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美的欣赏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所蕴含的美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所蕴含的美 门捷列夫周期表的创制是以美求真的范例。
在化学元素周期表(律)中充分体现了物质世界结构的合规律性中的有序性和物质世界演化的合规律性中的周期性[1]。
1 化学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中体现了以下几种美1.1 现象之美化学之美,首先表现在它具有声、光、色、态的奇特美。
请看那晶莹剔透,形态各异的晶体:蓝宝石般的硫酸铜,水晶似的明矾,碧玉样的绿矾……真使人应接不暇,留连忘返。
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代表了传统的喜庆气氛,一听到这声响,人们就联想到又有喜事将降临人间。
还有那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则完全是化学反应给大自然增添的迷人色彩。
所有这些,无一例外地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2]。
化学实验中,绝大多数纯净物都是有漂亮颜色的,还有诸如喷泉实验,焰色反应及许多离子鉴定时呈现的特殊颜色都是相当美丽的。
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单质都可以呈现美丽的颜色,这些都会使人们感到极大的喜悦。
众所周知,1869年门捷列夫构造周期表时,根据他的科学美学思想,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把性质相似的按纵列放在一起可以得到一个美丽的表——化学元素周期表,然而表中有一些空缺,这就促使人们去找寻那些空缺元素。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元素被一个接一个的找到了。
这是一个很美妙的并具有重大实用意义的结果。
后来,化学家将化学元素周期表绘制成各种美丽的图案。
仅在李世丰、李品菁所编著的《元素周期系统》中就绘总了20多个图和80多个表。
以上属于现象之美。
1.2 化学元素周期律属于理论描述之美科学定律被人们称为“科学艺术品”,其魅力经久不衰,世代被人观赏和赞美。
门捷列夫总结了前人的科学创造,根据自己已有的材料和审美经验,揭示了元素性质按原子量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后来莫斯莱将原子量改为原子序数)。
周期律与周期表把过去认为零散的,好象彼此完全无关的各种元素有机地联系起来,按照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秩序,将其纳入一个系统内,于是它们的性质就出现了一种和谐的规律。
元素的美学发现化学元素的艺术之美

元素的美学发现化学元素的艺术之美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以独特的方式相互结合,并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然而,除了在科学实验室中对化学元素的研究外,我们是否曾经想过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是否也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呢?答案是肯定的。
本文将探讨元素的美学发现,揭示化学元素背后的艺术之美。
一、大自然中的元素之美大自然是元素艺术的最佳展示场所之一。
自然界中的元素以不同的形态和颜色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
比如,金属元素铜以其独特的红褐色和艳丽的光泽,在艺术和建筑中被广泛应用。
铁元素呈现出稳定的金属灰色,它在建筑和雕塑中被用作结构材料,并展示出坚固和力量的美感。
另外,珍贵且富有神秘感的白金元素,以及具有多彩光泽的宝石元素钻石,它们都展示了自然界中元素的完美之美。
二、元素结晶中的微妙之美元素不仅在大自然中呈现出美丽的形态,当它们以结晶的形式存在时,也展示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美感。
结晶是元素在固态中通过有序排列形成的几何形状,它们拥有特殊的晶体结构和独特的模样。
例如,盐(氯化钠)结晶呈现出规则的正方形晶体形状,这些细小而均匀的结晶聚集在一起,形成美丽的盐簇。
石英结晶则表现为透明的六角柱形态,这些晶体以其清澈明亮的外观而广受赞赏。
它们的形状和结构是由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空间排列规律决定的,展示了微妙而精确的美感。
三、元素周期表的艺术之美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的组织和分类工具,它也透露着元素的美感。
周期表将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让我们一目了然地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特性。
根据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到元素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发现元素之间的规律和对称性。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形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如德国化学家门德莱夫(Mendeleev)设计的最初周期表被视为美学上的杰作。
其整齐而有序的排列方式,突显了元素之间的和谐和平衡,向我们展示了化学世界中的艺术之美。
四、元素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除了在自然和科学领域中,化学元素也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引导学生欣赏化学的美

