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10个病例汇总

合集下载

温病病案——精选推荐

温病病案——精选推荐

王某某,男,15岁,初诊:据其家属述病情:患者4月5日开始发烧,头晕,恶心呕吐,胸中满闷不适。

曾服银翘解毒丸8丸,其热退,4月8日经本街某医诊为春温,即服清解方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元参、沙参、芦根、石膏,二剂后病势加重,胸闷如痞,夜不能寐,饮食不进,且已卧床不起,小便黄,大便略稀。

又请某医往诊,时4月11日。

某医谓:此乃温病日久深重,方用元参,知母,石膏,生地,地骨皮,青蒿等,并加安宫牛黄丸,服二付。

4月14日因病势日重,身热不退,神志不清,7、8日未能进食,胸中满闷异常,大便稀,4月15日,医谓病势沉重,原方改安宫牛黄为紫雪丹五分继服二付,病愈危重。

4月17日上午,体温39℃,高烧不退,神志不清,面危苍白,胸中自痦已渐退,周身干热,大便溏稀,两脉沉濡略数,舌白腻而滑,舌质边尖红绛此湿温之证,过服滋腻寒凉,乃湿阻不化,遂成冰伏之势,逼热邪入营。

非通阳温中并宣化疏解之法不能开闭通窍,冷已十二日,用辛温开闭以畅气机,芳香宣解而通神明,病势甚重,诸宜小心,饮食当慎,防其增重。

香豆豉12克,炒山栀3克,前胡3克,藿香叶10克(后下),菖蒲10克,郁金6克,厚朴3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白蔻仁末1克,淡干姜末1克,后二味同研装胶管,分两次随药送下。

服二付。

二诊连服辛开温化宣阳疏调之剂,身热已退,体温37 2℃,遍体小汗,下至两足,面色红润,神志已清,语言清楚,舌苔渐化,胸中自痞基本消失,小溲较畅,大便未通,两脉中取滑濡,冰伏渐解,寒湿得温渐化,气机宣通,仍以辛宣疏化方法:香豆豉10克,炒山栀3克,杏仁10克,前胡3克,藿梗10克,厚朴10克,半夏10克,草蔻3克,服三付。

三诊病情逐渐好转,病人已下地活动,饮食二便如常,舌白滑润,脉濡滑,宜调理中焦,以善其后。

香豆豉10克,旋复花10克,生白术5克,陈皮6克,白扁豆10克,生苡米10克,茯苓10克,焦麦芽10克,三付之后诸恙皆愈,调养半月而安。

中医温病病例分享

中医温病病例分享
适当运动
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散 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以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定期随访安排
随访时间
出院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各进行一次随访,以 后每半年随访一次。
随访内容
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中医四诊信息,以及血常 规、尿常规、肝功能等现代医学检查指标。
随访方式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神态等,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
切诊
通过触摸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辅助判断病情和预后。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 考依据。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
常见并发症类型
如高热惊厥、神昏谵语、吐血、便血等,多因热邪炽盛、阴液耗损导致。
可采用门诊复查、电话随访、网络随访等多种方式进行。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起居有常
建议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注 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有节
遵循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合理搭配食物,做到营养均衡。同 时,注意饮食卫生和进食方式,避免暴饮暴食。
戒烟限酒
烟草和酒精均为温病的诱发因素,患者应戒烟限酒,以降低复发风 险。
04
05
康复期管理与随访计划
康复期注意事项
饮食调养
建议患者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多食用富含蛋白质和 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瘦肉、蛋、新鲜蔬果等。同时,避 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情志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 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中医温病病例分享
演讲人: 日期:

瘟疫后遗症 中医经典案例

瘟疫后遗症 中医经典案例

瘟疫后遗症中医经典案例瘟疫后遗症是指在瘟疫过后,一些人仍然会出现一些身体上或心理上的问题。

中医经典中有许多案例描述了瘟疫后遗症的病情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十个符合标题要求的中医经典案例:1. 案例一:《伤寒论》中记载了一个瘟疫后遗症的案例,患者在瘟疫过后出现了持续的乏力和食欲不振的症状。

