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学实录

《黄鹤楼》教学实录
《黄鹤楼》教学实录

《黄鹤楼》教学实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

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

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

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

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闲

适意的感觉。

生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

寂寞。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

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

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

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

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

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

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

“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

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生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写

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给人清新可人的感觉,为何下句

却突然转写“愁”?

生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

复罗嗦?

生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

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

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

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

味无穷呢!

生12:仙人骑鹤西去的传说让人神往,三个“黄鹤”

不仅读来不觉累赘,反而不断强化了传说给人带来的飘

逸之感,当然更有仙人骑鹤而去的无限怅惘……

生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

认为宁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

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生14:我们在研究这一句时,揣测作者是不是一种反衬——景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深孤寂?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

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

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

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

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

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

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

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

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

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

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

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

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

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

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

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

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

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农

具准备回家。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

雾气波涛,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

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看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

一个愁字了得?

生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认人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丝的家!

…………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五、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理解了一位诗人,讨论了两个话题,写了一段文字,收获可谓大矣!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

黄鹤楼送别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问4: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 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第2篇:崔颢黄鹤楼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一是意境美 当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第1篇:崔颢黄鹤楼教学设计篇1: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 姓名任民 单位老君台中学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 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到送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分别之时,往往都情难自已,把满腔离情别绪,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昨天,我们就学习了其中的一首—— 呈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古诗。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二、学文悟情 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心情的词语。 (一)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你理解这个词吗?依依惜别 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呢?读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再把你找到的词句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话别前,什么场面打动了你?(出示这一句)为什么打动了你? 抓住“藏”字来理解。他们是怎么“藏”的? 一会儿……一会儿…… (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这么美的景色,观赏的人心情该会多么愉快呀!是这样吗?他们真的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目标预设】 1、学习部分生字,理解部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熟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通过文诗对照初读课文,初步领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 读正确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领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 这首歌歌名叫《烟花三月》。听了这首歌,想到了哪首诗?对,这首歌就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内容改编创作的。这首诗我们应该熟悉。画面中那不停晃悠的植物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么多柳?(古人离别时折柳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和对对方的祝福。) 很多文人墨客都写过送别诗,你记得哪些名句? 一、复习,导入,揭题 1.离别时,有人惆怅,依依惜别,有人把深情藏在心底,对朋友百般安慰。(出示诗歌。) 2.指名读。 你觉得这首诗流露出什么样的感情?

3.揭示课题。 这首诗藏在一篇课文中,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叫它“文包诗”。这篇课文是—— 4.齐读课题。生读。 5.介绍黄鹤楼。 谁送谁? 大诗人李白才华横溢,他年轻的时候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十二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经常一起饮酒作诗,成了好朋友。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一天,孟浩然要离开李白去扬州,李白赶来送他。他俩真是难舍难分,话别的场面非常感人,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1.过渡: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需要老师范读,听听重音、停顿、语速等是如何处理的吗?) 2、小组合作读课文。一人读,三人听。比比谁读得最正确、流利、有感情。 3. 检查生字(先来看看生字读得准不准) 出示: 暂时友谊伫立 暮春三月孟浩然饯行

崔颢黄鹤楼教学设计

篇一: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 姓名任民 单位老君台中学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 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 ,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 "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豆吉虎《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课前准备 自古伤情多离别,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写下千古名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 二、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识读了生字新词,熟的了课文,下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出示词语)谁来读一读老师出示的这组词语,(生读)评价:(齐读)生词读的不错,同学们看看能不能用老师标划的四个词语来说说《黄鹤楼送别》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评价: 三、精读感悟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无尽的思念;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盛着浓浓的情谊。(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一对风流潇洒的诗人即将分别。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他们此时的心情?(指名答,板书:依依惜别) 评价:学习就要会思考,善于发现 过度:这份浓浓的情谊在黄鹤楼上升腾,在长江上弥漫,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再读课文,看看这依依惜别之情在哪些地方体现的最为集中,把那些触动你心灵的句子圈点标画出来,并写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读的非常的认真,体会写的也很好,接下来我们共同分享交流。 A、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预设:⑴从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他们之间的不舍 1

