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江城县岩脚铅锌矿构造控矿特征浅析
云南某铅锌矿地质特征

云南某铅锌矿地质特征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省份,其中铅锌矿是其重要的部分。
云南某铅锌矿具有以
下地质特征:
1. 地质背景:云南某铅锌矿位于滇中北段,属于晚古生代以来的大规模沉积盆地矿
化带的一部分。
该地区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至古寒武纪,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和沉积作用
的影响。
2. 矿石类型:云南某铅锌矿主要以铅锌硫化物矿物为主要矿石。
铅矿主要有方铅矿、重铅矿等,锌矿主要有闪锌矿、黄锌矿等。
银、铜、金等稀有金属也常常以伴生矿物形式
存在于铅锌矿中。
3. 矿化类型:云南某铅锌矿主要以层控矿化和脉控矿化为主。
主要矿化带具有由南
向北递增的矿石品位,其中以北部矿区的矿石品位最高。
4. 岩石类型:云南某铅锌矿产区主要岩石类型有片麻岩、砂岩、页岩等。
其中砂岩
与页岩多分布于沉积盆地的上部,而片麻岩则为沉积盆地的构造变形产物。
5. 矿床形成机制:云南某铅锌矿的形成与沉积盆地中的构造改造、热液活动和岩浆
活动密切相关。
古元古代以来,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断裂、褶皱
和滑动构造,这些构造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矿质输送路径。
在构造活动的作用下,热液和
岩浆活动使含有铅锌等金属元素的流体和熔体渗入到构造空间中,经过热液-岩浆交代作用,最终形成了铅锌矿床。
6. 矿床特点:云南某铅锌矿床规模较大,矿体多呈层状或脉状展布。
矿体呈逐深度
逐递增的倾向,一般上部为含有较多硫化物的矿石,下部为含有较高金属含量的矿石。
矿
石呈灰黑色或灰绿色,质地较硬。
云南某铅锌矿地质特征

云南某铅锌矿地质特征云南是我国铅锌矿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其铅锌矿地质特征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和矿床类型,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地质构造特征云南铅锌矿地质特征首先体现在其地质构造特征上。
云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南亚地块的交界处,地处喜马拉雅造山带和滇缅地体的交会部位。
这一地质构造格局为铅锌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受地质构造的影响,云南铅锌矿区呈现出多样复杂的地质构造特征,主要有隆起-断陷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这些地质构造的存在为铅锌矿床的形成和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二、矿床类型特征云南铅锌矿地质特征还表现在其矿床类型特征上。
在云南,铅锌矿床主要有层控型矿床、层状矿床、蚀变矿床和构造控制型矿床等类型。
其中以层控型矿床和构造控制型矿床为主。
层控型矿床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地区,矿床形成于古生代-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沉降中,以碎屑岩、页岩等为富矿岩,矿石赋存于岩石层粒间、裂隙中,形成直接富集矿体。
构造控制型矿床主要分布在滇西南地区,受构造活动影响,形成了断裂构造、褶皱构造等造成的矿化,矿石主要富集在断裂带和断裂附近。
三、地质特征对矿产资源的影响云南铅锌矿地质特征对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矿床类型的丰富多样,使得云南的铅锌矿产资源丰富多样。
铅锌矿床的形成受地质构造和构造作用的影响,有些地区矿化条件较好,形成了大型、富集度高、品位较高的铅锌矿床,为我国的铅锌矿产资源贡献了重要的部分。
