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合集下载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

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

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

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

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

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

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

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

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浅谈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治理措施

浅谈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治理措施

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治理措施黄河水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奠定了今日黄河流域的昌盛繁荣,成为沿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被我们称为“母亲河”。

回顾历史这条母亲河给我们带来几多欢喜几多忧,曾几时黄龙肆虐,倾吞粮田,自新中国诞生,这条孽龙才被勤劳的治黄人扼制在九十八湾故道,给我们带来了不可比拟的欢乐,引黄灌溉滋润良田、补充水源托起一座座新兴的城市,然而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在满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输沙需水量、蒸发渗漏损失量之后,已很难满足不合理超负荷的用水。

黄河水资源供求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两岸引水急剧增加,由此发生了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的错纵复杂的各种水事矛盾,如何利用有限的黄河水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如何在黄河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综合、合理、有效地利用黄河水资源。

一、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1. 黄河可供水量分布1984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提出《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预测》,在水资源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省(自治区)水量分配方案。

1987年,国务院批准了黄河可供水量分布方案,我国首次对全流域水资源进行了宏观配置,增强了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抑制了需水增长过快的势头。

1997年起黄委开展了不同来水年份黄河可供水量分布方案的制定工作,编制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国家计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将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布方案》进一步分配到年内各个月和不同来水年份的水量分配。

2.取水许可证管理实施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

2002年黄委制定并颁发了《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审批的取水总量,扣除黄河干支流水量后的用水量,不得超过分配给各省的用水量(自治区)的水量指标。

这在我国流域取水许可证管理中尚属首次。

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概要

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概要

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概要薛松贵【摘要】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支撑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水资源紧缺、水量减少和需水量增加背景下,应通过多种措施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基于未来水资源形势变化,提出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生效至西线一期工程生效前后三个阶段水资源配置方案.指出由于水资源短缺,城乡居民饮水、能源基地工业用水挤占农业和生态环境水量,使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存在一定风险.提出近期必须采取强化节水、加强调度管理、兴建干流调蓄工程,远期实现跨流域调水等一系列对策和措施.【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1(000)023【总页数】4页(P108-111)【关键词】水资源配置;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跨流域调水【作者】薛松贵【作者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450003,郑州【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2.4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又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

黄河水资源具有年际变化大、连续枯水段长的特点,在枯水期和枯水段,缺水更加严重。

未来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量减少和需水量增加,水资源安全形势严峻,制定水资源安全战略非常必要。

自2002年国家计委和水利部联合部署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以来,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在水利部统一领导下,经过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及相关省(自治区)近10年的努力,编制完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

规划编制过程中,邀请专家咨询20多次,多次征求并协调了流域省(自治区)意见,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

《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作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一、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河川天然年径流量534.8亿m3,仅占全国河川年径流量的2%,人均年径流量473m3,仅为全国人均年径流量的23%,却承担着占全国15%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