中医医师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和补充营养,最终使患者康复。

2. 案例二:《金匮要略》中描述了一个瘟疫后遗症的案例,患者在瘟疫过后出现了焦躁不安、失眠多梦的症状。

中医医师通过舒肝疏肺、安神养心的治疗方法,最终使患者恢复了正常睡眠。

3. 案例三:《温疫论》中记载了一个瘟疫后遗症的案例,患者在瘟疫过后出现了头痛、体重下降、贫血等症状。

中医医师通过活血化瘀、补充营养的治疗方法,最终使患者恢复了健康。

4. 案例四:《伤寒论》中描述了一个瘟疫后遗症的案例,患者在瘟疫过后出现了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中医医师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和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最终使患者康复。

5. 案例五:《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一个瘟疫后遗症的案例,患者在瘟疫过后出现了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的症状。

中医医师通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治疗方法,最终使患者恢复了正常运动功能。

6. 案例六:《温病条辨》中描述了一个瘟疫后遗症的案例,患者在瘟疫过后出现了咳嗽、气短等症状。

中医医师通过清肺化痰、健脾补气的治疗方法,最终使患者恢复了正常呼吸。

7. 案例七:《伤寒论》中记载了一个瘟疫后遗症的案例,患者在瘟疫过后出现了心悸、烦躁不安的症状。

中医医师通过调理心脾功能和安神定志的治疗方法,最终使患者恢复了心理健康。

8. 案例八:《金匮要略》中描述了一个瘟疫后遗症的案例,患者在瘟疫过后出现了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

中医医师通过活血化瘀、滋阴养血的治疗方法,最终使患者恢复了正常视力。

9. 案例九:《温病条辨》中记载了一个瘟疫后遗症的案例,患者在瘟疫过后出现了身体虚弱、容易感到疲劳的症状。

中医医师通过益气养血、调理脾肾功能的治疗方法,最终使患者恢复了体力。

温病病案——精选推荐

温病病案——精选推荐

温病病案1、患者,男性,6岁,2000年8⽉18⽇住院。

发热,头痛2⽇,抽搐2次。

患者住院后病情加重,体温40℃,西药治疗不显效,中医会诊:症见⾼热⽆汗,⾯潮红,四肢抽搐,⽛关紧闭,神昏谵语,苔黄,脉弦数中医诊断:暑温证型:暑热动风证辩证分析:患⼉8⽉发病,症见⾼热⽆汗,苔黄,脉弦数,为暑热炽盛之证,暑为阳邪,炎热酷烈,最易内陷厥阴,引动肝风,故见抽搐,⽛关紧闭;暑⽓通于⼼,暑热扰⼼则神昏谵语,故证属暑热炽盛,肝风内动治法:清泻暑热,熄风定痉主⽅:羚⾓钩藤汤⽤药:羚⽺⾓,钩藤,⽣地黄,桑叶,菊花,茯神,⽵茹,川贝母,⽩芍,⽢草2、患者,男性,8岁,1998年3⽉17⽇就诊。

发热咳嗽1⽇,神昏谵语半⽇。

患者昨⽇感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痰稀,以为感冒⽽未在意,晚上诸症加重(T:40.5℃),伴胸闷胸痛,呼吸⽓促,今上午突见神昏谵语,胸腹灼热,四肢厥冷,⾆謇,⾆绛中医诊断:风温证型:逆传⼼包证辩证分析:患者感风热病邪,初起邪在肺卫,故见肺卫表热证。

由于风热善⾏数速变,传变迅速,加之患⼉脏⽓清灵,正⽓未充,服药不当,以致热邪横逆内陷⼼包,堵闭清窍,故突见神昏谵语,⾝灼热;痰热阻闭包络,故⾆謇,四肢厥冷;⼼包属营,故⾆红绛治法:清⼼开窍主⽅:清宫汤送服安宫⽜黄丸⽤药:⽞参⼼,莲⼦⼼,⽵叶卷⼼,连翘⼼,⽔⽜⾓屑,连⼼麦冬3、陈某,⼥,10岁,咳嗽3天,于2001年9⽉10⽇初诊。