四、地质特征对矿床勘探的指导意义云南铅锌矿地质特征对矿床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和矿床类型特征,可以对矿床的分布、规模和富集程度等进行初步预测和评价,为矿床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地质特征的研究还可为矿床成因和矿床形成条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云南某铅锌矿地质特征独特而复杂,其地质构造和矿床类型的丰富多样性,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矿床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云南某铅锌矿地质特征

云南某铅锌矿地质特征云南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矿产资源富集地,其中铅锌矿资源十分丰富。
某铅锌矿作为云南省的重要矿产资源之一,其地质特征独特,具有极高的开采价值。
本文将对该铅锌矿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理位置及地质构造某铅锌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属于怒江地区的重要矿产资源之一。
该地区地处滇藏结合部,地势起伏,山地地形较为复杂,地质构造活跃,矿产资源丰富。
二、矿体特征某铅锌矿的矿体呈短短走向,形状不规则,矿体呈层状产出并富集在断裂带内。
矿石以方解石和闪锌矿为主要成分,含有大量铅、锌等有价金属,是一种高品位的硫化矿石,开采价值极高。
三、矿床类型某铅锌矿属于热液型矿床,是由热液在地质构造活跃的断裂带中沉积富集而成的。
矿床形成与地壳构造运动密切相关,而在构造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热液的活动也较为活跃,从而形成了这种类型的矿床。
四、地质构造特征某铅锌矿所在地区地质构造活跃,属于滇藏造山带内的构造地质带。
地质构造受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断裂、褶皱等复杂的地质构造形态。
这些地质构造对矿床的形成和富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矿石赋存状态某铅锌矿中的矿石主要以脉状和层状产出为主,矿脉呈放射状伸展,矿石赋存呈现出多层叠加的状态。
在断裂带内有明显的矿化带,矿石分布比较集中,矿体形态复杂,富含有价金属。
六、地质环境特征某铅锌矿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属于高原山地地形,多山丘起伏,雨林茂密,气候湿润多雨。
地表水资源丰富,水文地质条件较好,这为矿区的开发提供了条件。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独特,具有独特的热液型矿床特征,矿体形态复杂,矿石富含有价金属,地质构造活跃,矿石赋存状态良好,地质环境条件优越。
这些地质特征使得该矿区成为了一处极具开采价值的铅锌矿矿产资源,对于云南省的矿产资源开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希望在未来的开发中,能够充分发挥该矿区的潜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云南某铅锌矿地质特征

云南某铅锌矿地质特征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铅锌矿资源。
云南某铅锌矿地质特征如下:1.矿床类型:云南某铅锌矿是一种层控型铅锌矿床。
主要存在于沉积岩或变质岩中,矿床形态呈层状或脉状,以脉状矿床为主。
2.地质构造:云南某铅锌矿的分布受地质构造的控制。
该矿床常出现在断裂带、褶皱带或地壳运动活跃的地段。
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对矿体的形成和富集起重要作用。
3.矿石性质:云南某铅锌矿的矿石主要以黄铅矿和闪锌矿为主。
黄铅矿具有金属光泽,颜色为铅灰色至铅黑色,硬度为2.5,密度为7.6-7.7g/cm³。
闪锌矿为半金属光泽,颜色为黑色至铜红色,硬度为2.5-3,密度为4-4.3g/cm³。
4.成矿作用:云南某铅锌矿的成矿作用主要与热液作用和岩浆作用有关。
热液作用是指由于地壳活动导致的地下水受热和溶液的迁移,使其含有铅锌等金属元素,通过流体运移和沉淀而形成矿体。
岩浆作用是指由于岩浆侵入到地壳中,通过热解、融化和沉淀作用形成矿体。
5.岩石类型:云南某铅锌矿床主要分布在片麻岩、千枚岩、石英岩等变质岩中。
