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构造控矿规律
简述断裂构造的控矿研究

简述断裂构造的控矿研究在控矿因素中,构造极为重要,通过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逐步认识到构造控制着成矿作用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构造物力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构造控矿的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逐步应用于成矿预测实践。
不同级别的构造控制着许多矿带、矿田、矿床、矿体及有关岩浆岩带,深入研究构造控矿作用,对有效确定矿床预测评价准则,开创矿产勘查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一、断裂构造控矿的基本情况断裂对内生矿产的直接控制:岩浆作用提供成矿物质来源形成的矿床,空间分布明显受断裂控制;断裂活动不仅为含矿岩浆侵入开辟了上升通道,而且为侵入岩浆及其伴生矿产创造了冷凝分异和停集赋存场所,导致含矿岩浆岩带、地球化学异常带乃至地球物理异常带的空间分布与断裂构造带相一致。
不同方向的构造-岩浆带的交会点常是成矿有利部位,穿层断裂的控矿意义已获公认,顺层滑动断裂对矿产的控制作用也不可忽视;褶皱(背斜和向斜)的控矿作用已有较清楚的认识,但层间滑动正是形成褶皱的决定因素。
不同切割深度的隐伏断裂对内生矿床的控制也日益引起国内外关注,裂谷对内生矿产的控制更为显著,由于裂谷轴部裂开最深,常出现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钒、钛、铁、铂、镍、铜乃至金刚石和铬等矿藏。
二、断裂构造控矿分布规律因断裂的空间分布常具规律性,故受其控制的含矿岩浆分布也常在下列部位较为发育:锯齿状断裂的齿尖或拐折部位;羽状分支断裂与主干断裂交接部位;不同方向断裂带的交会部位;断裂与成矿有利岩层的交接部位;背斜中和面以上的转折端和向斜中和面以下的转折端;不同构造单元过渡的地段;断裂与褶曲的交会部位等。
断裂对外生矿产的间接控制:含油气、含煤盆地常沿一定方向呈线性展布,反映隐伏深断裂对盆地形成和发育的控制作用。
由于深部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常沿断裂上涌造成地壳厚度减薄,使盆地的展布也常与上地幔隆起带一致。
断块的断隆和抬斜运动对古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断裂的交叉部位最易形成古潜山;古潜山带的走向严格受区域大断裂控制;古潜山的雁行状排列是基底中雁行状剪切断裂的反映;同生断裂的持续活动过程,既是古潜山幅度增长、面积扩大的过程,也是古潜山油气运移聚集成藏或使之遭到破坏的重要过程。
7.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七章)

巷道的稳定性和周边位移主要取决于岩层原岩 应力p,反映岩石强度性质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等。 他们之间的关系为:
①巷道的周边位移随巷道所在位置原岩应力的
增大,呈执教函数关系迅速增长;指数的大小取 决于的变化,值越小,指数越大,u值增长愈迅速。
②巷道的塑性区半径R和周边位移u随内摩擦角
和粘聚力c的减小,即围岩强度降低,显著增大。
(3) 采动引起的地板岩层应力分布
煤层开采引起回采空间周围岩层应力重新分布, 不仅在回采空间周围煤体上造成应力集中,还会 向底板深部传递,在底板岩层一定范围内重新分 布应力,成为影响底板巷道布置和维护的重要因 素。 按着在集中载荷、均布载荷、三角形载荷作用下 计算半无限平面体内应力的有关公式,计算在三 种典型的载荷作用下底板岩层的应力分布(图7- 5)。
式中
R-大圆形巷道半根据巷道断面形状进行 具体计算。一般情况下可借鉴上述公式近似计算。
如围岩局部的应力超过岩体强度,巷道周边向岩体学部 扩展到一定范围形成塑性变形区,在塑性区与弹性区交界处 围岩应力集中。确定相邻巷道间距时,相邻巷道的应力影响 带不宜超过巷道塑性变形区与弹性变形区的交界。各向等压 条件下,圆形巷道塑性区、弹性区内围岩应力分布和塑性区 半径可解析计算。对于非圆形巷道的弹塑性围岩体,其应力 分布和塑性区半径可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根据岩体基本质量 级别按表7-1选用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
