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控矿规律

合集下载

基于湘东北万古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与控矿规律的研究

基于湘东北万古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与控矿规律的研究

基于湘东北万古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与控矿规律的研究摘要:湘东北位于江南造山带中部,呈典型的盆岭构造格局。

该盆岭省由北东向深大走滑断裂、花岗岩山岭和红层盆地组成,其中产有大型-超大型规模的万古金矿。

关键词:湘东北;万古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控矿规律1区域地质构造背景1.1地质构造演化特征湘东北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湖南段东部,处于扬子板块的东南部。

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新元古界冷家溪群和上覆板溪群,还有少量的泥盆系、白垩系和第四系。

其中,冷家溪群为一套灰-灰绿色绢云母板岩、条带状板岩、粉砂质板岩、岩屑杂砂岩、凝灰质细碎屑岩,局部夹火山岩,与上覆的板溪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湘东北地区发育有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岩浆岩,其中燕山期的岩浆分布最为广泛,代表性的岩体有连云山岩体、金井岩体、幕阜山岩体和望湘岩体。

湘东北地区的构造特征主要反映了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作用的结果。

加里东期-印支期的构造主要为贯穿基底的三条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图1)。

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对研究区影响最为明显,形成了醒目的北东向“盆-岭”构造格局(图1)。

湘东北地区的矿产以金为主,还有铜、钴和铅锌等。

图1湘东北地区区域地质图1.2构造特征1.2.1褶皱构造。

湘东北地区褶皱构造发育,主要有东西向的大云山背斜、钟洞向斜、邓里坪向斜、福寿山背斜、石柱峰倒转向斜、枫树坑倒转背斜和跃龙向斜;北西向的雷神庙-笔管冲复背斜和七里冲向斜;北东向的黄花向斜、思村向斜、官渡向斜、澄潭江-文家市向斜等。

其中,轴向近东西向的褶皱形成时代可能与区域上近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带一致,形成于加里东期-印支期,轴向为北东向的褶皱则形成于燕山期SE-NW向应力场的作用下。

1.2.2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其形成演化时间较长,规模不等、变形强度不一。

按照断裂的空间分布、构造变形特征、规模大小等,可分为深大走滑断裂、北东向断裂及北西(西)向断裂(图2)。

(1)深大走滑断裂三条北东向的深大走滑。

河南嵩县牛头沟金矿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找矿方向

河南嵩县牛头沟金矿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找矿方向

河南嵩县牛头沟金矿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找矿方向牛头沟金矿区位于河南省嵩县大章乡三人场村境内,南起上庄,北至松里沟,西到县界,东到花山花岗岩体的侵入界线,面积约13.5平方公里。

牛头沟矿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它处于秦岭东西构造带的北亚带与新华夏系的交接部位。

在区域构造中,它位于马超营东西向断裂北侧。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

各种力学性质断裂发展演化与空间分布,构成了矿区基本构造格架,也控制了本区金矿化的形成与分布。

下面从断裂构造来阐述矿区构造及构造控矿规律。

1断裂构造特征区内断裂构造按展布方向可分为:北西西向断裂、南北向断裂、北西向断裂及北北东向断裂。

1.1北西西向断裂。

北西西向断裂是区内最大规模的一组构造。

其出露广泛,遍布全区,局部集中,成带出现,是构成矿区构造格架的主要成分。

此带既是重要构造蚀变带,也是岩浆活动带,断裂多期活动控制了伟晶岩脉、斑状安山岩脉、闪长岩脉的分布。

该组断裂走向60°-80°西,倾向南或北,倾角变化较大。

根据倾角大小不同,可划分出陡倾与缓倾两组北西西向断裂。

1.2南北向断裂。

南北向断裂主要分布于矿区南部,共有两条。

一条是陈吴子沟断裂,其长2000余米,其中工程控制达1200余米;另一条是陈吴子沟断裂东侧的F25断裂,其北起南沟南端,向南延伸1200余米,区内出露长度仅600余米,陈吴子沟断裂与F25断裂间距约为800米。

