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

合集下载

温病学医案精选ppt课件

温病学医案精选ppt课件

精选ppt
10
►王某,男,3岁。1960年3月3日就诊。
► 病史摘要:患儿昨晚起发热,且伴咳嗽,喷 嚏,流涕,大便干,小便黄,全身皮肤遍起 红疹。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脉象浮数。 诊时体温38.6℃,双肺无罗音,胸透正常。
精选ppt
11
► 江某某,女,28岁。1984年2月16日初诊。
►病史摘要:发热38.9℃,头痛耳痛,两眼红 肿疼痛,右胁肋痛,心烦,口苦口干,小便 短赤,舌苔干黄,脉象弦数。
► 病史摘要:深秋久睛无雨,天气温燥,遂 感其气而发病。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 即咯痰多稀而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 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 干,边尖俱红,脉右浮数左弦涩。
精选ppt
9
►盛某,男,52岁。1980年12月18日初诊。
► 病史摘要:因发热,伴咳嗽胸痛,住院已17 天。发热,汗出,咳嗽胸痛,咽红,恶心呕 吐,腹痛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时 体温39.3℃,右肺呼吸音减弱,白细胞 18.6×l09/L,中性粒细胞83%。胸透:右下 肺可见片状阴影。
柴胡注射液”肌内注射,“青霉素”160万U经皮试后加入“5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并口 服“麦迪霉素0.1克,维生素C 0.1克,泼尼松5毫克,每日3 次”。经上述治疗约半小时,患儿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可是
当白天静脉滴注结束后,患儿体温又徐徐上升,至晚上9时, 体温又高达40℃。于是继续使用上述西药退热消炎,并将“青 霉素”剂量增加至240万U,继续观察1天。结果患儿病情白天 用药暂时缓解,体温也基本正常,但到了晚上又依然高热。血 常规:WBC8×109/L,N:0.5,L:0.48,E 0.02。由于患儿 已反复高热2天,其母邀余中医会诊。刻诊症见:患儿面色红 赤,胸腹红疹隐隐,烦躁不安,口渴,壮热,舌红绛而干,脉

温病学概说

温病学概说

•(二) 有傳染性、流行性、季節性和地域性 •(三) 病程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溫病病程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是由於 在溫邪的作用下,導致衛氣營血及三焦所 屬臟腑的功能失調及實質損害,具有規律 性變化所決定的。 •典型的溫病分衛氣營血四個階段,茲簡述 如下:
• • • • • • • •
1.邪在衛分階段:溫邪初襲人體病變多在 衛分。 2.邪在氣分階段:溫邪由衛分傳入氣分, 則導致裏熱熾盛。 3.邪在營分階段:溫邪由氣分傳入營分, 導致營熱陰傷。 4.邪在血分階段:溫邪由營分傳入血分, 導致動血耗血。
•溫病的臨床表現亦有其特殊性,如發病急, 傳變快,變化多,熱象偏盛,易化燥傷陰, 可傷及營血,並可導致神昏、痙厥、斑疹、 出血等。 •溫病的範圍較廣,本書中所討論的是其中 的一部分,主要是四時溫病,如風溫、春 溫、暑溫、濕溫、伏暑、秋燥等,此外還 有大頭瘟、爛喉痧。
•為了執簡馭繁,可按各種溫病的病邪性質, 分為溫熱與濕熱兩大類;或按其初起發病 特點,分為新感與伏邪兩大類:亦可由發 病部位來分類。 •溫病與傷寒在概念上是有區別的,代表了 外感病中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疾病。
3.根據季節與主氣結合命名:例如秋燥即是,因 其發病季節是秋季,秋天的主氣是燥,故名秋 燥。 • 4.根據特殊的臨床證候命名:例如大頭瘟、爛喉 4. 痧即是。因其頭面腫大、灼熱疼痛,而定名為大 頭瘟;咽喉紅腫,甚至糜爛疼痛,肌膚丹痧密集, 而定名為爛喉痧。
– 5.根據流行情況命名:如將廣泛流行的溫病叫 做溫疫,或稱天行病、時行病等。 •現已明確,溫疫或天行病、時行病,不是單一的 病種,而是溫病中具有強烈傳染性,甚至引起流 行的一種疾病。
溫病的命名
• 古代醫家對溫病的命名不統一,歸納起來大致有
以下方式: • 1.根據發病季節命名:例如發生在春季的春溫、 發生在冬季的冬溫,就是根據發病季節命名的。 • 2.根據四時主氣命名:例如風溫、濕溫、暑溫即 是。因為春天的主氣是風,故稱風溫;夏天主氣 是暑,故稱暑溫;長夏季節的主氣是濕,故稱濕 溫。