如相邻巷道的应力影响带彼此重叠,但没有到达相邻 巷道,可进行巷道围岩应力值的叠加。各向同性弹性岩体 中单一圆形巷道围岩内应力分布计算表明,在静水压应力 场中,巷道的应力影响区形状为半径等于6a的圆(a为巷 道断面径)。在非静水压应力场中,巷道的应力影响区形 状不再是圆形,一般为长轴不大于12a的椭圆。 因此,断面相同的两圆形巷道的间距D为 6r<D<12r 半径不同的两圆形巷道的间距D为 6R<D<6(r+R)
河南嵩县牛头沟金矿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找矿方向

河南嵩县牛头沟金矿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找矿方向牛头沟金矿区位于河南省嵩县大章乡三人场村境内,南起上庄,北至松里沟,西到县界,东到花山花岗岩体的侵入界线,面积约13.5平方公里。
牛头沟矿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它处于秦岭东西构造带的北亚带与新华夏系的交接部位。
在区域构造中,它位于马超营东西向断裂北侧。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
各种力学性质断裂发展演化与空间分布,构成了矿区基本构造格架,也控制了本区金矿化的形成与分布。
下面从断裂构造来阐述矿区构造及构造控矿规律。
1断裂构造特征区内断裂构造按展布方向可分为:北西西向断裂、南北向断裂、北西向断裂及北北东向断裂。
1.1北西西向断裂。
北西西向断裂是区内最大规模的一组构造。
其出露广泛,遍布全区,局部集中,成带出现,是构成矿区构造格架的主要成分。
此带既是重要构造蚀变带,也是岩浆活动带,断裂多期活动控制了伟晶岩脉、斑状安山岩脉、闪长岩脉的分布。
该组断裂走向60°-80°西,倾向南或北,倾角变化较大。
根据倾角大小不同,可划分出陡倾与缓倾两组北西西向断裂。
1.2南北向断裂。
南北向断裂主要分布于矿区南部,共有两条。
一条是陈吴子沟断裂,其长2000余米,其中工程控制达1200余米;另一条是陈吴子沟断裂东侧的F25断裂,其北起南沟南端,向南延伸1200余米,区内出露长度仅600余米,陈吴子沟断裂与F25断裂间距约为800米。
1.3北西向断裂。
北西向断裂主要分布于矿区南东部,规模较大者有猪耳朵沟-下庄断裂,其中部在三人场被第四系覆盖,断裂全长1400米。
另外,东沟、阴寺沟各见一条,长400-500米,断裂宽度变化不大,除东沟所见北西向断裂充填石英斑岩脉宽近10米外,其它多小于1米,最宽处可达2-3米。
1.4北北东向断裂。
北北东向断裂在区内零星分布,规模较大断裂有两条,见于上庄-南沟间,其宽5-11米,长300米左右。
2矿区成矿构造体系的确立牛头沟矿区存在多种构造体系,但对于金矿化来说,必有一种或两种构造体系与成矿同时活动,并控制矿产的形成和分布,控制矿床、矿体的位置和形态,这种构造体系称为成矿构造体系。
火山成因矿床

类型 I- 岩 流底 部
u橄榄岩流底部的块状和浸染状磁黄铁矿、镍 黄铁矿矿床:规模较小(矿石量小于500万吨)、 品位较高(Ni含量3.5%左右) u西澳大利岩Kambalda(卡姆巴尔达)Ni-Cu矿床
火山建造具有一定成矿专属性
金刚石矿床产于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中; 火山岩浆熔离Cu-Ni矿床多产在太古代科马提岩系中; 有色金属、稀有金属、Au-Ag矿床,Au、萤石等脉状矿床
常产于陆相流纹岩建造中; 铁矿常与富碱(钠)和镁的基性岩、偏碱性的中性火山
岩建造有关;如我国宁芜地区玢岩铁矿等; 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床与含钾较高的中一酸性陆相超浅成
科马提岩是一种高温、低粘度喷发岩,可发育枕状熔 岩各种形状,其中叶片鬣刺结构为其主要诊断证据;
硫化物镍矿的主要矿物: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铁 矿、尖晶石
矿石构造: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
A
C
B
火山成因硫化镍矿床的类型(据A.J.Naldrett,1976)
A一岩流底部的硫化物堆积体(卡姆巴尔达型);B一补给岩流的纯橄岩通道中 的低品位浸染状矿石(基思山型或杜蒙型);C一纯橄岩体中的高品位矿带(塞 维伦斯型)
拉科铁矿的铁质可能有两种不同来源:一是可能来自 安山岩岩浆或由其分异出来的较基性的母岩浆,二是 可能来自附近出露的古生代岩层中的沉积变质铁矿, 在火山活动时期经再活化形成的。后一种来源越来越 被多数人承认。
(2)火山岩浆熔离矿床:主要是指产于超基 性-基性火山岩及次火山岩中的金属硫化物矿 床。
成矿主要与熔离—贯入作用或熔离—喷溢作用有 关。
台湾大屯火山
控矿构造成矿

.