1.3北西向断裂。

北西向断裂主要分布于矿区南东部,规模较大者有猪耳朵沟-下庄断裂,其中部在三人场被第四系覆盖,断裂全长1400米。

另外,东沟、阴寺沟各见一条,长400-500米,断裂宽度变化不大,除东沟所见北西向断裂充填石英斑岩脉宽近10米外,其它多小于1米,最宽处可达2-3米。

1.4北北东向断裂。

北北东向断裂在区内零星分布,规模较大断裂有两条,见于上庄-南沟间,其宽5-11米,长300米左右。

2矿区成矿构造体系的确立牛头沟矿区存在多种构造体系,但对于金矿化来说,必有一种或两种构造体系与成矿同时活动,并控制矿产的形成和分布,控制矿床、矿体的位置和形态,这种构造体系称为成矿构造体系。

矿床12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矿床12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处(图2、图3): 1 岩石化学特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i02≥54%,为中酸性高钾钙碱性-中钾钙碱性岩石(图3,a);
高A1203(≥14.5%;图3,b); 富钠(Na20≥3.0%;图3,c); Mg0=1.52%~2.91 %,Mg#=37~53; 与玄武岩高温、高压试验比较,基本都落在高压高温熔体的成分 范围内(图3,a~d)。
第十二章 控矿条件与成矿规律
矿床是一种特殊的地质体,与一定地质时期的特定地质条件有关, 在地壳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成矿规律:指矿床形成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物质共生关系及 内在成因关系等的总合。 一、控矿条件 概念:控制矿床形成与分布的有利的地质条件。 (一)区域地球化学条件 1.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 专门研究一个区域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分布和分配状态,该区域
地质演化过程中,元素的迁移活动历史以及区域地球化学系统的成
分、作用与演化。
区域地球化学研究涉及成矿的根本前提:物质最基本形式的化学 运动。如:成矿物质的来源、输运和浓集机制以及成矿环境等问题。 因此区域地球化学是区域成矿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区域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1 区域地层地球化学
例:湘南区域地层地球化学特征的成矿意义
143
Nd/ Nd)i >0.5130, ( Sr/ Sr)i<0.7040
144
(3)因此,扬子地块东部的这些岩石由俯冲的玄武质洋壳熔融形成 的可能性较小;很可能由增厚(≥40km)的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
主要证据有:
同位素组成与MORB的同位素组成存在差异; 图3(a)示出,这些岩石比俯冲洋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质岩石更
2 区域岩浆岩地球化学 例:安徽庐枞地区岩浆岩与成矿系列 研究表明,庐枞地区燕山期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活动是形成于同一 深部过程(软流圈上涌-岩石圈拆沉)、不同源区的两个岩浆系列: (1)源自地幔、属于橄榄玄(安)粗岩系的火山-次火山岩或类似 侵入岩(图 A); (2)源自底侵玄武质下地壳、具有埃达克质特征的钙碱性侵入岩 (图 B)

贵州大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规律

贵州大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规律

贵州大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规律贵州大观金矿床位于贵州省除西北部外大部分地区的喀斯特地区中。

该矿床为多期构造-热液作用造矿,主要由破碎带和多期矿化构成。

地质特征和控矿规律如下:1. 地质特征1.1 区域地质特征贵州大观金矿位于喀斯特岩溶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发育,主要为盖层构造、震旦构造和晚古生代构造,其中盖层构造发育最为显著。

矿区处于中生代岩浆活动的中心区域,矿床形成与盖层构造运动和岩浆叠入活动密切相关。

1.2 矿体特征大观金矿床矿体主要由石英脉、石英脉和石英角闪岩体构成,其中含金石英脉是主要矿体。

1.3 矿化特征矿化类型以高硫化物型为主,主要包括脉状、层状、块状、散在状等多种矿化形式,矿化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为主,其中含矿物有石英、黄铁矿、黄铜矿、赤铁矿、斑晶闪锌矿、辉钼矿、方铅矿等,其中含金物质主要以黄铁矿和赤铁矿包裹体中的微量金为主。

2. 控矿规律2.1 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大观金矿床富含金的成因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主要与盖层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矿区内的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等有着重要的关系。

2.2 与成矿岩石密切相关大观金矿床的成矿岩浆主要来源于晚古生代花岗岩体,因此成矿岩石与矿床形成密切相关,成矿岩石的变质作用、交代作用和岩浆作用都是成矿的重要条件。