这些岩石中含有较高的硅、铀、钨、锡等金属元素,为铅锌矿床的形成和富集提供了良好的成矿物质基础。
6.矿床分布:云南某铅锌矿广泛分布于云南的各个地区,其中以保山、昭通、曲靖等地的矿床规模较大。
这些矿床一般呈规模较大、富集程度较高的特点。
7.矿床形成时代:云南某铅锌矿的矿床形成时代主要分布在震旦纪和古生代的地层中。
这些地层是地史上发生重要地质事件的时期,矿床形成与这些地质事件密切相关。
云南某铅锌矿床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分布受地质构造的控制,矿石主要以黄铅矿和闪锌矿为主。
成矿作用主要有热液作用和岩浆作用,矿床多分布于变质岩中,以保山、昭通、曲靖等地的矿床规模较大。
矿床形成时代主要分布在震旦纪和古生代。
云南某铅锌矿地质特征

云南某铅锌矿地质特征云南是中国重要的铅锌矿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铅锌资源。
其地质特征主要包括矿床类型、岩性特征、构造特征以及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
云南地区的铅锌矿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地区,如保山、曲靖、怒江等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铅锌矿床是石阡矿田、曲靖矿田和保山矿田。
首先,从矿床类型来看,云南的铅锌矿主要为床状矿床和脉状矿床。
床状矿床是指矿石以层状或羽状产于岩层或构造面之间的矿床,一般分布在封闭古构造块中,具有规模大、容量大的特点。
脉状矿床则是指矿石以脉状、层状或肢节状产于岩脉或裂隙中的矿床,一般分布在构造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
其次,从岩性特征来看,云南的铅锌矿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和变质岩中。
碳酸盐岩是铅锌矿床的主要宿主岩石,其中以云南特有的淡色和深色大理岩最为常见。
淡色大理岩是指颜色较浅的大理岩,其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如方解石、白云石等;而深色大理岩则是指颜色较深的大理岩,其主要由硅质矿物组成,如石英、长石等。
变质岩则是指经过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的岩石,其中以变质岩中的大理岩和石英岩中含有较丰富的铅锌矿床。
再次,从构造特征来看,云南的铅锌矿主要分布在断裂和褶皱带附近。
断裂是指地壳中岩石断裂,导致岩块移动的地质现象。
在断裂带中,形成了了大量的断裂破碎带和矿脉富集带,为铅锌矿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褶皱则是指岩石由于地壳构造力的作用而发生的弯曲变形,褶皱带中一般会富集较多的铅锌矿床。
综上所述,云南铅锌矿地质特征主要包括矿床类型、岩性特征、构造特征以及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
这些特征的研究对于铅锌矿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云南省江城县岩脚铅锌矿地质特征分析

t h e g e o l o g i c f e a t u r e s o f Y a n j i a o l e a d z i n c o r e , a n d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 n e w o p i n i o n s o f o r e - c o n t r o l l i n g f a c t o r s a n d o r e p r e d i c t i o n . I t p u t s f o r w a r d
关键词 : 铅锌矿 ; 地质 特征 ; 找矿方向; 岩脚 铅锌矿 ; 云南省
Ke y wo r d s : l e a d z i n c o r e ; g e o l o g i c f e a t u r e ; p r o s p e c t i n g t a r g e t ; Y a n j i a o l e a d z i n c o r e ; Y u n n a n P r o v i n c e 中图分类号 : P 6 1 8 .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4 3 l 】 ( 2 0 1 5 ) 0 4 — 0 3 2 0 — 0 2