温病案例选

温病案例选

三焦的证候和病机(一)邪在上焦案例:黄某某,男,35岁,工人。

1959年1月20日初诊:患者两天前突然发热恶寒,咳嗽,咯吐黑色痰涎,右下胸部疼痛,时有鼻衄。

查体温39.1℃,咽充血,右下胸背部可闻及少许湿罗音。

血化验白细胞:18.0×109/L,中性粒细胞0.87。

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曾用抗生素等治疗两天,疗效不显,故来中医科就诊。

诊见:恶寒发热,头痛有汗,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多,右季肋疼痛,咳则加重,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浮数。

辨证:风温犯肺,肺失宣降。

立法:辛凉解表,化瘀清肺。

方药:桑叶9g 菊花9g 杏仁9g 桔梗9g 连翘9g 鲜芦根30g 板蓝根30g 桃仁9g 冬瓜仁15g 生薏仁15g 丹皮9g 仙鹤草9g。

3剂,1天1剂。

复诊:药后表解热退,咳嗽胸痛亦减,痰中已无血,脉转和缓,苔薄白,尚口渴,午后尚有低热,血检白细胞5.6×109/L,治宜原方加减。

桑叶9g 杏仁9g 桔梗4.5g 生薏仁15g 黄芩9g 连翘9g 冬瓜仁12g 新会皮6g。

连服3剂,临床症状皆除。

此证病位在上焦肺,并表现为卫气同病。

但根据发病经过介绍及中医四诊所见,属邪袭肺卫为主兼入里化热趋势,还是属于肺热壅盛为主而兼有表邪未尽解,是辨证的关键和难点。

本案例病人虽然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咯吐铁锈色痰涎,中医四诊见口渴、舌红,但发热并见恶寒、苔薄白、脉浮数等辨证要点昭示其病机以表热为主,而治疗过程及结果也进一步反证其属于邪袭肺卫兼有入里化热趋势。

(二)邪在中焦王希和医案刘某,19岁。

主诉:病者于两天前头痛,次日上午头痛转剧,身发热,并呕吐一次,家人给服陈艾水,至下午身体如焚,昏睡,问之答话不清。

经区医院作腰椎穿刺。

脑脊液:压力较高,色清,白细胞200×106/L,蛋白实验阳性,糖及氯化物均正常。

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诊查:体温39.5℃,神昏,面红唇赤,脉大而数。

温病条辨案例

温病条辨案例

温病条辨案例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范畴,包括了外感热病和内伤热病两大类。

温病的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温病条辨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温病的条辨方法。

案例一,李某,男,40岁,因发热、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来就诊。

病史询问得知,患者昨日外出遇风受凉后即感觉寒热交作,头痛咽痛。

舌苔白腻,脉浮紧。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病史,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为外感风寒所致的温病。

辨证时应重点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脉象,白腻的舌苔和浮紧的脉象为风寒表证的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辛温解表的治疗方法,如麻黄汤加减,以温解表邪,使风寒之邪得以解散。

案例二,王某,女,30岁,因发热、口干、口苦、咽喉不适等症状就诊。

病史询问得知,患者近期情绪不佳,饮食无味,大便干结。

舌苔黄腻,脉滑数。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病史,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为肝胆湿热所致的温病。

辨证时应重点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脉象,黄腻的舌苔和滑数的脉象为湿热内蕴的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如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热利湿,舒肝解郁。

案例三,张某,男,50岁,因发热、大汗、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状就诊。

病史询问得知,患者平素饮食过度,好酒贪饮。

舌苔黄干,脉滑数。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病史,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为饮食积滞所致的温病。