2.3 矿床形成与改造作用有关大观金矿床的成矿过程受到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造成了矿床的多期形成,其中第三阶段的热液作用对该矿床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多期地质作用造成了矿床内产状、品位和储量的差异,这对于寻找该矿床的高产短矿段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总结所述的大观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控矿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寻找方向上。

目前,大观金矿区已经有一定的储量,因此,后续的开采进一步寻找深部高品位矿体将是重点,同时,研究该矿床形成的具体机制和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

贵州大观金矿床是中国富硫化物型金矿床中属于低品位类型的矿床之一。

经过多年的勘查和开采,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采掘量和矿石资源量,下面列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新疆额尔齐斯金矿带构造控矿规律研究

新疆额尔齐斯金矿带构造控矿规律研究

仅 为韧性 剪切构造 )向西复杂( 韧性 构造叠加于韧性构造和 中酸性 岩体 上 ) 、 脆 的特点 , 由此控制 的金成矿 作用具
有“ 浅西深 、 东 东弱 西强 ” 6条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 上 , 等 结合 E H4深部 地球物理测 量结果 , 出额尔 齐斯金 矿带西 指 部 哈巴河 地区和中部富蕴地区是形成大型金矿床 的有利地 区。 关键 词 地质学 ; 金成矿作用 ; H E 4电导率成像 ; 韧性 剪切带 ; 额尔齐斯金 矿带 ; 新疆
h v ec e me e cn ls n : teE i u te h a n ra l t ee ,bcmi arwe e a erah s w c i s① h r xd ci er e s ody a rd eo n n r do n o uo t ls o z ib p g o r ot t h es, . . ieg n h et n n egn otees; oecn rl t cue dg l miea zt n at ie ,d re t tew dc vre t at ② r- t r tr a d n r i i v o t s a o t h o o su sn o la o
( yL b o nrl sucs nt ue f el ya dG oh s s h ee a e f c ne,B in 00 9 hn ) Ke a . f Mie o re,Is tt o g n ep yi ,C i s dmyo i c a Re i oG o c n Ac S e s e i 10 2 ,C ia jg
新 疆 额 尔 齐 斯 金 矿 带 构 造 控 矿 规 律 研 究
沈远超 , 萍 , 申 李光 明 , 曾庆栋 , 刘铁兵

胶西北河东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

胶西北河东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

·104·
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治
□郑福山 董红霞 郭青春
【摘 要】美国白蛾,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它广泛分布于北纬 19° ~ 55°的广大地区。由于这种害虫具有传播速度快、 繁殖力强、危害寄主植物多、取食量大等特点,因而常常暴发成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务院办公厅针对防治美国 白蛾专门下发了通知,我国农林部门采用了有效的方法对美国白蛾进行了综合防治。
胶西北河东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分析
□王为湖 王玉双 王泽利 王志华
【摘 要】本文在对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及前人研究成果,对矿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体特征、岩石 蚀变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河东金矿严格受主断裂次级断裂构造控制,同时岩体边界也是成矿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金矿床; 矿地质; 矿构造 【作者单位】王为湖,王玉双; 山东省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河东金矿; 王泽利,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美国白蛾; 危害特点; 综合防治; 环境保护 【作者简介】郑福山,山东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董红霞,山东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郭青春,莱芜市园林管理局
一、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美国白蛾 Hlyphantria cunea( Drury) 又名秋幕毛虫、美国灯 蛾、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 科。是 举 世 瞩 目 的 世 界 性 检 疫 害虫。 卵: 美国白蛾的卵为圆球形,直径约 0. 5mm,初期产的卵 为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在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 强的光泽。虫卵单层排列成块,上覆盖白色鳞毛。 幼虫: 它的老熟幼虫体长 28 ~ 35mm,头为黑,具光泽。体 色黄绿至灰黑,气门上线、气门下线、背线浅黄色。背部毛瘤 为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腹足