西线南水北调对黄河干流的减淤作用研究

西线南水北调对黄河干流的减淤作用研究
维普资讯
第2 9卷第 1 O期 20 0 7年 l O月




V l 9. o. 0 o 2 N 1
Y L EL OW RI R VE
0c . 2 07 t.0
【 综
合】
西线南水北调对 黄河 干流的减 淤作用研பைடு நூலகம்
周 丽艳 , 占伟 , 万 鲁 俊
中图分类号 :T 8 1 V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0 17 (0 7 1- 0 9 0 10 —3 9 20 )0 0 0 -2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补充黄河水 资源不 足 、 缓解 我 国西北 地区干旱缺水 问题 的重 大措施 。这里研 究西 线调 水对 黄河 干
量, 根据河道 内水量 配置方 案 , 利用 建立 的实测 水 沙关 系推算 相应的设计沙量 。黑 山峡 水库 的运用方 式 , 采用 《 黄河 黑山峡 河段开发方案 补充 论 证报 旨》 的研 究成 果 。经 水 库调 节 和计 算, 得到黑 山峡水 库出 库水沙过 程 , 山峡 出库水 沙量 作为进 黑
2 2 计 算方 法 .
根据 17 9 2~20 04年各水 文 站 的实测水 沙 资料 , 立下 站 建 月输沙率 与流量 及上 站含沙量的关系式 ( 考虑 了沿程工农业 用
水 、 间 来 沙 等 因素 ) 区 :
断面生态环境需水量缺 4 0亿 m / 。笔者 以每年 向河道 内配置 a
2 对 宁蒙河道的减淤作 用分析
2 1 进入 宁 蒙河道 的 水沙 条件 、
有黑 山峡水 库 无西 线 凋水 方案 , 入 宁 蒙河 段 的水 量 为 进 2 18亿 m / , 中汛 期 水 量 为 13 1亿 m , 8. a 其 3. 占年 水 量 的 4 . % ; 山峡水 库的拦 沙作用 , 汛期 进入 宁蒙 河段 的沙 量 72 黑 使 仅为 0 1 亿 t 汛期 清水 下泄 。西线调 水方案实 施后汛期增 . 1 , 非 水 4. 2 4亿 m , 占年增水 量的 7 .% , 5 8 见表 1 。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黄河干支流耗水指标细化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黄河干支流耗水指标细化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黄河干支流耗水指标细化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12.23•【字号】晋政办函〔2021〕160号•【施行日期】2021.1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文水环境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黄河干支流耗水指标细化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函〔2021〕160号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吕梁市、晋中市、长治市、晋城市、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省有关单位:《山西省黄河干支流耗水指标细化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12月23日山西省黄河干支流耗水指标细化方案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国办发〔1987〕61号)及黄委会《关于山西省黄河干流取水指标调整意见的函》(黄水调函〔2019〕12号),按照用水总量控制、供水工程规模、取水许可批复、现状供用水情况,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制定本方案。

一、耗水总量指标国家分配我省黄河流域耗水指标43.1亿立方米。

其中,黄河干流28.03亿立方米,黄河支流15.07亿立方米。

二、各市黄河干支流耗水指标太原市8.16亿立方米,大同市2.03亿立方米,朔州市1.53亿立方米,忻州市1.50亿立方米,吕梁市4.49亿立方米,晋中市3.29亿立方米,长治市0.21亿立方米,晋城市2.25亿立方米,临汾市6.20亿立方米,运城市10.69亿立方米,预留省控指标2.75亿立方米。

具体耗水指标见表1。

三、黄河主要支流耗水指标黄河支流耗水指标15.07亿立方米。

其中,汾河流域耗水指标8.95亿立方米,沁河流域耗水指标4.00亿立方米(预留省控指标0.75亿立方米),其他支流分区耗水指标2.12亿立方米(包括吴堡—龙门、涑水河流域、潼关—三门峡、三门峡—沁河等分区)。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近期研究治理开发规划》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近期研究治理开发规划》

黄河的重大问题及近期研究治理开发规划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按传统朝代计算,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就长达3300多年。

黄河水资源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经济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由于黄河河情十分特殊,治理难度大,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最为严重的是洪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恶化及水土流失,这些问题在七大江河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一、黄河概况及其特点(一)概况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鹿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km,流域面积(包括内流区域)79.5万km2。

黄河干流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河南郑州附近的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

(二)特点1、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是长江的1/17,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干流最高含沙量920kg/m3,在世界江河中名列第一,如果把16亿t泥沙堆成高、宽各1m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圈。

2、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集中在汛期7、8、9、10四个月,易形成暴雨洪水和高含沙洪水。

非汛期来水少,造成缺水断流。

56%的水量来自上游兰州以上,90%的泥沙和全部粗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河口镇至潼关河段。

3、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强度最大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km 2,其中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年输沙量大于15000t 的面积就达3.67万km 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

4、河道形态独特。

泥沙淤积使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河床普遍高出两岸地面4~6m ,最高超过10m 。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河南段最宽处24km ,山东段最窄处275m ,排洪能力上大下小。