纪( Q) ( 见图 1 ) 。 1 . 1地 层 矿 区内发育的主要地层 有 以下两种 。① 二 P 2 1 ) , 主要是一 直距 1 2 . 5 k m处 ,地 理坐 标 为 :东经 1 0 1 。 4 7 5 4 一 1 0 1 。 4 9 叠系。本区二叠系地层仅 出露上统 龙潭组( l吖● 4 5 ” ,北纬 2 2 。 2 8 5 3 ” 一 2 2 。 2 9 3 0 ” 。矿体 主要分布在矿 区 F 9 套碎 屑岩 , 下部 为深灰一 灰黑色炭质粉砂质泥岩 、 炭 质泥质 页 岩、 绿帘石粘 土板 岩互层 : 上部 为黑色绢云 断层带北侧 0 — 8 0 m范围内 , 呈近东 西向展布 , 赋 存于下 白 岩屑粉砂岩、 浅粉红 色、 黄灰 色铁质 水云母泥岩与岩屑砂 岩、 粉 垩统景星组下段 ( K 。 i ) 地层 中, 矿体 受断层 、 岩性、 岩相 、 古 母页岩、 砂岩互层。 ② 白垩 系。 白垩系下统 景星组地层贯穿全 区, 该 地理环 境控 制明显。该区分布于兰坪一 思茅盆地 中轴成矿 全层厚 5 4 4 m 。 带, 沿兰坪一 云龙~ 景谷一 普洱 一 江城 延伸 , 为复式 向斜带及 套地层的浅色砂岩是区内的主要含矿地层。 与 中侏 罗统 和平 乡组 铅锌、 银、 铜、 汞、 膏盐成 矿带 , 受 江、 李仙 江、 把边江等 区 与下伏坝注路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 ( J 2 h ) 呈断层接触。 域性同生断裂控制。 1 . 2构 造 区 内 构 造 以断 裂 构 造 为 主 。 其 褶 曲构 造 为 1 矿 区 地 质 特 征 云南省江城 县岩脚铅锌矿 区位于江城 县城 2 0 5 。 方向
云南江城岩脚铅锌矿控矿因素

江城岩 脚铅锌 矿位 于兰坪 ~思 茅 中生代坳 陷盆 地南段 ,普洱 ~江城坳 陷盆 地 中 ,江城 县城 南 西 1k 3 m,
夹持 于李仙 江断裂 与把边 江断 裂之 间 。区 内发 育一套 与基底 构造 方 向一致 的三叠 纪 至第三 纪海陆交 互相 的 膏盐建 造 。含 矿地层 主要 为 白垩系 、古近 系砂 岩 、灰 岩角 砾岩 ,次为 白垩 系上统 、三叠系 上统 、二叠系下
统 的砂岩 、碳 酸盐岩 地层 ( 1 。 图 )
矿 区内更 次级褶 皱 、断 裂发育 ,次级 褶 皱 主要 见 于马 厂后 山以东 的矿 区 中 ,分 为两 个 褶皱 ( 曲 ) 挠 ,
即 】号区挠 曲和 3号 区挠 曲。北 西 向 、北 东 向 、近南 北 向和近东 西 向断裂 均有 。
2 矿 床 地 质
( ) 矿体 1
岩脚 矿 区 目前 共发现 三层 主要铅 锌矿 ,位 于景星 组下段 ( K 一 、三 、五岩 性段 中。含矿 岩性 为 黄
1 矿 区地 质
11 地 . 层
曼 岗 组 ( 红 色 河 湖 相 泥 质 建 造 , 中粒 岩 屑 石 英 砂 岩 为 主 ,夹 粉 砂 岩 、泥 岩 。 K m)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从上 至下 :
下 臼垩 统
一 一 一
2 85~842 5. 3.m
白 、灰 白 、黄绿 色粉 ~细 粒 、中粒 石 英 砂 岩 、岩 屑石 英 砂 岩 。铅 锌 矿 体 似 层 状 、脉 状 、透镜 状 沿层 、节
云南某铅锌矿地质特征

云南某铅锌矿地质特征云南某铅锌矿位于云南省的一个特定地区,矿区的地质特征对于了解该矿床的成因、矿石赋存状态以及矿区开采条件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该铅锌矿的地质特征的描述。
该铅锌矿位于云南省的一个中山区,地势较为陡峭,海拔较高。
该地区属于一种典型的山地地貌,地形起伏较大。
山脉交织,植被丰富,气候条件适宜。
矿区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变质岩和沉积岩。
变质岩主要有片麻岩、石英岩和云母岩。
这些变质岩形成于地壳运动和岩浆侵入的作用下,具有较好的矿化作用。
沉积岩主要有页岩和灰岩,这些沉积岩主要是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形成的,含有较丰富的有机质和一些次生矿物。
矿区存在着富含铅锌的矿体。
这些矿体主要分布在变质岩和沉积岩的接触带以及断裂带附近。
矿石主要以伴生矿石的形式出现,主要有闪锌矿、黄铁矿、辉锌矿等。
这些矿石在矿体中呈块状或脉状分布,有时也会形成矿床。
矿床的成矿过程主要与岩浆活动和热液作用有关。
在岩浆侵入过程中,岩浆中的铅锌元素被溶解并随着热液的运移沉积在变质岩和沉积岩中,形成了矿床。