患者于3⽇前因外出郊游,出现咳嗽,少痰,⾃觉全⾝轻微怕冷,测体温37.8℃,咽⼲⿐燥,⼝渴,头痛少汗,⾆边尖红,苔薄⽩⽋润,脉右⼨数⼤。

家⼈给予银翘制剂治疗,病略有好转,但上症仍存。

胸透正常,⾎象⽆异常。

病名:秋燥辨证:燥热袭于肺卫病机:本证为温燥初起,邪袭肺卫之候。

以肺卫失宣,肺胃阴伤为病机特点。

治法:⾟凉透邪,⽢润养津⽅药:桑杏汤桑叶5克,杏仁5克,沙参6克,象贝6克,⾖豉3克,栀⽪5克,梨⽪5克4、某男,11岁,于1993年2⽉15⽇下午因⾼热、呕吐、头部剧痛⼀天,由门诊⼊院。

温病案例选

温病案例选

三焦的证候和病机(一)邪在上焦案例:黄某某,男,35岁,工人。

1959年1月20日初诊:患者两天前突然发热恶寒,咳嗽,咯吐黑色痰涎,右下胸部疼痛,时有鼻衄。

查体温39.1℃,咽充血,右下胸背部可闻及少许湿罗音。

血化验白细胞:18.0×109/L,中性粒细胞0.87。

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曾用抗生素等治疗两天,疗效不显,故来中医科就诊。

诊见:恶寒发热,头痛有汗,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多,右季肋疼痛,咳则加重,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浮数。

辨证:风温犯肺,肺失宣降。

立法:辛凉解表,化瘀清肺。

方药:桑叶9g 菊花9g 杏仁9g 桔梗9g 连翘9g 鲜芦根30g 板蓝根30g 桃仁9g 冬瓜仁15g 生薏仁15g 丹皮9g 仙鹤草9g。

3剂,1天1剂。

复诊:药后表解热退,咳嗽胸痛亦减,痰中已无血,脉转和缓,苔薄白,尚口渴,午后尚有低热,血检白细胞5.6×109/L,治宜原方加减。

桑叶9g 杏仁9g 桔梗4.5g 生薏仁15g 黄芩9g 连翘9g 冬瓜仁12g 新会皮6g。

连服3剂,临床症状皆除。

此证病位在上焦肺,并表现为卫气同病。

但根据发病经过介绍及中医四诊所见,属邪袭肺卫为主兼入里化热趋势,还是属于肺热壅盛为主而兼有表邪未尽解,是辨证的关键和难点。

本案例病人虽然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咯吐铁锈色痰涎,中医四诊见口渴、舌红,但发热并见恶寒、苔薄白、脉浮数等辨证要点昭示其病机以表热为主,而治疗过程及结果也进一步反证其属于邪袭肺卫兼有入里化热趋势。

(二)邪在中焦王希和医案刘某,19岁。

主诉:病者于两天前头痛,次日上午头痛转剧,身发热,并呕吐一次,家人给服陈艾水,至下午身体如焚,昏睡,问之答话不清。

经区医院作腰椎穿刺。

脑脊液:压力较高,色清,白细胞200×106/L,蛋白实验阳性,糖及氯化物均正常。

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诊查:体温39.5℃,神昏,面红唇赤,脉大而数。

温病条辨案例

温病条辨案例

温病条辨案例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范畴,包括了外感热病和内伤热病两大类。

温病的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温病条辨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温病的条辨方法。

案例一,李某,男,40岁,因发热、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来就诊。

病史询问得知,患者昨日外出遇风受凉后即感觉寒热交作,头痛咽痛。

舌苔白腻,脉浮紧。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病史,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为外感风寒所致的温病。

辨证时应重点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脉象,白腻的舌苔和浮紧的脉象为风寒表证的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辛温解表的治疗方法,如麻黄汤加减,以温解表邪,使风寒之邪得以解散。

案例二,王某,女,30岁,因发热、口干、口苦、咽喉不适等症状就诊。

病史询问得知,患者近期情绪不佳,饮食无味,大便干结。

舌苔黄腻,脉滑数。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病史,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为肝胆湿热所致的温病。

辨证时应重点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脉象,黄腻的舌苔和滑数的脉象为湿热内蕴的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如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热利湿,舒肝解郁。