水利部黄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目标

水利部黄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目标

水利部黄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目标近年来,中国水资源亏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水利部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旨在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文明。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黄河的开发利用程度过高,导致了河道水位下降、干流断流、河道断流等问题的频发。

这不仅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水利部决定制定黄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意在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首先,黄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是指在黄河流域主干河道上设置一定的最低流量要求,保证河流有足够的水量供给生物生长和生态系统运行。

这将有助于恢复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水土保持和土地修复,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黄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将从源头采取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等。

通过调整水资源配置结构,优化水资源利用方式,减少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同时,黄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目标还将加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管理和监测,建立科学的水资源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掌握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状况与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提供支持。

最后,黄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和公众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全社会的合力。

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制定,为黄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企业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节水技术和措施,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

公众要提升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行动中去。

综上所述,水利部黄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是保护和恢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青海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青海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动开发,终期调水规模为多年平均 7.5 亿 m3,该工程是在当时
城镇化为核心,加速人口、产业、资源要素向城市群集聚,建设
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城乡统筹“新海东”,打造西宁海
形势和技术条件下解决青海省湟水干流本区发展水资源短板
东城市群经济生态文脉共同体,增强城市群地区经济和人口承
的根本手段。
载能力,提升辐射带动黄河青海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River, so it has an important and special ecological status. In the process of benign evolution of protecting the“Chinese water tower”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i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 a synchronized manner, the
木地区的区域生态相对独立,自然条件恶劣,集中了青海省大
24.70%;河湟地区和柴达木地区为贫水区,水资源占全省的
部分沙漠、戈壁、风蚀残丘、盐沼和碱滩,以盐湖和矿产资源开
12.30%。青海省水资源季节分布不均,汛期连续 4 个月河流径
发为主,耕地面积仅占区域总面积的 1.65%,有一定的宜耕地
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总量的 50%以上,部分河流达到 70%~
2.5 亿 m3 的经济用水。湟水干流和大通河流域周边的甘肃省秦
源丰富,水资源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及经济社
会发展。为此,青海和甘肃两省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先后提
态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巨大而关键,西宁海东城市群作为兰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摘要: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黄河健康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正常生存繁殖的水量;维持河流水体功能水质的水量;满足河道湿地基本功能的水量;维持河口一定规模湿地的水量;有利于河口水生生物生存及河口生态修复的水量。

对黄河干流重点河段环境需水量的分析认为:¹现状纳污水平下,黄河干流所需流量很大,在目前水资源条件下很难实现;º阶段目标控制水平下,龙门以上河段所需流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但龙门以下河段难以得到保证;»要实现黄河/污染不超标0的目标,入黄支流必须满足入黄水质目标要求,入黄排污口必须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全新的治河理念,其核心是解决黄河”水少”、”沙多”和”水沙不平衡”,以及如何保持以黄河为中心的河流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问题[1]。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水量是黄河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关键,也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1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水污染形势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由于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变化和沿黄各省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沿黄地区近10年(1988~1997年)平均总用水量498亿m3,其中地表水量381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70%以上,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警戒线。

其结果是黄河下游频繁断流,入海水量锐减。

黄河水资源量的减少不仅加剧了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且挤占了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

1.2 水污染形势分析据近年来非汛期水质监测资料初步评价结果,在黄河干流5 464 km河长中,Ñ、Ò类水质河长为2 105 km,占总评价河长的38.5%,主要分布在兰州钟家河桥以上河段;Ó类水质河长为325 km,占总评价河长的5.9%,主要分布在兰州)下河沿河段;Ô类水质河长为714 km,占总评价河长的13.1%,主要分布在下河沿)青铜峡、府谷)龙门等河段;Õ~劣Õ类水质河长为2 320 km,占总评价河长的42.5%,主要在宁、蒙间的叶盛公路桥)头道拐、喇嘛湾)府谷以及潼关以下河段。