(2)从都有意不去触动感受到他们不想说。 评价语:他是多么舍不得孟浩然啊!(请你读出他们的不舍)相机范读你走进了李白的内心。(请你读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 预设引导: 师:老师感到很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可是他们两个怎么不说话了呢?? 师:此时是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师:刚才同学们都抓住语句读出了不舍,但是这里还有一个令人耐人寻味的字,谁发现了?(藏) 师:他们藏的是什么? 生:依依惜别之情 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 生:不愿意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不愿意让对方知道? 生:从有意 生:从一会儿一会儿 师: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真的观景? 生:拖延时间 师:是啊,离别是他们此刻最柔软的心弦,谁都不愿触动,唯有将这份离别之情深深的藏在心底!越藏越深! 师:这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谊!谁来读出这情谊? 过渡:终于,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请同学们,仔细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标划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写你

五年级语文:25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五年级语文:25 黄鹤楼送别 (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五年级语文:25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在感悟全文后,拓展古人的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神情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

三、教法学法设计: 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因为这段话中有“友人”和“伫立”,而这两词语正是可做文章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友人”发问,从“伫立”想开去,从而突破全文,诵读第三节与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深。 四、学情分析: 文章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且人物的情感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的,我经过多次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文本的第四节内容是课文的眼,抓住这段话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能读正确字音,认清字形; 2、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黄鹤楼》优秀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二二三”的节奏。 3、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与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师:(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学生读。 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助兴。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就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提问: 1: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 2: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 3: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中的情景。 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4: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课件出示,生读)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实际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 四、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播放配乐朗诵版《黄鹤楼》,学生跟着吟诵) 师: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师的第一作品。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 五、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师:(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来到了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最新语文课赛课有感随笔

语文课赛课有感随笔 语文课堂赛课有感随笔【第一篇】:语文组赛课总结为期三周的“洹滨中学语文组赛课”已尘埃落定。在此次活动中语文组有6位参赛教师,5位评委。每讲完一节课后评委们及时评课,对执教者提出意见或建议。特别是申校长精彩独到的点评,令所有人都折服,使所有参赛教师从中得到教益、得到收获。形成了备、讲、评、反思相结合的教学环节,使这项活动得以扎实地进行。在此次大赛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参赛教师无论是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学科专业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加快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特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本次赛讲课凸显的优点: 1、三维目标落实到位。此次赛课,大多数教师都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和谐的统一起来,并能在课堂上自然地表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积累、去感悟、去领会。 2、准确把握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深入钻研教材,善于利用课后问题,有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一点在黄艳霞老师执教的《端午日》一课尤为突出。 3、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此次赛课中,教师的组织教学,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老师作为课堂的组

织者、引导者,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练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4、重视朗读,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李晶晶老师在《端午日》教学中抓住描写场景的句子,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表达自己独特的体会,较好的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王伟老师在《治水必躬亲》的古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学能力,理解文言文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5、从别致新颖的导入开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如高丽、张娜老师的导课,都是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进行表扬、夸奖导入新课,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欣赏,从而兴致高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兴趣甚浓;王敏老师在执教《成功》时,灵活运用多样教学手段,寓教于乐。 6、课堂教学重视拓展,让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如王利清老师在执教《学问与智慧》一课时,为了将读与写的结合落在实处,在帮助学生感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适时地填补文本空白,将所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迁移运用到学生现场写作实际中,使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7、展示出良好的语文教学功底和教学特色。专业扎实,教态亲切、自然,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完整,板书设计直观合理。

关于_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

关于_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 黄鹤楼是/ 崔颢写的这首诗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孟浩然也是唐代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的情感,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下面是为大家带来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教学 重难点: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 不见使人愁。 二、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三、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