案例三,张某,男,50岁,因发热、大汗、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状就诊。

病史询问得知,患者平素饮食过度,好酒贪饮。

舌苔黄干,脉滑数。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病史,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为饮食积滞所致的温病。

辨证时应重点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脉象,黄干的舌苔和滑数的脉象为饮食积滞的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健脾化湿的治疗方法,如半夏泻心汤加减,以健脾化湿,消食导滞。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辨证温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病史,重点观察舌苔和脉象,从而进行准确的条辨。

同时,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大家对温病的条辨有所帮助。

温病学病案

温病学病案

一、xx,男,26岁,1989年3月24日就诊患者于三天前春游归来,即感全身不适,头痛、怕冷、发热。

自服生姜茶杯,阿斯匹林一片。

药后全身大汗,头痛、怕冷消失,发热亦退。

第二天早发热又起,且热势更盛,仍时感怕冷且伴咳嗽,胸闷口渴。

往某医院诊治,给服桑菊饮治疗。

诸症未解,乃来就诊。

证见:身热灼手,有汗不解,咳嗷喘促,痰黄质稠,胸闷胸痛,口干作渴,不思纳食,大便稀臭3-4次/日,苔黄,脉滑数。

要求:分析主证,明确诊断(病名、证型)拟定治法,列出方药。

(方名、药物剂量)分析:(1)病发于3月24日,时值春季,可考虑风温或春温。

(2)患者初起即见发热、恶寒头痛等卫表症候,而无里热证。

因此,本病应为风温。

(3)风温初起用辛温之药后,虽全身大汗出,但邪未去,反助其热,故不久热势更高,又增咳嗽、口渴为卫分之邪传里犯肺。

(4)就诊时身热灼手,有汗不解,是肺热蒸腾于外所致。

诊断:风温(热壅肺气,移热于肠)。

治法:泄热宣肺,清热止利。

方药:以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炙麻黄10克,杏仁12克,生石膏50克,葛根15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金荞麦20克,陈皮10克,花粉12克,桑白皮12克,生甘草10克。

二、患者,xx,男28岁。

93年3月20日,出差回家,旅途疲劳,当晚开始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自服复方感冒灵,未见好转。

3月22日来诊,发热,体温39℃,头痛面赤,汗出,频频咳嗽,口渴欲饮,痰黏黄,难以咳出,呼吸急促,右胸疼痛,大便三日不解,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有力。

分析:(1)本病例发病于3月20日,正当春季。

可考虑为风温或春温。

(2)初起便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症而无里热症候,显属新感风温而非伏气春温。

(3)虽服了复方感冒灵,却未能控制病势发展,以致体温升到39℃,头痛、不寐、汗出、口渴欲饮、小便短赤。

诊断:风温(肺热腑实)。

治法:清热宣肺,通腑泄热。

方药:以麻杏石甘汤合宜白承气汤加减。

麻黄10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瓜蒌15克,枳壳12克,浙贝15克,甘草6克,鱼腥草20克,大黄10克(另包后下),芒硝10克(另包冲服),芦根20克。