口贵港市港北区港 区中学 刘健梅 韦化学
化 学 实 验
美育 课 堂教 学
美感 ,如 1 9 8 5年由美国克罗托等提出的 C 是 由 6 0个 碳 原子 构 成 的球 形 3 2面 体 ,即由 1 2个五边形 2 0个六边形组成 , 相 当于截顶 2 0面体 。由于它像足球一样
状的 N a C 1 晶体 , 给人 以稳重 、 刚健之美 ,
如 水 流 动 的 具 有 银 白 色 金 属 光 泽 的 汞
实现现代化的宏伟 目标 的进程 中, 化学将
发挥其应有 的作用 。现代社会 对化肥 和 农药的 品种 、质量 和数量提 出了更高 的
( 俗称“ 水银 ” ) 给人一种刚柔相济之美 等。
0 01 3 -0 2
的特殊 结构 ,因此我们形 象地称它 为足 球烯 。 c 的图案何其均衡美妙 , 它是一种
高 度对称 的稳定 性分子 , 堪称 为“ 化 学实
展, 每一种 物质 的合 成 , 无 不包含着 探索
的汗水 , 其 中的痛苦 和快乐也是一种美 。 化学有着这许多的美 , 如何在课堂教 学中引导学生发 现并学会 欣赏化学 中的 各种美 呢?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点做法 。 第一 , 利用 直观教具 、 物 品等引 导学 生欣 赏化学之美 。化学课堂教学 中 , 教师 要充 分利用挂 图 、 物质 结构模 型( 包 括球 棍模 型 、 比例模型等 ) 、 结构 图表 、 物 质样 品等相关教具 、 教学物 品让学生直观地欣
2 . 结 构 美
化学 物质 的结 构之美 主要体现 在其 对称性 和艺术之 美 。对称 是物质本 身结
构 的一 种符合规 律 的存 在形式 ,不 同物
感悟化学之美一

感悟化学之美一美,到了极致,就是一种华丽的简约,内敛的大气,细腻的坦荡。
又想起了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中的一句唱词:“美在那不显山不露水”,在回首看化学这门学科,愈发觉得它细致玲珑,摇曳生姿。
化学之美,美在最初的本源,最真的原貌。
且说国画吧,一勾一勒之间,泼墨山水,写情写意,花草虫鱼,鲜活灵动。
寒江独钓的脉脉水波,是雄黄变幻而至。
仕女眉间一点朱砂,由粉状水银而来。
妩媚青山的袅娜背影,脱胎于蓝靛的枝枝叶叶。
而无论哪种绚烂的颜料,都承自物质最小的结构,最初的元素。
或铅,或汞,或硫或铟,经由重重洗练与提升,配以作画者畅怀的思致,便成为一幅幅精丽绝伦的中国画。
火焰红通通的温暖是有了氧气的参加;无光十色的都市生活,是霓虹灯中的稀有气体,为此提供了可能;青山绿水的桂林,因着生石灰的来到,才有了这大大小小千姿百态的石笋与石钟乳。
剥开层层包裹,回归到了世界源头,是最简单的化学元素本身,这些单纯物质的美,不假任何修饰与造作,遍布在每个角落,使生活盎然多趣。
化学之美,美在辛勤的付出,发现的喜悦。
任何一门科学都讲求审慎严谨,化学尤其如此。
在近代化学的几百年发展中,无可想象,若不是每一次测量,每一个刻度,每一笔记录,都必须要明确无误的话,那么化学也就不可能成其为如今的一门显学。
卢嘉锡的老师曾说,“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
”发现氢气的学者,卡文迪许出生贵族,却一生节俭看;性格腼腆,而对科学抱有极大的热情。
尽管自己信奉着燃素之说,但更尊重科学实验的事实。
还有靠着自己的诚挚与坚韧,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证明并分离出放射性元素的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给予她这样的评价:“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这种美,承载理想,事关未来,处处闪耀着理性的光辉,时时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这真像一个奇迹!”在一系列对青霉素作用的实验之后,弗洛里惊叹道。
赏析诗句中的化学美

赏析诗句中的化学美一、“诗”致入“微”(有关分子、原子运动的诗词)1.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2.踏花归去马蹄香3.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4.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5.暗香浮动,疏影横斜6.高花未吐,暗香已远7.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8.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9.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1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1.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12.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13.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二、千“变”万“化”(有关物质变化的诗词)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7.千里冰封,万里雪飘8.白玉为床,金作马刘禹锡的《浪淘沙》:“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就说明金的性质稳定,金在自然界中以游离形态存在,不需要冶炼还原。
人们采用的“沙里淘金”就是化学上的“重力选矿法”。
利用金子与沙子密度的差异,用水反复淘洗得到。
其过程也是异常的艰辛。
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人之所以能在远处能闻到淡淡的梅花的香味,是因为分子的运动,才有了“暗香来”。
刘长卿的《酬张夏》:“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利用诗和景很自然的引入物质的三态变化的知识。