胶东山后金矿区构造控矿规律浅析

胶东山后金矿区构造控矿规律浅析
岩群 和早 元古 宇 荆 山群 地层 , 者 呈 断 层接 二
存3 个金矿体 , 编号为 1 1 1 2 1 3 — 、 — 、 — 。以 1 2矿体规 模最 大。1 — —2号 矿 体控 制长
20m, 5 倾斜 延伸 40m, 向 3 。 3 , 向 5 走 0 一3 。倾 南 东 , 角 3 。 4 。平 均水平 厚 度 4 1 倾 6 一4, .4m,
平均品位 5 3 1 一。矿体呈脉状 , .5× 0 沿走 向 倾向具有膨缩及分支复合现象。深 部 由 l 3 个钻孔控制, 矿体未封闭。 l 矿 脉 位 于 1号 矿 脉 下 盘 , 约 4 7号 长 .
3m, 5— 1m, 向 l。一3 。 总 体 呈 k 厚 8 走 0 6, N 2 。倾 向南 东 , 角 4 。一5 。距 1号 脉 E 1, 倾 3 0, 主裂 面 10— 8 m。8 8 20 0线 以 南脉 体 变 厚 , 最 大厚 5 m, 出 现分 枝 。该 脉 地表 为 强 挤 压 0 并
岩。区内脉岩发育 , 主要有闪长玢岩 、 煌斑岩
( 1。 图 )
2主要矿脉及矿体特 征
1 号矿脉即招平断裂 , 内长 8 5m, 区 .k 厚
1 0—5 m, 向 l。一4 。 南 段 近 南 北 向 产 0 走 0 6,
收 稿 日期 :0 7 )-8 修 订 日期 :07 7 5 2 0 460 ; 20- - 00
胶 东 山后金 矿 区构 造控 矿 规 律 浅析
张 华全
( 武警黄金 第七 支队 , 台 烟 24 0 ) 60 4

要: 山后金矿区位于招平成矿 带的中南部 , 体严格受 断裂 构造控制 , 矿 具有多期 次多阶段叠 加
成矿 的特点 。在分析矿床构造控矿规 律的基础上 , 认为 区内矿体 在平面上 呈似等 间距排列 , 自北 向南在 3 、80 109 6 1 、 、2 、0线附近有矿体产出 ,80线 附近为招平 断裂与黑 虎山断裂交汇 部位 , 体 1、 矿 产出规模相对较大 , 受黑虎 山断裂的影响 , —1 1— 1 、 2号矿体 向南 西侧伏 , 与招 平断裂 带上产 出的 矿体一般向北东侧伏 相反 , 根据矿体侧伏特征 , 1 、 对 —2 1—1号矿体深部 产出特征进行 预测 , 希望 对 以后的勘查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 : 构造控矿 ; 深部矿体预测 ; 金矿 ; 山后

黑龙江金厂金矿床构造控岩控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黑龙江金厂金矿床构造控岩控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和侵入岩( 脉) 体。 区域 内 出露 的 地 层 有 上 古 生 界 、 中生 界 和新 生
界 。其 中 , 上古 生 界 石 炭一 二叠 系 和 中生界 侏 罗 系 、 白垩 系最 为发 育 。 区域 上断 裂有 N E —N N E、 N W、 近S N和近 E W 向
向 4组 。 由于岩浆 岩侵入 作用 , 还发 育许 多环 形构 造
和北 东侧 。 2 . 2 矿( 脉) 体 类 型及特 征
4组 。N E向绥 阳深 大断裂 作 为太平 岭 隆 起 与老 黑 山 断 陷分界 线控 制 了 区 内断裂 构 造 展 布 和 主体 岩 浆 侵 入活 动 , 其 它 方 向断裂 规模 较小 , 但 控 制 了 岩株 ( 脉)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9—1 3
金厂矿区已发现矿化体 2 7条 , 按矿( 脉) 体基本
基金项 目: 中国人民武装警 察部队黄金指挥部黄金专项( H J 0 8— 0 7—1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 2 0 0 8 9 9 2 5 ) 作者简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肖 力( 1 9 7 1 一) , 男, 江西龙南人 , 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事金矿地质研究工作 ; 河北省廊坊市丰盛路 1 5 9号 , 中国人 民武装警察部 队黄金
岩, 与成 矿有关 的侵 入岩 为燕 山晚期 闪长玢 岩 和花 岗
斑岩( 见图 1 ) 。
地层 出露很 少 , 仅在矿 区西部外 围出露上元 古界
黄 松群变 质岩 系 , 矿 区东 部及 外 围零 星 出露三 叠系 罗 圈站组 ( T f ) 火 山岩 系。
矿 区 主要 断 裂 构 造 有 N E、 N W、 近 S N及 近 E W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构造控矿规律