辨证时应重点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脉象,黄干的舌苔和滑数的脉象为饮食积滞的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健脾化湿的治疗方法,如半夏泻心汤加减,以健脾化湿,消食导滞。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辨证温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病史,重点观察舌苔和脉象,从而进行准确的条辨。

同时,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大家对温病的条辨有所帮助。

温病学医案精选

温病学医案精选

►刘某,男,34岁,工人。1990年11月7日初 诊。
► 病史摘要:哮喘反复发作4年,近一月来持 续频繁发作,喉中作水鸡声,痰鸣喘咳,气 急,咯黄色黏痰,排吐不利,胸部闷痛,咳 则尤甚,咽干作痒,口干,烦热,面赤自汗, 口唇、指端微绀,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
►王敬贤,35岁,业商,住南街柴场弄。
► 病史摘要:深秋久睛无雨,天气温燥,遂 感其气而发病。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 即咯痰多稀而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 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 干,边尖俱红,脉右浮数左弦涩。
►盛某,男,52岁。1980年12月18日初诊。
► 病史摘要:因发热,伴咳嗽胸痛,住院已17 天。发热,汗出,咳嗽胸痛,咽红,恶心呕 吐,腹痛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时 体温39.3℃,右肺呼吸音减弱,白细胞 18.6×l09/L,中性粒细胞83%。胸透:右下 肺可见片状阴影。
温病学医案精选
► 张某某,男性,48岁。初诊日期:1996年2月21日。
► 主诉:发热、咳嗽8天。
► 病史:患者于1996年2月13日淋雨后起病,始见发 热,恶寒,头痛,咽痛,咳嗽,伴呕吐两次,呕吐 物为胃内容物,病历资料显示前医诊其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浮略数。曾服用“环丙沙星”及“藿香 正气散”无效。2月18日发热增高,体温达39.5℃, 并见咳嗽,痰黄,心烦,口渴,便秘,尿黄,舌质 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改用“大承气汤”等。 2月21日诊时见烦躁不安,咳嗽气促,发热在 37.8~38.5℃之间,以下午及夜间增高,右下肺 可闻湿哆音。诊见舌绛,苔少,脉弦细数。
►王某,男,3岁。1960年3月3日就诊。
► 病史摘要:患儿昨晚起发热,且伴咳嗽,喷 嚏,流涕,大便干,小便黄,全身皮肤遍起 红疹。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脉象浮数。 诊时体温38.6℃,双肺无罗音,胸透正常。

《温病学病例分析》课件

《温病学病例分析》课件

温病病因
01
外感因素
温邪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导致温病的发生。
02
内伤因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导致人体正气 虚弱,易感温邪。
温病病机
温邪性质
温邪具有化热化燥、伤阴耗气的特点,易导致人 体气阴两虚。
温病传变
温病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 变两种方式,其中卫气营血传变是温病最基本的 传变规律。
04
总结词:风热感冒
风温肺热病例
01
总结词:邪袭肺卫
02
详细描述:患者因感受风温 邪气而出现发热、微恶风寒 、咳嗽等症状,舌质红,苔 薄黄,脉浮数。治疗宜辛凉 解表,方用银翘散加减。
03
总结词:邪热壅肺
04
详细描述:患者因感受风温 邪气而出现高热、咳嗽、气 喘等症状,舌质红绛,苔黄 燥,脉滑数。治疗宜清热解 毒,宣肺止咳,方用麻杏石
保健方法
合理饮食
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 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 高脂肪食物。
适量运动
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 合适的运动方式,坚持适 量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心理调适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 节情绪,减轻压力,避免 过度疲劳和紧张。
睡眠充足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养 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 于身体恢复和心理健康。
《温病学病例分析》 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目录• 温病学概述 • 温病症状分析 • 温病诊断与鉴别 • 温病治疗方法 • 病例分析 • 预防与保健
01
温病学概述
温病定义
温病
指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并伴有热象偏重、易 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案例

