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賦》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

他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意象”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的“意象”。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评:第二单元测评(B)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评:第二单元测评(B) Word版含解析.docx

第二单元测评(B)(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李白无论在美学理论上还是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做了深入的开掘。

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物质集中地表现为“清”。

“清”的含义极其丰赡。

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

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

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

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

“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

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

《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这里抒发了诗人对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

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美丽。

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六朝的淫靡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

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

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李白对于“清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潇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淳真、精妙、传神。

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王羲之爱鹅,山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

”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

这个小故事原载《晋书》。

李白为了突现“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

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

《谈审美》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审美》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

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富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

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

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

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

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

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境是构皮艺术美不可成缺的因素,是中国山水经画中的最高审美法则,被每一位山水画家带入自己的画作中。
B。 “卧青山,望白云"成为元代山水画家一时的风尚:有的画家学道,有的画家参禅,有的画家啸傲山林。
C. 元代山水画注重勾、效、点、染、擦等技法,在前代绘画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在水墨山水画方面的发展尤为突出。
D。 元代山水画的审美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从外在形象转向重心源、重意象,形成了“淡泊清逸”的文人画新格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提出意境 话题,然后以元代山水画为例,从局部到整体论证元代山水画的意境美.
B. 文章在论证元代山水画的成就时,从创作题材、对山水自然的理解技法等角度进行论证。
(摘编自《中国北斗并不只是导航系统》)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8年,我国北斗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行业都可见到其身影,发挥了巨大作用.
B. 2012年以来,在国内卫星导航产业中,北斗系统的贡献率一路见长,预计到2020年可达到国内卫星导航产业总量的一半以上。
B.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自2000年开始,经过十八年的努力,在2018年全面完成北斗全球系统建设。
C. 中国北斗三号比北斗一号、北斗二号更为先进,其覆盖的范围更为广泛,全球搜救等服务指标已达国际标准。
D.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区域组网阶段时间最长,前后共十年,全球组网阶段历时最短。
【答案】1. A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论美》阅读答案

《论美》阅读答案

《论美》阅读答案《论美》阅读答案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

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

”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

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

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阅读题:1.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肃然起敬:愧悔:2.对“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试论美的普遍性及其特征——从康德的《美的分析论》出发

试论美的普遍性及其特征——从康德的《美的分析论》出发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对于美的普遍性讨论由来已久,各家的观念都不相同,有学者认为:“美的普遍性表现在:‘美的对象与审美主体不存在占有关系,即任何人都可以欣赏、品鉴;对任何人都是美的,只有能看会听,就能获得审美愉悦。

’”[1]于是,本文就从此话题开始,对美的普遍性作进一步的探讨。

1从人类的原始生理构造来分析美的普遍性存在的根本对于美的普遍性的认识,康德认为的确存在一种美的欣赏的普遍模式,这是因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的缘故。

为此,他还列举出了三种对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类型。

1.1体现在风景与人体本身的关系上康氏认为,所有人都喜欢草原这种景观,无论是栖息在草原上因而熟悉这种景观的人,也无论是在旅行中见过这种景观的人,他们对这种景观的偏好都超越了文化差异和阶层差异。

这种人体对于风景的偏好的普遍性,是起源于人体的选择效应的。

这种类型的美产生于人类的原始文化时期,持续了250万年之久。

而作为人类特有的美的类型,最初是向着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的,它在美学的范畴中,主要表现为善的方面。

1.2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人们之所以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是因为在这形式中我们能发现美的典型。

这即典型的自相似性,它不但存在于部分与部分之间,还存在于部分与整体之间,且整体与部分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有决定性的。

而这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的普遍性,是介于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与对惊人的美的艺术品之间的。

这即康氏所说的“自组织的”[2]原理上,这种自组织原理是普遍作用的原理,通过它可以显示出有序的结构,其更早的来源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在动物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动物发展出来脊神经和脑。

这种类型的美存在于认识领域,在美学中,可以说它的真的体现。

1.3体现在人们对美的艺术品的共同欣赏上人们对名作《命运》、名画《蒙娜丽莎》、著名建筑《埃非尔铁塔》等艺术品的欣赏上,都具体普遍的认同性。

试论美的普遍性及其特征

试论美的普遍性及其特征

试论美的普遍性及其特征作者:杨秀平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06期【摘要】对于美的普遍性的话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先是追本溯源,试从人类的原始生理结构来分析美的普遍性的存在之根本;再从康德的《美的分析论》出发,寻找美的普遍性之几个突出的特征;最后,对美的普遍性的本质表现作具体的分析,以期给读者一个清晰而完整的逻辑思路,由此而对该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美;鉴赏判断;普遍性;普遍性的特征;普遍性的本质表现对于美的普遍性讨论由来已久,各家的观念都不相同,有学者认为:“美的普遍性表现在:‘美的对象与审美主体不存在占有关系,即任何人都可以欣赏、品鉴;对任何人都是美的,只有能看会听,就能获得审美愉悦。

’”[1]于是,本文就从此话题开始,对美的普遍性作进一步的探讨。

1 从人类的原始生理构造来分析美的普遍性存在的根本对于美的普遍性的认识,康德认为的确存在一种美的欣赏的普遍模式,这是因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的缘故。