26
与断裂有关的角砾岩筒
控 矿 特点:角砾岩形成于断裂带内,规模一
般很小。
构 形成作用:由断裂活动引起。 造 鉴别:蚀变、不规则充填、 造
.
28
控 矿 作用
浅成角砾岩筒: 斑岩型Cu, Cu-Mo,Cu-Au,
– 形态:如断裂带中矿体常呈透镜状、板状等 ;交汇部位
控
呈柱状、囊状等。
矿
– 产状:走向、倾向、倾角与断裂一致。
构
侧伏是找矿中最关键的产状要素: 控矿空间的侧伏控制, 一般与断裂的运移方向为垂直关系; 交汇构造控矿时,
造
可用交汇线的侧伏来确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注意单个矿体侧伏的同时,还 要注意矿化富集带的侧伏,如金岭金矿。
Thrust plane
随着时间演化,由上至下,俯冲 板块随变质程度加深可发生脱水 作用(Dehydration)甚至是重熔。
.
17
构造控矿意义
成矿后构造对成矿的破坏和改造
控
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前者可恢复成矿作用,后者可 指导找矿。
剥蚀深度(erosion depth)
矿
原生金矿,有可能被剥蚀掉,是否有砂金等。
不同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控制了不同的矿床类型,
– 挤压环境:例如对脉状金矿(主要指晚太古代的绿岩型金矿)来
控
说,是在挤压汇聚增生构造体制下形成的。
早期:Fyfe and Kerrich (1985) :显生宙汇聚板块边界控矿
矿
(convergent margin)
后来,Wyman et al (1988) : 扩展了F & K的概念,认为
甘肃省岷县寨上大型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甘肃省岷县寨上大型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及成矿预测作者:李春生来源:《信息化建设》2015年第05期摘要:寨上金矿床位于礼县-岷县金矿带上,受区内次级隆起构造转折端或背斜构造倾伏端、不整合面断裂构造控制。
矿区内F 5 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断裂为本区的导矿和容矿构造。
金矿化具分段富集规律,应在各富集段中寻找平行矿脉和深部找矿。
关键词:地质学;寨上金矿;控矿构造类型;成矿规律;构造控矿模式;成矿预测甘肃省岷县寨上金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大型金矿床,矿床位于西秦岭印支期造山构造带中,与李坝金矿床和鹿尔坝金矿床一起构成了著名的西秦岭岷礼金矿带。
1 地质背景寨上金矿大地构造位置属于西秦岭海西褶皱带北亚带西段。
区域上存在一个 NW 向古生代隆起区。
围绕隆起区断裂及其边缘断裂、以及东部花岗岩体群,分布有一系列的金矿床(点)。
寨上金矿产在卓洛-扎麻树背斜西端,该背斜为区内次级隆起构造。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是泥盆系中上统、二叠系下统及第三系。
目前矿区已发现矿脉 23 条,矿体则分段富集于矿脉之中,已圈定的矿体达 17 个。
据矿脉分布特点,可划分为南、北 2 个矿带。
北矿带分布在背斜北翼,倾角相对较缓,一般在 40~50°。
南带主要分布在核部区,倾角相对较陡,一般40~80°。
2 矿区构造2.1 背斜构造卓洛-扎麻树背斜是一个区域性的背斜构构造,长约 30 km,宽 3~6 km。
是一个不对称的NWW向倒转背斜。
背斜北翼的地层比较缓,北倾,40~50°。
核部地层陡,总体上北倾,但倾角陡,70~80°。
枢纽产状 290°∠5°,轴向产状 290°∠70°。