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其中既有物理变化中的熔化过程,也有化学变化中的燃烧现象,蜡烛的成分是石蜡,属于饱和烃,在空气中燃烧放热可使固态石蜡熔化成液态的蜡泪。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植物秸秆的燃烧是化学变化,燃烧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及草木灰,土壤中草木的根部没有燃烧到,仍然有生机和活力,春天来了又可新生。
北宋林逋写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品味化学之美

品味化学之美朱青艳美,到了极致,就是一种华丽的简约,内敛的大气,细腻的坦荡。
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化学,我们不难发现化学中那不显山不露水的美。
一、化学中华丽的简约之美。
化学的简约在于回归到自然的本源。
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千万种,无论是那绿叶红花还是那青山绿水,大到宇宙小到尘埃,归结为一点都是由那最初的元素组成的。
那神奇的分子、原子、离子,那微小的精灵,以它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使我们的生活盎然多姿。
化学的简约就是从纷繁杂乱的自然现象中概括出简单明了的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理论,无不体现出科学美的简明性。
而这些规律指导了多少的生产实践,填补了多少理论上的空白,推动了学科科学的向前发展。
化学的简约体现在化学用语中,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以及结构示意图等。
例如“H2O”表示水;表示一个水分子;还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构成;还表示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8。
如此丰富的含义却有这么简单的符号都体现出来。
这种简约谁能说不是最为华丽的呢?二、化学中内敛的大气之美空气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物质。
空气的成分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演变着,直到现在适应人类的生存。
空气中的氧气支持着动植物包括人类的呼吸,有了氧气的参与,世间有了温暖的火焰。
有了二氧化碳的存在,绿色植物才有了源源不断的营养来源。
我们才看到了鬼斧神工的溶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
水是另一种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物质。
那无数个水分子构成的水或化成绵绵细雨洒落地面,或成为千姿百态的云朵飘逸在空中,或成为晶莹剔透的冰雪堆积成令人仰望的冰山。
水,流经山川大地,滋润万物却悄无声息。
化学之美在于默默奉献的内敛,在于泽备苍生的大气,在于创造自然的胸怀。
三、化学中的细腻之美当我们看到一件件化学仪器,造型匀称,经营剔透,每一根玻璃管每一个拐角处,每一个活塞,每一个瓶口,每一个接头都是那么精细。
化学美的欣赏

化学美的欣赏化学美学是化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它是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化学问题,从而为化学提供人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化学理性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
化学美的欣赏反映了人与化学世界关系的和谐和丰富,当欣赏主体以愉悦的心情在对象(化学)中发现出一个新的世界时,主体就获得了不同寻常的感受,并在情感的共鸣和意蕴的领悟中,加深对化学价值的体验,得到情感领域的升华,达到主体自觉地去发现化学美,表现化学美,创造化学美。
化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自然科学,是一个充满美感的和谐体。
在这个和谐体中,形式是本质的反映,本质是客观的内在,应用则是两者的升华。
形式、内在、应用共同构成了化学美的客观载体,使化学美的表现得以实现。
一、感性具体,欣赏化学的外在美化学的外在美是指化学事物的各种表征因素(体、线、面、质、色等)的有规律组合,是一种在空间和时间中可以感性的直观物质存在,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方式。
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单纯齐一、对称均衡、层次比例、对比调和、多样统一。
1.单纯齐一。
即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因素,如物质的颜色、有机同系物的分子结构式等等。
齐一则是一种整齐的美,能给人一种秩序、节奏之感;单纯则使人产生明净、纯洁之感受,感到庄重之美。
2.对称均衡。
对称即同一性要素沿轴线或中心点旋转构成的对应性关系;均衡即沿中心两侧视觉感受的均一和相等,如苯的分子结构、乙烯的分子结构、C60、启普发生器等等。
对称给人一种庄严的感受,有安定、整然之美,而均衡则给人轻灵、醒目之感受。
3.对比调和。
对比调和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对比是在差异中倾向于“异”(对立),调和则是在差异中趋向“同”(一致)。
如化学反应方程式,左边代表了反应物(旧),右边代表了生动物(新),通过中间的“=”(或“”、或“→”)对比出新旧物质的差异,而又是“=”将新旧物质的矛盾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
调和使人感到融和、协调,给人一种稳健之美,对比则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和活跃,给人以互异和变化之美。
浅谈化学之美作文

浅谈化学之美作文
哎呀呀,化学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嘿嘿!