温病案例

病例13
• 赵某,男性,22岁。于11月20日就诊。
• 病史:该患于一周前微有畏寒发热,疲倦乏力。 3日前外出回来,觉口干而苦,渴欲饮水,当 夜即发热恶寒,体温39.6ºC,于20日以“高热 待查”而入院,入院一周内曾用青、链霉素及 四环素等,诸症未见减轻,体温仍在39.5ºC, 遂请中医治疗,询问其病史,其病曾有恶寒发 热,苔白腻,继则寒战高热,汗出状如疟疾, 目前但热不寒,口干唇裂,渴喜冷饮,面赤口 苦而粘,胸腹扪之灼手,大便日行三次,粘腻 不爽,尿黄而热,舌质红,苔黄褐而粘,脉滑 数有力。
• 要求:请分析本病的病机传变,作出诊断,处方用药。
病例7 • 孙某,男性,24岁,84年3月12日初诊。 • 病史:数日前,因恶寒发热,咳嗽胸痛 气急,经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 服药治疗,病情未得控制,至今仍咳嗽, 胸痛,呼吸气粗,咳痰黄稠而不爽,身 热,午后更甚,烦躁,口渴频频,渴喜 冷饮,大便五日未解,腹胀满按之灼手, 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 要求:对病因病机、症状进行分析,作 出病名、证型诊断及立法处方用药。
• 要求:1、诊断 2、简析病机,确立证型 3、拟订治则,提出方药
病例10
• 于某,男性,24岁。73年8月就诊。
• 病史:该患发热已3天,开始恶寒发热, 半日后即不恶寒,头痛,口渴,自服解 热镇痛药,汗出后又复发热,热势加剧, 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宁,后渐昏睡,说 胡话,时惊搐,今晨开始昏迷不醒,抽 搐,自发病后未解大便,体温40ºC,颜面 潮红,面垢,神昏,呼之不应,喉中痰 鸣,牙关微紧,项强,抽搐平繁,齿燥, 舌绛,苔黄厚燥,腹部不胀满,无硬块。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 2、证分析 3、治法方药
病例4 病例
• 伦某,男性,16岁。1980年8月21日因持续发热七天入 伦某,男性, 岁 年 月 日因持续发热七天入 院。 • 病史:患者于 月15日下午到珠江游泳,回家后感觉疲 病史:患者于8月 日下午到珠江游泳 日下午到珠江游泳, 倦 , 不想吃饭,当晚即见发热,并伴恶寒,头身疼痛, 不想吃饭, 当晚即见发热, 并伴恶寒, 头身疼痛, 胸闷欲呕,无咳嗽,咽痛等。 胸闷欲呕 , 无咳嗽 , 咽痛等 。 起病后多次到卫生院诊 皆以“感冒” 给予复方感冒灵、银翘片、 治 , 皆以 “ 感冒 ” , 给予复方感冒灵 、 银翘片 、 黄连 素等治疗,但未见好转。近日来发热日渐增高, 素等治疗 , 但未见好转 。 近日来发热日渐增高 , 尤以 每日下午及夜晚为甚, 体温高达39—40ºC , 无恶寒 , 每日下午及夜晚为甚 , 体温高达 C 无恶寒, 伴汗出,汗出时身热稍减,汗出时身热又增,头痛明 伴汗出, 汗出时身热稍减, 汗出时身热又增, 神情卷怠,四肢不欲抬举,胸闷腕胀,恶心不饥, 显 , 神情卷怠 , 四肢不欲抬举 , 胸闷腕胀 , 恶心不饥, 间有腹痛,大便溏而不爽,每日1—3次, 口干但不欲 间有腹痛 , 大便溏而不爽 , 每日 次 小便黄短。 月 日由门诊收入留医 接诊时, 日由门诊收入留医。 饮,小便黄短。8月21日由门诊收入留医。接诊时,体 温 40.5ºC , 余证同前 , 面色淡黄 , 舌质红 , 苔黄而浊 . C 余证同前, 面色淡黄, 舌质红, 脉滑数。 腻,脉滑数。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2、辨证分析 、治法方药 要求: 、诊断(包括证型) 、辨证分析3、