2.2 断裂矿区内规模大的断裂构造主要有 6 条,总体展布方向为 NWW-NW 向(图 1),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局部地段发现有近直立 SN 向的断裂构造。
按走向分为 NWW 和 NW 向 2 组。
第七章3碳硅泥岩型铀矿床

7.3.2 矿床类型及其地质特征
7.3.2.2 碳、硅、泥(板)岩中的铀矿床
层间破碎带是该类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铀矿体大多赋存于层间破 碎带内。例如,产于碳酸盐岩中的董坑矿床发育在Zb1-1和Zb1-4两层 中的层闾破碎带中,顿周矿床发育在D2d2,D2d1和D1y碳酸盐岩中 的层间破碎带内,分别形成上、中、下3个含矿带;罗君沟矿床产于 中志留统钙质硅岩、碳质硅岩及砂质灰岩中的层间破碎带内;产子 坪矿床产于下寒武统碳板岩中的层间破碎带内。可见,层间破碎带 对形成该类矿床的重要性。矿化因受层间构造控制,所以矿体多呈 似层状、透镜状。 围岩蚀变较弱,有赤铁矿化、褪色化、自云石化、粘土化和黄铁矿 化等。 一般来说,矿石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一些矿床中其矿石矿物分别 为铀石、铀云母和湘江铀矿(Fe,A1)(UO2)4[PO4]2[SO4]2(OH)2H2O。 有的矿床铀呈吸附质状存在于破碎带咬结物中。沥青铀矿大多呈脉 状、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与沥青铀矿共生的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 主,以方铅矿、闪锌矿为次,在个别矿床中还有红砷镍矿。脉石矿 物为石英、方解石、重晶石和萤石。
图7-35 凯湖矿床纵剖面图 (据R.J.曼迪,1979) 1——冰水沉积;2——阿萨巴斯卡砂岩; 3——基底;4——矿体
图7-36 凯湖矿床台尔 曼矿体剖面图 (据R.J.曼迪,1979) 1——冰水沉积砂岩和 砾石;2——阿萨巴斯 卡建造;3——黑云母 片麻岩;4——石墨化 片麻岩;5——断裂 带;6——矿体
7.3.2 矿床类型及其地质特征
7.3.2.1 碳、硅、泥变质岩中的铀矿床
图7-33 东阿里盖特河地区区域地质图 (M.R.赫吉等据尼德翰修改,1978) 中元古界(赫里吉亚):1——科姆波尔吉建造;2——奥恩 佩利粗玄岩。下元古界(阿菲比亚):3——费希尔克里克粉 砂岩;4——卡希尔建造;5——芒特帕特里奇建造。太古下元古界;6——纳纳姆布杂岩;7一断裂
湘西龙王江金矿地质特征及构造控矿规律

湘西龙王江金矿地质特征及构造控矿规律林威;刘理;张建国;鲍振襄【摘要】湘西龙王江金矿位于江南造山带雪峰弧形构造带中段,为湘西地区钨锑砷金矿床系列较为重要的矿产地之一.矿床围岩为青白口系板溪群浅变质碎屑岩系.矿床产于陶金坪复背斜近轴部及其翼部被2条区域性逆冲断层挟持的构造断块内.矿体呈脉状,其形态、产状受剪切带构造控制.研究收集了本地区金矿勘查和研究成果,根据湘西地区长期矿产勘查和生产探矿所获得的资料,从构造分析人手探讨了矿床的成矿特征、构造控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意义,对该区和类似地区脉状金矿床找矿勘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湖南有色金属》【年(卷),期】2018(034)003【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金矿;成矿特征;构造控矿规律【作者】林威;刘理;张建国;鲍振襄【作者单位】湖南辰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沅陵419605;湖南辰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沅陵419605;湖南辰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沅陵419605;湘西矿产资源研究发展中心,湖南吉首416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166龙王江锑砷金矿区为湘西钨锑砷金矿床系列组成部分,其中龙王江金矿则为该成矿区最具经济价值的金矿床[1]。