《温病学病例分析》课件

《温病学病例分析》课件
温病病机
02 温病症状分析
发热症状
总结词
温病发热症状通常表现为高热、持续时间长,可能伴随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详细描述
温病发热是由于感染温病病毒或细菌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而出现的高热症状。其特点 是体温升高明显,常常超过38.5℃,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患者可 能出现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昏迷、惊厥等严重并发症
是否为温病。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接触过温 病患者或是否在温病高
发地区居住或旅行。
体征观察
观察患者的舌象、脉象 等体征,辅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 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
断。
鉴别诊断
01
02
03
04
感冒
温病与感冒在初期症状相似, 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而温病
病程较长,且病情较重。
伤寒
伤寒与温病在临床表现上有相 似之处,但伤寒病程较长,且
总结词
温病呕吐症状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可能伴随腹痛、腹泻等症状。
详细描述
温病呕吐是由于感染温病病毒或细菌后,胃肠道功能紊乱而出现的症状。其特点 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可能感到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酸中毒等症状。
腹泻症状
总结词
温病腹泻症状通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或水样便 ,可能伴随腹痛、乏力等症状。
推拿
通过手法推拿肌肉、关节等部位,达 到舒缓肌肉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的 目的。
按摩
刮痧
用器具刮拭皮肤表面,出痧后可促进 血液循环、舒缓肌肉酸痛。
通过手法按摩全身或局部,缓解肌肉 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2、辨证分析3、治法方药
病例13
• 赵某,男性,22岁。于11月20日就诊。
• 病史:该患于一周前微有畏寒发热,疲倦乏力。 3 日前外出回来,觉口干而苦,渴欲饮水,当 夜即发热恶寒,体温 39.6º C ,于 20 日以“高热 待查”而入院,入院一周内曾用青、链霉素及 四环素等,诸症未见减轻,体温仍在 39.5º C, 遂请中医治疗,询问其病史,其病曾有恶寒发 热,苔白腻,继则寒战高热,汗出状如疟疾, 目前但热不寒,口干唇裂,渴喜冷饮,面赤口 苦而粘,胸腹扪之灼手,大便日行三次,粘腻 不爽,尿黄而热,舌质红,苔黄褐而粘,脉滑 数有力。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 2、辨证分析 3、治法方药
病例4
• 伦某,男性,16岁。1980年8月21日因持续发热七天入 院。 • 病史:患者于8月15日下午到珠江游泳,回家后感觉疲 倦,不想吃饭,当晚即见发热,并伴恶寒,头身疼痛, 胸闷欲呕,无咳嗽,咽痛等。起病后多次到卫生院诊 治,皆以“感冒”,给予复方感冒灵、银翘片、黄连 素等治疗,但未见好转。近日来发热日渐增高,尤以 每日下午及夜晚为甚,体温高达 39—40º C ,无恶寒, 伴汗出,汗出时身热稍减,汗出时身热又增,头痛明 显,神情卷怠,四肢不欲抬举,胸闷腕胀,恶心不饥, 间有腹痛,大便溏而不爽,每日 1—3 次,口干但不欲 饮,小便黄短。8月21日由门诊收入留医。接诊时,体 温 40.5º C ,余证同前,面色淡黄,舌质红,苔黄而浊 腻,脉滑数。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2、辨证分析3、治法方药
温病学病例分析
病例1
• 张某,男性,48岁,工人。
• 病史:患者于 1976 年 2 月 13 日起病,开始见发热, 恶寒,头痛,咽痛,伴呕吐两次,呕吐物为饭粒 及胃液,诊其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浮略数。 2月18日发热增高,体温达39.5º C,并见心烦,掀 被,口渴,便秘,尿黄,舌质较红,苔薄白而干, 脉弦数。 2 月 21 日发现神志不清,不语,间有烦 躁不安,发热在 37.8º C—38.5º C 之间,以下午及 夜晚偏高,舌质绛,苔少,脉弦细数。
• 要求:请分析本病的病机传变,作出诊断,方用药。
病例7 • 孙某,男性,24岁,84年3月12日初诊。 • 病史:数日前,因恶寒发热,咳嗽胸痛 气急,经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 服药治疗,病情未得控制,至今仍咳嗽, 胸痛,呼吸气粗,咳痰黄稠而不爽,身 热,午后更甚,烦躁,口渴频频,渴喜 冷饮,大便五日未解,腹胀满按之灼手, 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 要求:对病因病机、症状进行分析,作 出病名、证型诊断及立法处方用药。