《温病学》总论

《温病学》总论

金元时期,随着医学界学术争鸣的兴起,温病学在理 法方药上有了重大突破,贡献最大的当属金元四大家 之一的刘完素。
刘完素,字守真,别号宗真子, 居于金代的河间(河北河间 市),故又名刘河间。号河间 居士,又号通元处士。生于公 元1120年(金天辅四年), 卒于公元1200年(金承安五 年)左右,享年80岁。
• 预防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乙流金散烧烟
小结 • 成绩 —温病的资料积累时期。医家对温病的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内容简单
• 不足 —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在概念上仍 隶属于伤寒,只是伤寒范围内的一个类型,未形 成自身独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理论比较朴素。 《素问》“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經為血,血 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實則失氣,虛則遺 溺,名曰氣分”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丰富了诊断学内容-辨舌、验 齿,辨斑疹、白陪
提出了温病治疗大法,“在衛 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 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 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
留下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临证 指南医案》
薛雪,(1681-1770) 字生白,号一瓢,苏州南 园人,气宇洒落,风度俊 雅,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 颇有声望的大方家,秉性 孤傲,工八法,诗画俱佳, 因母多病,而究心岐黄之 学,博览群书遂精于医术。 著有《医经原旨》、《湿 热病篇》等,晚年尚著有 《扫叶庄医案》四卷,今 已刊入《珍本医书集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三:
董某某,男,1岁半,02年3月3日,喘息性
支气管炎,咳喘反复发作,痰鸣,纳差,喘时不
发热,手心热,指纹青紫在风关,平时寐时汗出,
现无汗。舌淡红,苔淡黄,脉浮滑略数。
辨证:宿食停滞 外感风寒杏仁6g 黄芩6g 知母6g
焦四仙20g 苏子10g 莱菔子10g 葶苈子6g
无汗喘憋,显然有外寒闭肺;高热烦躁,苔黄舌 红,乃肺胃热盛明证;苔腻,痰声辘辘,喘憋胸 高,表明痰热阻肺;脉滑疾有力,显然为邪盛实 证,正气未衰,正是驱邪的好时机。治疗散寒开 闭、清泻肺胃、通下涤痰定喘三管齐下,达到邪 去正安的目的。此时虽以驱邪为主,但攻邪又不 宜太过。否则邪气内陷生变。
方中麻黄、杏仁宣肺开闭;黄芩、知母、生 石膏清泻肺胃;枳壳、桔梗、瓜蒌、竹沥水清热 化痰;酒大黄泻热通便,并与杏、蒌相配,有涤 痰之功;金银花、连翘解毒。
细辛1g 法半夏6g 厚朴6g 五味子6g
枇杷叶10g 连翘10g
6剂
二诊药后咳喘已止,尿黄,舌尖红苔淡黄, 脉滑略数。证治同前,继用上方。后经调理脾胃 而咳喘已止,痰鸣已少,手心热减,指纹色泽转 为正常。
解读:本病喘息明显而热象不著,为风寒闭 肺可知;手心热非阴虚,而是食积郁久化热所致。 平时寐中汗出为滞热迫津外泄,今无汗为表有邪 郁。方中麻黄与杏仁宣肺散寒,配细辛散寒定喘; 黄芩与知母清泻肺热;焦四仙消食化积,苏子、 莱菔子消食降逆止咳化痰,葶苈子泻肺热止咳喘; 法半夏与厚朴燥湿化痰理气平喘;五味子敛肺止 咳喘;枇杷叶降逆止咳和胃;连翘清热解毒。
外感风寒,肺气郁闭 治法: 清泻肺胃,宣肺散寒,
消食导滞,降气平逆。
方药: 麻黄1.5g 杏仁6g 黄芩6g 知母6g 生石膏15g 双花15g 连翘10g 板蓝根15g 苏子6g 葶苈子6g 焦三仙15g 枇杷叶10g 牛黄清热散1g(冲服)3剂
结果: 服药一剂即退热,3剂药后喘止,治疗一周肺 部罗音消失而愈。
第一,温病学理论研究者多,著作多,经验 与创见多。
第二,温病范围广。 如 风温 温热 冬温 温毒 暑温 湿温 秋燥 还有 春温 伏暑等 还包括 瘟疫或温疫