化学里有好多神奇的实验呢,每次看到那些实验发生的奇妙变化,我都觉得好惊讶呀,哈哈。
就像那个把两种液体倒在一起,突然就变出了
好多泡泡的实验,哎呀,太好玩啦。
还有那些各种各样的元素,它们组合在一起能变成好多不同的东西,嘿呀。
有的能变成漂亮的晶体,亮晶晶的,就像宝石一样,嘿嘿。
化学的世界就像是一个大宝藏,等着我们去探索呢,哈哈。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能像魔法师一样,用化学知识变出各种神奇的东西,那该
多棒呀,哎呀。
做化学实验的时候,我总是特别小心,生怕一不小心就弄出什么乱子来,嘿呀。
但每次成功完成一个实验,我就会特别开心,哈哈。
哎呀呀,我觉得化学真的好美丽呀,它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不一样的一面,嘿嘿。
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化学,去发现更多的化学之美,哈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美的欣赏化学美学是化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它是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化学问题,从而为化学提供人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化学理性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
化学美的欣赏反映了人与化学世界关系的和谐和丰富,当欣赏主体以愉悦的心情在对象(化学)中发现出一个新的世界时,主体就获得了不同寻常的感受,并在情感的共鸣和意蕴的领悟中,加深对化学价值的体验,得到情感领域的升华,达到主体自觉地去发现化学美,表现化学美,创造化学美。
化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自然科学,是一个充满美感的和谐体。
在这个和谐体中,形式是本质的反映,本质是客观的内在,应用则是两者的升华。
形式、内在、应用共同构成了化学美的客观载体,使化学美的表现得以实现。
一、感性具体,欣赏化学的外在美化学的外在美是指化学事物的各种表征因素(体、线、面、质、色等)的有规律组合,是一种在空间和时间中可以感性的直观物质存在,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方式。
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单纯齐一、对称均衡、层次比例、对比调和、多样统一。
1.单纯齐一。
即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因素,如物质的颜色、有机同系物的分子结构式等等。
齐一则是一种整齐的美,能给人一种秩序、节奏之感;单纯则使人产生明净、纯洁之感受,感到庄重之美。
2.对称均衡。
对称即同一性要素沿轴线或中心点旋转构成的对应性关系;均衡即沿中心两侧视觉感受的均一和相等,如苯的分子结构、乙烯的分子结构、C60、启普发生器等等。
对称给人一种庄严的感受,有安定、整然之美,而均衡则给人轻灵、醒目之感受。
3.对比调和。
对比调和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对比是在差异中倾向于“异”(对立),调和则是在差异中趋向“同”(一致)。
如化学反应方程式,左边代表了反应物(旧),右边代表了生动物(新),通过中间的“=”(或“”、或“→”)对比出新旧物质的差异,而又是“=”将新旧物质的矛盾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
调和使人感到融和、协调,给人一种稳健之美,对比则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和活跃,给人以互异和变化之美。
4.层次比例。
层次是以形式上连续的近似所构成的过渡序列,可以将两极对立的要素通过渐变组合在一起;比例则是指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如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式、化学式、化学实验装置等等。
层次给人以韵律和轻快之美,比例则使整体有序,给人以快感之美。
5.多样统一。
多样体现了事物的个性千差万别,统一则体现了事物的共性和整体联系。
如在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元素名称不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表现了元素世界的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但一个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却使它们那么和谐、那么自然地统一在一起。