病例5
• 罗某,女性,20岁,地质队工人。于1978年9月14日下 午来诊。
• 病史:患者一周前开始出现发热,微恶风寒, 头痛,咳嗽,痰少而粘,鼻咽干燥,口微渴, 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感冒”(用药:复方阿 司匹林,四环素,咳必清等)。经治疗,效果 不显,诸症日渐加甚。接诊时:发热(体温 38.8º C )干咳无痰,咳时颜面锨红,两眼流泪, 间有咳出带血粘痰,胸膈满痛,气逆而喘,口 干唇焦,鼻咽干燥,似有火熏,渴欲饮水,烦 躁不安,夜间呛咳尤甚,难以入睡,大便干结, 每二至三日一行,小便短赤,舌尖边红,苔黄 而干,脉数。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2、辨证分析3、治法方药
病例3
• 刘某,男性,11岁。于1979年7月2日下午,因高热两天,神 昏谵语,抽搐半天入院。 • 病史:(由家属代诉)患儿于6月30日中午放学回家,为雨所 淋,全身湿透。回家后觉周身不适,继则发热,微恶寒,头 痛,恶心欲吐,卷怠。第二天到卫生站就医(用药不详)。 当晚见发热增高,身热灼手,其父即请医生出诊。当时体温 40.5º C ,面赤,汗出较多,烦躁不安,呼吸声粗,口渴但不 欲饮,曾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大便一次色黄褐,质稍烂, 小便黄短,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乃于退热剂及四环素 治疗未效。7月2日中午仍高热不退,并出现抽搐一次,神昏 谵语,即送院就医。 • 入院时检查摘要:体温 40.2º C (腋下),汗多,神志不清, 颈稍硬,两目时有上视,四肢抽动较频,面色红赤,唇红, 舌质红绛,苔薄黄腻,呼吸声粗,喉间痰鸣,肢端稍冷,脉 象弦数。
病例8 • 患者陈某,男性,25岁。1979年8月 住院。
• 证候:壮热一周,口渴欲饮,胸 闷气粗,汗多,小便短赤,苔薄 黄而干,脉洪大。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 2、分析病理 3、治法方药
病例9 • 李某,男性,48岁。8月19日就诊。
• 病史:自诉半月来多次感冒,恶寒 发热,鼻塞流涕,咳嗽。服清解药 后,发热略减,惟头晕头痛,周身 乏力,四肢酸楚,胸闷不欲食,每 日午后恶寒发热加剧,体温39º C,脉 沉细数,舌苔白腻。
病例12 • 金某,男性,27岁。1978年7月5日初诊。
• 病史:该患壮热一周不退,腹痛,腹 泻,泻下热臭,日 7-8 次,口渴且苦, 烦躁不安,胃不思纳,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体温39.5º C,大便化验:白 细胞15-20,红细胞3-5。西医诊断为 “急性肠炎”。
• 要求:1、中医辨证病名及证型 2、辨证分析 3、治法方药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2、辨证分析3、治法方药
病例6
• 赵某,男性,28岁,农民。
• 病史:1981年4月12日,外出归家后,当晚 即发热恶寒,头痛,微有汗出,心烦,口 苦而渴,尿短赤。第二天一早即到某诊所 诊治,医生投以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 白芷、羌活。服药后至当晚即发热益盛, 呕吐,头痛,烦躁衄血,连夜送到某医院 住院治疗,经西医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于 4 月 13 日请中医会诊。查见:壮热 ( 41.5º C ),口渴,头痛,呕吐,烦躁不 宁,肌肤发斑,衄血,舌红绛苔黄,脉数。
• 要求:1、诊断 2、简析病机,确立证型 3、拟订治则,提出方药
病例10
• 于某,男性,24岁。73年8月就诊。
• 病史:该患发热已3天,开始恶寒发热, 半日后即不恶寒,头痛,口渴,自服解 热镇痛药,汗出后又复发热,热势加剧, 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宁,后渐昏睡,说 胡话,时惊搐,今晨开始昏迷不醒,抽 搐,自发病后未解大便,体温40º C,颜面 潮红,面垢,神昏,呼之不应,喉中痰 鸣,牙关微紧,项强,抽搐平繁,齿燥, 舌绛,苔黄厚燥,腹部不胀满,无硬块。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2、辨证分析3、治法方药
病例11 • 张某,男性,47岁,长春市人,干部。 • 病史:患者于82年3月20日出差返长春, 旅途疲劳,回家当晚开始发烧,微恶寒, 头痛,咳嗽,自服“感冒灵”,未见好 转,3 月 20 日来诊,发烧体温 39º C ,头痛 棉赤,汗出,频频咳嗽,口渴欲饮,痰 黄而粘,难以咳出,呼吸短促,右胸疼 痛,大便三日未解,小便短赤,舌红苔 黄而干,脉滑数有力。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 2、辨证分析 3、治法方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