位于湖南溆浦县城南17 km,地理坐标:东径110°37′~110°38′,北纬27°45′~27°46′,面积1.5 km2。
该矿在清朝进行过开采。
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由湖南省地质局418队、湖南冶金地质235队、湖南有色地质245队对龙王江矿区展开了普查、详查找矿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基本查明了矿区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探明了一定的资源储量。
本次工作是建立在前人大量地质勘查与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10多年来在龙王江金矿的探采工作及综合研究资料,较深入地探讨了龙王江金矿成矿特征及构造控矿规律,有助于老矿山深边部找矿勘查工作。
1 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在大地构造上,本区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结合部位之江南造山带西南段,雪峰弧形构造带中段,区域构造主要由一系列NE向复背斜、复向斜及断层组成,地质图如图1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矿裂隙发展阶段解析图
水平挤压阶段不发生矿化,张开充填阶段才形成矿化。(不同步)
成矿期构造活动与矿化作用的关系
●空间关系: 重叠(或继承):同一裂隙多次张开,不同阶段矿化重叠在一起。 相互交叉切割:不同阶段构造裂隙中的矿化相互穿插。 分布不一致:不同阶段构造裂隙中矿化出现分带性。
石英—黄铁矿脉
石英—黄铁矿 脉
不 同 阶 段 矿 化 相 互 穿 插
碳酸盐脉
石英—辉钼矿脉
1-石英闪长岩; 2-煌斑岩墙; 3-石英—黄铁 矿脉; 4-石英—辉钼 矿脉; 5-碳酸盐脉; 6-产状
充填不同矿脉的两期共轭剪节理
1-早期共轭剪节理,充填含钨萤石石英脉; 2-晚期共轭剪节理,充填铅锌矿脉
研究成矿期构造的意义
含金石英脉与周围的黑色泥岩一起形成了褶曲 使矿层变形的剪切褶皱
对Ⅰ号矿体破坏较大的 几条断层在剖面上所展 布的形态特征。
前人施工钻孔
本次勘查施工钻孔 EZK0615 (厚38.46m,品位25%)
成矿后断裂运动 方向直接影响深 部找矿。
成矿后断裂运动方向直接影响深部找矿。 目前已控制到-600米标高离地表约700 米。
在同一矿体内存在不同阶段的矿石交错现象 或多种矿石结构构造; 矿物组合在共生上具有不一致性; 矿石矿物的相互割切或胶结; 对称带状构造; 明显的多阶段交代蚀变作用。
2、成矿期构造应力状况与矿化作用的关系 ●在时间上:
构造裂隙的生成与矿化作用(矿液充填)基本同步 发生。每一阶段的构造活动都伴随有矿石的堆积或 矿体的形成。 构造裂隙的发生与矿化作用(矿液进入)不完全同 步。构造裂隙的形成是先挤压、后张裂,挤压阶段 不成矿,张裂阶段时成矿。 不同构造体系的交替时,构造裂隙多次开合,其中 挤压体系可能不成矿,而伸展、走滑体系成矿。
对于沉积的或热水沉积矿床,包括 SEDEX型和VMS型矿床, 同生断层或生长断层为成矿期构造,它们既可作为矿液运移 的通道,又可是矿液的排泄口和矿石的堆积地。
同生断裂活动——矿质输运通道
同生断层
同生断层
东升庙矿床勘探剖面图
炭窑口矿床勘探剖面图