关于瘟疫或温疫,其范围更广。且体内容如 吴有可所述: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 地之间别有一种以其所感。”
“而为天地之杂气,种种不一……是气也, 气来无时,其着无方。众人有触之者,各随 其气而为诸病焉。”
结果:3天后复诊,患儿药后大便已通,腹胀顿 减,痰鸣已轻,喘憋明显缓解,体温已转为低热, 波动在37.5℃上下,神识清醒,厚腻舌苔减退, 舌质仍红,脉滑数。据主管医生介绍,肺部罗音 已明显减少。患者已经渡过极期,进入到恢复期。 原方去大黄、竹沥水继服,一周后病愈出院。
按语: 此例属痰热闭肺型重症肺炎。时值寒冷季节,
解读: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本例外邪
加里壅,故而发热喘憋;也有夹寒,加重喘憋。 治疗当以清肺胃热导滞,宣肺降逆平喘为主。
方中:麻黄、杏仁宣肺散寒透邪,黄芩、 知母、生石膏清泻肺胃之热,双花、连翘、板 蓝根清热解毒,苏子、葶苈子、枇杷叶降逆平 喘,焦三仙消食导滞,牛黄清热散解热退烧并 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病例二: 金某,男,2岁半。1996年1月2日会诊病例。 患儿因发热2天喘憋1天住院。患儿于3天前突
然发热,当天体温即上升至39.6℃,咳嗽有痰, 发病次日又咳嗽转为喘憋,在某院急诊,诊为支 气管肺炎而收住院。入院后采用抗生素治疗以及 输液等对症治疗,高热喘憋未能控制,大便干燥 不畅。故请中医会诊。
病例四: 佟某,男,14岁,怀柔区人,会诊地址:北京市
某医院,会诊日期:2009年11月2日(正当H1N1流 感流行期间)
主诉:发热伴咳嗽11天 现病史:患者于10月23日突发高热,体温最 高可达39.8℃,伴周身乏力,肌肉酸痛,痰中带 血,经郊区某区级医院诊为“双侧肺炎”,予头 孢呋辛等药不效,入院前3天出现持续高热,胸 闷,咳嗽咯痰,喘憋,考虑急性左心衰,用西地 兰、速尿等,仍不效,遂以“重症肺炎”转至某 大医院,CT示“双肺多发片状阴影,并有多个空 洞形成”,予阿奇霉素、达菲、头孢曲松治疗,
中医所见:患儿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喘憋 胸高,痰声漉漉,腹胀满而硬,舌苔黄厚腻,舌 质红,脉滑数疾有力。
辨证:风寒闭肺,肺胃热盛,痰热郁阻。 治法:清泻肺胃,宣肺开闭,化痰通腑。
方药: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加减。 麻黄1.5g 杏仁6g 枳壳6g 苦桔梗6g 黄芩6g 知母6g 生石膏15g 金银花10g 连翘10g 瓜蒌10g 竹沥水10g 酒大黄3g 3剂
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 的指导意义
兼论温病学原著学习方法
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 周耀庭学术继承工作站 周耀庭
温病学是中医学中一门新兴学科。在一般 印象中,似乎温病学成熟晚,文字不那么 古奥,比较接近现代。因此认为学习温病 学会比其它经典原著容易。
实际上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温病学原著, 例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论》吴鞠通的 《温病条辨》等,读起来不难,然而要真 正理解其中深刻含义,并非易事。
体温略降,仍咳嗽和咯血性痰,咽拭子培养: 甲型流感病毒特异(HA基因)+,猪H1N1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通用(M基因)+, 10月28日转入 会诊医院,诊为“甲流重症”,予达菲、甲强 龙、抗生素、无创呼吸机支持治疗。10月30日 胸部CT示:“双肺均有散在空洞”,考虑不排 除霉菌感染,加用伏立康唑,查痰抗酸杆菌 (—),PPD试验(—),痰抗酸染色(—), 并请结核病医院专家会诊,已排除结核病可能。
注:异气、疠气、戾气、杂气等,皆指瘟疫 的病因。
学习温病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指导温病的临床实践 最大程度地减少盲目性
二、当前形势的需要 迫切需要中医介入
病例一: 袁某,女,2岁。咳嗽一周,发热3天,体温 最高达39℃,咳嗽加重并有喘憋,烦躁不安, 夜眠不实,曾呕吐一次,舌苔淡黄腻,舌红, 脉浮滑数。肺部听诊有中小水泡音,胸部X线 透视,两肺纹理增重,并有点片状阴影。 西医诊断: 支气管肺炎。 中医辨证: 肺胃蕴热,宿食停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