这些矿床通常具有较高的品位和较大的规模。
矿床的地质构造也对矿区的矿产资源起到了重要影响。
矿区的断裂带和褶皱带是有利于矿体的形成和沉积的,也是矿区开采的主要区域。
在这些地质构造带上,矿体的富集程度较高,有利于开采利用。
云南某铅锌矿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地形地貌的特点、岩石类型、矿体赋存状态以及地质构造等方面。
这些特征对于矿床的成因和开采条件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矿区的地质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矿区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江城县岩脚铅锌矿构造控矿特征浅析
岩脚铅锌矿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南端。
本文以大量的现场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矿区构造特征开展综合地质研究。
探讨构造对铅锌矿(化)的控制作用,深化构造控矿的理论认识,为找矿预测提供依据。
标签:构造控矿特征构造热液型铅锌矿床岩脚铅锌矿“西南三江”成矿带1岩脚铅锌矿概述
岩脚铅锌矿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南端,属昌都—兰坪—思茅Cu、Pb、Zn、Ag多金属矿成矿带。
昌都—兰坪—思茅Cu、Pb、Zn、Ag多金属矿成矿带是三江地区最重要的以Cu、Pb、Zn、Ag为主的成矿带之一,该带中已发现世界著名的超大型金顶Pb-Zn矿床,大型Cu、Pb、Zn、Ag、Sr、As、Sb矿床11处,中型Cu、Pb、Zn、Ag矿床、矿(化)点及矿化异常数百处。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有多批地质工作者在勘查区内开展过地质工作,1992—1995年,云南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物探分队进行1/20万区域化探测量,圈出了马厂(38乙1)等多元素组合异常,系统总结了区内地球化学特征。
岩脚铅锌矿位于为当时圈出的马厂(38乙1)多元素组合异常区内。
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曾有人在马厂(岩脚)铅矿进行开采。
经过近几十年的地质研究,认为马厂矿区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近3年来,岩脚铅锌矿矿权持有人澜沧铅矿投入了大量的钻探、坑探等工程对矿区地质现象进行揭露,在资源找矿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矿区Pb、Zn资源均已达到中型规模矿床。
2岩脚铅锌矿区构造研究
矿区位于坡脚~过克梁子背斜西翼,坡脚~过克梁子背斜经坡脚、江边寨、别马新寨、雾露坑、过克梁子一带分布,向南东延入老挝,东、西、北三面为断层所限,中部被三条横断层切割。
此外,在背斜南段,大致平行轴向在核部两侧有两条纵断层往北归并为一条走向一致的纵断层(那帚~过克梁子逆断层),它们贯穿整个背斜,背斜进一步遭到破坏,形态复杂化,在该断层东盘往往形成次一级的牵引向斜,西盘形成牵引背斜。
但背斜总的轮廓还是比较清晰。
该背斜长26km,宽16km,轴向320°。
核部由P2l组成,向外依次为J2x、J2h、J3b、K1j、K1w、K1m。
岩层倾角30~60°,轴面大体直立。
2.1褶皱
1号区挠曲。
1号区挠曲主要分布于F10断裂以东的白垩系下统景星组下段地层中,由北向南挠曲,轴部沿断层F4出露,该挠曲的形成是由断层F4左行牵引所成,地层走向从西向东由N50°W变为近EW,核部地层从出露情况看,明显彭大,具穹窿特点,过该挠曲还有近东西向断层F9、F12横切,1号区铅锌
矿体主要集中于该挠曲的核部和挠曲产状急变部部位。
该挠曲及近东西向断层控制了矿体的形态、产状。
2.2断层
区内构造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
褶曲构造规模小,为层间褶曲,不太发育。
通过工作区的断裂主要有北西向断层、北东向断层、近南北向断层、近东西向断层。
2.2.1北西向断层
F1断裂:区域上起于工作区的北西部,向南在本次核实工作区内变为近南北向交于F10断裂上,具弧形展布特征,断层错断所经过的地层,错距90m,并使两侧地层局部倾向相反。