多样统一是化学外在美的最高级形式,体现了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多样给人丰富、活泼之美感,统一则给人以单纯、秩序、完整之美感。
此外,体量和色彩作为化学美的形式要素,也有其特定的表现性和情感意蕴。
圆球体的丰满给人亲切和完满之美,曲线的柔和给人以轻快流畅之美,直线的规矩给人以刚劲,细腻的表面给人以精致与高雅,红色给人热烈与兴奋,白色给人纯洁与明静……二、抽象规律,欣赏化学的内在美化学的内在美是指人们在揭示化学客观规律的实践活动中,对化学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人的智慧成果和逻辑力量的完美展示。
化学的内在美表现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属性,它呈现的是化学世界的和谐、简洁和秩序,是理性的内在美。
化学内在美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统一性、简洁性和对称性。
1.统一性。
化学世界是一个充满内在和谐的统一整体,正是这个和谐的统一体才使化学具有了逻辑的统一,为化学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展现出化学的内在和谐之美。
世界由万物构成,万物由元素构成,而不同元素之间又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就是在这种科学逻辑统一指导下,门捷列夫经过科学分类、综合分析发现了元素的周期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形成了科学理论。
门捷列夫根据这一理论预言了一些未知元素(Ga,Sc等)和它们的化学性质,这些预言与后人的研究发现取得了惊人的一致,这是多么的美啊!和谐是多样的统一,是在差异或对立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取得协调一致,它给人的印象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一种鲜明的秩序感。
秩序来自规律,和谐来自于协调、匹配。
化学的和谐除了来自于自身的逻辑统一外,它还来自于理论内在结构逻辑的正确性,构造的严密性和理论外在功能的协调性。
如质量守恒定律,世界有万物,物与物并不相同,在宇宙空间变化千奇百怪(化学变化、物理变化、颜色、状态等等),这样代表了事物的多样性,但这样变化前后的物质的质量是不变的,这就是统一与和谐。
这个定律不仅适合化学领域,而且适合任何变化领域。
2.简洁性。
简洁性是指化学理论中,作为逻辑出发点的彼此独立初始命题的数量要尽可能的少,也就是说理论、定律的使用条件要简单。
简洁性是基于化学的规律性和统一性,是化学内在特性的客观性质,是秩序感的集中表现。
如勒沙特列(平衡移动)原理,它以最少的逻辑上独立的命题构筑起的体系,发挥了极大的解释、预言和发现新的规律性联系的功能。
在勒沙特列原理中,作为逻辑前提是平衡系统,从这个前提推演出各类化学平衡、物理平衡等自然界的普遍平衡,其推演结果是,当改变一种外界条件时,平衡就被打破,并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勒沙特列原理是以最简单的前提,推导出最丰富的结论,体现了它的逻辑简单性和应用领域的普遍性。
简洁来源于化学理论基础的逻辑简单性,它能使人一目了然,给人以简单、清晰、明确之美感。
3.对称性。
对称是指事物或运动以一定的中介进行某种变换时所保持的不变性质。
对称的反面是非对称。
对称和非对称总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表现出来,化学理论的对称性保持了理论体系的一致性,决定了化学理论的普遍性和范围大小,非对称则是指影响对称性的那些因素,对称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当(非对称性)条件发生了变化,对称性也要发生相对变化。
如化学平衡理论,对于一个化学反应,决定其反应结果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热力学性质),这就是这个变化的对称性,但当这个化学反应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非对称性),这个反应结果的数量必然受到影响(动力学性质)。
再如溶液理论,当溶质溶于溶剂中后,溶质可能以离子、分子、缔合分子等形式存在(非对称性),但溶质分子的阳、阴离子个数之比是不会变的(对称性)。
对称与守恒有着密切关系,对称对应守恒,而对称的破缺对应着不守恒(非对称性),如果事物运动规律在某一变换下对应着守恒,则必然对应地存在一个守恒定律。
如物质变化过程中原子的不变性,引申出质量守恒定律。
对称给人井然有序,庄严肃穆之感受、给人安定、整然之美。
三、交流思维,欣赏化学的应用美化学的应用美是指个体通过对化学的理解与掌握,经过自我加工与他人交流,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过程中所展示出的化学魅力。