控矿构造的分布、力学性质、产状、 序次、相互关系等。
第一节 构造的等距性控矿规律


一 构造等距性及其控 矿意义 李四光在1929年指出, 巨型纬向构造带展布 具有明显等距性,大 概每隔8°~9°(约 880km)出现一个构 造带。它们对我国内 生金属矿产分布具有 重要意义。
604
605 609
老柞山金矿东矿带(300m中段)3条矿体分布示意图(a)及平面应力场分析(b)
雁行或斜列分布矿脉
裂 魏家沟
B 裂 断 截
140
O
北截 杜家集

52
O
魏家沟
凤 黄 埠 岭



裂 灵
山 灵山沟
凤凰 山 153m
诸 流

黄埠岭 七厘山
0 1000 2000m
断 裂
1. 断裂; 2. 金矿床
山东招远灵-北断裂带金矿床等间距分布
S
N
胶东金岭金矿
2 排列方式和组合类型
三 等距离构造形成机制
1、5号矿体复合垂直纵投影图
Positional prediction map of orebodies of Lingshangou gold deposit
团结沟金矿NWW向断裂带内矿体斜列分布向NWW向侧伏
金岭金矿埠上金矿床矿体平、剖面及应力分析示意图 左-走向变化;右-倾向变化
老柞山中矿带31号勘探线地质剖面图及应力场分析Leabharlann 第二节 其他的构造控矿规律
瑶 岗 仙 钨 矿 床 矿 脉 分 带 图
矿床主要垂向分带变化型式
O
133
F5
F1
断裂
矿脉
Section map of F1 fault and F5 fault inLingshangou gold deposit
Vertical projection showing converge line of fault of No.1 and No.5 in Lingshangou gold deposit
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矿等距性
二 等距离构造控矿的特点和类型

1 基本特征
构造带或构造行迹空间展布具有韵律定向性,反 映了地块所经受区域或局部应力作用方式和方向。


构造带或构造行迹等距离产出,对称构造的间距 倍数关系明显,且矿床韵律出现的距离与矿体规 模大小成正比。 2 基本类型
并列式,雁行式,弧形等间距式,菱形格状,环 状等距离等。

50年代,哈夫纳提出在均匀介质中剪应力轨迹是等距离分布的。 J.库廷纳1965把矿脉在空间上等距离出现的现象称为“等距离原理”。据此成 功的预测了东欧地区一些银、铅锌矿。 M.M.乌柯洛夫1973年研究哈萨克斯坦稀有金属矿床时,注意到等距离现象, 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 1965年以来,我国在赣南、豫西、胶东等地研究和总结了矿带、矿田、矿床 的等距离分布特征,成功的预测和勘探了钨、钼、铜、金等矿床。



1 由于扭应力作用而形成的等距离构造;如 雁行褶皱、雁行断裂、网格式构造等。可 能反映地应力在地块中按等距离释放。 2 由于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的波状起伏构造。 从物理学观点看,均匀岩块在压应力作用 下,应力传递具有波动性。 3 断裂面本身不是平直的面,在构造应力作 用下,形成局部摩擦面和张开面。




崔家 七夼
双目顶 西良 杜家集
玲 珑 断 裂 青 头 破 裂 断
三 山 岛 断 裂 断 裂 家 焦
北截 新城 魏家沟 西埠上 东沟 灵山沟 黄埠岭 七里山
宋 家 河 断 裂
一级异常区 0 5 10 Km 二级异常区
金矿床
金矿点
灵北断裂带金矿床地质简图
A
北截
杜家集
N
断 北 灵 山 灵山沟 黄埠岭 七厘山 截


矿集区内构造带的等距 性控制矿田矿床等距分 布。 如豫西卢氏地区,Fe、 Cu、Zn、S、Mo、Pb 的夕卡岩型和热液型矿 床,受东西向和北东向 网格状构造控制,在网 格状构造结点或结点附 近,产出含矿花岗岩类 小侵入体及相关矿床。 它们等距分布,北东向 成带,间隔8-9km; 南北成行,行间距约 6km。在这些间距交点 上大都有矿床产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