水污染因子主要是化学需氧量(CODCr)和氨氮。

上述结果表明,黄河干流除源头至下河沿河段水质较好,能基本满足水体功能要求外,下河沿以下河段现状水质都超过功能区水质目标,其中石嘴山)头道拐、潼关)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河段更为突出,以上河段应是研究生态环境水量重点关注的河段。

2 黄河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通过对黄河水生生物调查可知,黄河水生生物种群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生物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相对较少,这是黄河的自然属性和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所决定的。

黄河干流已修建了12个大型水利枢纽,这些工程在修建时都没有考虑生物通道问题,不但人为改变了河流形态,阻断了水流的连续性和水体自然状态的交换,而且阻隔了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洄游。

20世纪80年代黄河干流及其支流上的一些鱼类产卵场大多已经消失或发生了相应变化,如伊洛河口的鱼类产卵场由于水污染问题已遭到很大程度的损害。

从生态学意义上讲,水利工程的开发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河流的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时,重视利用非工程措施协调人水关系,最大限度减轻水利工程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但是,也不能片面地强调生态保护而简单地否定修建任何水利工程,这同样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

应该看到,以鱼类为顶级物种的黄河水生态系统有着较强的自身修复功能和适应调节能力。

1999年3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由黄委对黄河干流实施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至今没有发生水文意义上的断流,功能性断流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黄河下游水生态环境有所恢复。

由于下游生态系统得到了初步修复、改善,因此一些多年不见的洄游鱼类,如海产刀鱼(又名鲚、刀鲚)等,又出现在黄河下游。

黄河铜鱼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鱼类,一般活动在黄河中下游,20世纪80年代时神秘消失。

有关专家曾悲观地认为,黄河铜鱼作为特有鱼种已经在地球上彻底消失。

但是,由于小浪底水库2003年下半年以来蓄水量较大,水环境条件较好,使得近来这一珍稀鱼类成群地出现于小浪底水库,证实了铜鱼并未灭绝。

上述事例表明,黄河鱼类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只要水流条件适宜,黄河水生态系统就能得以维护和发展。

另外,在黄河生态系统中值得注意的是黄河湿地。

黄河上中游湿地主要是由于一些水库的修建、水库缓慢的季节性水位变化而形成的,如青铜峡库区湿地、三门峡库区湿地等的形成。

黄河进入平原后,由于摆动频繁、河道较宽,因此形成了沿黄两岸狭长的滩涂湿地及黄河故道湿地,如河南孟津黄河湿地、河南开封柳园口湿地等。

这些湿地包含大量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类型,具有很高的生态学价值,同时也是候鸟的迁徙路线、繁殖地和觅食地。

所以,在进行黄河生态需水研究时,也应关注河道湿地的需水要求。

3 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3.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及内涵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环境需水量0的研究很多,但对其概念界定尚无统一的认识,研究者多根据其研究目标及其要保护的主要功能提出相应的定义。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内涵有其时间和空间的属性,生态环境需水的主体和生态系统的生态要素有着随时间而进化、演替或变化的特征,环境要素也随时间而变化,因此其概念是一个针对某种生态环境目标的动态的概念[2]。

基于前述黄河生态系统、水文水资源特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水环境状况的认识,可以认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为:水生生物(主要是鱼类)、河道湿地、河口湿地及河道水体功能。

黄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正常生存繁殖的水量;二是维持河流水体功能水质的水量;三是满足河道湿地基本功能的水量;四是维持河口一定规模湿地的水量;五是有利于河口水生生物生存及河口生态修复的水量。

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内涵为:生态需水量是指为维持黄河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及其生存发育,修复及维持河道湿地、河口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及近海水生生物的水量。

环境需水量是指为改善黄河水体水质,基本满足其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水量,环境需水量实质上有着满足水量和水质的双重概念。

上述生态环境需水量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有些学者提出的底限生态环境需水量或者叫极限值。