断层产状西侧为203~225°∠59~80°,向南变为近南北向,倾向西,倾角65°。
为压扭性正断层。
F2断裂:断层分布于矿区中部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J2h)地层中,向南错断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J2h)与下白垩统景星组下段(K1j1)的分界断裂F10,使下白垩统景星组下段(K1j1)地层向北平移,平移距离160m,该断层产状为N45°W∠82°NE,区内长约2km。
沿断裂见构造角砾、断层泥和泉水出露,断裂破碎带宽2~3m。
破碎带中具较强的褐铁矿化及褪色现象,断层面上还发育较多的不规则擦痕。
该断层为平移正断层。
2.2.2北东向断层
F10断裂:是一区域性张扭性断裂,走向北东,从西向东倾角变缓产状160°∠75°- 60°,贯穿整个工作区,向西延出国境,区内长度大于4km;断裂南盘(上盘)东落,北盘(下盘)西移,更多地表现出平移断裂的特征,水平错动断距达3800m;南盘的景星组地层与北盘的和平乡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表现出南盘(上盘)下降、北盘(下盘)抬升的张性断裂的特征,并使两侧地层倾向相反,南盘倾向南,北盘倾向北。
断裂通过的地方,可见明显的破碎带,宽20—100m 不等,带中角砾、岩石显示张裂特征,破碎、无胶结。
断裂使旁侧的和平乡组地层中小褶曲发育,使景星组地层(尤其是景星组下段地层)裂隙发育,为方铅矿细脉、细网脉提供了赋存空间。
2.2.3近南北向断层
F4断裂:分布于下白垩统景星组下段(K1j1)地层中,断层走向N0~30°E,断层在区内长300m左右。
该断层压扭性特征明显,北段向北西倾,倾角82°,南段向南东倾,倾角65°。
沿该断层岩石破碎,断层面清楚,断层面上见不规则擦痕。
该断层错断所经过的地层、构造,并发生明显位移,错距50m左右。
沿断裂破碎带及其旁侧层间裂隙、节理、劈理化带见细脉状、网脉浸染状铅锌矿化,该断层为控矿断裂,对2号矿体西端切错破坏。
2.2.4近东西向断层
F8断裂:有探槽TC1、TC001、TC101、TC4、TC501工程控制,产状165°∠74°,出露长500m左右,向西被近南北向断层F5沿走向阻断,向东被北西向断层F1、F6错断,并发生明显位移。
断裂破碎带宽2~3m,由断层泥和砂岩角砾组成,断层两侧与之平行的劈理化带发育,褐铁矿化较强,沿断层及两侧浅色石英砂岩中见铅锌矿化,该断层所切穿的地层没有发生明显位移,具正断层性质,为含矿和控矿断裂,1号矿体主要受该断层控制。
3断裂构造与成矿关系
综合地表露头、坑道、钻孔揭露的断裂地质特征以及穿切关系,笔者认为,矿区早期的构造应力以近东西向挤压为主,形成了近东西向的张扭性断裂。
后期构造以近东西向的挤压为主,形成了近南北向的压扭性断裂。
分析认为,早期近东西向主应力作用形成的东西向张扭性断裂为矿液的运移提供通道,对铅锌矿的富集提供了有力的地质背景;与之相比,近南北向及北西-南东向压扭性构造认为是成矿期后的构造,具有破坏矿体的特征,表明其形成于矿体之后,为破矿构造。
4结论
岩脚铅锌矿区内矿体分布于F10断裂上盘的景星组下段地层中,含矿岩石以石英砂岩为主,部分为粉砂岩、泥岩,围岩多为粉砂岩、泥岩,局部为石英砂岩。
矿体呈似层状、脉状产出,矿体主要受断层构造控制。
矿石矿物主要以细脉状、小团块状分布于岩石裂隙中,矿石具半自形、它形—自形粒状结构。
矿石矿物以方铅矿为主,次为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为石英、泥质。
在石英砂岩中矿化较强,在粉砂岩、泥岩中矿化弱。
上述特征反映了成矿与构造的关系密切,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构造热液型铅锌矿床)。
岩脚铅锌矿区F10构造是矿区主要含矿构造,沿F10构造南盘白垩系景星组下段(K1j1)及北盘侏罗系统中统和平乡组(J2h)附近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参考文献
[1]王峰、罗大锋、刘吉金等.云南省江城县岩脚铅锌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4).
[2]李文昌.”西南三江”地质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2014).
[3]韩润生、胡煜昭、王学琨等.滇东北富锗银铅锌多金属矿集区矿床模型[J].地质学报,2012,86(2);28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