1、成矿期构造的特征
●内生矿床成矿期构造的主要鉴别标志
湖南安化司徒铺白钨矿矿区构造应力场变化简图
印支晚期的早阶段-晚阶段,每一阶段构造活动都伴随有矿脉的充填。 (同步发生)
◆五、构造等距性
地壳中某些构造形迹在空间上展布具有等距离 分布的特征。 既不同尺度的构造带或构造形迹在空间分布上 以大致相等的距离有规律的产出。
等距离在不同级别、不同序次、不同性质的构 造形迹中均可出现,并表现为不同的组合类型。 因而存在各种等距离控矿现象,即矿田之间、 矿床之间及矿体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呈有规律的 等距分布。
矿区主要构造为北北 东—北东东褶皱,岩体 侵入于背斜转折端。 岩浆与矿化阶段活动: 花岗岩分四次侵入;每 次花岗岩侵入后均有矿 化作用发生。 控矿构造特征: 燕山运动存在北北东— —北东向、近东西向、 近南北向三个构造体系, 它们的交替活动造成不 同期矿脉具有不同的产 状和特性。 第一期为北东东向张性 小脉;第二期为南北向 张性大脉;第三期为北 西和北东东剪性矿脉; 第四期为北西西剪性矿 脉。
1、 控制岩浆-矿化活动的区域构造
2、 成矿前地层的原生成层构造
包括岩层的层理面、不整合面以及成矿前的岩溶角砾 岩、古溶洞等。
古溶洞
不整合面控矿
3、成矿前中深成侵入体及次火山岩体构造
●包括岩体的原生构造、接触带构造、火山 机构等; 成矿前侵入体及次火山岩体的确定:成岩年 龄早于成矿年龄;岩体内有矿化或近矿蚀 变;岩体的接触带控矿;矿化或蚀变有以 岩体为中心向外的分带现象;矿体切割侵 入岩体,而岩体中没有矿石的角砾或捕虏 体。
● 成矿前断裂的标志
在成岩后、矿化作用前的断裂,主要特征(标志):
矿化带、矿体、蚀变带沿断裂分布或切过断裂; 阻挡含矿流体运动的断裂,紧靠断裂面的矿体呈喇叭状; 断裂中没有矿石的角砾,但矿化或蚀变交代了成矿前的构 造角砾; 断裂控制着矿床、矿体的展布格局,断裂两侧的矿脉具有 明显的不对应性; 控制上述断裂的高一级断裂。
★三、成矿后构造
成矿后构造是指在成矿作用全部结束以后的构造。 成矿后的构造变动有尺度或规模的差别。大尺度构造变动影 响矿床所在环境的变动。如山体隆升可使地下一定深度形成 的矿床被抬升;区域性沉降运动则使浅表环境生成的矿床被 深埋,处于更高的温度和压力环境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矿田矿床内,成矿后构造对大多数矿床都有不同的改造和 破坏。包括矿体形态、产状、矿石的构造和结构以及矿物成 分的种种变化。 构造改造作用既可以破坏矿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给找矿、 采矿工作带来困难;也使某些矿体褶皱加厚,增加单位体积 内的矿石储量。 成矿后构造对于原生矿床暴露地表后经受风化改造的程度也 有重要影响。
豫西地区等距离构造与 成矿小岩体关系简图
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矿等距性
●矿床构造的等距性
●区域构造成矿带等距性
我国境内有三条大致相等的距离纬向构造成 矿带,间距约为纬度8度左右。
天山-阴山构造成 矿带,主要产铁、 镍、金为特征,其 次有铬、钛、铜、 铅、锌等。 昆仑-秦岭构造成 矿带,西起昆仑山, 东止黄海之滨,已 发现的主要矿产有 镍、铜、钼、金、 铅和锌等。 南岭构造成矿带, 包括赣南、湘西、 粤北和桂东北,以 盛产钨、锡、稀土、 稀有金属为特色。
黄沙坪铅锌矿区构造活动与成岩成矿阶段关系图
矿区的控矿断裂F2 、BF3 属印支—燕山期南北向构造带的压性结构面,AF3 则属燕 山期新华夏系压(压扭) 性结构面。它们在燕山期东西向挤压作用和南北向反扭作用 下,力学性质和两盘运动方向分别有过反复多次的改变,是典型的多期次活动断裂。 在这些断裂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当它们转变为张性或张扭性的时候才有矿液充填、 矿体形成,其它阶段则没有成矿作用发生。