河道内只有保持这种量级的水量,其生态系统才不致恶化并能维持生态平衡。

3.2 干流重点河段环境需水量环境需水量研究将下河沿)头道拐、龙门)三门峡和小浪底以下河段作为重点研究河段。

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是在设定河流纳污量维持一定水平条件下,水质达到水功能相应水质标准所需要的最小流量。

只要水功能区相应水质目标得到了满足,河流水生态环境也就得到了相应保护。

根据黄河水污染特征,选择CODCr和氨氮作为污染控制因子,采用一维水质模型计算环境水量。

干流纳污水平按以下3种情况设定:一是维持现状纳污水平(2000年为现状年);二是考虑支流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可承受能力和污染治理水平,支流输污量介于现状纳污水平和满足功能要求的一种中间状态,我们称之为可控水平或阶段目标纳污水平,入黄排污口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是入黄支流满足功能区划,入黄水质目标、入黄排污口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现状纳污水平下,黄河干流所需流量很大,在目前水资源条件下很难实现,其水质达标不可能得到保证。

在下河沿站流量大于500 m3/s时,才可以保证石嘴山至龙门站水质达标,但龙门流量必须达到1 100 m3/s,才能保证潼关、三门峡和小浪底的水质。

小浪底下泄流量为1 600 m3/s才能保证花园口及以下河段的水质。

根据黄河水资源现状和现有工程调控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实现的。

(2)阶段目标控制水平下,龙门以上河段所需流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但龙门以下河段难以得到保证。

将阶段目标控制水平下各水文站所需流量和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进行对比分析可知,上游下河沿、头道拐断面所需流量基本能够得到保证,但中、下游各水文站所需流量保证率仍较低。

在对入黄支流及排污口实施阶段目标控制情况下,若现有水资源条件允许,可通过水量调度,兼顾部分断面满足水体功能的水量要求。

(3)要实现黄河/污染不超标0的目标,入黄支流必须满足入黄水质目标要求,入黄排污口必须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目标控制水平下,即入黄支流满足入黄水质要求,排污口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各水文站所需要的基本流量与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比较接近,说明其保证程度较高。

也就是说,只有在目标控制水平下,黄河干流/污染不超标0才能得到稳定实现。

上述表明,只有在规划目标控制水平下,各重点河段所需流量的保证率较高。

河流纳污水平和河流水质目标是计算环境水量的两个重要条件,因而环境水量的研究应通过对黄河水污染问题的深入研究,建立河段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供水平、水环境功能维持的输入响应关系,以保证社会经济及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3.3 生态需水量研究方法探讨河流生态需水量是指为维持河流正常生态功能的水量。

河道生态功能,广义上是指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平衡,狭义上是指维持水生生物栖息环境及满足其正常生长需要。

如前所述,黄河生态需水量是指为维持黄河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及其生存发育,修复及维持河道湿地、河口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及近海水生生物的水量。

国外目前有关水生生物生长、保护栖息环境的定量计算研究方法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有IFIM法(河道内流量增量法)、湿周法和R2CROSS 法,但后两种方法又是以生境保护为主的水力学参数法,只有IFIM法和所保护的生物物种联系紧密。

由于黄河泥沙含量高,水体内水生生物不丰富,加之近年水质日益恶化,因此水生生物包括鱼类比较贫乏。

考虑黄河上比较缺乏水生生物的调查及其生长习性的观测数据,很难做到完全生态学意义上的定量研究。

所以,黄河生态需水的研究应在河道基流及环境水量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河口生态修复需水,结合水力学参数法,对该流量级下的水文要素(如水深、流速、湿周等)能否满足黄河鱼类的生存空间进行判别,以综合确定生态环境需水量。

根据汇流区的实际情况,按上述目标和原则测算,2007年年底前,宜建设18座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模58.0万m3/d,总投资约8.33亿元,加上原洛阳污水处理厂,总建设规模为77.5万m3/d,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3.0%。

2010年,汇流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总规模为102.5万m3/d,污水处理率达68.9%。

6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1)坚持以治理现有污染为主,污染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从乡镇工业治理、农业生产调整和城乡建设等各个环节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