、逻辑性31、逻辑数理知识,逻辑思维能力32、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从同化到顺应;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33、数、计数、测量、空间、模式34、认知的、情感的、动作技能的35、感知集合、10以内的数概念、10以内的加减运算、认识几何形体、量的比较及自然测量、空间与时间概念。
36、游戏、操作、小实验37、强调学习者的经验38、日常生活情境,团体游戏二、名词解释1、数守恒——指儿童对数的认识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认识10以内的数。
2022年秋季-福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线作业一-[复习资料]-答案3
![2022年秋季-福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线作业一-[复习资料]-答案3](https://img.taocdn.com/s3/m/b4efefe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5.png)
2022年秋季-福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线作业一-000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____是指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进行分析、比较,感知和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异同点的一种方法。
<-A.->观察法
<-B.->游戏法
<-C.->操作法
<-D.->比较法。
【正确答案】:D
2.()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
<-A.->口头数数
<-B.->按物计数
<-C.->说出总数
<-D.->按数取物
【正确答案】:D
3.幼儿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幼儿的()。
<-A.->智力
<-B.->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C.->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D.->思维能力。
【正确答案】:D
4.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往往开始于:
<-A.->对操作材料的兴趣
<-B.->对活动过程的兴趣
<-C.->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D.->对活动内容的兴趣
【正确答案】:A
5.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独立选择活动内容,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形式的是____。
<-A.->集体活动形式
<-B.->小组活动形式
<-C.->集体与小组结合的活动形式
<-D.->个别活动形式。
【正确答案】: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
1.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任务有(教给幼儿一些初数学初步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
2.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内容一般包括(数)、(计算)、(量)和(形)等几方面。
二、单选题
1、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内容应该安排在(大班)进行。
C
2、(演示法)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师的操作。
B
三、判断题
1、游戏法的运用数量并非是随着幼儿的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的。
(错)
2、在幼儿园教给幼儿的数学知识不是越多越好。
(错)
四、简答题
1、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注意:
答:(1)提供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而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的注意力和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激励幼儿渴望去学习新知识。
(3)善于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不要把知识或操作结果直接灌输给幼儿,注意启发幼儿思考、操作、探索学习过程。
(4)及时肯定和鼓励幼儿学习上的进步,提高幼儿学习的信心。
一、填空题
1.教幼儿学习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主要目的是使幼儿学会使用
(对应比较的方法)来辨别物体数量的多少,培养幼儿的(初步比较能力)。
2. 排序是按(物体的某种特征)或按(一定规则)来排列物体,后一种排序现
在也叫做模式排序。
二、单选题
1. 按物体用途分类是(大班)的教学要求。
2. 在(小班)不要求幼儿按数字排序。
三、判断题
1.、进行物体分类、排序、比较多少的活动有助于幼儿积累感知集合、对应的经验。
(对)
2、在小班开展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教学应要求幼儿用实物来进行比较。
(对)
注:网络上的题的答案是(错)
四、简答题
1、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幼儿进行物体分类、排序的练习活动的基本方法:
(1)分类、排序的活动有助于幼儿积累感知集合及对应的经验,有助于培养幼
儿观察、比较、归类或分析推理的能力。
(2)除了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组织幼
儿进行分类、排序的练习,如在进餐或游戏环节,要求幼儿把餐具或玩具按类别
摆好放整齐,在户外活动时可以要求幼儿按由矮到高的顺序排队,或者按男孩、
女孩的性别特征排队。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三
一、填空题
1. 基数、序数是自然数的两个含义,一个数当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时叫做基数;一个数当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排列次序)时叫做序数。
2.幼儿对基数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计数)活动来实现的。
3.幼儿形成初步数概念的标志有(认识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认识10以内相
邻数的关系)、(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
二、单选题
1.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是从计数开始的,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是口头数数→按物
点数→说出总数→理解数的守恒。
A
2. 认识相邻数、数的组成都是大班的教学内容。
C
三、判断题
1. 数的守恒指的是一组物体的数目不因其体积大小排列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错)
2.按物点数的教学中药注意通过让幼儿数多种食物,逐步抽象出数的概念,使幼儿初步体会到一个数可以代表相同数量的任何物体的个数。
(对)
四、简答题
1、认识“1和许多”的教学方法与步骤:
(1)教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认识“1”和“许多”,区分哪些物体是1个的,哪
些物体是许多的。
(2)教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
(3)教幼儿通过分与合的操作活动,初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知道“许多”
可以分成“1、1、1…”,“1、1、1…”合起来是“许多”。
(4)通过寻找物体的活动,加深幼儿对“1”和“许多”的认识。
寻找的方式有:①
让幼儿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找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②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
寻找“1”和“许多”;③引导幼儿用记忆表象寻找“1”和“许多”。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四
一、填空题
1.幼儿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要求是使幼儿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掌握
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
用题),培养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利用自然物做计量工具,教幼儿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叫(自然测量)。
二、多选题
1. 小班几何图形的教学要求是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中班几何图形的教
学要求是认识长方形、梯形和椭圆形。
AB
2. 认识“昨天、今天、明天”是中班的时间教学内容,认识“白天、晚上、造成、
黑夜”小班的时间教学内容。
AB
三、判断题
1.平面图形的教学中经常让幼儿通过操作巩固认识,“数图形和分割图形”是中班教学中常用的操作法。
(对)。
注:网上得答(错)
2.幼儿空间方位的教学内容应遵循“上下→前后→左右”的先后顺序,从自身为中心过度到以课题为中心。
(对)。
注:网上得答(错)
四、简答题
1、教大班幼儿学习二等分的方法:
(1)教师以一种等分方法演示讲解“二等分”的含义;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二等分后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启发幼儿尝试及探索“二等分”的各种方法;
(4)检查幼儿操作情况,帮助幼儿归纳“二等分”的各种方法,进一步理解“二等
分”的含义及物体二等分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5)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继续操作练习,巩固对“二等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