★二、成矿期构造
成矿期构造为矿石沉淀过程中发生的构造变动,包括 从矿化作用开始到矿化作用全部结束之间所发生的构 造活动。 成矿期构造经常是直接控制矿体的构造,它的多次脉 动活动使矿石沉淀具有断续的性质,造成矿体内部结 构的复杂性。成矿期间发生的断层、裂隙、角砾岩化 等,可使含矿溶液流通的构造反复地张开和闭合,造 成不同阶段的矿化在同一断裂裂隙中重叠,易于形成 富矿体或富矿段。因此研究成矿期构造有重要意义。
被成矿后断层错位的矿脉
矿体或矿化蚀变带与围岩为断层接触,而围岩 中无矿化或蚀变;
成矿后脉岩所充填的断裂; 在矿体中或其附近的无胶结物的结构松散的断 裂。
既有成矿前又有成矿后标志的 断裂:成矿前断裂被岩墙充填; 成矿后位移(有矿石角砾)
成矿后褶皱使矿体发生褶皱变形,剪切褶皱可以使任何形 态和成因的矿体变形。
★一、成矿前构造
(一)成矿前构造特征 成矿前构造是指成矿作用前已存在的各种构造要素。它经常是控 制矿田、矿床和矿体展布的基本因素。 ●沉积、沉积变质矿床:成矿前构造主要是指控制沉积的盆地以 及盆地边缘的断裂。如弧间盆地、弧后盆地、陆缘裂谷盆地等控 制海相沉积矿床。
中国南方晚元古代—早加里东期古板块构造和沉积盆地示意图 1-洋壳;2-陆壳;3-火山;4-震旦系;5-下寒武系含磷建造;6-碳酸盐岩建造;7含钼硅页岩建造;8-硬砂岩复理石、类复理石建造;9-深大断裂;10-超基性岩体
由于成矿期构造直接控制矿体,因此研究成矿期构造,了解构 造性质、产状、各组成矿期断裂裂隙的组合关系,及其与有利 层位的交切关系,就能了解矿体的分布、形态和产状。 成矿期构造的多次活动,构造间的交错于重叠,矿液也常常呈 脉动式活动,矿石沉淀具断续的性质,造成矿体内部结构的复 杂性,因此研究成矿期构造可以帮助了解矿体内部结构产生的 原因。 了解每一阶段的构造性质、矿化特征及分布范围,有助于认识 矿化分带的特征及原因,对找矿有重要意义。 研究成矿期构造可以帮助了解富矿体的分布,富矿体既可以形 成于某一矿化阶段,也可以由于多阶段的矿化重叠而成。 对于层控矿床及叠生矿床,研究成矿期构造可以帮助查清矿源 层中有用组分的活化转移机制及富集过程。 研究成矿期构造可以帮助了解矿床的发展史。
●矿集区内构造带等距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矿集区内构造带的等距性控制 矿田矿床等距分布。 如豫西卢氏地区,Fe、Cu、Zn、 S、Mo、Pb的夕卡岩型和热液 型矿床,受东西向和北东向网 格状构造控制,在网格状构造 结点或结点附近,产出含矿花 岗岩类小侵入体及相关矿床。 它们等距分布, 北东向成带,间隔8-9km; 南北成行,行间距约6km。 在这些间距交点上大都有矿 床产出。
5、成矿前断裂
根据断裂构造与成岩成矿的关系,成矿前断裂构造可以分为 三组:控制沉积岩、火山沉积岩系堆积、以及岩层发生褶皱 时形成的断裂;控制岩浆侵入或侵入时发生的断裂;直接发 生在矿化作用前的断裂。 在同一地区或矿田,这三组断裂可以是不同的。但由于断 裂构造活动的继承性,有时同一断裂既控制沉积岩、火山岩 系的堆积,又控制着侵入岩的分布和矿化作用。因此,应注 意了解断裂与成岩成矿的关系。 断裂与沉积岩、火山岩系的时代关系:根据断裂是否被沉积 岩层或火山岩层所覆盖,查明断裂形成的年代上限。 断裂与侵入岩体的时代关系:岩体常沿构造软弱带侵入。根 据岩体有规律的排列、形态产状,构造角砾等,确定成岩前 断裂的存在。
●内生矿床的成矿前构造
●内生矿床的成矿前构造包括五个方面: 控制岩浆-矿化活动的区域构造; 成矿前地层的原生成层构造; 成矿前中深成侵入体及次火山岩体的原生构造、 接触带构造、火山机构等; 成矿前脉岩所充填的断裂裂隙以及成矿前脉岩 中的冷缩裂隙; 直接发生在矿化作用前的褶皱、断裂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