为此,他还列举出了三种对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类型。

1.1 体现在风景与人体本身的关系上康氏认为,所有人都喜欢草原这种景观,无论是栖息在草原上因而熟悉这种景观的人,也无论是在旅行中见过这种景观的人,他们对这种景观的偏好都超越了文化差异和阶层差异。

这种人体对于风景的偏好的普遍性,是起源于人体的选择效应的。

这种类型的美产生于人类的原始文化时期,持续了250万年之久。

而作为人类特有的美的类型,最初是向着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的,它在美学的范畴中,主要表现为善的方面。

1.2 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人们之所以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是因为在这形式中我们能发现美的典型。

这即典型的自相似性,它不但存在于部分与部分之间,还存在于部分与整体之间,且整体与部分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有决定性的。

而这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的普遍性,是介于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与对惊人的美的艺术品之间的。

这即康氏所说的“自组织的” [2]原理上,这种自组织原理是普遍作用的原理,通过它可以显示出有序的结构,其更早的来源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在动物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江苏省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看客是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愚昧、麻木、奴性、好伪、无聊、冷漠,对他人的不幸和痛苦不仅漠不关心,反而将其视为游戏和娱乐的材料。

最早提及看客这个概念的是梁启超,他在《呵旁观者文》中将其称为“旁观者”。

而准确、传神地将这一群体命名为看客的,当推鲁迅。

鲁迅自觉将看客作为贯穿自己所有文学创作的核心形象。

经过鲁迅的用力、反复书写,看客成为了现代文学中愚弱国民性的标识性形象。

沈从文是以书写“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享誉文坛,但他的艺术文本确实没有放过对众多看客形象的犀利审视。

沈从文对看客的书写,渗透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蕴涵着他对生命悲剧的深刻体认。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本我追求快乐,自我寻求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超我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

在沈从文笔下,看客心理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理性意识,而是一种潜意识中的精神暴力欲望。

看客在“看”的过程中,已深深地沉入到精神分析学所说的“本我”之中。

文化价值或者完全淹没在暴力欲望之中,或者成为精神暴力“本我”的伪装和实施精神暴力的工具。

看客的外部表情看似僵硬、平静,但其内心却是躁动的,甚至是波涛汹涌般的沸腾,有着如愿以偿般的精神满足。

被看者受到的痛苦越深重,他们得到的满足程度就越高。

也就是说,文化理性只是满足看客内心欲望的一块招牌而已,与看客的内心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看客正是由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支配着。

《夫妇》中的“好事者”,有的主张对被看者鞭挞一顿,有的以沉潭相恐吓,更有甚者打算以喂尿、吃牛粪相惩罚。

名义上都是为了让被看者得到胡来乱来的教训,从而达到“维持风纪”之目的。

但实际上他们对“风纪”毫无兴趣,这不过是向被看者施加精神暴力的借口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阅读答案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阅读答案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
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
定的。

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
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可以列举出三种
类型。

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

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发现,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
致性,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

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

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
排列,海螺壳的构造。

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
型的整体自相似性。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
我们对美的欣赏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
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

第三种类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

这种
欣赏的普遍性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

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

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
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
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
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
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
构造的整体激活。

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
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
也有显著的差异。

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
在并行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体刺
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美。

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
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
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

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
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
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
说它是善的体现。

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
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

它在今天的普遍性,来源于
相应基因结构的永久性。

这种类型的美是在动物的认识
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一个比人类更早的来源。


种类型的美的作用存在于认识领域。

在美学领域中,我
们可以说它是真的体现。

最后,我们在对伟大的美的着迷上体现出来的普遍性,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

由于这种构造在所
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我们都具备感知这种美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的美的欣
赏感知也是普遍的。

这种类型极有可能是在人类文化时
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在最近4万年中发展起来的,它在这三种类型中最为晚近。

这种伟大的美,独立
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释放出无目的的神经烟火。

就这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在这种类型的美中,我们
才真正地进入了纯粹的美的领域,这是一个为美而美的
领域。

因此,在美学领域中,这种美是美本身的体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对“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是为美而美。

B.它表现为所有的人都喜欢草原景观、美的人体、整体自相似形式和艺术作品。

C.它的每一种类型都能使人经验到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以及惊人的美。

D.它是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超越了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7.对美的欣赏普遍性的三种类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神经刺激范围和经验质量方面,三种类型是渐次增大和加强的,但实际上都是大脑愉快。

B.在起源方面,审美普遍性的三种类型都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而扎根于人体皮质的构造之中。

C.在产生时间方面,“整体自相似形式”类型最早,“风景和人体”类型次之,“非凡艺术作品”类型最晚。

D.在美学领域中,三种类型分别是善、真、美的体现,而只有在“非凡艺术作品”类型中的美才能令人进
入纯粹的美的领域。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共同的审美偏爱证明了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即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

B.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都能感知非凡艺术作品的美,所以皮质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

C.三种类型的审美偏爱都是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确立的,都有赖于神经刺激。

D.在美学领域中,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美是美本身的体现,而其他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

参考答案:
6.A【解析】B.应将“艺术作品”改为“非凡的艺术作品”,表述不准确。

C.“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惊人的美”是在三种类型中分别感受到的。

D.不
是“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特征,是第三种类型独有的特征。

7.C【解析】前两种类型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第三种类型“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

8.B【解析】A.“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错。

C.因果颠倒。

D.“其他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于文无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