化学的应用美实际上是个人应用化学原理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像彭加勒所说:“正是这种特殊的美感,起着微妙的筛选作用……缺少它的人不能成为真正的创造者”。
化学应用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创造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1.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对思维速度的评价,是指个体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单位时间内解决项目的数量。
思维的流畅性是以对知识的理解、良好的记忆、清晰的思路为基础,在交流过程中要做到因果关系清楚,化学感知全面,过程推理、论证、判断、叙述条理化。
如“有一块铝铁合金,将其溶于足量盐酸中,再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静置,当红褐色沉淀不再增加时,待沉淀过滤并充分灼烧得到残留物恰好与原来的合金质量相等,问此合金中铝的含量是多少”。
影响解决本题思维流畅性的关键因素是Fe2+,Al3+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性质,若对这个性质非常清楚,即可按如下思路来解决问题:Al的含量=3×16/160×100%=30%思维的流畅性使人感到顺畅、痛快,给人一种愉悦、淋漓尽致之美。
2.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对思维广度的评价,是指思维发散项目的范围和维度,即在解决化学实际问题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产生解决方案的个数。
思维的变通性也称应变能力,它是以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多向性为基础,思维的发散度越高,问题分析的越细致,思维的变通性就越好。
如“常温下,把氨水滴加到盐酸中,当[NH4+]=[Cl-]时,混合液的pH是多少?”这个问题的解决若按习惯思维酸与碱中和反应去考虑,必然会遇到障碍,但若运用已知条件[NH4+]=[Cl-]去联想,就会由质量守恒推演到电荷守恒,这时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在混合液中,存在的离子有H+,NH4+,OH-和Cl-,根据电荷守恒[H+]+[NH4+]=[OH-]+[Cl-],得[H+]=[OH-],pH=7。
再如,有Na2CO3,NaHCO3,CaO和NaOH组成的混合物27.2g,把它们溶于足量水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a2+,CO32-,HCO3-均转化为沉淀,并将反应后容器内水分蒸干,最后得白色固体物质共29.0g,则原混合物中含Na2CO3的质量是多少。
本问题若按常规的方程式法求解非常困难,但如果根据守恒原则进行分析,就可发现本问题关键在:最后白色固体比原混合物增重(29.0g-27.2g=1.8g)是由H2O引起的,这样由1mol(Na2CO3→1molNa2O→1molH2O就可计算出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10.6g。
思维的变通性使人感到轻松、流畅,给人一种轻盈、柔和之美。
3.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是对思维深度的评价,是指个体经过独立思考创造出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独特性是基于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化学知识的正向迁移,其最大障碍是思维的僵化。
例如O2和Cl2的混合气体500mL,使H2在其中充分燃烧,用水吸收生成物得250mL溶液,从中取出25mL,用0.125mol·L-1NaOH溶液20.0mL恰好完全中和,则与混合气体反应的H2的体积(标况)为()。
A.200mLB.300mLC.490mLD.720mL本题的解法多是守恒法。
利用n(Cl2)=(1/2)n(HCl)=(1/2)n (NaOH)求出Cl2,O2的体积,最后求出消耗H2的体积。
但运用极值法会使解决问题过程更简单。
由Cl2+H2=2HClO2+2H2=2H2O可知:等体积O2和Cl2消耗H2多的是O2。
现混合气体共500mL,消耗的H2体积必然大于500mL,故答案为D。
思维的独特性使人感到新颖、独特,给人一种新奇、与众不同之美。
化学美的欣赏隐含着人的理解和认识,但主要在于获得一种形式感受、意义领域和价值体验,这些都离不开情感。
要真正欣赏化学美,体验化学美,就必须对化学产生一种热爱之情,真心投入到化学之中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