难忘婷婷老师的公开课_初一作文

难忘婷婷老师的公开课 “叮铃铃,叮铃铃...。”又是那熟悉而悠长的上课铃响起,这节是婷婷老师的一次公开课--《黄鹤楼送别》。 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们真是即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婷婷老师的语文课一直都是我们最专注,最期待的快乐时光;紧张的是这节可是公开课,对于婷婷老师和我们班来说,都可谓关系重大呢! 我们一个个腰板挺直,抱臂而坐,静静地等待上课。正当我满脑子天马行空时婷婷老师云儿似的飘到了讲台上,年轻气盛的笑容爬满她的脸庞,哇!真的好帅耶!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婷婷老师和我们整齐干练的问候之后便开始讲课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有哪位同学知道大诗人李白?有谁去过黄鹤楼?谁会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大家想知道这首诗是诗人如何得到灵感创作而成的吗?.......”一开始就来一连串的大问题,果然还是我们的可爱婷婷,不会因为是公开课就让谨慎严肃压制了我们的快乐奔放。接下来的时光自然跟往常一样时而热烈,时而紧张,我们凝神谛听,如痴如醉。尤其当婷婷老师读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我们似乎看到了老师眼中饱含的离愁---是她,把我们带到了好友相送的黄鹤楼。 随着送别的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课堂进入了高潮。当

婷婷老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时,“刷刷刷”我们不约而同地举起一片手森林。当然了,教室后面那些来自全校各班颇有经验的老教师也像被施了魔法一样,都还沉醉在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杨柳,白白的风帆画面里。 “叮铃铃,叮铃铃...。”就在这一瞬间,我们的神志都清醒了,是那熟悉而悠长的下课铃把我们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中带回了现实。“下课”,“起立”,“同学们seeyou”,“老师seeyou”。我们恋恋不舍地走出教室。 从此难忘婷婷老师的那节公开课! 4月20日(上周作业)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矿山路小学王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诗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到的送别诗。 谈话: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搜集几首送别诗,都完成了吗?这样的学习习惯真棒。利用课前这段时间我们来交流交流咱们搜集到的送别诗。谁起头带领大家背几首。 二、古诗导入 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黄鹤楼送别》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读文感悟 (一)、检查预习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CAI:词语 烟雨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按捺不住浩浩荡荡永世不绝 (1)、生不同形式感情读词语。 过渡:词语学的怎样呢?谁来读一读?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每个词中的感情。带着你感受到的读一读,谁来? (2)、感情朗读变红词语。(配乐读) 提高点难度,将变红的部分带着感觉读一读。 (二)、读文悟情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情谊共同走进当时离别的时刻。 1、美读第一自然段。(CAI:第一自然段) 引读,“暮春三月……” 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雨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课本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生谈) 过渡: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暮春三月,引读 2、悟读第二自然段。(CAI:第二自然段) 过渡: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指生读第二自然段)板书:依依惜别

崔颢《黄鹤楼》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时间:2017年9月20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教学实录

徐善俊《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1)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板书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今天,我们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来理解故事内容。只要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生:“两得”,“双雕”,“二鸟”。 (3)自己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饯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 (4)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 (5)边读边想,想象画面,进入角色。就是这样简单,不信你试试。边读想象,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7)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8)什么叫“烟花”?这两句话什么意思? (9)自读第3个自然段,小组内分角色读,从中读懂了什么?诗人为什么用“下”? (10)同桌合作读第4自然段,并演一演。 (11)谁能借助文中的话,理解三、四句诗意。文中,哪两个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伫立,凝视。此时李白满眼看到的都是?所以诗中运用了一个特别巧妙的词语? (12)孤帆是什么意思?是指长江之上仅一只船吗?为什么用孤帆?从孤帆这个词看出什么?

(13)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14)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呢,咱们借助一首诗来了解他。 (15)出示《赠孟浩然》读。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谁想读? (16)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读。 (17)师范读,生闭眼想象。指导学生把看到的景象读出来,背出来。 黄鹤楼送别 饯行依依惜别伫 人品诗品 伫立凝视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 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送别》)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生: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2.抓字眼,明诗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到送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分别之时,往往都情难自已,把满腔离情别绪,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昨天,我们就学习了其中的一首—— 呈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古诗。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二、学文悟情 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心情的词语。 (一)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你理解这个词吗?依依惜别 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呢?读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再把你找到的词句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话别前,什么场面打动了你?(出示这一句)为什么打动了你? 抓住“藏”字来理解。他们是怎么“藏”的? 一会儿……一会儿…… (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教学实录

《黄鹤楼》教学实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 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 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 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 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闲 适意的感觉。 生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 寂寞。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 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 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 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 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 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 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 “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 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